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老师讲《中药学》第四讲语音与文字整理稿

周老师讲《中药学第四讲


主讲老师:九江-周水金

语音整理:罗梅

文字整理:杨杰、袁辰济、涂登辉、晏志芳

文字校稿:赵芳


周老师讲《中药学》第四讲语音


周老师讲《中药学第四讲文字整理稿

各位学员:

大家晚上好!

今天晚上我们进行中药学的第四讲的内容。我们先看一下中药的剂量问题。

中药的剂量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学习了中医以后,你可以进行诊断了,也掌握了药物的功效,学习了中药的方剂。知道怎么去处方,那么开完方之后,每个药物都要标上剂量。该用多大的量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了。量的多与少,适当与不适当,严重的影响用药的目的。

中药的剂量,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1、处方里面这个单味药,用于治疗的常用的有效量,常用剂量,以后我们讲到每一种药物的时候都会讲到这个剂量是多少,包括药物常用的有效剂量,这是要掌握的一个问题,

2、在一个处方里面,这个药物之间相对的用量,就是怎么去用,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3、药物的实际利用量,也就是三个方面的剂量问题,

我们说用药的量的实质,就是药物作用在肌体以后,能够特定产生药物生物效应的量。理想药物的药物剂量是能够获得最大疗效的,不良反应也是最小的。所以,这个量要准确地去把握。为了使我们的临床应用有效而且安全,必须把单味的用量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所谓的单味量就是单个的药的用量是多少。后面我们讲的每一个药物的用量,除了个别注明的以外,都是指这个药品干操以后,切成饮片,在汤剂中使用的常规使用的剂量。而且是指成年人一天内服的常规有效量。碰到特殊的情况,如果我们用新鲜的药物入药的,或者说把药物做成药丸,打成药粉,这种方式用药的剂量的话,我们又和这个汤剂是不一样的。我们课本上标明的药量,是指成年人一天的用药量,是干燥品的量,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我们先来看看,单味药物常规用的有效量。如果这个单味药的用量没有达到最低的有效剂量,就收不到预期的治疗的效果。我们常用的利尿药药,如:这个猪苓,它的用量在书本上,推荐量是5克到10克。这个是专门有人做过实验的。健康的人如果服了8克的猪苓的话,就是水煎的猪苓,经过6个小时以内,他的小便量就会增加62%,如果服用的量是3克的话,也是水煎的,发现就根本没有作用。所以说这个量不能用少了,用少了就达不到预期的疗效。

但是,单味的药,我们不能尽可能的去多用它。因为在一定的剂量范围以内,剂量的增加,疗效一般来说相应的提高。但是,当这个剂量超过了它的特定限度,不仅疗效不会再提高,甚至会发生一些你意想不到,不愿看到的一些情况。那么会出现些什么样的情况呢?可能会出现:因为用量过大,出现毒副效应。

举个例子:我们喜欢吃辣椒的人,吃一点辣椒作为作料的话,那挺好吃的。如果你就全用辣椒炒菜,天天都这么吃。那么吃多了人也是受不了的。所以剂量不能大,大了可能出现毒副反应。中药里面有一味药叫山豆根,这个药有人做过实验的。就是10克以上就容易引起服药人的中毒反应,甚至有些人服了5克到6克就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的毒性反应出现出来。所以说,我们在这个用量的时候,不能说为了达到所谓的疗效,觉得剂量越大越好。所以就用更大的量,想更快的把病治好。而没有考虑到药物对身体的毒副反应。

过量的用量还会出现些什么情况呢?不但不会增加疗效,反而出现疗效下降的情况。比如说,羌活这味药。羌活这味药对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但是如果它的剂量超过了一定的量,反而,就是说不能够对心律失常有疗效作用,所以说这个也是我们要注意的。也就是说量大了不一定能增加疗效。有可能适得其反。还有一个情况,在这个药物用量太过大的情况下还会造成相反的一个效用。这个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龙胆泻肝汤里面的木通这个药。关木通这个药,本身是有利尿的作用的。但是如果它大量的使用。它对肾脏有毒副反应。就造成了肾脏的衰竭,就变成了无尿,就根本达不到利尿的作用。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当然这个出现了不良反应也是在我们现在药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际上,中药的使用,也要注意药量。既不能太大,也不能过小,过小达不到效果,过大出现适得其反,出现毒副作用,降低疗效的这一系列的情况。当然咯,必要的情况下,有一些药物如果需要大剂的使用的时候,还是要大剂量的使用。要我们熟练的掌握药物的有效安全的剂量。

现今的用药的一个趋势是用药的剂量越来越大。一个处方药量是越来越大,药味是越来越多。因为现在中药的品质是在逐年的下降,或者说是真正质量的药物不如以前。

这个涉及到几个问题。

第一、现在所用的药物的99%的是种植的药物,那么种植的过程没有合理的按药物种植要求合理的种植,大量的使用农药化肥,或不按照真正的采摘季节去采摘,造成真正药物的含量的降低,药效达不到。

第二、就是炮制过程中,达不到真正的炮制的目的。造成药效降低。

第三、现在的伪劣的造假的药物越来越多,医生觉得用量少了达不到治疗效果。

现在就成了一个趋势。大家都在增加药量,通过量来达到治疗效果。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就是说,真正的作为医生来说,合理地用量是一个安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们面对病人的时候,当你在用药的初期,在你对药物的药性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大家都在课本的推荐的药量在使用,这样的话,不容易出现问题。就不容易出现毒副反应,不容易出现医疗事故。等你真正很熟悉了药物的药性,运用大剂量使用了以后,你对他得心应手了,有经验了,可以大剂量的去使用。也建议用药先用小剂量,逐渐叠加的去使用,这样比较合理,比较安全的。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

