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丰乳·大腹·肥臀——再说“西王母”
(2013-02-13 20:05:22)
标签: 丰乳
肥殿
大母神
西王母
木依吉
丰乳·大腹·肥臀
——再说“西王母”
1.这一女神像是2008年9月在德国西南部的霍赫勒·菲尔斯洞穴出土的,用猛犸象牙雕成,高6厘米,因年代久远,已呈木质黄色。雕像展现了一个大腹便便、大腿粗壮、胸部和臀部异常丰满并且生殖器极为夸张的女性,又被称为“霍赫勒·菲尔斯的维纳斯”。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的检测,这个雕像的制造年代可以追溯到3.5万年以前,应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历史最悠久的女性形体雕像。
2.这一女神像是在法国罗塞尔洞出土的石板浮雕女像,材质为石灰石,高46厘米,是洞穴艺术中保存最完整的女性裸体浮雕,女像右手托住牛角形觥,左手抚腹呈立姿。采用线刻而成,女神面部刻画粗糙,而乳房、臀部等女性特征夸张醒目。一般认为,此作品中的女神可能在主持一项巫术仪式,可能具有祈祷多产与丰收的巫术意义。创作年代距今大约有二三万年之久。
3.这一女神像是在奥地利维林多夫洞穴中发现了一件石雕女性裸像,该像是用石灰岩雕刻的,高11厘米,特点是身躯矮小,体态丰满,五官省略,突出巨乳,臀部、腹部肥大,并立的双腿短小细弱,是一尊比较典型的女神像。这件石雕女性裸像制作于公元前25000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奥瑞纳文化。该石雕女性裸像的特性与罗马神话女神“维纳斯”的传说相合,因此就将其称之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
4.这一女神像是1979年—1982年在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距今约5400年前的红山文化建筑遗址中,发现的20多块陶塑人像残片,其中有两件为小型裸体孕妇塑像之一。残像高约5.8mm。为裸体立像,通体打磨光滑,头及右臂均残缺,腹部凸起,臀部肥大,有明显的孕妇特征,有明显表现阴部的记号。
5. 这一女神像是在宁夏中卫北山大麦地岩画分布区发现的一幅珍贵的岩画版史前“维纳斯”。这幅岩画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孕妇特征:体态丰腴,两只乳房硕大饱满,腹部隆起,臀部肥大,五官省略,手臂纤细,双腿并立。
以上列举了比较典型的5例“女神像”个例。20世纪,考古学家在从西欧到西伯利亚的广阔地区,发现了距今两三万年以前的女性雕像。这些长约5—25厘米的雕像,大多用石头、兽骨或象牙制成。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奥地利威林多夫和法国列斯普格发现的女性雕像。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界也陆续发现了一些史前女性像。如1979年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陶塑裸体孕妇像及大型女坐像;1989年内蒙古林西拉木伦河北岸白音长汉遗址出土一座插在地上的鼓腹突乳石雕女像;1991年陕西省扶风案板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一件陶塑裸体孕妇像。
这些“女神像”的共同特征是:丰乳、大腹、肥臀;可突出刻画的生殖部位,但不注重头部细节及四肢表现。一般体形很小,是随身携带的物件。
“女神像”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些“女神像”除了欧亚大陆发现外,其他地区也会有相类作品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女神”崇拜是一个覆盖全球、延续数万年的文化现象,尽管覆盖面之广、延续时间之长,而又有高度相似的文化特征,这一文化现象说明这些“女神像”并非原始先民的自由创作,而是基于同一的文化观念。也就是说,这些原始先民出自一源,有着一个共同的“女神”形象和共同的文化理念。
那么,这一“女神”叫什么名字?她的原型是谁?
