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老师讲《中药学》第五讲语音与文字整理稿
欢迎关注“国医周水金”。这是第96期内容。周医生健康咨询微信zsj120120
周老师讲《中药学》第五讲
导读:本文是中医励进会杏林学堂“微信学中医”周水金讲《中药学》第五讲内容。如想参与微信直播学习,请先加周老师微信号:zsj120120,注明《中药学》听课。
主讲老师:九江-周水金
语音整理:高俊飞
文字整理:潘丽勤、连远环、胡春勤、郎利鹏
文字校稿:刘琼
周老师讲《中药学》第五讲语音
周老师讲《中药学》第五讲文字整理稿
各位学员,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进行《中药学》的第五讲的学习。
我们来看一下桂枝这个药。桂枝,很多人误认为是桂花树的树枝。事实上,它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的嫩枝。说到肉桂,可能很多人还很陌生,肉桂也是一个中药。肉桂、桂枝都是肉桂树上取下来的,只是部位不同。肉桂主要是树干部割下来的皮,桂枝主要是枝桠。肉桂就是我们平时炒菜用的桂皮,所以肉桂树在民间也叫桂皮树。桂枝就是桂皮树的嫩枝,嫩枝采回来干燥后,得到的就是桂枝。肉桂树在南方的分布是比较广泛的,长江以南的的区域基本都有,但是最好的是广东广西的,当然,最好、最优质的是出产在越南的清化省的桂枝。
桂枝是怎样加工来的呢?一般在三到七月份把肉桂树的嫩枝剪下来,一般要剪下0.3-1厘米,剪下的嫩枝用水浸泡以后再捞起来放那里焖润至透亮,然后再切成片晒干,就是桂枝。平常直接切片生用就可以了。在临床上,桂枝又分为桂枝与桂枝尖这两种药。桂枝尖就是桂枝里0.3厘米甚至以下的嫩条,用桂枝最上面树梢的枝梢的部位。桂枝尖与桂枝的作用还是相似的,但是桂枝尖的力度比桂枝更理想。所以在临床上,想开更好点的桂枝可以开桂枝尖。
这里有一个问题提醒大家,就是在古代,特别在《伤寒杂病辩论》这本书里面,凡是用桂枝的地方都写了一个去皮,现在市场上的也真有把桂枝外面的皮剥掉的,然后直接用这个枝条入药的。但是这个去皮不是指真正把这个皮剥掉,是因为在古代,桂枝与肉桂(肉桂树的树皮)一起割下来的,然后如果用来解表的时候,会写到去皮用桂枝,我们理解是去掉肉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桂皮,而不是真正把枝条上的皮剥掉。因为桂枝的主要用成分就是桂枝上面的这层嫩皮,如果把皮剥掉以后就基本上跟普通的木头没什么区别,就不可能达到有用的效用。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看了《伤寒杂病论》以后,不知道上面的去皮是怎么回事,应该理解清楚这个概念,不是真正把嫩枝上的树皮剥掉,如果真把嫩枝上的树皮去掉,这个药就基本没什么作用了。
桂枝的药性是辛、甘、温。辛有散的作用,甘有补的作用,温是指它是偏温性的药物。归肺经、心经和膀胱经。
桂枝的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有些书上写发汗解表,这里是发汗解肌。其实桂枝的解肌作用这样表述也不是特别正确,因为桂枝的解肌作用必须要借助芍药来完成。而我们后面还要讲的药,像葛根、石膏也都有解肌的作用,但与桂枝的解肌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大家需要明白的。那么什么是解肌呢?解肌的话,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经常有这样的一类病人,就是晚上睡觉时候受凉或者姿势没有摆好,第二天早上起来颈脖子一边非常的僵硬,然后没办法动,这个我们叫落枕。对于这种寒性的受凉的落枕,我们经常用一个处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用下去以后,你明显感觉到颈部的僵硬状态会松解并逐渐消除。相当于这种肌肉绷紧的状态被你用药物治疗以后就疏通了,然后处于一种柔和、缓和的正常状态,这个就相当于一个解肌的作用。但是桂枝汤不加葛根的话就不具备真正松解颈部、解肌的作用。而《伤寒论》里面讲的桂枝的作用,其实就是调和营卫的一个作用。后人将调和营卫理解为一个解肌的作用,这个跟葛根解肌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上一讲讲的麻黄,它是针对外感风寒表实症,今天讲的桂枝是针对外感风寒表虚症。前人认为麻黄主要是开泄腠理、透发毛窍,就是把汗孔打开,让病人容易出汗,而桂枝可使我们的营血旺盛,使营血能够畅旺于肌表,人体的汗液是营血在阳气的作用下化生的,并排泄在外面,桂枝可以为汗液提供物质基础。就好比自来水,麻黄相当于打开水龙头,桂枝就是保证水龙头打开后有水出来。这是麻黄与桂枝的一个区别。