然后就是药物的一个相对的用量。药物和药物之间有一个比例在这里,就是固定的处方。比如,《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这些处方,这些固定的处方,都是有一定比例的。这个比例是不能随便去改变的。按照他事先通过无数人的生命试验出了药物的药量的比例,我们去用,药物的药性是最好的。如随意去改变这些药物的比例的话,药效就达不到,药效会降低。比如说我们古代的一个著名的处方:当归补血汤,也就两味药。就是黄芪和当归,那么黄芪和当归的比例就是6:1的关系。黄芪是6,当归是1.是蕴含了我们中医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在里面的。包括我们常用的降压的药物,比如:钩藤和牛膝。高血压的病人去用。那么钩藤和牛膝的比例就是1:0.3就是一个黄金比例。

再一个就是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本身是一些有毒的药物。配伍一些相应对抗他毒性的药物,这里面也会有比例。用附片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姜。用马钱子的时候我们要用到甘草。这些药配伍以后,他有他的相应的比例,具体的比例我们在各个药物的讲解中会讲这些内容。这些都是需要大家掌握的。只有按照他的比例去使用,就不容易出现毒副反应。所以,药物间相对的用量,也是需要我们去研究,需要我们去掌握的内容。

第三个问题就是药物的实际运用问题。利用量的问题。其实我刚才已经谈及了,因为受到药品品质好坏、炮制、剂型、制剂、还有服用方法的因素的影响。同一种药在使用剂量相同的情况下,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临床效果。因为药物真正的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成份肯定是不一样的。就是受到这些药材本身质量的影响。受到他加工炮制工艺的影响。受到他自身相应剂型的影响。不管是汤剂还是丸剂。都会影响到他的实际的真正的利用量。这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比如说,这个石菖蒲,当年采的石菖蒲去用就非常香,效果也非常好。石菖蒲发挥作用的一个东西是石菖蒲里含的挥发油,存放以后,挥发油的含量就会下降。做过科学实验的。一年以后就会降低20%,两年以后就降低35%,三年以后就降低到50%,所以说,药材存放的时间不一样,药效也会影响。我们上次讲到的陈皮。陈皮和半夏这一类的药物,他存放的时间越长反而药效就越强。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和关注的一些问题。而且还存在一种情况,药量用的不同,药物发挥的药的疗效也不一样。比如,这个半夏,你用3到6克,主要是治疗咳嗽痰多的作用;用到10到20克的时候,半夏就是止呕的作用;也就是止吐的作用。用到30克以上的半夏主要发挥的是一个安神,治疗失眠的作用。当用到60克以上以后,半夏的作用是主要是镇痛的作用。所以药物用药剂量不一样,它发挥的疗效也会不一样。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中医离不开古籍,在古代我们中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古代的商周时期到隋唐,到汉,到唐宋。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计量单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药古代用的这个单位用过象、斤等这些度量衡。到了后来又有我们现在常用的克了。这里面需要大家用心记下来,这个剂量问题。因为需要看古书的时候,想用古代的处方,这个量用多少,我们就需要换算一下。这个问题很重要。是需要大家记住的。

宋朝以前方子中的剂量,除了特别标明是大斤两以外,一般我们可以按一两等于14克来计算。比如说《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就是宋朝以前的书了。我们就按一两等于14克来计算它。包括孙思邈的《千金药方》《千金翼方》这些书里面的药方的剂量。它里面标的一两我们就可以按14克来转换。这样转换成我们现在用的剂量。宋朝到民国初年度量衡基本没有发生的变化。一般一两就是37克.而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所用的市称。一斤等于500克,一斤等于16两,一两等于31.25克,那么,一两等于10钱,一钱等于3.125克。现在我们常用的剂量采用了公制的,就是一公斤等于1000克。还用克来计算我们药物的重量。那么,现在所有古代的剂量都要转换成克。我们开药不能说开多少钱,多少钱去药店里去取药是没有办法给你药的。你先自己换算好。因为我们中医大部分的书籍都是经典的古籍,古籍记载着这些处方。我们想把它拿来用,换算的话就按我讲的这些方法去换算。

关于药物剂量的问题,要提醒大家一点。

第一、对于有毒的药物我们一般尽量不要去使用。如果确实需要使用的,我们从小剂量去使用。逐渐的增加它的剂量比较安全,比较稳妥,对病人负责。一般的来说,象花、叶类的,比较疏松的药物,密度比较低的,比较质轻的药物。用量一般用小量的;象石头类、贝壳类的药物,质量比较重的药材。其实它的药味是比较淡薄的。我们可以用量大一些,新鲜的药材含的水分比较多,用量也要大一些。

第二、我们要注意药物不同的剂量发挥不同的作用,比如,刚才我们讲的半夏,我们常见的牵牛花的种子,就是我们说的牵牛子,也就是黑白丑,那么,这个药的话,用量比较少它主要是通大便,如果用量比较大的话,它还可以利尿下水,利度比较的大,大小便都通了。这个李东垣说过一句话,‘少者通大便,多着下水。’这都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再一个,在患者这一块我们要考虑用量的时候,老、弱、妇、乳,根据人的不同,年龄的不一样。性别的不一样。我们要区分的去对待。

一般来说老年人、小孩剂量要少一些。因为老年人身体已经比较虚弱了。小孩子更不用说,本身小孩的身体也比较娇小,不如成年人那么强壮。小孩的体重也比较小。在5岁以下的通常用成人的四分之一的量。到了5岁以上的一般的按成人一半的量来使用。

再一个说,女性在月经期如果用活血化瘀的药物,量一般不要大,要不会造成月经量比较大。会造成大出血的情况发生。再一个就是体质非常强壮的,特别是胖体质的人,两百多斤的这种人。用的剂量肯定要比100斤的人要重。因为用少了它肯定达不到疗效。你同样用10克麻黄,100斤的人或200斤的人它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重重一些的我们可以稍微把剂量放重一些。