这需要再从中华台说起。7—6万年前,弇兹氏的出现,标志着母系氏族社会的成熟,标志着采摘农业的成熟,也是人类文明积累及智力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绞股合绳技术的发明,是建立在对植物的特性有了比较丰富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发明。这一时期可以视为农耕文明的萌芽期。这一部落有了“弇兹氏”的名称。这一发明人被称为“弇帝”,所居之山称为“弇兹山”。
此后,这位弇兹发明人被原始先民公认为人类始祖。当这位人类第一位始祖被“神化”后,其形象就是丰乳、大腹、肥臀的特征。这位弇兹氏“女神”的名称叫做“母”,发音为“mu”。在很长时间,“母”是对这位“女神”的专称,而非今天对女性的泛称。
汉字“母”是从这位女神形象演化而来,线形化后,在甲骨文中“母”字是:
到甲骨文时,“母”字仅剩下“丰乳”一个特征了,“大腹”、“肥臀”两个特征消失了。
在中华台,由于“弇兹氏”这一部落具有“始祖”这一特殊地位,此后的数万年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没人敢侵犯这一部落。这一族的历代女首领被称做“母”,尊为“王”,故称为王“母”。公元前3100年前后,山西尧帝崛起后,政治中心由中华台上的“昆仑丘”向东转移到晋南,“弇兹氏”位于其西边,再加一方位词后,称“西王母”。《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郭璞注:“加王者,尊之也。”郝懿行《尔雅义疏》:“祖父母而曰王者,王,大也,君也,尊上之称。”王“母”即大“母”。公元前5000年以后,华夏国政权从“风”姓部落转移到周边姬、姜部落执政后,打破了传统的传承关系,为了取得其合法性,需要得到“西王母”的认可。《竹书纪年》云:“帝舜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玉环、玉琯。”这是虞舜继尧之后继任华夏国王位后,得到西王母的嘉奖。这不仅仅是得到嘉奖,更重要的是对其合法性取得了认可。弇兹山与昆仑丘之间,相距不过三十多里,“西王母”尚还能来往走动。公元前3100年前后,山西尧帝在晋南建立政权后,为了取得政权的合法性,委派“稷为尧使,西见王国(《易林明夷之萃》)”。“禹学于西王母(《荀子·大略篇》)”禹是最后一位向西王母作叙职报告的执政者。此后夏、商两朝,均未见拜见西王母的记载。直到周穆王时所见的“西王母”,是被冷落了一千多年的最后一位“西王母”。周穆王两次会见“西王母”,其间仅间隔了三年,然而这期间,一次自然灾害毁坏了弇兹山和瑶池。这最后一位“西王母”被迫流落大原(泾水中游一带),周穆王找到后,安置于周原的成地,不久病逝,归葬于蓝田山北端的“玄池”(今灞桥区洪庆乡野鸡湖)一带。从此,“西王母”及弇兹山消失了,后起了各种神话传说。
数万年来,流传于全球的的女神“母”,其原型出自“弇兹氏”那位发明绞股合绳技术的女王。是原始先民共同认同的人类始祖。
《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纹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狗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儿而戴胜,其南有三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蓝田山又名玉山,古昆仑丘(墟)在蓝田山南端,西王母所居的弇兹山确在“在昆仑虚北”,其地理描述还是基本正确的。丁谦《穆天子传考证》卷二云:“蓬发、戴胜、豹尾、虎齿,似指偶像装饰言。”《山海经》所记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的形象,是“巫”成为一种正式职业之后,祭祀西王母时所扮演的“西王母”形象。《山海经》所记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刘宗迪《西王母考》一文认为:“厉与五残,非指地上的天灾人祸,而指天上的星象。“五残”为星名,乃古代占星家关注之妖星,占星书多言之。至于“厉”,经文既谓之“天之厉”,则此“厉”非地上的厉鬼,而是在天上,厉与五残并举,五残为星名,则厉亦必为星名。五残和厉既为妖星,不祥之兆,故需占察之,经文所谓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其意当谓西王母负责伺察天之厉星和五残星,为的是备灾告警,并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以禳灾祈福,正谓西王母有伺察和控制灾害之气的神力,非谓其降灾兴祸之恶魔也(原载《民俗研究》,2005.4)”。这一理解是正确的,在《山海经》所记这“司天厉及五残”时的某一时期,西王母从人类始祖上升为伺察和掌控“灾害之星”的天神,即保佑人类免于灾难的保护神。
《管子·轻重己》曰: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麦者,谷之始也。宗者,族之始也。同族者人(入),殊族者处。皆齐,大材,出祭王母,天子之所以主始而忌讳也。”夏至祭王母,“王母”当即西王母。《管子》所谓夏至之祭亦是丰收祭,即麦熟之祭。在农耕高度发展时期,“西王母”又是保佑农业丰收的“谷神”。
滇川交界的喇孜山乌角尼可岩洞里秘藏着一尊神奇的钟乳石,它天然一副性征夸张的女人体模样:丰乳、肥臀、细腰,尤其阴部自然形成一条—指长的狭长凹孔。该石被附近的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居民奉为女神“巴丁喇木”。“巴丁喇木”女神被视为美神、爱神、生育神与保护神。不仅护佑女性之美、爱情婚姻、还掌控生育、保佑健康、防病消灾。藏族、普米族、摩梭人地处山区,狩猎是日常生产之一,这三族人们都崇奉“巴丁喇木”为森林女神和狩猎女神,反映了“巴丁喇木”是早在采集和狩猎时期出现的原始女神。他们还认为女神教会他们种植五谷,繁殖六畜。藏族、普米族、摩梭人都把其尊为组织和教会自己农业生产的生产神、农神。
摩梭人信奉“巴丁喇木”女神是司管妇女的最高之神。达巴口诵经和东巴象形文字经都有祭祀“巴丁喇木”女神和“老姆”女神的专门经典和祭仪。摩梭人的达巴教里,除了摩梭妇女不定期地去朝拜“巴丁喇木”女神外,还有一套祭祀“巴丁喇木”女神的宗教活动。随着母系氏族的逐步解体和父权制的出现,摩梭人的原始宗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男神地位开始上升。除主要女神巴丁喇木乳石和格姆山外,后起的男神也赋予了山的形象。如永宁盆地的阿沙山(阿沙即华夏),就被视为男神的化身,山脚下一个落水洞,被视为是男神的居所。普米族有用于宗教的古老文字汗归文写成的“巴丁喇木”女神的记载和经书。汗归教认为“巴丁喇木”是繁衍普米族的女始祖。是位美丽能干的女神,身着白衣白裙,骑白骡,只饮清泉水和牛、羊奶,因此,普米族至今奉献女神的供物只限于牛奶、羊奶、麻布、麻线。藏族历来也崇拜“巴丁喇木”女神,亦有一套祭祀“巴丁喇木”女神、撵鬼的仪式和赞颂“巴丁喇木”女神的经文。木里县、盐源县和宁蒗县的藏民,称为扎巴教或梭模教;西藏的藏民称为“黑本教”。“梭模”实际就是汉语“夏母”的记音。
那么,“巴丁喇木”是什么意思?所指何“神”?