对于解肌这个概念,大家可能听的有点糊涂,因为这个术语中医上有很多不同说法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是将调和营卫叫做解肌。陶弘景认为麻黄是最好的解肌药,他说“麻黄疗伤寒为解肌第一要药”,认为它的发汗作用最强。这个解肌与张仲景的解肌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中医发展历史上解肌这个词是需要大家去斟酌、鉴别的,不同的人表述出来是不同的意思。这个需要我们去注意。
桂枝的一个临床应用是风寒感冒。因为桂枝辛、温,所以它有发散解表的作用。再一个它是温性的,所以可以解风寒性的感冒。风寒性的感冒有配伍的药对。桂枝的开腠发汗力度肯定是比麻黄要差,不如麻黄,但是桂枝善于宣发阳气,就是把我们身体的阳气调动到肌表,若用国家来比喻,桂枝有直接把我们内部兵力调到边界上的作用。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表虚都可以用桂枝。这里面说的表实表虚和我们之前讲的虚实是有区别的。之前我们讲的虚实是什么?邪气盛就叫实,正气不够旺就叫虚。一个是强调邪气旺,一个是强调正气不够。这里的表实与表虚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有没有汗。有汗是表虚证,无汗是表实证。这个与我们《中医基础理论》里面讲的虚实是有区别的,其实不管是表实证还是表虚证,按照《中医基础理论》的虚实来分都是实证。
对于这种没有汗的表实证,也就是寒气很盛,病人表现出来恶寒、怕冷、没有汗的一种外感症状。就相当于敌人进来以后就把我们的国家边防线全部占领,我们自己人不能正常出入。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就需要桂枝和麻黄配伍起来使用,麻黄可以使汗出,桂枝可以调动身体本身的一种正气,跑到肌表上去与邪气厮杀,到达宣发肺气发散风寒的作用。如果是外感风寒表虚有汗的,就应该与白芍同用,用于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解表,桂枝本身有解表的作用。这个时候身体汗液在流失,身体的营卫功能出现障碍,我们就需要把身体中气血调动过来进行抵抗,白芍具有敛汗的作用,可以防止汗液过多的流失。通过桂枝和白芍的配伍,一个发汗一个敛汗,一张一弛,达到调和营卫的作用。如果是身体本身阳气非常虚的人,又感受了外感风寒的,就直接配伍麻黄、附子、细辛这些药物。一可以通过发散把外邪赶出去,二可以温补我们身体阳气,使身体的正气能够正常抵抗邪气。所以说外感风寒表证,即受风寒引起的感冒,在三种状态使用的药不是一样的。第一种是没汗,恶寒、怕冷、发热,用麻黄配桂枝,用麻黄汤。第二种是有汗的表虚证,就用这个桂枝配白芍,用桂枝汤。如果是素体阳虚、阳气不足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类药配伍上去。这里讲的是外感风寒,感冒还有一个外感风热,就不适宜用辛温的药,这个大家要注意。
桂枝的第二个功效是温通经脉。在临床上使用,可以治疗寒凝血滞的各种疼痛的症候。因为桂枝有辛散温通,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功效,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广泛的使用到桂枝。比如胸阳不振,即心阳虚的情况,我们常常用桂枝配合枳实薤白同用,处方有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枳实桂枝半夏白酒汤。心阳不振既包括心阳不够,也包括肺部的阳气相对不够的情况,当阳气不够的时候,就需要桂枝的的温阳的作用与能使肌体通畅的作用的药配合使用,如常见的心功能障碍的病人,包括心悸、心率不齐、心衰,都可以在症合适时用这样的处方配伍桂枝使用。这是我们讲的上部,也就是上焦的虚寒。
中焦的虚寒,也就是胃脘部的冷痛,包括上腹部的冷痛,可以用《金贵要略》中的小建中汤,桂枝能够温中散寒止痛,再配合芍药、饴糖这类药物。包括虚寒性的慢性胃炎、一部分的胆囊炎、常见的胃溃疡这一类疾病都是可以使用的到的。再一个就是下焦妇女的月经方面的疾病,因为寒凝血滞引起的月经不调,甚至出现闭经痛经不孕不育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有桂枝的温经汤来处理。
