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学习:古玺临摹的三个“小窍门”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学篆刻需要临摹,甚至我们还摸索出来了临摹顺序,即:先临秦汉印(汉印为主),再临战国古玺,紧接着才是明清时期名家印,最后再回归汉印。就是所谓的:初临秦汉印求得规矩,再临战国古玺得奇正之变;三临明清流派印得文人雅趣,最后重归秦汉印得淳古气息!
由此,我们布置了汉印作业220方,打算再布置了战国古玺作业50方,现在我们已经布置到了第38方古玺,就是这方“司马之鈢”:

(司马之鈢)
这是一方战国楚鈢,具体可见徐畅先生的《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先秦印风》(重庆出版集团,2011年5月,第29页),这方古玺也算名玺,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它的影子:

(镌刻成风景的司马之鈢)
临摹古玺已接近40方,我们需要结合这一方古玺说说临摹战国古玺的三个小窍门:
第一个窍门:注意字形部件的离散和聚合。古玺的临摹,第一个窍门就是古玺印中的文字的组成部件会产生相应的离散和巧妙的聚合,这跟秦汉印的均分印面,字与字之间互不干涉完全不同。
古玺的章法巧妙,这是特征之一。比如这一方“司马之鈢”,“司”字的“口”部已经完全跟右上部的部件分离开来,反而与下部的“马”字黏合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也聚合与分离的趣味,实际上也是邓散木先生所说的“离要离得极开,合要合得极密”(《篆刻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5月,下编,35页),只是邓先生讲的是字与字之间的离合,而实际上,文字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离合也是同样的道理。

(司字“口”部的离合)
除了产生疏密的视觉对比外,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保留了古文字的“稚”趣,就像小孩子写书法,看似写得不规整,实际上却天真烂漫,稚趣可爱。古玺印中所使用的战国文字属于高古文字,正是因为这种“稚”味的保留,才让古玺具备了真正的“高古”气息。
第二个窍门:注意线条的欹侧、变化,不要想着总是求端正。古玺最大的特征是高古,因此字形常常保留了接近原始的书写姿态,横不一定平,竖不一定直。初学者常常受汉印端正思想的影响,不由自主地将线条刻得非常端正,这就失去了战国古玺线条的“原始”意味,失去了这种意味,实际上,古玺也就不成其为“古玺”了,因为加入了太多的人为加工痕迹,“匠”味变重了。比如这一方玺,即便是玺中用以形成节奏的水平排线,也各有不同的姿态:

(不同姿态的水平排线)
可以说简单一点,相同的笔画,尽可能要刻出不同的样子,不同的姿态。最原始的匠人们写字,不可能跟后世匠人一样,把每一笔每一画都写得一横一样,写成一模一样的,是后世的印刷体,那就只剩下了整齐秩序之美,而失去了变化、天然之美,失去了“质”,试想,没有了“质朴”,古玺还能叫古玺吗?
第三个窍门:注意线质的差异。所谓的线质,指的是线条的粗与细、光与毛、直与曲,线条两端的方与圆、锐与钝等,因此,这实际上是第二条的延伸。在临摹古玺时,要时时注意古玺印中文字线条粗与细、光与毛的差异。光与毛等可能更微观些,先不说,但粗细是直观可见的,比如这方玺:

(线质的差异对比)
图中所标示的蓝色线条是细的,黄色线条是粗的。如果将这些线条刻成等粗,线条也都刻成光洁平直的,那古玺的“质”与“稚”就会完全失去。它就会变成雕琢痕迹明显的“匠人印”了。我们可以看一方网友的临摹效果:

(网友的临摹效果)
乍一看,这方玺刻得挺好啊,但它有问题。这方玺临摹的问题在哪儿?对,在于它不像古玺,像是秦汉印,尽管在章法上,它还有明显的古玺特质,但线条质量出了问题,刻成了秦汉印的线条,变化少,姿态相同,所以,尽管它章法上是古玺,但气息上它不是古玺。
总结一下,三个窍门分别是:1:注意离散和聚合;2、注意欹侧与变化;3、注意线质的差异。实际上,掌握了这三点,古玺临摹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才有可能临印临到“逼肖原印”和“毕肖原印”,才有可能学到古玺的淳古气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玺临摹详解(四)
学篆刻必临
篆刻初学者必留存的精选经典汉印
为了它,改名改字改斋号
【金石鉴赏】三十三、丁敬:创立浙派
篆刻印模若干系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