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穆天子传》卷一考—中华台014
(2010-08-30 13:56:24)
标签: 穆天子传
阳纡之山
周穆王北征犬戎
河伯氏与风陵渡
九尾狐
穆天子北巡雁门关
《穆天子传》共六卷,本节对卷一至卷二(部分)略作初探,以论述昆仑山与蓝田山之关系。《穆天子传》是一部小说类文学作品,并非一部史书。但其创作的基本素材是真实的史实,是一部难得的史料参考书,史料价值弥足珍贵。要探讨其中的史料,首先须搞清几个问题:
1. 《穆天子传》中将“宗周”定位在洛阳,与周穆王所处时代是不合适的。河东的“智氏”在穆王时代还没有出现,最多是东周以后的事。卷四中所说的“皇天子之山”疑为“皇天原”,《水经注·卷四·河水》云“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径皇天原西。《周固记》:开山东首上平博,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上有汉武帝思子台”。如果能确证的话,那么《穆天子传》可能是汉中后期的作品。最早不超过春秋战国。
2. 《穆天子传》卷二中自“孟秋丁酉,天子北征”之前,其行程顺序还是比较清楚的。描述的“黄帝之宫”、“昆仑之丘”还是准确的。但之后直到“西王母之邦”,却将“昆仑”向西由三十里移动到三千里,移动了100倍,所续接的穆王行程顺序有些混乱。
3. 《穆天子传》由于是后人在一定史料基础上的二度创作,所以不能当作史书来看待。其中的征行方向和征行里程,是作者的心理定位和度量,只能作为参考,不可拘泥其中,否则会掉入雾海之中,一片迷茫。
4. 古今地理概念的错位,产生严重的误导。《穆天子传》卷四: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这里“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与“河首襄山”本是一地,已分作相隔的两地了,明显视“河首”为河源了,西移四千里,却还在“河首襄山”,山西西南角,其矛盾自见。关于“河首”,古人的概念是黄河自潼关以下河段的开端就在今之风陵渡一带,所以有“河首襄山(中条山)”之称。古人并未将潼关以上的黄河与以下的黄河看作一条河流。因为潼关以上的黄河段也好,还是渭、泾、洛也好,统统都是独立的河流,皆入了古东海了。古人认为潼关以下的黄河段是另一条河,源于古东海。所以,《山海经·海内北经》说:“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后世地理概念的扩大,古东海的消失,便将黄河之“首”追溯到源头去了,到汉武帝以后,连同“昆仑山”也找到青海去了。可能《穆天子传》的作者也受到了此影响。
5. 《穆天子传》自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汲郡(今河南卫辉)战国魏墓中出土以后,千百年来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但由于地理概念的错位和上古历史的迷失,至今对《穆天子传》的考证,绝大多数自“隃之关隥”处便出了岔子,几乎所有论证都是由自此一路西去,跨过河套,直奔今天青海的昆仑山去了。
《穆天子传》卷一所述的行程是比较清晰的。周穆王一行从洛邑出发,渡过黄河,西北行。开篇到了“蠲山”,《文献通考卷八十三·郊社考十六》:“元宗开元十一年,敕:霍山宜崇饰祠庙,秩视诸侯。蠲山下十户,以为洒扫。晋州刺史,春秋致祭。”《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四》:“初,坦与宰相李绛议多协,绛藉为己助,及坦出半岁而绛罢。治东川,尽蠲山泽盐井榷率之籍。”顾实认为:“蠲山,当在今山西泽州高平县。《水经·沁水注》云:‘泫水导源泫氏县西北泫谷。’此泫谷当即泫山之谷,该山即蠲山。”蠲山在今山西高平县境内。周穆王自蠲山出发北征,经今长治,渡浊漳,过今平定县盘石关,越井陉山,渡虖沱河,沿虖沱北岸登恒山,最北到达雁门山。《竹书纪年》载:“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国语》曰:“穆王将征犬戎, 公谋父谏,不从,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不至”。这是穆王北征犬戎的路线。自“隃之关”行至“焉居愚知之平”。《穆天子西征路线考札记》:“焉居愚知,焉鸟、禺猴,山西省朔平府平鲁县一带。” 历代考证很多,基本没有问题。但接下来,“辛丑,天子西征,至于 人。”其中,作者下了个“西征”的“套”,数百年便将人们引导到河套去了。其实,从下文的记述看,应该是“北还”或“南行”。