具体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除了考虑这些因素,我们还要注意环境、季节、气候的自然条件的变化。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当地的环境,不同的人之间用不同的药量去处理。比如,冬天麻黄的量就要用的大一些,若果是在夏天用的话,量就稍微要少一些。比如,年纪大一些的人用的剂量不要大,那么,青年人的剂量就可以稍微大一些。这也是一个因人制宜的一个方法。做到具体的人、具体的疾病、具体的状况去使用的特定的剂量.顺便谈一下中药的给药途径。中药的给药途径在古代比较单一。口服、外用。比如说皮肤方面的给药。当然直肠的给药,就是我们说的塞肛,灌肠这一类的做法古代也有。只是没有现在这么常用。吸入给药,在古代也有。现在我们有雾化的机器可以直接把中药雾化吸入。这些给药途径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特色。那么,各有各的缺点。中药发展到我们现代,除了口服。有口服给药、有皮肤吸收,有粘膜给药,有直肠给药,有吸入给药,还有直接的针剂注射。

口服简便、安全,这是它的优点。是现在我们中药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口服就是直接从嘴里吃进去的这种方法。是占主流的。这种口服药物,有直接用饮片的或直接配方颗粒的。还有中成药,包括丸剂、散剂,丹剂,胶囊剂等等。口服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便的。主流的煎草药存在着缺陷,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煎煮,口感比较差,很多人难以接受。碰到这种情况的病人,我们可以考虑换一种途径去用药。又想吃中药又很怕口服汤剂中药的。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说可以用配方的颗粒。就是把每一味药加工成颗粒,配伍在一起,然后用水直接冲服。这种煎煮就省了,口服的味道相对来说没有饮片那种浓烈的难闻的味道。长期需要服用的,可以做成丸子去吃。也可以把药打成粉直接装到胶囊里去吃。就避免了直接喝汤药的煎煮的麻烦。也避免了汤药的苦味难咽的缺点。

中药颗粒剂目前存在着争议。配方颗粒目前只有几家厂家有生产资格。就是把每一种中药加工成颗粒,不需要去煎煮。比如说,麻黄10克,我们就用相当于10克麻黄的颗粒剂,桂枝10克,就把这些药全部配在一起,直接用开水去冲溶解以后直接喝下去就可以了避免了煎药的过程这种颗粒剂价格比中药饮片要贵。但疗效怎么样,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我其实也使用了2年左右了,觉得跟中药饮片来说,药效还是相当的。特殊情况,我还是会开中药饮片,还是会有区别的。

皮肤给药,是靠皮肤吸收。比如说直接外敷的。人体皮脂最少的部位吸收效果最好。在耳朵背部和肚脐周围。有很多的妇科疾病可以在肚脐周围外敷用药,吸收非常不错。也是非常不错的给药途径。避免了吃药的痛苦,能够直接到达病所。离本身病变的位置比较近,药物可以直接达到病所。效果来的更快。一般还是会配合中药饮片,汤剂一起去使用的。

在特定的穴位,如在体表的穴位我们去给他用药,让他吸收,达到对这一条经络和他链接的脏器的作用,类似于针灸的刺激作用,这也是一种给药途径。还有就是通过粘膜给药的,包括口腔粘膜。比如,口腔溃疡了,直接给口腔一些药物,让他含服,这种作用也是比较直接的。包括牙痛也是,还有鼻炎。都可以通过鼻腔的粘膜去给药。曾经我碰到一个病人。一个面部顽固性面瘫非常严重的,在我这里针灸了一个月左右,都没有很大的疗效。这个病人回到老家以后,一个老医生给他塞鼻子用药。通过鼻粘膜吸收,奇迹出现了。3天这个病人的面瘫就好了。从那以后,我一直在找寻怎么通过鼻腔给药治疗面瘫。终于有了一些收获。但也没有达到这位老医生给病人治疗的效果。2-3天能达到立竿见影的这种效果。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面瘫大部分都是针灸治疗。很多人觉得很痛。一般治疗时间还比较长。需要10天到2个月的时间。很多病人觉得很难熬。如果我们有更好的治疗方法,直接塞个鼻子,就治好了。那是多么好的一个事情呀。所以说,粘膜给药也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的一个话题。还有阴道的,尿道粘膜的给药,包括塞药进去。这个就是针对妇科疾病的用药,可以直接达到病变的位置,药效来的更快。包括外洗的药物。阴道瘙痒的外洗的。比如说蛇床子外洗,就比吃口服药来的更快,更直接的。对止痒的效果来的更快,直接在病灶的部位取得疗效。再就是直肠给药。常见的有2种,一种是塞肛,就是把药物直接塞到肛门里去;还有一种是灌肠。也是直肠给药。在古代,医生有用蜂蜜和猪胆汁等药直肠给药,达到一个通大便的作用。现在比古代更有新的进步。直接用灌肠的方法。把中药直接灌到直肠里去,让直肠的粘膜直接吸收,达到治疗的效果。最常见的疾病,痔疮,便秘可以直肠给药。还有对尿毒症的病人通过中药直肠给药,已达到排出毒素,相当于透析的目的。也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吸入给药是通过呼吸道给药。主要针对肺部的疾病。现在很多小孩都通过雾化治疗。把中药放到雾化机里,然后让它产生一个气雾,使患者直接去吸入后吸收药物。呼吸这种气雾,直接把药物吸入肺里面,使药物直达肺脏,达到治疗效果。比如,小孩的咳嗽、咳痰、感冒这一类的疾病可以去使用。小孩子吃药比较难,通过雾化的方式的话,是小孩更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吸入给药,还有佩戴香囊之类的。这一类去使用的比较多一些的,是通过使用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发展到现在,还有中药注射液。比如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这一类的药物吸收快,奏效快、作用强。有它的优势。中药针剂要用中医的辩证理论去使用它,不能用西医的理论去使用中药。用西医的理论去使用中药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毒副反应。