温通经脉,一个是温,一个是通。只要是寒性的病变、不通畅的病变,具有这两种性质的,都可以配伍桂枝,这也包括关节疼痛、风湿类风湿、颈椎腰间盘突出之类偏寒性的病变。当然不光是用桂枝,比如非常出名的《伤寒论》里面的桂枝附子汤,能够治疗很多的这类关节疼痛方面的疾病,包括我们常见的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桂枝的第三大作用:助阳化气。能助阳就有补阳的作用。桂枝的性味里面有甘,甘是有补的作用,再一个它有温的作用,是温补的药物。我们不要看到桂枝是解表药,以为桂枝只能治疗风寒感冒,其实桂枝还有补的作用。桂枝补的作用是针对一系列的阳虚症,包括我们书上讲的痰饮蓄水这种因寒性病邪引起的病症,包括心悸这一块。这个阳虚证它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像我们刚才讲的,桂枝是归心经、肺经和膀胱经,心阳不足的我们可以用瓜蒌薤白半夏白酒汤,炙甘草汤。心阳不振会出现很多情况,比如心悸、心律不齐,都可以用炙甘草汤、瓜蒌薤白半夏白酒汤这类处方去加减应用,要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看他适合用哪个处方,或加减药物对心阳有作用。桂枝不光是温阳作用,它还有通外的作用,所以它不单可以补而且可以通。这是说心部。
再说肺经,肺阳相对不足,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病变,比如下肢的水肿、气喘,气动往上冲的冲心,这类症状我们也可以使用到桂枝,用桂枝为主的一些处方进行加减。还有脾阳不振,脾的运化能力下降、水湿内停,导致痰饮的出现,病人就容易出现眩晕、心悸、咳嗽。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桂枝和健脾化湿的药配伍,比如茯苓、白术之类。《金匮要略》的苓桂术甘汤,就可以治疗这种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的证型。膀胱跟肾是一个系统,如果肾的阳气不够,会导致膀胱的气化不行,好比膀胱里放一锅水,你用火烧得话就会蒸腾,水液就会充分利用输送到全身各处,阳气不够的话,水液不能化成气,不能往上走,就气化不利。这时候水液全部往膀胱走,尿就特别多,或膀胱气化不行以后,小便减少出现水肿。这种水肿,我们除常规地用一些利尿消肿的药,如茯苓、猪苓、泽泻外,还要配伍桂枝。一个是可以温通肾阳,再一个可以使尿液通畅,以达到治疗水肿、、消肿的目的。像《金匮要略》里的金匮肾气丸,后来被钱乙去掉桂枝附片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六味地黄丸,就是治疗肾阳气不够、阳气虚的情况,这里面一味很重要的药就是桂枝。
桂枝治疗阳气虚的情况,主要涉及到心系、肺系、脾系、肾系这几个系统。桂枝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桂枝功效:
①发汗解表。主要是针对一些外感疾病的,比如风寒感冒,当然还有一些风寒之邪郁闭在我们体表,比如说皮肤瘙痒、鼻炎之类,在证型合适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到桂枝。
②温通经脉。一个是温,一个是通。所有的经脉闭阻的情况,最容易出现的一个症状是疼痛。由于寒凝血滞类引起的任何的经脉闭阻都可以用到桂枝。
③助阳化气。在临床上碰到各个系统有阳气不够,气化不行,而且有不通畅的时候,都可以使用桂枝。
桂枝的剂量,课本上推荐是3--9克。说到桂枝的剂量大家是需要注意的,真正热性的感冒是不能使用桂枝、麻黄这类温性的药,如风热性感冒。还有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这种热性疾病或是阴液不够的疾病,用这种药也是不合适的,甚至会危及生命。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清朝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医生叫金胜知,一次当地一个富翁的小妾生病了找金医生看,金医生一看,恶寒、发热、汗出、舌苔薄白、脉浮,这肯定是一个风寒感冒的病人,而且是一个表虚证,他就开了桂枝汤。因为看到小妾身体比较虚弱、消瘦,本身气血比较不足,所以桂枝量他用的就很少,只开了五分,换算成现在单位,相当于是1.5克,一分等于0.3克。然后富翁的家人拿方到药铺抓药,碰到了新到的学徒工,把五分抓成了五钱,相当于翻了10倍的量,结果小妾吃了这个药以后就死掉了。富翁就来找金医生的麻烦,要跟他打官司,最后一查找发现是药铺的学徒捡错了药,认定是药铺的责任。药铺老板就赔偿了富翁所有的费用,而且特别地在这个死去的小妾坟前建了一个桂枝亭,来告诫其他中药行业的人们,这个药的用量是要特别注意的,用多了可能会有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会造成死亡。
