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钟书论《列子-天瑞》之随生随死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札记第二则之六

钱钟书论《列子-天瑞》之随生随死

                            /周敏  

《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二则《天瑞》,共论述了八个问题,此为第六个问题——随生随死。

“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

以上是《列子-天瑞》关于生命真相的一段话,翻译如下:

万事万物运动转移永不停止,连天地也在悄悄地移动,谁感觉到了呢?所以事物在那里减损了,却在这里有了盈余;在这里增长了,却在那里有了亏缺。减损、盈余、增长、亏缺,随时发生,随时消失。一往一来,头尾相接,一点间隙也看不出来,谁感觉到了呢?所有的元气都不是突然增长,所有的形体都不是突然亏损,所以我们也就不觉得它在增长,也不觉得它在亏损。这也像人们从出生到衰老一样,容貌、肤色、智慧、体态,没有一夭不发生变化;皮肤、指甲、毛发,随时生长,随时脱落,并不是在婴孩时就停顿而不变化了。人对一点点地变化难以觉察,等到衰老来到了,才突然明白。

这是《列子-天瑞》里的一段文字,反映了列子对人生自然演变的看法,揭示了人生的真相。对列子的观点,我有四点体会,分述如下:

第一,列子的言论和唯物一元论思想非常接近。

德国著名学者海克尔在他的《宇宙之谜-实体定律》中引用了一段话,阐明了物质不灭即宇宙质量总量守恒和能量总量守恒的思想,海克尔名之曰“实体定律”:

力的守恒定律表明,宇宙中的能是一个不变的常量;物质守恒定律也同样表明,宇宙间的物质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这两大定律,能量守恒的物理学基本定律和物质守恒的化学基本定律,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哲学概念,即实体守恒定律。我们一元论的观点认为:力和物质是分不开的,它们只是唯一的世界本源——实体的各种不变的现象。

列子“损盈成亏”,认为宇宙万物这里增多了,正是因为那里减少了,总量不变,和海克尔的“实体定律”如出一辙。

实体定律,或称唯物一元论,是人类科学进步到十八世纪末才产生的观念,而我们的老祖宗列子在公元前34百年就具有了近似的认识。不能不佩服列子!

第二,列子的言论和黑格尔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思想若合一契。

列子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到质变。“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宇宙运转不停,连天地都在悄悄地移动变化,有谁感觉到了呢?

钱钟书多方援引,为列子的思想佐证。

刘昼《新论·惜时》篇:“夫停灯于缸,先熖非后熖,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

 ——把灯放在缸边,前面的火焰并非是后面的火焰,但是聪明人看不出来;藏于大泽之中的山岳,现在的形体并非昨日的形体,而很多所谓智者也难以知道。 为什么?因为火焰无时无刻不在生灭,山岳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看起来一如从前。 

《淮南子·说林训》:“河水之深,其壤在山”,高诱注:“言非一朝一夕”,仍属朝夕渐移,非半夜潜移也。

 高诱注:山之高,水之深,是昼夜一刻不停的变化形成的,并非一个早上或一个晚上突然变化而致。

钱钟书在论述了种种物理现象的变化均非一朝一夕所致之后,转到人生这个核心问题上来。

“所有的元气都不是突然增长,所有的形体都不是突然亏损,所以我们也就不觉得它在成长,也不觉得它在亏损。这也像人们从出生到衰老一样,容貌、肤色、智慧、体态,没有一夭不发生变化;皮肤、指甲、毛发,随时生长,随时脱落,并不是在婴孩时就停顿而不变化了。”(注:为易读而用译文)

钱钟书特别提请注意,列子的看法符合黑格尔量变导致质变的哲学观念:

黑格尔论量之渐积以至质之突变,举母腹中儿自怀胎渐至免身为例,与列子之举婴孩至老为例,其揆一焉。

——母腹中之胚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和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是由渐变而致质变,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第三,列子把人体的衰老即量变看成无数个前后相续的“随生随死”的变化,是把量变和质变紧密相连,把量变提升到令人警醒的高度。

众所周知,生命从出生到死亡,需经历从婴儿,到幼儿,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到暮年,到死亡。

这是人们对生命的一般认知。

列子提出了一个于此不同的新观念,即生命每时每刻都在新陈代谢,因此,每时每刻旧的生命都在死去,代之而来的是新的生命。他认为,当下生命已不复是上一瞬间的生命,下一瞬间的生命也不复是当下的生命,这就叫“随生随死”,虽然看起来人的形体、毛发等还是原来的样子,但内在的机体已悄悄地更新了。

