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如何开展主题教研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它并非什么新概念,只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

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制度,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校本教研呼唤教研的重心下移,呼唤教研真正回归学校,回归教师,回归教学。也就是说“要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校本教研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校本教研的宗旨是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2)校本教研的核心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3)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是整个教师群体。如果由专业研究人员主导校本教研,教师只是配角或旁观者,这种研究则不是校本教研;(4)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校,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他/她必须真正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承担校本教研组织者和管理者的重任,致力于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建立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主题教研机制,是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是教研方式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二、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

两年来,我市的三级研培的建立使市、片两级的研培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并扎实有效。然而,各校的校本教研却开展的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

1、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不够——教研的参与意识不强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自己,然而因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反思研究的意识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不高。如果有心去访问一下,就会发现被逼参加教研的教师不在少数。作为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校长,在众多的压力面前,曾煞费苦心制订了各种学习研究制度,组织了各项教研活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而教师却并不积极参与,甚至埋怨声不断。没办法,只好与考核挂钩,逼着老师参加,但又往往会发现,上交的案例、反思有不少是抄的,检查的学习摘记是考核前夜赶的,连教师自己也不知道抄了些什么……教师缺乏自主参与的意识和热情是校本教研面临的最大困难。

2、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教研的时间投入不足

因为校本教研通常要求教师持续投入一定的时间,如周周有活动,每月一循环的“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反思交流——主题研讨”系列活动,就是循环往复递进上升的,这样才能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性。而“没有时间”是很多教师无法参与校本教研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目前教师评价中仍然有很多是以“学生成绩”为主要参照标准,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师的奖金,甚至是前途和命运。因此,教师通常会将时间过多地投入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不是寻找一切可以寻找的时间为自己“充电”。这种陈旧的片面的评价体系致使教师无法也没有精力专心投入校本教研。

3、教师的科研素质普遍不高——教研的技术准备不足

教研主题乃至课题的确立,直接影响着校本教研的质量。因此,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积极反思,再提炼主题,确立研究课题显得至关重要。而当前我们农村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准备不足;二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所需的方法的准备不足。这既局限了教师的选题范围,阻碍了教研主题的提炼,也影响到教师持续开展校本教研的信心,也势必影响到校本教研的过程及结果。

4、一天一个新花样,为教研而教研——教研的实际效果不好

校本教研是为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师资的时代适应性,以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纵深发展,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师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缓慢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很难想象,一支队伍在几个月之内就实现现代化。但现实也的确存在一些口号多,形式多的赶时髦现象。如有的学校希望教师从事校本教研,但并不清楚这么做的真正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也没有考虑教师的后续发展以及教研对本校的影响,单纯是为了执行上级的指示,教研主题不明确。今天一个花样,明天又一个花样,为教研而教研,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真正的教研活动并没有发生, 教研的实效性也就不强。

三、教研员如何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校本主题教研

主题教研的产生,给校本教研提供了一个有效模式,也给校本教研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模式用好了是“教研模式”,用不好就是“教研形式”,什么事物一旦成为“形式了”就没有什么用了,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基层学校利用“主题教研”这种模式开展好校本教研。因此,我们教研员肩负着指导各校校本主题教研的重任,要做教师教学生命的加油站和教师素质提升的助推器。

(一)、校本主题教研过程

1.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作为教研员要沉入各校的学科教研组,依据李元昌教授提出的“积小改为大改,以小题换大题;化大题为小题,破小题通大题;一题多解,分进合击”的研究理念。从下至上生成主题。帮助他们从确立“微观主题”入手,把确立课题的决定权放在一线教师手中。因为,一线教师才是开展主题教研的主力军,也只有他们确定的主题能够根植于课堂教学,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自己研究的主题。问题要选的准,选得真、选得适度,避免假、大、空。杜绝题目设置赶时髦,不要追求响亮和新颖,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难易程度适中。通过“逐层反思法”,发动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查找问题,聚焦一点,确定微观课题。然后教研员再指导教研组用“外延交集”法进行整合、筛选具有典型性问题,作为学科教研组的课题。如果有条件还要参与各校学校领导班子教学分析会或主题生成会,和校领导一起整理、归类,通过求“交集”的方式,确立学校层面的教研主题。

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

我们要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指导基层教师开展专题理论学习,帮助他们选择学习材料,制定学习计划,具体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实践前学,定期学习一些与主题接近的理论资料。二是实践中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剖析,并寻找其根源。三是实践后学,对实践过程中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与交流。学习的方式分自学和集体学习两种。教研组长事先查找相应的理论资料,筛选对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组员自学,组员也要根据主题自主查寻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召开集体学习研讨会,研讨会上要有组员对主题学习的自主体会,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加深认识,明确每个人承担的相关事务,设计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确保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都能够参与,有所收获,为下一步组织主题研讨课作准备。