穆天子北征犬戎之后,便自平鲁一带南行,到达“燕然之山”,即燕京山。《水经注》云:“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穆王一行经燕京山进入汾河流域,沿汾河南行,“河宗柏夭逆天子燕然之山”,柏夭北上迎接可能到今太原一带,并陪同穆王到达河津之南的“智之□”。智氏之国,当时应为郇国。郇国,是文王第十七子,武王十七弟,常为州伯诸侯有功,封于郇国为侯。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山西猗氏县是郇国旧都,今临猗之北,河津之南。穆王“舍于漆泽,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其后,“河宗之子孙 柏絮,且逆天子于智之□”,将穆天子迎入 国。《元和姓纂》云:“ 氏,出自伯絮,国在虞,芮间。” 李学勤《绛县横北村大墓与 国》一文:“《国语·郑语》记述西周末幽王八年时候的列国形势,说:‘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虞在平陆东南,虢在三门峡(由宝鸡迁来),晋在曲沃,霍在霍县,杨在洪洞东南,魏在芮城东北,芮在大荔,诸国犬牙交错,连成一片。只有隗国前人讲不清楚,徐元诰《国语集解》说是湖北秭归的夔,是没有道理的。我大胆猜想,隗就是 绷姓的 ( ),不过是一国而两名”。北京大学李零在《冯伯和毕姬》一文中也认为,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是近年的重大考古发现,倗伯即冯伯,冯伯是媿姓;毕姬则是毕公在晋国的后裔,可能与后来晋六卿中的魏氏有关。总之, 伯是河伯的一支,河伯起源于潼关风陵渡一带,确是姜姓的分支,但不一定是隗姓。根据考古最新发现, 国在绛县一带。
自 国南行,到达 国之南,阳纡之山,伯夭的地盘。阳纡之山,首接秦岭,尾接襄山。主要区域即风陵堆,黄河从中穿过,所以,《山海经·海内北经》曰:“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这里是河宗氏一支的发源地。《太平寰宇記》云:“《穆天子傳》:‘陽紆之山,河伯馮夷之所,都是為河宗氏。’《山海经》云:‘冯夷人面,乘两龙。’《太公金匮》云:‘冯,循也。龙,鱼。’《河图》:‘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尚书·中候伯禹》云:‘臣观河伯面长,人头鱼身。’张揖云:‘冯夷,河伯是也。华阴潼津乡堤首阳里人也。水仙,化为河伯’。”这一带在历史上发生事件比较多,曾是黄帝时的“青丘”、大禹时的“涂山”、夏帝杼时的“老丘”,上甲微曾在这里向河伯借过兵。这里的特产是“九尾狐”。
《读史方舆纪要》云:“风陵堆在潼关卫城东三里黄河北岸。北至蒲关六十里。《帝王世纪》以为女娲陵也。”。《穆天子传》所谓的“黄之山”即风陵堆。穆王到“阳纡之山”之后,先在附近的“渗泽”狩猎,得其特产“白狐玄狢”。后举行祭河大典,最后,在柏夭的住地“黄之山(风陵堆)”欣赏礼器。
然后,渡过黄河,到了“温谷乐都”。详址有待进一步考证。大致在潼关与灵宝之间某一山谷。此谷冬暖夏凉,建有别宫离馆,是避暑度假吃农家菜的好去处,始建于夏桀之时,后产权归了河宗氏。晋《博物志》云:“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温谷乐都”即指此处。
离开“温谷乐都”,从潼关西行,过华阴,到达积石之南河,饮于枝洔之中(水岐成洔,洔,小渚也,音止)。“积石之南河”在什么地方?《尚书·禹贡》曰:“导河积石,南至于华阴。”积石山又在华阴什么地方?《读史方舆纪要》曰:“龙耳山(华)州西南四十里。山后有符禺山,符禺水出焉。○马岭山,在州西南百里。其相接者为石积山。《水经注》:石桥水南出马岭山,积石据其东,骊山距其西。是也。或曰积石山亦名石积山。”积石山应在骊山之东,华州西南,即今之奓峪山,位于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其水西流,与其南的黄狗峪(盘古峪)所出的清水相汇于花园镇一带,即古之泑泽。《山海经》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者也。“敦薨之水”即指西流的奓峪水,也即苗歌所谓浑水河、清水河和白水河三河之一的白水河。穆天子登上二层台塬后,大致第一个落脚点在奓峪水南面的今花园镇一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老长安城,神秘昆仑墟,上古地标云里雾里,需要火眼金睛,你以为的“昆仑”其实与真相远隔万里
从文学作品里营救出来的史书《穆天子传》卷一译文与说明
积石山的上古之缘
由《穆天子传》引发的“昆仑-河首”考(上)
古史辨自序 第三部分
卷六 地部中○河第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