列子的这一观念符合现代生命科学。

海克尔在《宇宙之谜-我们的生命》一章中引用马克斯-维尔丰的话来说明生命现象:

“躯体的生命现象只能用生理学来解释……所有生命过程的发源地和生物的基本成分都是细胞。要解释基本的和普遍的生命现象,那只有生理学中的细胞生理学才能达到。”

  人的寿命与细胞分裂周期和代谢周期密切相关,这是美国学者海尔弗利在1961年提出来的。他根据实验研究发现动物胚胎细胞在成长过程中,其分裂的次数是有规律的,到一定阶段就出现衰老和死亡。这与细胞分裂的次数和周期有关。二者相乘即为其自然寿命。

      海尔弗利的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他将婴儿的细胞放在培养液中一次又一次地分裂,一代又一代地繁殖,但当细胞分裂到50代时,细胞就全部衰老死亡。他又在大量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根据细胞分裂的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而分裂的周期大约是2-4年,照此计算;人的正常寿命应为120岁,而组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寿命有显著差异,即人的组织器官有的衰老快一些,有的衰老慢一些。

人不是活了一辈子然后死掉,而是分分秒秒都有生死发生,实际上,这一秒的你绝不是上一秒的你,只是看起来你的形体没有变化。

换言之,人的机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量变,都在衰老,量变即衰老的结果最终导致质变,即死亡。

“随生随死”是把人的机体发生量变的过程提到了新的高度加以关注,是人对自己肉身存在的反观和觉醒。

人的机体每一个瞬间都在新陈代谢,人体细胞都在发生“随生随死”的变化,人的每一个当下对前面的时光而言,都不是原来的自己了。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改变。

因此,人们提出活好每一天是真知灼见,把这个观念推进到极致,就是,人应该活好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都是新的人生。

     第四,生命是一个由活体到死亡的渐逝过程,无法止步,也无法封存,必须把控、运用好这个有限的绝无仅有的宝贵财富。

钱钟书援引庄子来阐释列子:

     按《庄子·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事物之生存,好像精气神的聚集和流失,人无论是动还是静,无论有所作为还是无所作为,身体都在向衰老变化,都在向死亡迈进。

      按细胞生理学,人的正常寿命应为120岁,由于环境的原因和后天保管、保养不善,人的寿命折损了不少,所以人很少有活到120岁的。

      但明确地知道生命是一个有极限的自然过程,有利于我们理智地把控和使用好自己的人生。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观念,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细胞分裂就一刻也不会停顿了。所以,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过一天少一天,过一秒少一秒。无论你在哪个年龄段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省,把自己的生命当做外在事物一样看待,你就会看到,你的人生进入了倒计时。这个有限的生命都只能存活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段,不管你是有效率地运用它,还是躺倒无所事事,你的生命都在消逝,像电波一样无法储存。

      但孔子说:“知止而后定”。我们清醒地意识和预估生命的极限和长度还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早一点明确我们拿这有限的人生来干什么,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并孜孜不倦付诸行动,不至于临终后悔。

往下,钱钟书广征博引,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典籍来印证列子“随生随死”的思想,如:

“今人”非“昔人”,“今我”非“昔我”;“无日不异”,“犹昔非昔”;“弹指顷有六十念过”,因此,“若‘念念非昔人’,则一昼夜当得十三亿我!”

斯宾诺莎言人身中新陈代谢,每至通体都失本来,何待横尸,方为死亡。叔本华言吐故泄秽即肉体之部分死亡,人于大死、全死以前,无时无日不小死。流俗又相传人之骨肉发肤每七年悉换却一过。古诗有云:“生命即息息相续之死亡”;当世名家小说中托为医生语曰:“生即死”。皆此意尔。

钱钟书的这些文字浅显透彻,读者诸君聪慧,定然领悟,无需我再赘言。

二〇二〇年五月二十七日

(注:篇中红体字引自《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二则)