事实上桂枝这个药在江浙这一带用得比较少,很多医生不开这个药,因为江浙一带受后世温病学派的影响,多以清热解毒为主。不光是江浙这一带,就说整个中国吧,外感疾病,你去药店买药,只要是感冒的药,基本上都是清热解毒的药,没有几个是温性药。在临床上也确实是以风热感冒为主,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是风寒感冒,所以说在必要的时候,合适的时候,该用温性药还是要用的。这个桂枝也没有刚才讲的故事中的那么吓人,那个当然是与小妾的本身体质比较差有关系。临床上用桂枝,如果是外感,我一般用10克左右,如果是治疗关节疼痛类疾病,要用到20-30克,不用到20-30克是出不了疗效的。但是作为初学者,大家应该注意,用药的时候尽量按照药典的规定使用。桂枝本身没有标明是有毒的,但是这个药如果用的量太大,或是辩证有错误,不是一个风寒性疾病,而是一个风热性、或是一个热性燥性、或阴虚性疾病,而大剂量使用,肯定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副反应出来。这个需要大家注意,辨证非常地重要,一定要正确。
《本草经疏注》对桂枝的功效是这么描述的:“桂枝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水,曰补中。”即桂枝有六大功效:①和营。这个和营的功效是要和芍药一起使用的;②通阳。刚才已经讲了;③利水。利水主要通过温阳的作用去达到的,临床上肾系的水肿,包括心衰、呼衰引起的水肿都可以用;④下气。中医有一个证叫奔豚,就是感觉有股气往上冲,是因为阳气不够,气不能固涩导致的,桂枝的温通作用就可以达到降逆下气的功效;⑤行水。这个和利水作用是相似的,行水主要是通过温通完成的,补充我们身体的阳气,让肌体可以把水液正常的输送到全身各处;⑥补中。主要还是补充中焦的一个阳气。
再次提醒一下大家,桂枝主要发挥作用的是枝皮,它含有挥发性的物质,所以煎药的时间不宜太长,煎煮时间过长,有效物质就挥发掉了,作用就会差很多。同样道理,桂枝存放时间也不宜太久,若存了两三年,有效物质挥发掉了,药效就会比较差。如果条件允许,在使用桂枝的时候,建议用桂枝尖这个药,会比药房常见的桂枝效果更好。药店的桂枝粗的太粗了,直径都超过1厘米,枝条越粗含有木质的东西就越多,皮相对就少,药效肯定要差很多,而桂枝尖木质的部分相对比较少,皮的部分多,更能发挥它的作用。再一个肉桂树的树皮,就是以后我们要讲的肉桂,与现在讲的桂枝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个也是大家要注意的。肉桂就是家里做饭当香料用的桂皮,以后会详细讲,这里就不多讲了,桂枝的药就讲到这里。
来看紫苏。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就是当年种当年就收,到了冬天它自然就会枯萎,第二年需要重新播种,才能够长出来。紫苏的高度差别很大,从20厘米到2米的高度都会有,像现在种的紫苏好多都超过人的高度。紫苏有一个特点,它的径是方形的,不像一般的植物是圆形的,颜色是紫色,叶子的表面和底部都是紫色的。紫苏的基底部是木质状,像木头一样比较硬,但是比较光滑,叶子是对生的,有比较长的柄,叶片比较薄,呈卵圆形的形状,边缘是粗的锯齿状,两面都是紫色,有芳香的味道。看这二张图片,都是紫苏的图片,第三张图片是白苏。白苏现在临床上基本不使用,它的功效跟紫苏比较接近,根据临床效果,紫苏跟白苏的差别也不是特别大,但是现在临床上用的都是紫苏。
紫苏全身都是宝。叶子,叫苏叶;茎部,叫苏梗;开花以后结得籽,叫苏子。这在临床上是三种药物,功效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会讲到苏叶和苏梗的功效,苏子在后面还会讲。在农村,紫苏的根部也入药,它的作用跟苏梗类似。在农村紫苏的根部主要是用来安胎。紫苏是一个辛温的药。辛,就有发散的作用。温,就有温通的性能。归肺经和脾经。它的功效是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在临床上,紫苏的运用主要是以下几个大方面:
