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大学者谈“断亲”: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亲情危机
userphoto

2024.02.19 安徽

关注

“断亲”正在成为更多人的日常。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与亲戚相处中的负面体验是推动“断亲”的主要原因吗?该如何理性面对亲缘关系?


 来源|看天下实验室 
 ID|vistaedulab 
 作者林杨攀 
 主编|曹颖 

“28岁结婚前一个月,在工作岗位上接到我妈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我爸把对方给的彩礼赌没了。我突然憋住了一口气,觉得被人从后背捅了一刀。”

“每次的家族聚会总会闹得不欢而散,酒喝多了的长辈们互相攻击谩骂。”

“这些所谓的亲戚拿了拆迁补偿款,背着我们家偷偷搬走了。”

豆瓣话题“我的'断亲’经历”下记录着这些想要断绝亲缘关系的时刻。

和朋友这类后天选择的关系不同,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亲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过去,人们讲求“血浓于水”,而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亲缘关系无法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舍弃。尤其当亲缘关系只剩下困扰和伤害,却带不来一丝温暖和慰藉时,“断亲”就成了许多人的共同选择。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即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而非绝对的断绝往来。“断亲”这个概念最早也是在其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提出,并迅速引发大量共鸣与讨论。

早在十年前,胡小武就开始关注“断亲”话题。作为长辈,他切身经历了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与自己、与亲缘关系逐渐疏远的过程,“我们之间慢慢变得无话可聊,甚至完全失去交流”。真正从个体经验走向学术研究,则要到2021年10月,他注意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讲述自己和亲戚之间不愉快的经历,“断亲”已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

基于1200份问卷调查数据及线下访谈,胡小武发现在“90后”特别是“00后”青年群体中,“断亲”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且受访者的年龄段越低,与亲戚的联系就越少。

在18岁以下的受访者中,63.16%的人表示如果没事几乎不与亲戚联系,剩下36.84%的人只是平时偶尔联系。

“我们同亲戚之间的冷漠、疏离状态,事实上正在成为个体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群体的一种日常生活。”胡小武分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与亲戚相处中的负面体验是推动“断亲”的主要原因吗?该如何理性面对亲缘关系?带着这些问题,《看天下》与胡小武展开了一场有关“断亲”话题的探讨。

 从“乡土中国” 

 走向“城市中国” 


  《看天下》 距离你开展青年“断亲”研究已经过去两年,这两年中,“断亲”现象有发生新的变化吗?

胡小武 现象本身没有太大变化,但“断亲”的话题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评价。

对年长一辈来说,站在传统价值观的立场,他们对这种现象表露出一种乡愁式的担忧,为当前的亲情淡漠感到失落,怀恋过去的其乐融融。但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往往从更加正面的角度来看待和接受“断亲”现象,觉得目前的状态就挺好,访谈中,大多数选择“断亲”的年轻人也表示这是一种解脱和自在。

我一直保持比较中立的看法,并不将“断亲”定义成问题。在我看来,它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客观现象,纯粹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它是一种客观的潮流和趋势,如果有好坏之分,也只是对个体而言,而非群体。

  《看天下》 网络上对“断亲”的讨论大多是关于令人不适的亲戚关系,你认为这是促成“断亲”的主要原因吗?

◎ 胡小武

胡小武 在亲缘关系中有负面体验的人肯定不少,但这仅仅是推动“断亲”的诸多因素之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由原本的“乡土中国”走向了今天的“城市中国”。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指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网络是维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社会网络,但进入到今天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之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适应忙碌的城市生活的同时,也适应了它带来的孤独和冷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亲缘关系逐渐被新的社会关系——比如同学、同事关系替代。如果我们把亲缘关系中的负面体验比作“断亲”的推力,相对应地,当前社会中就有五种拉力,将你拉向新的交往模式。

首要拉力就是城乡空间的流动,当你和你的亲戚都不住在同一个城市或村落中,你们之间的交流自然就减少了;

其次,忙碌的生活节奏挤压了原本可以用于互动的时间,特别是教育内卷之下,很多人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都缺乏培养亲密关系的时间;

第三,互联网改变了交往方式,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一代,休闲时间被爆炸式的海量信息填满,比起线下交往,他们更适应网上交流;

第四,基于同学、校友的学缘关系替代了亲缘关系,和远在家乡的兄弟姐妹相比,年轻一代显然和校园中结识的好友更有共同语言;

最后,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使得年轻一代拥有了对亲缘关系进行“断舍离”的可能性。传统社会中,亲缘关系是安全感和庇护感的来源,很多家庭都需要依托家族、宗族来获取谋生资源。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几乎每个家庭都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由独立,没钱可以找银行贷款,买房买车可以按揭,不必再依托亲戚网络的帮助。种种因素之下,“断亲”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



 建立新的相处方式 


  《看天下》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断亲”的趋势还会持续加剧吗?

胡小武 根据我这两年来的持续观察和思考,“断亲”的趋势依然会加剧,或者说,“断亲”的人群规模还会逐渐扩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市化比例还在持续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1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6.16%,跟上一年末相比增长了0.94%。也就是说,整个国家已经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城市中国”,不再是过去的“乡土中国”。

  《看天下》 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表现在亲缘关系中,就形成了年轻人和亲戚长辈相处过程中的种种冲突。比如,年轻人会认为亲戚问学业、感情这类私人问题是没有边界感的行为。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冲突?

胡小武 其实跟任何的矛盾冲突一样,需要的是妥协和适应。在“断亲”的语境下,年轻人要做的就是在跟亲戚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所谓的边界感。简单来讲,长辈应该意识到,原本的“去边界化”心态在今天已经不再适用,必须做出调试,尽量尊重年轻一辈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的隐私,不要过度八卦、唠叨;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同样需要做出妥协,不要过度敏感。如果双方都愿意做出一定的妥协,相处过程中就可能慢慢建立起一种新的适应方式。




作者 林杨攀 | 编辑 曹颖

排版 魏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断亲”现象背后,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
这届年轻人为何不爱走亲戚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反感“亲戚”?
“断亲”的年轻人为啥没兴趣走亲戚
年轻人“断亲”成常态,作为年轻人,表示认同
农村一句老话:混得不好的人,最怕过年走亲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