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前大洪水”与“北庄遗址”
标签: 北庄村
北庄遗址
史前大洪水
母系氏族会
杂谈
北庄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阳郭镇北庄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区城南约15公里处,北庄村公路直通离村不远的渭南到花园(今并入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之公路线,位于沋河上游西支浊水河(文献上均把此河称为“浊水河”,俗称“稠水河”)东岸,位置距离“史家遗址”以及“白庙遗址”大约一公里多。
北庄的晚更新世地层剖面,自1964年于“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上发表有关文献以来,即名扬遐迩,引起很多地质、地理、冰川等工作者的注目,前往观察研究者络绎不绝。在稠水河切露的剖面上发现青杆的球果、枝条及叶化石。该剖面下部为冲积砂砾石层,上覆湖相暗灰色淤泥,厚1.5m。青杆化石就发现在该淤泥层的底部。遗址海拔570m,北庄村剖面(34°30′N,109°30′E)厚16.5m, 记录了约距今3万年相对连续的沉积序列。史称“北庄遗址”。
第四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使陕西黄土高原也经历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影响。李四光等研究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遗迹之后,将我国该时期的冰川活动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大理四个冰期,冰期之间称为间冰期,最末一个冰期之后叫冰后期。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也先后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渭南北庄村冰川遗迹,命名为北庄村冰期,与庐山冰期相应。
很多研究者根据“北庄遗址”所发现的球果、树干化石、孢粉组合和砾石擦痕等特征,将此剖面地层划作冰碛层,并据此命名其时代属晚更新世的北庄村冰期。这些尝试,对于研究我国北方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推动气候地层学的发展、利用冰期划分第四纪地层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开放研究室孙湘君的“陕西渭南北庄村晚更新世晚期古植被的再研究” (《第四纪研究》1989年 02期)认为:通过渭南北庄村约31,000—18,000aB.P.沉积物中花粉百分含量、浓度和沉积率分析,对该时期古植被取得一些新认识,即当时云杉、冷杉等亚高山针叶树可能并未形成较大面积的森林,而是呈岛状分布于水体周围,并与区域性蒿草草原呈镶嵌状分布,植被并不稳定,亚高山针叶树曾两度出现又消失。从20,000aB.P.无乔木花粉出现,到18,000aB.P.难以找到任何花粉,本区变为无乔木生长的荒漠草原,气候曾经过数次冷偏湿与冷干的交替后,从18,000aB.P.起变得极度干燥和寒冷。
在植物群落方面,陕西渭南北庄村的孢粉分析表明,距今18000±年的孢粉组合中,草本灌木花粉几乎达100%,反映了极端干冷的无林的草原环境。估计距今2.3万年前较现在的降温值为8.7~12.8cc,极端干冷的时期甚至可达l3℃以上,渭水流域的气温降到了更新世以来的最低点(安芷生等:《最近2万年来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二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
以上是“北庄遗址”剖面地质研究的基本情况。那么,北庄遗址与史前大洪水有什么关系呢?
请再次注意这段文字:该剖面下部为冲积砂砾石层,上覆湖相暗灰色淤泥,厚1.5m。青杆化石就发现在该淤泥层的底部。这一湖相暗灰色淤泥层,可能就是前文所述的“泑泽”的湖底高度。
大约距今15000年前后,以华胥氏部落为主体的华夏国,此时已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社会制度上,以女娲、伏羲为最高首领,已经有了二级社会管理职能,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管史记、数学及历法的苍颉、管水利的共工、管山林的虞、管建筑的大庭、木业的轩辕、牧业的骊畜、管火的祝融等以经建立,这是以人类历史上所独有的原始社会国家形态。此时的华夏国,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制陶业、制革业、麻织业已经成熟,蚕桑业至少已经起步。初级农耕已经成熟,作物种类选择、栽培时令、加工等农耕基本技术已经掌握。铜的治炼与铸造技术已经掌握。图形文字系统基本形成,有了比较完善的语言文字系统;历法、音乐(如笙簧)已经成熟。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文明已发展到鼎盛时期。
从《苗族古歌·溯河西迁》所反映的西迁来看,苗族的这次西迁是一次自觉的行动,是因为人口过密,主动远征开辟新的地盘。《溯河西迁》可能反映的是苗民在这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之前某一时期的迁徙行动。从而可以推测,中华台地区人口已是非常稠密,估计可达20—30万。
这一时期,中华台地区发生了一次特大强烈地震伴有持续强降雨这一特大自然灾害,给这一地区造成了重大伤亡,但最大的苦难是灾后的生存失去了保障。那时既没有国际救援,本身华夏国是一个非现代意义的国家体制,根本没有自救能力。这一地区灾后便陷入了一场生存危机,从而导致绝大部分先民四处逃亡,估计向四面八方扩散逃亡的有数万甚至十几万人之多。
这次灾难,记忆在中华民族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之中,中华台地区由于伤亡和大规模迁徙,导致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迫使开放了族内通婚的禁令,衍生了“兄妹磨合成婚”的故事。从此,华夏国的母系氏族社会由鼎盛期逐渐转入衰落期。族内通婚和神农在农业上的突破,华夏国离转入父系氏族社会将不会太远了。
而持续的强降雨,导致“泑泽”水位急剧上涨,淹没了“泑泽”中的小山丘。如今在花园镇烟村一带尚有小丘遗痕。真正遭受洪水灾害的是居于“泑泽”周围的姜姓部落。经过一万多年不断迁出的人们,将这一故事传遍了世界各地。于是,形成一个各民族几乎相雷同的同一个传说:大洪水。
《苗族古歌》之《洪水滔天》应是最原始版本,而《圣经》之《挪亚方舟》应是最艺术化的版本,其主人公从“姜央”到“挪亚”,基本没有变,仅仅是读音发生变异。全世界已知的关于大洪水的传说有600多则。有人曾对其中86则(亚洲20则,欧洲3则,非洲7则,美洲46则,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地区10则)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其中62则是各自独立形成的。例如,中国及日本、马来西亚、老挝、泰国、印度、澳大利亚、希腊、埃及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等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说中都保留着对一场大洪水的记忆。尽管产生于自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却拥有极其相似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
“史前大洪水”并非大规模的洪水,而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大范围口头传播。尽管在一万多年的口口相传中,有所变异,但仍能看出相同脚本的痕迹。
“史前大洪水”发生在“泑泽”,而“北庄遗址”已触摸到了“泑泽”的湖底。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为什么不去寻找“大洪水”的遗迹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
他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
台湾海峡概况
中国台湾海峡地质综述(5)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精品(四)
两件玉龙片雕见证史前大洪水时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