①风寒感冒。对于风寒感冒,紫苏的发散力度比较小,赶不上麻黄、桂枝一类的药物。虽然它的力度小,但它有它的特色。当你碰到轻度的风寒感冒,就是我们说的受凉了,症状不是很严重的时候。直接采点新鲜的紫苏叶回来煮水喝,加点生姜就可以了。再一个就是一些平时身体就比较差的人,他如果是风寒性的外感,我们就可以用发汗力度小一点的紫苏来治疗,这样就不会伤害人体的正气。我们平常临床上用到紫苏的话,新鲜的当然是最好的。当然药房是没有新鲜的紫苏,只有干燥品。医院一般是在什么时候使用紫苏呢?大部分是在胃肠型的感冒,也就是感冒症状同时伴有胃肠症状,用紫苏这个药就比较好。因为紫苏本身有行气宽中,又有一定的止呕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用紫苏就比较合适了,这一块课本上也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比如课本讲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香苏散,《温病条辩》里的杏苏散。大家注意,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就可以直接用紫苏,再一个就是感冒伴有胃肠症状而且是寒性的时候,可以配伍紫苏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加的理想。因为它除了解表以外,还有散寒和行气宽中的功效。
②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的情况。因为紫苏味辛,辛能散能行,还有行气宽中的作用。如果出现胃胀,肚子胀的情况,就可以配伍紫苏在里面使用,以达到宽中除胀的目的,气机得到理顺了,那么呕吐这种症状也会消除。
③安胎。这个也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中药里的安胎药不是特别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紫苏,一个是苎麻根。对于先兆性的流产,就是看到见红、胎动不安的情况,就可以用到紫苏。它一个是可以顺气,有理气的作用;第二个如果证偏寒它有温的作用;第三个它有直接的安胎作用。所以对于这种先兆性的流产,紫苏是经常使用的药物之一。
④解鱼蟹毒。对于鱼蟹中毒出现呕吐、腹痛、拉肚子这一类情况,可以用紫苏来处理。这一块在临床上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在很多的农村,烹饪鱼、螃蟹的时候会放一点紫苏叶进去。其实紫苏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食物和调味品,是药食同源的东西。在生活中还有紫苏茶这一类的东西。紫苏可以解鱼蟹毒,就可以用这个功效治疗很多的疾病。现在很多人平时喜欢吃鱼吃蟹,可能他在短时间内没什么症状,但累积久了,就可能会有一些不适的反应,比如不想吃饭、拉肚子、有恶心感。如果你询问到他有长期食用鱼、虾、蟹的习惯,特别是小孩子消化不良的时候,就可以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配伍紫苏进去,去解一下他身体里累积下来的鱼蟹中毒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还有就是我们平时在家里进食鱼蟹的时候,可以加一点紫苏进去,这样就可以避免鱼蟹中毒,出现过敏反应等情况。刚才讲的鱼蟹累积性的中毒还有一种表现就是,过敏出现的皮肤瘙痒、荨麻疹这一类疾病。我们在问到病史的时候,如果病人有经常进食鱼蟹的情况,都要考虑这方面的情况,都可以用紫苏配伍到处方中去。第三种就是在民间有吃动物的胆可以治疗眼睛疾患的说法。有一些人为治眼疾就会吃鱼胆,鱼胆其实是有毒的,很多人吃了以后会发生中毒反应,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紫苏来解。
我也找到了一个病案,喻正求老中医1974年在湖南浏阳的西乡葛家公社,可能是下放在那里,当时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性突然腹痛最后就昏迷了,他的母亲就请了喻医生去看,喻医生到时,这个人已经昏迷躺在了床上,面色晦暗、四肢不温、气息微弱、脉细微如丝,床前秽物吐了一地。余医生一问情况,说中午生产队里分鱼,这人分了一条两斤多的草鱼,他本身眼睛不太好,听说鱼胆能治眼睛的病,就剖开鱼把鱼胆吃了,结果吃了以后就成了这种情况。如果是现在大家都会送医院了,当时在农村条件比较差,也不可能送医院。喻医生是怎么处理的呢?他记得书上写了紫苏能够解鱼蟹毒,就叫人马上拔来了紫苏连苏梗,搞了一斤放在大锅里煮,还加了糖、盐。为什么加糖盐?因为病人呕吐的很厉害,有脱水的情况,所以加了糖、盐进去,以防出现西医所谓的电解质紊乱。病人喝了加了糖盐的紫苏以后出现反复呕吐的现象,是吐完又灌,灌了又吐,吐了又灌,十分钟以后,又煎了一锅紫苏水继续灌了两碗。病人是大汗淋漓,精神突然恢复,面色转好,身体皮肤的温度也开始上升,开始摸着是比较凉的,两个小时以后病人就苏醒了,自己说有头晕、肚子胀、四肢麻木胀痛的症状。摸脉是一个细、数的状态。喻医生又嘱咐他在一个小时后喝一碗苏叶榨的汁。到了晚上八点钟的时候,病人的神智就非常清醒了,脉象也基本正常,也没有了不舒服的症状。
