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底理财不能只盯“高收益”(图)

年底理财不能只盯“高收益”(图)

2012年12月19日 08:00
来源:每日新报

        临近年底,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水平又开始了“步步高[22.44 0.81% 股吧 研报]”的进程。但市民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还应注意,有些理财产品的募集期和到期清算期比较长,使得实际收益“缩水”,大多数预期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都不保本,并应量力而行,不要被“高收益”“迷了眼”。

        占用期限“隐性”拉长

        在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明确标示理财产品的期限。如果一款理财产品能够实现预期收益率,“理财期限”内的这段时间,理财本金就会按照预期年化收益率实现增值。但在产品募集期及到期清算期两段时间里,理财本金的收益又要如何计算呢?

       在一款国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中,记者看到对于募集期内的本金收益,银行明确规定“募集期内按照活期存款利息计息,募集期内的利息不计入投资本金”;而对于到期清算期,银行则规定“产品到期日至兑付日之间不计付利息及投资收益”。大多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都有这样的规定,也就是说,在这两段时间里,理财本金能实现的增值微乎其微。

       在采访中,记者却发现很多市民选购理财产品时,只关注理财期限,对于这两段时间的长短,则基本上是“忽略”了。但如果这两段时间比较长,市民的实际理财收益率就会出现“缩水”。

        比如一款刚刚结束发行的理财产品,理财期限为4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募集期共有5天,到期清算期有1天。假设市民在理财产品发行的第一天就购买了该产品,理财资金为20万元,则在募集期的5天里只能按照0.35%的利率获得活期利息,即得到利息9.72元,到期清算期内没有利息收入。产品到期时实现了预期收益率,即理财收益为1035.62元。加上发行期内的利息收入,总收益为1045.34元。由于资金实际占用天数为48天,理财实际年化收益率还不到4%。

        “高收益”大多不保本

        在年终“大考”的压力下,近来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水平集体上涨,不少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都超过了5%。但由于高收益与高风险同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吸引市民“眼球”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大多是不保本的,即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而有些挂钩型的理财产品,虽然可以保证到期保本或者部分保本,但相对于那些投资于票据市场或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实现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的概率又比较低。

       虽然整体来看,绝大多数“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到期时也都实现了预期收益率,但毕竟“亏本”的可能性还是存在,市民选购时一定要考虑这种风险。

       选购产品要买“对”的

        按照有关规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给投资者前,要先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评,而每一款理财产品也都要进行风险评级。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将投资者的风险测评结果和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相对应,不能将高风险的产品销售给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

        但有银行人士表示,个别市民是在看中了某款预期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后,才来进行风险测评。测评中,市民会有意选择并不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选项,以便使测评结果显示自己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达到购买该款产品的要求。这样一来,一旦产品“亏本”,市民就会后悔不已。因而市民在选购产品时一定要量力而行,购买适合自己的产品。

        此外,个别银行网点依然存在将保险产品当作理财产品销售的现象。在一家银行网点,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就向以投资者身份前来咨询的记者推荐了一款“分红型理财产品”,当记者追问这是不是一款分红保险时,工作人员才表示,这确实是保险产品。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仔细阅读需要签署的相关文件。

        新报记者 王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银行降息后理财有讲究 看看哪种理财适合你
什么是年化收益率?它和年利率有何异同?
年化收益率和年利率有什么区别?
年化收益率计算公式和年化收益率概念
银行竭力卖理财产品 常挖三大“陷阱”(第1页)
年利率8%-9%的保本理财产品 到底有没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