因为作用强,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就更加大。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紧急的情况下,比如说病人已经昏迷了,你已经无法给他灌药了,可以用一些针剂的药物。再一个如果病人病情比较严重,可以辩证使用合适的中药注射液。大家不要以为打针的就是西医,其实这只是一种给药方式而已。我们中医也可以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精华的东西,和中医理论结合起来。用一种新的方式把药物输送到人体里。不要仅仅局限在给药方式了。还有现代的检验技术,现代的检验技术不是说它就是西医的。其实只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实我们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做胃镜,我们中医也不是说一定不可以做胃镜。你用眼睛看不到,你可以借助仪器看到。胃里面有什么,这也是属于中医望诊的一个延伸。但是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症状,还要具体分析病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也就说,所有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只是一个客观的反应。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只是望诊的延伸。这不能说是西医的专利。中医也可以借用的,是可以使用的。

再来谈一下煎药的问题,煎药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煎药涉及很多的问题。如果煎药不得当,药物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因为煎药而出现的毒副反应。首先煎药要选择合适的容器,不能用金属类的容器,比如:金、银、铜、铁,都不要选用。最理想的是陶瓷类的,砂锅类的。才是最合适最合理。因为他的性状是最稳定的,不容易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首先煎药的工具我们要注意,煎药的用水,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记载了20多种水,27种还是37种水。记载了这么多水,不同的水有不同的作用。现在我们也没有办法按照这种方法去选择水。因为现在用水也不方便。最好的,条件允许的话,我们用自然界的山泉水煎药。现在我们真正用的是饮用自来水来煎药。水这一块我们没法达到古代的那种要求。但是一定要保证是干净的,无异味的,没有杂质的这种水来煎药。加水的多少,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水很难做到精准的判断。我们只能根据饮片的质地的疏松和吸水性能的强弱,以及煎煮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来估计加水。一般的方法将饮片适当加压以后,加的水的液面高出饮片2厘米左右。这是一个通用标准。特殊情况,比如说煎附片,一般要求时间比较长。有些医院要求病人煎附片几个小时。我一般推荐病人煎附片40分钟以上。因为煎附片先煎的话时间长,水挥发的比较多,所以说你就要加多一点水。煎药的过程中是不能加水的。如果中间要加水,那么附片只能加开水进行煎煮。如果加生水进去可能会引起附片中毒的情况。

煎药之前的一个浸泡问题。在煎药之前,我们一般药物要浸泡2030分钟。如果是种子类的,果实类的药物,我们可以浸泡一个小时以上。是药物能够浸泡松了,才能够把他的有效成分煎出来。比如说薏米,需要先浸泡,不浸泡是煮不开的。像茯苓,现在都是切成这种小格子的一粒一粒的正方体这种形状。如果你不浸泡直接煎煮,煎煮半个小时里面还是干的。煎煮的火候问题。根据《本草纲目》的主张,先用武火,再用文火,先武后文。也就说,先用大火把药煮沸,在用小火慢慢的去煎熬它。这就是煎煮的过程。有效成分不容易煎煮出来的我们煎煮的时间会长一些。解表药、具有挥发性物质的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煎个十几分钟就OK了。

煎完以后要及时把药汁滤出来。若不及时滤出来,等药放凉了之后滤出来也是不对的。实际上溶解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温度降低的时候,有效成分又会返回渗入到药渣里面。会影响实际的利用量。所以,我们煎好药以后,就要把它及时倒出来,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再就是煎煮次数的问题。在古代和现代方法是不一致的。在《伤寒杂病论》里面是煎一次分几次喝,药物只煎一次。我们现在是药物煎2-3次,再把煎好的药物倒到一起在分2-3次服用。我觉得药量不是很大的话,煎2次左右,然后把2次的药在放到一起,在分服。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如果是滋补的药,可以煎3次左右,这样可以充分的利用药物。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小孩子的药,特别是感冒发烧之类的病,一般我们是只煎一次分几次服用。

煎煮的方法,一般有这几种特殊的情况: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先煎的药物是那种比较不容易煎出来的药。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放在一起煎,容易煎出来的药物煎久了药物就挥发掉了。还有不容易煎出来的,需要先丢进去煎。一般有哪些呢?比如有动物角类。包括水牛角、鹿角、龟甲、鳖甲、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等矿物类的,还有石膏、磁石、代赭石、龙骨这一类的药物,还包括有毒性的药物:川乌、附子、雷公藤等这一类的药物我们都需要要先煎。

先煎的目的有2个。

第一、 使药物的药效充分煎煮出来。

第二、 有毒的药物煎煮时间长了后,他的有毒的化学成分会被破坏掉,就可以降低他的毒性,像川乌,附片这一类药物,我们要先煎40分钟到1个小时,煎到你尝药没有麻嘴的情况的时候。就是用筷子蘸一下尝一下后去尝,没有麻嘴的情况,附片就基本上煎煮到位了。雷公藤一般要先煎12个小时,再放其他的药,这样保证用药的安全。

煎药需要后下的药物,主要是具有挥发性成分的。大部分的解表药属于这一类。煎的时间久了,药物的有效成分就挥发掉了。如:金银花,鱼腥草、肉桂、连翘、沉香。还有一些化湿的药。还有些药不耐久煎,煎的时间久了,有效成分被破坏掉了。如:青蒿、番泻叶、麦芽、谷芽、大黄、杏仁这一类。这个需要我们注意的。还有些药是不用煎的,或者只要煎一下就可以。比如:大黄用来通便的话,你煎到10分钟,大黄基本上就没有通便的效果了。也就只需要在即将起锅的时候的1-2分钟放下去煎一下就可以了。甚至直接用水泡一下就可以了。包括番泻叶也是一样的。

再就是包煎的问题。有些药材有毛,你不包起来煎的话对喉咙就有刺激作用。直接煎煮好了喝就会出现咳嗽,恶心,想吐的这些症状。比如:辛夷、旋复花这一类的。还有些药物是粉末状的。煎煮的话使药液出现浑浊的状态,很难喝,我们也需要注意用包煎。比如:海金沙、蒲黄、五灵脂之类的。

再就是另煎的。对于一些名贵的药材,我们要另外煎煮,用来兑服。这样就不浪费药材。比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这些名贵药材。我们尽量不要和其他药材放到一起去煎。分开煎的话,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名贵药材,而不至于造成药材的浪费。