这个病案启示我们,紫苏确实可以解鱼蟹中毒,而且可以解鱼胆中毒。这个作用是很明确的,当时喻医生没有使用任何其他药物。在临床上,真正碰到这种鱼蟹中毒的情况并不多见,大多是我刚才讲的累积性鱼蟹中毒的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拉肚子、皮肤瘙痒、过敏。我们在正常辨证的基础上,可以加紫苏这个药去解一下身体内积累的鱼蟹的毒,会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加紫苏,你会发现这种情况也不是很好处理。课本上讲紫苏临床上一般用5~9克,我们一般用10克左右或者6-10克。紫苏煎的时间也不能久,它就是靠芳香的味道发挥作用。所以新鲜的紫苏比干的紫苏用在外感风寒会更好一些,如果有新鲜的紫苏我们最好用新鲜的。新鲜的量可以稍微用大一些,新鲜的药含的水分多,这个大家需要注意。还有一个苏梗的问题,就是紫苏的茎部。苏梗主要有宽胸利嗝,顺气安胎的作用。苏梗跟紫苏叶来比,紫苏叶更擅长解表,苏梗宽胸理气的作用更强一些。其实苏叶和苏梗的功效是相似的,只是侧重的方向不一样。临床治疗外感风寒感冒,就可以直接用紫苏叶。如果是腹部胀痛、胸嗝胀痛这种情况,包括安胎都以苏梗为主。民间认为紫苏的根安胎效果更好,这个没有经过临床的对比,所以不能确认。紫苏整个植株,苏叶、苏梗、紫苏的根部都是有安胎、解表的作用,只是解表,苏叶最好;宽胸理气、安胎,苏梗会更优秀一些。
接下来生姜这味药。生姜大家都非常熟悉,在菜市场也买得到,很多家在农村的也种过生姜,外形我就不描述了。生姜临床使用最好是小黄姜。小黄姜比较道地的产区是在云南。当然我们平时用本地产的姜也是一样的。以后我们还要讲到一个药,干姜。干姜跟生姜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大家要注意的。后面我们会讲到干姜的作用。生姜后面还附了两个药,一个是生姜汁,另一个是生姜皮。生姜汁和生姜皮跟我们讲的生姜稍微有一些区别。生姜具有辛温的作用,归肺、胃、脾经,它的功效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大家记住一类的药物像我们现在讲的风寒解表药,都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这个第一功效就不用记了,要记的就是跟其他药物不一样的功效。比如生姜还有温肺止咳、温中止呕的作用,这是需要记住的。生姜被誉为“呕家圣药”,呕吐的病人用生姜是非常好的,是一个圣药。这是强调生姜的止呕作用。这种呕吐是胃虚寒性的呕吐,用生姜是最好。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有这样的描述“早行山中,宜含生姜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什么意思?就是早上很早进入到山里面去,应该含一块姜在口里面,就不会被露水、山里的湿气侵犯我们的身体。这里描述的就是生姜的一个散寒作用。经常上山采药或者经常到山上工作的人员,为了防止寒湿之气进入身体,可以试一试、用一用。
生姜的临床运用。生姜的第一大功效是能解表散寒,当然就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这和前面的几种药物是一样的。生姜作为解表散寒药,功效相对于麻黄、桂枝的力度是稍差一些的。在症状比较轻的情况下,可以用生姜、紫苏叶煮点水喝就可以了。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就要加一些其他的辛温解表药,比如桂枝、羌活一类的药物一起使用,就可以达到更好的发汗解表的作用。这是生姜在临床上对于风寒感冒的应用。现在药房一般都不备生姜,需要自己去购买。一般医生开了生姜会告诉你回家煎药时加几片生姜,而不是几克生姜。
生姜的第二大功效是温中止呕。临床应用当中会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性的疾病,包括脾阳虚,出现胃部冷痛,吃东西不行,呕吐这种情况,这个时候用生姜再配伍一些其他的温理的药物,就可以到达到一个温养脾胃,散寒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达到止呕的作用。