3.集体备课,共同讨论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主要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讨论,进一步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集体备课,顾名思义是集中大家的智慧,一起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探究如何把本星期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突破重难点。

在实际操作中,集体备课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家对教材都很熟悉,往往觉得没有必要讲。如何有效集体备课?教研员参与集体备课,但不是主导者,要引导本学科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集体智慧设计教学。下面提几点设想:

1).在探究内容上争取新突破。内容决定形式。没有内容,就无法有合适的形式。仅是地点的改变,无法突破原来的瓶颈困惑。新的内容有哪些?我以为我们可以就一篇课文的知识点、素质点、能力点、挖掘点甚至考试基本点进行讨论;可以就一种模式、一种教法、一个主题、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可能等进行讨论;可以让某一个老师,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说课,这样既可以锻炼说的教师,也可以让大家有所收获。

2).在讨论范围上争取新扩大。不要把集体备课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要想办法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教师语言等进行拓宽,在教学的反思、教学的环节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读等方面有所扩大。把讨论的范围扩大了,新鲜感就有了,话题也会多了。其实只要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讨论。有人曾戏言:校本教研怎样做才有效?做个石桌,放些茶水,围坐一起,互相叙说,就是最有效的校本教研。说穿了,这里强调的是讨论范围的问题。只要大家有兴趣,有话题,教研就会有效。

3).在座位上采取新方式。既然已经坐在了教室里,何不把桌子搬一下,形成一个圆形,大家不分主宾就坐,这样有利于大家的交流,有利于产生一种谈论的效应。大家并排坐,或三三两两坐,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4).强化组织者的责任。讨论中,组织者很重要。没有组织者,就会出现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况。在集体备课中,备课组长要善于组织大家讨论,要及时调整谈话话题,时刻肩负起“引领者”“中心者”的作用。

5)、改进集体备课的方式

首先,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周一确定好下周的活动安排表,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备人、辅备人、主持人等,由备课教师熟悉教材,自我初备。备课集体交流,形成集体备课教案,个性设计与反思即二次备课。保证集体备课工作的正常开展。

 概括说来,集体备课流程共分四步。

 (一)初备。   (二)集体交流。(三)形成教案。(四)个性设计与反思。

 6)、加强集体备课管理

 怎样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落实,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四定”、“两结合”。

  四定,一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周期,确定固定的时间专门用于讨论交流;二是确定了集体备课四步流程;三是确定了主备、辅备人的职责,四是确定了集体备课的考核评价制度。教师集体备课状况的考核从四方面入手,①出勤及集体交流情况,由各组主持人考核;②优秀教案评比,主要考核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③限时备课竞赛,考核教师的业务能力;④课堂听课,考核教师对集体备课教案的个性处理的情况。

“两结合”的内容是什么呢?

1、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

2、备课和培训相结合

4.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主题研讨课是对教研主题的课堂实践,是对教研主题预设的印证,是实施主题教研有效性的保证。在课堂实践,印证预设这题环节上,我们要激励教师大胆创新,敢于实践,把平时每一节课都当成实践课来上,把每一次新奇的教学设想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来印证预设的科学性与正确性。鼓励他们不要怕失败,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5.主题研讨,反思教学

主题研讨会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反思,同伴反思。反思的问题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做到了吗?”“我能不能做得更好?”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这一环节要求教研组的每个教师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就形式而言,是以往“你讲我听”、“你说我记”培训方式的结构,是教师将实践与反思相互联结的行动学习,是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人际互动的培训方式。

6.行为跟进,生成问题

有效的教研活动中文本讨论是重要的,然而行为跟进更重要,它需要使行动具体化。行为跟进是将讨论中的东西进行结构化,在理性认识提升之后落实到行动之中,这是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

四、常见校本教研几种形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已成为小学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活动的形式不断丰富。期中,效果较好的主要有以下8中活动形式:

1、学术沙龙式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次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这种教研活动形式适用于对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的问题的澄清,或是对教学策略最优化的讨论。具体形式是:

读书沙龙式: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倡导教师读好课改理论书籍,拓宽教师教育视野。到阅览室学习各种教学资料,专设学习笔记,记录下自己需要的材料(新的教学理念、好学习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拿到学科组内进行交流共享。

经验交流式:教师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在教研活动中轮流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共同吸取教训,并研讨出推广或改进措施。