还有烊化的,所有胶类的药物。放在一起煮会粘在药渣上,造成药物的浪费。我们就需要用烊化的方法。比如:阿胶、鹿角胶、龟角胶一类的药物。我们把药物放到微波炉里转一下,让他融化,再倒到已经煎好的药汁里,拌匀就OK了。

最后一个是冲服的。通便的一类的药。如:芒硝,放到水里就化了。用冲服方法就行了。包括蜂蜜,羚羊角,沉香这些药材。还有些名贵的药打成粉以后我们直接冲服也可以。包括人参,三七粉一类的药。还有麝香也是。好了,中药的前面总论的这一部分我们就过了一遍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各论的药物。

解表类的药。解表类的药的话,是我们非常常用的药。那么什么是解表药呢?就是主要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所有的解表药都具有解表的作用。容易驱除肌表的邪气。能够促使机体发汗,使表邪由汗而出或者由汗而解,达到驱邪的目的。也就是说,外来的外感六淫的邪气,如果是在人体的肌表,就是说在层次比较低的这种状态。包括感冒的这一类的病症。就可以用这种解表药来治疗它。从而达到治愈表证的目的。《黄帝内经》里面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疾在皮者,汗而发之”。205812也就是说,当这个邪气在体表。肌表这个层次的时候,我们用发汗的方法把它赶出去。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解表药主要治疗由风邪为主的六淫外邪引起的表证。有些人也主张把这些药归类为祛风药。但是现在整个课本也没有改,都称之为解表药。但是,大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解表药都有祛风和解表的作用。但是,它不仅仅只有解表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很多的功效。表证一般常见的有发热、恶风寒、头身疼痛、脉浮的症状。一般来说这类药还有祛风止痒和祛风通窍的功效。又可以治疗风邪郁闭肌表引起的皮肤瘙痒的疾病或者是风邪犯鼻引起的,鼻塞流涕的症状。部分的解表药还有利咽喉的作用。治疗咽喉痒痛发音的时候声音嘶哑的疾患。

解表药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发散风寒为主,我们称之为发散风寒药或者叫辛温解表药。还有一类是以发散风热为主,那么我们称之为辛凉解表药。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解表药的四气。发散风寒药的都能够散寒。主要治疗表寒证的药。所以它是一个温性的药。发散风热药又能够泄热。主要能够治疗表热证的药。所以说呢偏于寒性。解表药的清宣疏散的性味大部分是芳香的。具有向外祛邪的特点。根据辛能散的五味的理论。所以,解表药基本具有一个辛味。其中部分的药物因其兼有燥湿清热的功效的药性的,还有苦味。我们中医理论根据五脏系统的理论,解表药主要跟肺气的关系最大。归经一般归肺经。因为肺是主皮毛的主生阴的,开窍于皮,以喉为门户。脏腑辨证中,解表主治的表证是以皮肤、鼻子、咽喉这些地方的病变都跟肺有关系。所以它归经就是归肺经。

解表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所有解表药不宜久煎,不能煎煮时间太长了。

2、解表药都有发汗的作用,当然,它作用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我们中病即止,发汗不能太过。就是说不能经常的去使用它。

3、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去制宜。所以,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解表药的配伍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 根据表证性质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解表药:寒性的病症我们使用辛温解表,热性的病邪我们用辛凉解表。

2、 根据四时不同气候的变化因证去选药。

3、 根据我们体质的不同,因制去选药。

4、 根据表证还有的一些兼症,我们配伍还需要选用其他的药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5、 解表药里有两位药是有小毒的,是大家需要注意的。一个是细辛;一个是苍耳子。在用药的时候就要注意,一般来说,不能超过它的常规用量。

我们今天先来看下,第一节的发汗风寒的药。发散风寒的药一般来说药性都是辛温的。辛的发散,温的祛寒。有发散风寒的一个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而导致的恶寒、发热、没有汗或者汗出不畅的头疼、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表证。在这里面部分的药物可以治疗痹症以及咳嗽、气喘、水肿、麻疹、荨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这一类的疾病。

我们先来看一下发散药的第一味药:【如图所示】

麻黄

麻黄这一味药被称为天下第一峻药。主要是指它的发汗作用,麻黄发汗的作用非常的强,非常的厉害。这个药在所有的中药学课本里都是放在第一个药物,但是,很多的中医医生一辈子都没用过这个药。不敢用,觉得它太厉害了。因为怕用后出问题。在临床上它是一个非常好用的药物。麻黄这个药物,我在长江以南这一带是看不到这个药物的。这个药物主要生长在北方,所以,我也没有见过这一味药物在野外的生长情况是怎么样子的。刚刚发了几张图片,一个是野外的图片,一个是饮片。

麻黄药的来源有三种:麻黄科的,小灌木的,草麻黄。

还有一个木贼麻黄,中麻黄。

麻黄这个药物它有两个地方入药。一个是茎部,一个是根部。茎部和根部的作用完全是不一样的。今天要学的是麻黄茎部的一个作用。平时我们说开一个麻黄的药物出来,指的就是麻黄的茎部。如果用麻黄的根部,开药就是开麻黄根。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药物。大家在开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你开麻黄根别人不能给你麻黄,你开麻黄,别人不能给你麻黄根。

麻黄在野外的性状不能跟大家讲,因为这个药我没有亲自的去采过。没有切身的体会。这个药物在野外的性状就没办法和大家去论述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找找资料看一看。现在的主要产地在河北,山西,内蒙和甘肃一带。一般在立秋和霜降之间来采收。直接切制成段阴干就可以了。阴干之后,有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直接生用;还有就是用拌好的蜂蜜直接炒,一直炒到不粘手为止;还有一个就是捣绒。就是说麻黄的使用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生用的,一种是蜜制的,一种是捣绒的。它们的作用也会有一些区别。我在后面会跟大家详细介绍。