第三,生姜具有温肺止咳的作用。对于寒性的咳嗽,生姜可以把肺部的寒气散出去,以达到止咳的作用。比较出名的处方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拗汤,这个三拗汤其实就是麻黄汤去掉了桂枝这个药,对于治疗寒性的咳嗽是一个非常好的处方。
临床上使用生姜主要靠的就是它的散和温的作用。生姜除了温散的作用以外,还有止呕,止咳的作用,这是大家要注意的,而且它是呕加圣药。生姜在临床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药物,这是我们经常容易忽视的。
第四,生姜能够解半夏和南星药物的毒性,也有解鱼蟹中毒的作用,所以在使用生半夏或生南星时(生半夏我们一般加工成了制半夏或者法半夏,生南星一般也会加工成法南星),为了防止中毒的情况,一般在处方中要配伍一些生姜来制约它的毒性,以防止出现中毒的情况。临床上如果碰到误食半夏、南星中毒的,我们可用生姜来解。至于解鱼蟹的毒,生姜跟紫苏的作用是相似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煮鱼或者是煮虾煮蟹的时候会切一些生姜在里面,是蕴含着一定的中医道理的。就是说,生姜本身就具有防止进食鱼蟹之后的一些中毒反应,出现皮肤过敏的反应,所以烹饪鱼蟹时一定不要忘了加生姜。
我再跟大家介绍两个生姜治疗疾病的方法:一个是姜枣茶,即生姜和大枣一起煮,煮出来当茶喝,这个对女孩子痛经的效果是比较好的。生姜能温中散寒,兼大枣补益气血,所以对女性的痛经效果会比较好;再一个就是生姜泥,即生姜捣成乳泥状,直接外敷,可以治疗日常生活中的热水、火的烫伤,好的很快,而且不留疤痕。
生姜既然是一个温性的药,那我们就要注意,在热性的疾病,或阴虚内热的情况下就不要去使用生姜。比如病人是热性的、或者是湿热燥性的脾胃不适引起的上吐下泻,这个时候使用生姜,不但症状不会减轻,而且还会加重。所以,我一再强调,寒性的原因引起的症状才可以使用生姜,如果是热性的病因,使用是不合适的。
生姜榨成汁就叫生姜汁。生姜汁和生姜的功能是差不多的,但是它主要是用来止呕和化痰。临床上遇见急性的情况多用生姜汁,比如天南星、生半夏中毒的,用生姜汁冲服,兑服,还有就是昏迷的病人,用姜汁配上竹沥水,通过鼻伺也好,口服也好,可以使中风昏迷的病人在短时间内醒过来。
现在流行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时,一般是用生姜汁来搅拌药粉,因为生姜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再一个对于关节疼痛性的疾病,作为药物的辅料使用的搅拌汁液可以用到生姜汁。比如膝关节疼痛,如果是寒性的,那么配好的外用的药物可以用生姜汁来拌,然后外敷。这是生姜汁的另外一个作用。
再说生姜皮,生姜皮的性味与生姜是不一样的,它的性味是辛凉,而不是温性,这是需要大家注意的。生姜皮虽然也有辛的作用,但它是偏凉的,主要是用于水肿,有利水的作用。非常出名的处方就是五皮饮,即五种药物的皮来治疗水肿,治疗水肿用皮利水的效果会比用整个药物更好。临床上,生姜皮用在水肿的情况比较多。
再来看下香薷这个药。香薷也是唇形科的植物,是石香薷或者江香薷的干燥部分,前者称为青香薷,后者称为江香薷。青香薷主产于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姜香薷主要产于江西省分宜县。现在的香薷基本上是种植的,当然野生品也很多。香薷的花非常有特色,像一个牙刷,在民间有人称之为牙刷草,照片我在上面已经发过了,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在南方野外也是可以经常看到的药物。香薷又称之为夏热之麻黄,什么意思呢?就是夏天用的麻黄,可想它的发汗作用也是非常强的,解表药里面发汗力度最强的排行榜前三位:麻黄,香薷,羌活。如果要想病人出汗,用了这三个药出汗都是非常厉害的,但是大家要注意,不要发汗太过了。