附录:《管锥编-列子张湛注》第二则之六

随生随死

“运转亡已,天地密移,畴觉之哉?……损盈成亏,随世随死,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凡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间不可觉,俟至后知”;《注》:“此则庄子舟壑之义。”按《庄子·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又《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郭象注:“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纳养而命续”;与《列子》此节意义较近,张湛等仅知有《大宗师》而已!“间”如《墨子· 经》上“有间,中也;间,不及旁也”之“间”,“俟至”之“至”即“及旁”之“及”;“停”如《水经注》卷一三平城静轮宫节“物不停固”或卷一六太学石经节之“世代不同,物不停故”之“停”,即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洞房昨夜停红烛”之“停”,谓保留。《庄子·大宗师》所言“密移”,乃潜移也,故曰:“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列子》此节所言“密移”,乃渐移也,息息不停,累微得着,故曰:“间不可省、觉,不顿进、亏。”着眼大异。渐必潜,而潜未必渐。黑格尔论量之渐积(jene Allmählichkeit des nur vermehrendenFort- gangs)以至质之突变(ein qualitativer Sprung),举母腹中儿自怀胎渐至免身为例,与列子之举婴孩至老为例,其揆一焉。刘昼《新论·惜时》篇:“夫停灯于缸,先熖非后熖,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亦如张湛以《列子》之渐移解《庄子》之潜移,实非夜半负山之本旨。《淮南子·说林训》:“河水之深,其壤在山”,高诱注:“言非一朝一夕”,仍属朝夕渐移,非半夜潜移也。《列子》“自世至老”之喻,近取诸身,如嵇康《养生论》:“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其寓意又与释氏暗通消息,如《肇论·物不迁论》第一云:“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元康《肇论疏》卷上:“未详所出经也”)。至《弘明集》卷五罗含《更生论》:“今谈者徒知向我非今,而不知今我故昔我耳”,则如《天瑞》林类之言轮回转世,命意大异。就一生言,“今人”非“昔人”,而兼他生言,“今我”是“昔我”,胡越肝胆之旨尔。词章如刘禹锡《送鸿举游江南》七言古诗《引》:“因思夫冉冉之光,浑浑之轮。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言;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乃至一謦欬、一弹指中际皆具,何必求三生以异身耶?”(参观苏轼《过永乐文长老已卒》:“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柳宗元《戏题石门长老东轩》:“坐来念念非昔人”;邵雍《击壤集》卷一二《寄曹州李审言龙图》之二:“向日所云‘我’,如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是后来谁?”皆“薪尽火传”、“无日不异”、“犹昔非昔”之佳诠也。《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第三:“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肇注:“弹指顷有六十念过”,而康僧会《安般守意经序》:“弹指之顷,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全三国文》卷七五;《法苑珠林·摄念篇》第二六引《惟无三昧经》则云:“一日一宿,有八亿四千万念”);若“念念非昔人”,则一昼夜当得十三亿我!西方旧日诗家谓人心变动不止,一小时中二十余今昔人代谢(Ohwhat a thing is man ... /Heis some twentie sevrall men at least/Each sevrall houre);近世文家言经久不变之情感乃无量数似同实异、乍生即灭之情感连续而成(ils se composent dune infinités damourssuccessifsde jalousies différentes et qui sont éphémères),吾人一生中心性死而复活,相继相贯(une vraie mort de nous-mêmemortsuivieil est vraide résurrectionla mort fragmentaire et successive telle quelle sinsère dans toute la durée de notre vie);或言瞬息间百千万我故新递续(Riconescete forse anche voi orache un minuto fa voi eravate un altroNon soloma voi eravate anche cento altricentomila altri)。亦有质往年迁之说。斯宾诺莎言人身中新陈代谢,每至通体都失本来(in aliam naturam a sua prorsus diversammutari),何待横尸,方为死亡(Nam nulla ratio me cogitut statuam Corpus non morinisi mutetur in cadaver)。叔本华言吐故泄秽(das stete Aush- auchen und Abwerfen vonMaterie)即肉体之部分死亡,人于大死、全死以前,无时无日不小死(im Tode das Selbe in erhöhter Potenz und imGanzen geschietwas täglich und stündlich im Einzelnen bei der Exkretion vorsich geht)。流俗又相传人之骨肉发肤每七年悉换却一过(But seven years I suppose are enough tochange every pore of ones skinOur bodies every seven years are completely fresh-materialedthe same and not the same)。古诗有云:“生命即息息相续之死亡”(presentes succesienes de difunto);当世名家小说中托为医生语曰:“生即死”(TjaLe- ben ist Sterbenunedestruction organique)。皆此意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卷之一
“通感”——道家通感论与钱钟书的误读
列子论坛第一讲(之二)人生论
庄子015 第六种人
列子:人生有四大变化
《庄子.至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