我们来看下麻黄的性味归经。麻黄具有辛,微苦,温性的特性,归肺和膀胱经。这就指出了麻黄的性味归经的方向。它的辛具有散的作用特点,具有苦味就是有燥湿的作用,利水的作用。温就是散寒的作用。归膀胱经、归肺经主要的作用方向是在膀胱经和肺经这两条经里面。用了麻黄后在这两条经络中都会有作用。肺部的疾患和膀胱经的疾患都可以使用到麻黄这个药。

麻黄的功效: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麻黄的发汗解表就是指人用了麻黄之后有出汗的情况。肌表的邪气通过出汗的形式祛出出去,主要针对的是风寒之邪,能够直接从肌表中把邪气带出去。延伸考虑就可以知道,所有的在肌表的邪气都可以通过发汗的作用使它排出出去。这就不仅仅是在解表这一块了,痹症的风寒之邪我们也可以去使用它。例如常见的荨麻疹,它的邪气就在肌肤,在我们皮肤这一块。我们也可以用麻黄这味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就是非常好的治疗荨麻疹的处方之一。这是麻黄发汗解表的作用;再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宣肺是一个往上的作用;就是把肺的气机往上去宣发它。就可以达到治疗气喘咳嗽的目的。再一个麻黄的作用就是利水消肿的作用。从机理来说,是宣肺的作用,之前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肺是水之上源。上源被打开了,下面的水自然就好排解出来。这个就叫提壶揭盖作用。这个是大家都有体会的。当水壶的水装的满满的时候,就算水壶有嘴也是倒不出水来的。但是,你把水壶盖揭开,水一下子就倒出来了。这是个相同的道理。这个就叫做提壶揭盖的原理。治疗水肿,也有人说它本身就有作用膀胱经的作用,直接达到利水消肿的作用了。

麻黄不同的炮制方法炮制以后,它的功效是不一样的。一般生用的话,就是生麻黄,开麻黄的时候一定要写清楚是“生麻黄”三个字,它主要的功效就是最擅长发汗;如果是炙麻黄,那它的功效是针对治疗咳嗽和气喘的。因为蜂蜜炙过之后,对这种咳喘有很好的作用。再一个就是捣绒。把麻黄捣碎之后,就剩下一个主要的纤维茎。这么捣绒以后麻黄这种峻猛的作用就会减低。老人和小孩用的就比较合适。

这种捣碎之后的麻黄我们就叫做麻绒。但是,现在在药房基本看不到这种药。假使老人和小孩要用这个药,我们完全没必要这么做。你只要把麻黄的量开少一点也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必要去捣绒它。但是,从古法来说,有这三种炮制方法。生用的、蜜炙的、捣绒的

我们来看下麻黄临床的应用。

首先是用在风寒表症。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风寒感冒,麻黄具有辛温发散的作用,能够驱散侵袭肌表的邪气。达到解除表症的目的。在使用麻黄的时候,这种风寒表症有一个特色。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麻黄发汗力度非常强。这种受风寒邪气侵扰以后风寒表症一定是没有汗的我们才能够去使用。但是本身如果是恶寒发热全身疼痛,但是,又发汗的话,用麻黄就是不合适。这是我们注意的。也就是说,表实症可以用麻黄,表虚证就只能用其他的药物。如:桂枝之类的都可以。有没有汗是判断风寒表症使用或不使用麻黄的判断方法之一。虽然这不是完全绝对的。但是,这是临床用药的指针之一。所以大家要注意了,病人如果有出汗的情况下,还大量使用麻黄的话,就会出现出汗不止。甚至出现亡阳的症状。可以出现其他的并发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生一辈子不愿意用麻黄这味药的原因。因为它发汗的力度实在是太大了。

麻黄在治疗风寒表症的时候,常用祛风散寒的药一起配伍使用。宋朝的《惠民和剂局方》里的食神汤就和紫苏、白芷这些药物一起使用。因为麻黄有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发毛窍的作用。具有非常强的发汗作用。所以,用于表实证,没有汗的病患。非常有名的《伤寒杂病论》里的麻黄汤,有麻黄、桂枝、杏仁几个药物在一起。还有甘草。就有非常强的祛风的力度。还有止痒和通鼻窍的作用。麻黄又有治疗外感风邪引起的皮肤瘙痒、闭塞、流涕的这种证。比如说这种慢性鼻炎的,如果是风寒引起的,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把寒邪一散;经常流清鼻涕的可以用这样的处方,这样去处理。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的这一类的,在情况在证型合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麻黄赤小豆汤去处理。因为风寒之邪在皮肤组织的经络中的运行,造成了关节的疼痛。也就是我们中医讲的风寒痹症。相当于我们西医讲的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类风湿一类的疾病的。如果是风寒在表的证型。我们也可以使用麻黄这一味药去宣散这种邪气,达到治疗的效果。

麻黄的第二大应用:咳嗽和气喘症。因为麻黄有很强的宣散的作用;又有苦降的性质。所以,它可以开宣肺气,又能够使肺气肃降。就是既宣肺气又有降肺气的作用。平喘止咳的作用可以治疗肺气雍滞的实性的咳喘的病证。是治疗咳嗽、喘促非常重要的药物。

用麻黄来止咳平喘常用配伍杏仁,就是用麻黄和杏仁配伍起来用。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了的三拗汤,就是麻黄汤去除桂枝,也就是麻黄、杏仁、甘草这三种药。三拗汤治疗风寒性的咳嗽、气喘的疗效就非常好,当然咯,治疗气喘也好,咳嗽也好,还要根据症候的寒热作用进行相应的配伍。那么,我们治疗寒性的咳喘,就应该加一些温肺祛寒的药物。像《伤寒论》里的小青龙汤,就干姜、细辛,那么,像治疗这种肺热型的咳喘。我们就要加清肺的泻热的药。比如,这个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里的石膏。包括非常出名的一个方子,叫做定喘汤。就是治疗这种气喘的。上楼喘的不得了的,好厉害的气喘。有个处方叫做定喘汤,这个方子在《摄生秘剖》这本书出来的,这个方子里就有麻黄和黄芩配伍在一起。黄芩就是一个清热的药,所以要根据病人的寒热情况具体加减配伍。