香薷的香味非常浓烈,非常的重,如果入药,特别是新鲜的香薷,煎的汤是非常难喝的,因为味道太重了,很多人接受不了这种味道,干品稍微好一点,但是还是很重。所以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大家在用量上要注意不要用多了,用多了病人会很难接受,甚至喝不下去,那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香薷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是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大家回想一下麻黄的功效,麻黄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所以两个药,第一大功效和第三大功效是一样的,就是中间有些不一样。发汗解表,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这个在临床上主要是用在阴暑症,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主要是治疗夏天受凉的这种感冒,因为香薷有很香的味道,所以它具有芳香药的特性,芳香药都有化湿的作用,所以它可以治疗受凉以后,又兼有湿性的感冒。我们经常看到的畏寒发热,头痛身重,腹部胀满,然后不想吃东西,舌苔比较偏白腻,身体恶心呕吐,拉肚子此类情况,就可以用到香薷。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香薷散,是以香薷为主的方剂,治疗夏天风寒夹湿的感冒是非常合适的。再次提醒大家,香薷这个药发汗的力度比较大,味道比较重,用量一定不能大,用大了要么是发汗太大,要么喝不下去。
课本上讲到香薷的第二大临床应用是水肿脚气。这里需要大家注意的,水肿大家都知道,但脚气大家可能会误会,这个脚气不是我们常讲的香港脚,不是指这个意思,古代把脚下肢的水肿称之为脚气,不要以为用香薷可以治疗香港脚。为什么可以治疗水肿脚气呢?因为香薷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所以说可以治疗这一块,但是真正在临床上用香薷来治疗水肿的疾病,并不是很常见的用药方式。我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用香薷来治疗过水肿性的疾病,其他的医生可能会有用过,但是目前在临床上,这是不常用的功效,但是香薷具有这个功效,大家可以去注意的。比如你碰到水肿的病人,又有外感,那么你就可以用到香薷,这个药就非常合适了,但是临床上真的用香薷来消肿的不多。
香薷还有一个作用是课本上没有描述的,就是香薷可以止血。香薷止血的作用主要是止上部的出血,如鼻出血、牙齿出血、肺部出血,这个在古书上是有记载的,大家可以作为一个了解,但是真正说用香薷来止血,也不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香薷的用法用量,一般用3-9克。这里强调,用于发表的时候,也就是治疗外感风寒的风寒感冒时,量不要太大,但是用于治疗水肿,利水消肿的时候量相对较大,而且需要浓煎。大家使用要注意,香薷辛温发汗的力度非常强,所以表虚有汗和暑热证一般不使用,而且夏天用的比较多,其他季节用的比较少,因为它针对阴暑症使用的比较广泛。
大家看一下课本57页《本草纲目》的记载:“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畏寒,燥烦口渴,或吐或泄,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伤暑当然不止有阴暑,还有其他情况,所以不是所有的中暑都可以使用香薷的,这个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所谓的阴暑,通俗的理解就是在炎炎的夏日,暑气很旺的时候受了凉而导致的疾病,我们叫阴暑,就可以用香薷,再加有湿性的邪气,用香薷就再合适不过了。香薷在临床上最常用的就是治疗夏天的阴暑症,对于治疗水肿脚气的情况,有待我们近一步的去探求,目前我也没有使用过,所以这方面我没有很大的发言权。对于香薷治疗出血的情况,我要给大家补充一个东西,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面,现在很火的青蒿素发现也参考了这本书,记载了服用香薷汁,每天三次,可以治疗舌上出血的情况,在临床上也看过这种案例,但我自己没有使用过,大家如果碰到上焦或者头面部出血的话可以考虑用这种药物去治疗。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学填空第一天
全民学中医
发散风寒药
第二十讲   发散风寒药:桂枝(二)、紫苏、生姜
《白话中药》节选(语音加文字),周老师微信中药讲课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6期):辛温解表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