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画苑|陈卫平谈临摹:《石门颂》可以帮我们“不写篆而习篆”

陈卫平谈书法临摹② 为什么要写《石门颂》

陈卫平作临摹示范

进度快的同学已经写了好几天的汉碑《石门颂》,今天我来和大家谈一谈《石门颂》临写的几个问题。

除了我们前面临过的张迁碑,汉碑很多,为什么要写石门颂呢?从大处讲,石门颂》摩崖刻石与《郙阁颂》《西狭颂》并称为“东汉三颂”,又与《石鼓文》《石门铭》并称为“三石”,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石门颂》与《张迁碑》

从临习训练的角度回答也很简单。

其一,因为我们前面写《张迁碑》用笔要求铺毫,毛笔是“按”下去往前走的,似“屋漏痕”。而写《石门颂》时,毛笔要“提”起来,笔锋顶纸前行,如“锥画沙”。

大家知道我们写字运笔的根本要义就是提按二字。沪上大书家沈尹默先生说过,作书妙在提按,亦提亦按,且提且按,方为得法。有的人毛笔提得起來,但按不下去,只用笔尖,像小脚老太走路,蹑手蹑脚,尖、细、滑、弱的线条,令人感到乏味。有人能按不能提,笔画粗、野、胖、俗,形同墨猪。两者都在极端而不可取。我們追求的写字状态,是二者取中,张迁、石门的本领都要有,能提能按,技法全面。

陈卫平临《张迁碑》

其二,从结构上讲,《张迁碑》整体扁方,整饬划一,因字立形,有“险绝”后“复归平正”之感。《石门颂》是直接书刻在摩崖石壁上的,书写状态较为轻松自由,看似闲云野鹤,有“隶中之草”之誉。从艺术辩证而言,二者庄谐不同,动静殊异,两种碑刻所表达的审美意趣也都是我们必须领悟的。

第三点,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我们通常强调要自上而下的追溯。所谓上溯秦汉、下窥魏晋。最好的方法是从篆隶入手。隶,我们现在已经临写了《张迁碑》。那么习篆呢?困难就大多了,光识字关就过不去,五百四十部首、说文解字,別说背诵烂熟于心了,抄一遍都费劲。临习《石门颂》的笔法恰恰可以帮我们达到“不写篆而习篆”的效果。简而言之,《石门颂》就是隶书的结构加上篆书的用笔。這在汉碑中属稀缺产品,值得我們心摹手追。

陈卫平临《石门颂》

拔高了讲,《石门颂》是中国书法艺术高峰当中的高峰。很多人认可中国书法的高峰在汉朝,然后就江河日下。我个人认为,《石门颂》和《张迁碑》,是这个高峰的两侧,一侧是浑厚古拙,古佛笑颜;一侧㴋洒秀逸,飘飘若仙。学汉人从这二碑入手,便可佛可道、受用无穷。

中国写隶书的人千千万,写好《石门颂》的人,没有看到几个。什么原因?是特別难写?倒也未必。大部分是认识問题,不客气地说,就是看不懂。无法想见古人的书写意趣,还原不了自然书写的状态。大都是隔靴瘙痒,不少所謂的名家挥舞长锋有意乱拖胡抹,把人们引导到学书的歧路上去了。

落实到具体的书写方面来讲,临石门颂,就是既要拎着笔写,又要顶着纸写。这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我們就要在这个矛盾当中找到平衡点,写出挺劲优美的线条。开始不妨写慢,不一抹而过,才能力透纸背。什麼叫力透纸背?就是再细的线条,宣纸翻过来看都是黑的。

陈卫平作品

《石门颂》还有一个特点,不像《张迁碑》那么横平竖直,比如它的横画有时候起伏很大,就是我們常说的"一波三折”,犹如“吴带当风”。有些纵横之笔都是长枪大戟,相当率意,这是石门颂的仙气所在,必须多加练习。再者,《石门颂》跟其他汉碑比起来,蚕头燕尾的特点似乎不是那么清楚。起笔往往用藏锋,或者小切笔,结尾的的波挑小翘而过,甚至走之傍也是一斜直到底;还有的转折都断开,好像颠覆了汉隶的笔画印象。结构方面:随形大小,高矮胖瘦,纵横缩放,一仼自然。这些看似简单的特点,似乎给有些人的瞎写瞎划提供了依据。“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认为,越是特征不明显的东西往往最难掌握,越看似简单的恰恰越是高明;特征越明显,格式化程式化程度越强,有时反而降低了艺术方面的高度。石门颂属摩崖石刻,书写条件的限制,反而提升了它自然、質朴、简古的高度。石门颂比张迁、曹全、礼器等碑出現的还迟,但汉人尚简的风神体现得反而更充分,这恐怕是种特例。

其实,《石门颂》之外的很多汉碑,我们也推崇,也学习,比如说《曹全》《礼器》《史晨》《乙瑛》《衡方》等等,都是经典,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雕琢、做作的痕迹很强,人为加工的痕迹明显。這恐怕跟它们的功用有关系,这些大多是死人的墓碑、纪功碑,追求庄重,不敢孟浪。限制了許多自然、自主、自在的元素。

陈卫平作品

这里要提个醒,有人见《石门颂》笔画飘逸,便想当然地认为,写《石门颂》,毛笔的笔锋越长越好,有的长到书写者无法驾驭,拖泥带水,贻人笑柄。其实汉朝时候,还没有长锋毛笔。凡事讲究适中,写字毛笔的选择要便于掌控,大小长短,舒服听话就好。

有句话,大道至简。明式家具为什么好?简单、简朴、简洁,精神內含在骨子里,审美价值就髙。再以后,清式、广式的家具,设計繁杂、攀龙附凤、精雕細刻,虽然也值些钱,但很多是材料的因素,总比不过明朝的東西。对于看似简单的东西,我們要有敬畏感。

今天就到这里,学好《石门颂》还有许多具体问题,留待以后的课程解决。(根据授课录言整理)

陈卫平近影

陈卫平,字小尘,别署南坡居士。江苏扬州宝应县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艺术研究会研究员、金陵老年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市新闻界书画摄影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江南卅社执事。

能写字,会篆刻。早年进入著名的“下关书法班”学习,得罗化千、尉天池、章炳文、杨延复、陈慎之诸先生指授。尔后以古为师,遍临名迹。出手不拘一格,自成一调,虽未入古,亦未落俗。

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全国等展览,多次参加书法篆刻国际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汉“隶中草”——《石门颂》
摩崖石刻《石门颂》,应是当之无愧的“神品”
汉隶专题其四·石门颂
隶书的演变、发展简史(精选)
漢代書法鑒賞
浅析汉碑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