Y第三种临床应用就是治疗水肿和小便不利。麻黄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但麻黄的利尿消肿作用不是特别强。所以,一般的水肿、小便不利,用麻黄的几率会比较小。但是,因风邪、恶晦,即风邪侵害肺脏造成的水肿,就是表症性的风水证,就可以利用麻黄的利水作用。还有比如刚才讲的痹证,你又想宣发它的邪气,有些痹证会有下肢水肿,那可以使用麻黄这味药,既可宣发邪气出去,又可以达到利尿消肿的作用,我们可以灵活的配伍使用。消肿有几个途径,一个是利尿,一个是发汗,都可以消肿。麻黄既有发汗的作用,又有利尿作用。所以它还是比较好的利水消肿的药物。再一个,麻黄又有一些其他的作用,像平喘止咳的作用。我们针对特殊病症的时候,可以去灵活运用它。这是我们大家需要去注意的。像《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里面,“越婢加术汤就是治疗风水水肿的,就是麻黄和白术同时去配伍使用。

真正在临床上使用麻黄,主要临床常用的:

第一种,病人出现风寒表实证可以用麻黄;

第二种,咳嗽气喘的病人我们可以使用麻黄,因为它有很好的止咳平喘作用;

第三种,病人出现风水性的水肿,就是说表邪性的水肿可以用麻黄去治疗;

第四种,关节疼痛性的,如果是因为寒结瘀闭在表,阻碍了肌表经络的,我们可以用麻黄。

关于麻黄的用法用量问题,一般水煎的话,麻黄用量是3至10克。但是《伤寒杂病论》里,麻黄用量非常大,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一般是生用,发汗力度比较大。蜜炙主要是平喘止咳。捣绒的作用相对要弱一些。是它不同的作用。麻黄的用量是大家需要注意的,3至10克。夏季用量尽量更小一些。因为它是温性的药。如果出汗不止的话,很容易出现脱水的情况。在冬季的时候,可以稍微量大一些。

麻黄的使用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 麻黄的发汗力道比较大,自汗、盗汗者尽量不要使用,这是禁忌

2、 如果是因为肺肾亏虚引起的气喘,就是说不是实性的气喘,尽量不要使用麻黄,即使需要使用麻黄,也要配伍合适的补益药物在里面。

3、 根据现代的药理研究,麻黄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所以对于高血压的病人,血压特别高的情况下,我们要谨慎的去使用。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也不能随便去使用这类药物。

对于麻黄这味药的功效问题,我们课本上就讲了这么多。事实上麻黄的作用比我们课本上讲的要大很多。还有很多其它的功效。比如,孙思邈的《千金药方》里面记载了“大小续命汤”。里面就有有一个重要的药物就是麻黄。而且麻黄的用量不小。大小续命汤主要用来治疗中风。包括脑梗塞,脑出血之类的病。注意,脑出血的病人去量血压都会非常高,上面的高压甚至超过200mmhg,低压也有130mmHg到140mmHg,这么高的血压.按照现代的药理来说是不能使用麻黄的。所以,很多人都不敢用大小续命汤来治疗中风之类的疾病。但事实上,根据古籍的记载,还有现代的李可医生,他自己中风两次,都用了大小续命汤的加减。这类的处方都使用到了麻黄,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所以,这也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自己可以在临床上,遇到有合适的病人,确实是病证合适的,我们可以去使用它。不要局限于课本的应用。

高血压的病人,从中医的机理来研究。我们主流的思想就是肝阳上亢;还有一种,就是因为气机不通畅,气血不流通,不能够正常将血液输送到头部。身体作出的修复反应。必须去升高血压,冲破瘀阻的情况。还有一部分人主张用麻黄去宣发气机,使血压在短时间内更高。让它去冲破这种瘀阻,使之真正达到根本降压的目标。这些方法都是有待于我们临床医生去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目前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方法。213130

还有就是麻黄的剂量问题。大家尽量按照课本的要求去使用。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大剂量使用麻黄治疗疾病的医案。这个医案是龚子夫大夫记录下来的。这个用药并不是他自己使用的。是我们江西非常出名的一个医生叫姚荷生使用的。这个医生经历了一些事情,龚子夫把它记录下来。这个医案我分享给大家看看。这个医案就是大剂量使用麻黄来治疗大汗,痹证的一个医案。

大约在抗日战争时期,姚荷生(当时是江西非常出名的医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是他的家族创立的,和他的家族的渊源非常大。整个姚氏家族,到现在在江西中医界都是有非常大影响的)碰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病人,这个病人比较好色,好喝酒,在夏天的时候他出去经商。在行走的路上觉得脚非常热,热得很难受。夏天本来就很热,于是他就在河边溪水处洗脚。结果没多久就发现脚不能走路,一点劲都没有。感觉像废掉了一样。原书叫“顷刻间脚萎,不能认地”。也就是说,脚无力,不能走路了。当时被吓得要死,被人抬到了家中,就请姚医生诊治。姚医生看见他睡在床上,放了很多毛巾,一直在擦汗,尤其是两脚出汗明显。但是两脚又不冷,也没有恶风症状,有点口微渴,脉迟沉(不是很流利的脉)。姚医生根据当时季节(夏季)和他的病史,判断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湿热不朗,浊滞身萎这种情况,根据他有大汗出,脉沉迟,以及病人好色、喜欢喝酒的生活史判断病人有肾虚,就开了苓桂术甘汤和二妙散来进行治疗就是清湿兼清热的药物。他本以为药用得很好,结果病人吃了之后,不仅出汗没有减轻,反而脚的症状更加严重。病人非常着急病人没有再找姚医生看,就请了一个当时当的一位草药郎中诊治。此人非常善于用峻猛药物治疗疾病,开方之后,病人不敢使用又去找姚医生希望他能帮鉴别下药能不能吃因为药开的力度非常大非常猛。这个草药郎中开了什么药呢?就开了麻黄,杏仁,薏仁,甘草就是麻杏甘汤的处方给病人。他觉得病人在暑天,天气很热,还在赶路,在热的时候投到冷水里,是因为寒邪直接进到体内也就是说,当时出汗多,毛孔张开,寒邪直接进到体内需要这种发汗力很强的药物才能将邪气祛除掉。草药医生用了二两麻黄(量非常大)姚医生认为草药医生讲的医理很正确但是这么大的量也有点担心但是自己又治不好,怎么办,那就吃吧。叫病人准备了人参,万一出现亡阳的情况,可以用人参来回阳救逆做了两手准备。结果,病人吃完药后,出汗反而减轻,而且可以下床行走了,效果非常好,进而痊愈。