夏(sa)有两种变音,一是拉(la),另一是纳(na)。摩梭人自称“纳日”即“夏子”即夏人的后裔。普米族自称“拍米”,“普”是伏羲的“伏”变音为“濮”,再变音为普。“米”是“夷”的变音,即“人”。“普米”即“伏夷”,意思是伏羲族的人。“拍”即“巴”,即普米族自称为“巴人”。
“巴丁喇木”是藏语、普米语和摩梭语的复合词。“巴丁”为普米族所称,“丁”,即“帝”的变音。冰岛神话中的“奥丁”,即“昊帝”(指太昊伏羲),为同一时期语音。“巴丁”意思是“巴帝”。摩梭人称“喇木”与藏族称“梭模”相同,即“夏母”。“巴丁喇木”即“巴帝夏母”。这个“母”与西王母同指一神,即人类始祖女神“母”神。
默林·斯通在《上帝为女性时》(When God Was A Woman)这部轰动西方的著作中对女神宗教的发生、分布及衰落过程做了系统论证。她认为女神宗教的崇拜中心是大母神;女神宗教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女性创世主的神话观念:母神作为一切生物乃至无机物之母,是她生育出天地万物和人类。这样一种女性创世主的神话可见于苏美尔、巴比伦、埃及、非洲、澳大利亚土著和中国。“大母神”这一称谓比较贴切,这一女神名字就叫“母”,应译写为大“母”神。
“母”这位人类蒙昧初开之时,产生的第一神。不仅是人类的始祖,也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创世之神。不仅是“美和爱之神”、生育之神,也是保佑人类消灾避难、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繁荣昌盛的保护神。
佤族是12000年前南迁的女娲氏及这一时段的其他部落的聚集。其对这位大“母”神的祭祀和崇拜最为持久和经典。佤族称其为“木依吉”或“梅吉”,汉语即“母”帝。
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是创造万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动物,植物和人。佤族每年都要对它举行“猎头血祭”的宗教祭祀,以歌舞取悦于它。敲木鼓是为了使它听到鼓声下来受人供奉。新房子落成时还要搭竹凳请“木依吉”和众鬼神帮助摆脱大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各种灾难。“木依吉”掌握着人的生命。梦见它是吉兆,如梦见被它拉着走则是死亡的预兆。“木依吉”在佤族人观念中即是祖神,也是创世神。通过了解佤族的“木依吉”崇拜,可以了解全球性女神“母”神崇拜的具体一些内容。
“母”神崇拜大致产生和形成于距今6 —4万年前。原始先民最为关注的是食物、人口、族群和领地。以祈求祖神的保佑,以使食物充足、人丁兴旺、族群强盛。逐渐形成了这一丰乳、大腹、肥臀的“母”神形象。在同一文化理念下,产生的这一形象得到了固化。数万年间,从中华台陆续出走的先民将这一原始崇拜文化及这一“母”神形象扩散到了全世界。早期出走的先民,尚还处于游猎或游牧状态,大多制作成小巧的“母”神偶像,随身携带,以求保佑。这时可能还没有形成一定形式的祭祀活动,“母”神以保护神形式存在。而定居或农耕文明以后,或以山、以石设为“母神”,或塑像立庙,有了固定的祭拜形式和固定的对象,在有些族群中甚至演化为大型祭祀活动。也有发展成原始宗教,以巫的形式降妖除魔、消灾祛病。
丰乳、大腹、肥臀的“母”神文化,既是人类同源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同源的文化证据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晚唐至五代 两位女神像
美国自由女神像简介
道教四大先天女神
上古时期五大女神,夺天地之造化,各个都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西王母
美国金币漫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