课间闲聊式: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搞好课前议、课后议。教师把备课时、讲课时发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自发地利用课间与其他教师交流,及时商讨,得到较满意的教与学的方法后,再去课堂实践。这种沙龙式教研,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员的限制,可以形成人人议,天天议,节节议的研究氛围,不仅便于发现、探讨、验证也便于快速、直接地指导课堂教学。这种教研形式很容易推广,为使教研更规范,也可以给办公室设计记录本,由发起人随时记录研究情况,积累一定的教学研究素材。

2、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认识所进行的分析。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在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中,学校可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要求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反思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将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供教师们学习和交流。

3、临堂诊断

临堂诊断,就是由专业指导小组听新教师或教学质量偏低教师的课,然后由听课者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分析“病因”,开出“处方”,帮助被听课者提高教学能力。在开展临堂诊断活动时,学校要成立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职业指导小组,对教学质量偏低的教师进行指导。在听教学质量偏低教师的汇报课或研讨课后,专业指导小组要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4、课例研讨

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例为载体,采用“多人同备一人上”和“一个课例多人上”等方式进行观摩教研。其主要做法是:

1、集体备课。由教研组组织教师集思广益,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共同制定出有代表性的教案。

2、分类评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利用“多人同课循环”和“一人同课多论”两种模式,进行上课、听课与评课。然后,经过反复交流与评议,在教研组形成有共识、有个性的教学方案。

(1)多人同课循环模式。它指的是,在前一位教师作课和评议的基础上,由其他教师再进行同一内容的教学。其操作流程为:教研组集体听某位教师授课→做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另一位教师再次授课,其他教师再听课→做课者反思,其他教师再评课。如此循环,直至每位教师授完同一内容。这种教研模式有助于教师尽快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反思,改进教学。

(2)一人同课多轮模式。它指的是,由一位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内容的课,并在每次课后由教研组成员对该课进行研讨评议,修改完善,并制定出指导性的教学方案。其操作流程为:确定课例主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献课者→献课者授课,教师集体听课→献课者反思,其他教师评课→教研员进行专业引领→献课者再次授课,其他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如此反复,直至形成指导性教学方案。

5、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就是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教师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具体问题,开展持续性的主题研究。开展专题研讨的步骤是:(1)经过教师商讨教研组拟定所要研讨的专题。(2)由教研组成员发言,表达自己对专题的见解、想法和思考。(3)教研组成员对各位教师的发言进行研讨、并达成初步共识。(4)教研组成员将初步共识和教学设想写出问题解决初步方案。(5)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做研讨课。(6)做课者进行自我反思。(7)由教研组集体评课,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研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专题研讨的子问题。当前,对具有共性的具体问题进行聚焦研讨,已成为不少学校教研活动的一大亮点。

6、示范观摩

示范观摩,就是先由优秀教师做观摩课,然后由同科教师进行分析研讨,反思交流。其操作流程为:优秀教师做课→做课教师谈教学设计与反思→同科教师围绕课例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意见,优化设计→经验共享,推广成果。开展这项活动,可以在教师中起到经验共享、以点带面的作用。

7、视频会议

视频会议,就是先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摄录下来,然后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教研组内回放录像,微格分析,专题研讨。该教研形式的优点是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便利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摄录材料是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真实记录。所谓开放性,是指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校外人员都可以成为会诊者。所谓便利性,是指会诊者可以随时暂停和回放某个摄像画面,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反复分析。

8、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所采用的载体有:博客、论坛、专业网站、QQ、留言板、电子邮件等。目前,教师较为常用的网络教研工具为博客。为推动网络教研,学校要专门为教师建立网络教研平台,鼓励各科骨干教师在博客上创建网络教研室,引领教师在线研讨和共享资源。与传统的教研形式相比,网络教研的优势在于:(1)不受时间和人数的限制。(2)信息容量大,交流范围广。网上交流不受年级组和学科组的限制,所有教师都可以发表意见,连校外教师和专家也可予以点评。(3)氛围轻松,发言顾虑少。在网上交流,教师减少了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压力,各个层次的教师都能比较轻松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

五、校本主题教研评价

各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校本主题教研的评价细则》

校本主题教研的评价要突出以下原则:

1.过程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主体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者必须参与到校本主题教研的相关活动中,并根据教研组的《主题教研活动记录册》,结合听课、主题研讨进行分析评价。评价者按照评价标准,根据评定的等级写出简要的、有针对性的评语。

(本讲座稿参考了部分专家文章,结合我市实际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主题式”校本教研模式初探
上仓镇东塔中学2011——2012学年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有效教学”准备与反馈的管理策略-温州市第三中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在合作与求实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创新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