本来出汗是禁用麻黄的,但是有虚实的区别。像表虚致汗、阳虚致汗、阴虚盗汗、以及一切脱症致汗,麻黄是不能使用的。上面讲的这个病人是在天气非常热的情况下,突然去接触冰凉的水,使体内经络腠理突然闭阻,以致邪正相博非常激烈,邪气内闭在里,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实际是实证,而不是虚证。那么这时候用麻黄去宣发它,使它闭阻的经络得以疏通,通过麻黄的宣发,使寒气可以逼出来,病证自然就能好。那么这样的用药方法,药量非常大,在我们没有对麻黄药性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使用。当然在特殊情况下,病人确实病证符合的,我们也可以去使用。

关于出汗我们是禁用麻黄的。但是,出汗有虚实的区别。像这种表虚自汗的,阳虚自汗的,阴虚盗汗的。一切虚症自汗的是不能使用麻黄的。这上面讲的这个病人呢是在天气非常热的情况下,突然接触这种冰凉的水。是人体经络腠理的阻难了,就是闭阻了。以至于和邪气相搏的非常的厉害。这种大汗淋漓的情况,是一个实证而不是虚症。我们这个时候用麻黄去宣发它,使它闭阻的经络得以疏通。通过麻黄的宣发使寒气得以逼出来。那么,他的病症自然就能够好。

就是大家在谢谢的过程中,不要太死板了。不要说课本上怎么说的。我们还要有自己的一些判断。那么就是要用事实去检验疗效的一个作用,一个用量。那么在里面,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虽然说麻黄在刚才这个病案里没有碰到过。但是,中医里很多的痹症,包括常见的颈椎病也好,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好,类风湿也好,类风湿性结节也好。这一类的情况我们很多时候用到麻黄。这个时候,特别是颈椎病,有这一个类型的,落枕的话,颈脖子不能动,一动就痛得很厉害。颈脖子很硬、很冷。

大部分的时候,夏天里空调一开,身上没有穿什么衣服,被子也没有盖。空调一吹,颈脖子就硬起来了。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里面就有麻黄。按桂枝加葛根汤的原用量,麻黄的用量也是蛮大的【很大的意思】。这就是一个寒邪郁闭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了。郁闭在膀胱经这一线了。用麻黄发一下汗以后,颈脖子的僵硬立马就松了。这是临床上常见得到的病案。使我们临床上使用的麻黄的一些经验。包括腰部的疼痛的,若果是寒性的邪气的,而却,你用常规的药物之后,用一些如麻黄这样的发散的药。驱寒的药物。是发汗力度大的,使它汗出而邪出。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临床上病人有发麻,麻木的情况,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了神经,引起手指发麻,发木的情况。从中医的角度看是气血不能够濡养手指。气血不通畅,因为寒邪、湿邪、风邪阻滞了经络。使它不能够通过去。这时,可以用麻黄这类药物去处理,使麻黄的辛散的作用达到一个发挥。达到气血经络的通畅。一个通畅,那么,达到一个发麻,发木的目的。治疗发麻,发木的这个目的。你现在这个那么在临床上,病人在这个

近代的叶橘泉医生,非常推崇用五积散治疗风湿痹痛。五积散这剂药里面就有麻黄。五积散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在唐代《药性论》这本书里面讲麻黄有“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肤不仁”的作用。在孙思邈《千金方》中,也记载了治疗“顽痹、四肢不仁”。在金元时期的《日华子诸家本草》中也讲了“麻黄可以调血脉,开毛孔皮肤”这样的作用。它这里面讲的这些作用都是说麻黄可以通畅经络,治疗痹证,治疗发麻、发木。就是平时说的手指麻木或者手脚麻木这一类的病症。麻黄的功效是我们可以去使用,去探索的东西。再一个,《神农本草经》里面讲麻黄功效是这样讲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这里多了破症坚积聚,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肿瘤、囊肿、肌瘤这类的疾病但这个用法现在已经很少有医生在使用。但我碰过一个医生,他就喜欢用麻黄来治疗癌症比较好的效果。当然用药并不仅仅是麻黄,还配伍了其他的药物在里面一起使用。

麻黄的功效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任何功效的延伸都离不开它的辛散作用。这才是麻黄作用的关键点。

我们在学习课本的任何药物,大家都应该有这种思想。课本上讲的东西,不一定是最齐备的。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在处方用药初级阶段,在临床经验不足的时候,按照课本的方法使用。当你的临床的水平、对药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的以后,可以去发挥课本上的内容。就是超越它的内容去使用药物。剂量也好,功效也好。是大家想成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需要去努力的一个方向。不要被课本上的条条框困死了,这个是需要大家注意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天的可讲的比较长,课就讲到这里。今天主要讲了中药的剂型、剂量、以及解表药麻黄。麻黄这味药非常重要,大家可以好好再看看课本,找些资料再学习下,这是个非常好的药。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论经方的配伍、剂量与时效
方药配伍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经方用药剂量该如何把握?
中药剂量如何背?各种中药不同功效、用量、用法大全(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