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越时空的爱恋——萧三与叶华!!!!!!
作者:杨世红
关键字:萧三,跨国婚姻
萧三是中共老一代革命家和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国际文化活动家。他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南湘乡,从学生时代起就与毛泽东等一起创建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他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与周恩来等组织少年中国共产党。1922年在莫斯科革命大学学习时,他曾与陈乔年一起翻译《国际歌》歌词,并与任弼时代表莫斯科支部给列宁守灵。20年代,他先后担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和代理书记。解放后,他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文化部对外联络事务局局长等职务。他撰写、编辑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和《革命烈士诗抄》广为流传。萧三的一生为中国 革命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萧三浪漫的爱情生活和他多姿多彩的革命经历相得益彰。他先后与两位外国少女和两位中国姑娘结婚,其中他与叶华(Eva • Siao)的跨国婚姻更是传为佳话。
1927年国共反目后,萧三来到苏联,先在远东大学和东方大学任教授,后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代表的身份在苏联从事革命活动。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萧三被高速下滑的滑雪车撞昏,从此落下了严重的脑病。1934年10月,因脑病发作,他从莫斯科来到位于黑海之滨的加格里(Gagri)苏联作家协会疗养院休养。而同时,一位犹太裔德国姑娘也从遥远的斯德哥尔摩来到同一地点。一段永恒的爱情故事注定要从此地开始了。
10月的莫斯科已是一派萧条、肃杀,而黑海之滨的晚秋则阳光明媚、气候温和,依然呈现出仲夏景象,充满了饱涨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希望。加格里苏联作家疗养院是一所两层楼的建筑,外表朴素、雅致,室内设备讲究。它依岸濒海,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疗养院周围种植了许多棕榈树和其他热带植物,路面绿荫匝地,到处百花盛开,一派欣欣向荣的南国风光。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萧三步入面向大海的阳台上午餐。一股略带咸味的海风吹来,他不由自主地把视线转向无垠的大海。蔚蓝的天空中映衬托着朵朵白云,穿过白云的万道阳光在蓝色的海面上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年轻的中国诗人在异国的土地上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爱的力量。他不禁在心中吟唱:
那深深的黑海,那没有底的黑海,
是我向慕你的那颗心……
我愿沉醉在这爱的海里,
随着浪涛翻,跌,
将浪涛呵高高地举起,
溅洗得明月时常皎洁。
当诗人的视线由大海转向餐桌时,他首先看到了他早已熟识的苏联著名作家巴别尔的女秘书叶列娜领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在他身边的一个餐桌前坐下。叶列娜为萧三和这位德国姑娘耶娃相互作了介绍。萧三和耶娃四目相对,彼此立刻被对方迷住了。两个相隔千山万水,不同种族,不同国籍,又不同信仰的人居然一见钟情,互为钦慕地相爱了。
刚满23岁的耶娃性格开朗,举止文雅。她面容端庄俊秀,身材健美匀称,深褐色的短发在头顶偏分着,秀丽的鸭蛋脸红润丰满,明眸皓齿,轮廓分明。而此时的萧三虽已年满38岁,但容貌清秀,犹如20多岁的小伙子。他那潇洒的风度,文雅的谈吐,都令耶娃倾倒。
对萧三来说,年轻漂亮的耶娃宛如一颗飘然而至的晶莹的美玉,在他的心湖上荡起了涟漪。对耶娃来说,潇洒的中国诗人犹如从外星系挣脱出来的一颗明星横扫过蔚蓝色的天幕,飞到了黑海之滨,在纯真的耶娃面前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如同黑海上空那穿过云层的明媚阳光,射入了她的心田,使珍藏在她心灵深处的爱的种子悄然萌动。
“我们一见钟情”,耶娃在几十年后的回忆中写道:“1934年11月8日这一天,阳光灿烂,宛如夏日。我的早餐桌上插着一大束深红色的玫瑰花。萧三以此来表达他对我的爱情。这束花决定了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从资产阶级小姐变成共产主义者和革命家的萧三(埃弥 • 萧 )这位诗人和作家的终身伴侣。”
当耶娃,一个漂亮的德国犹太少女与年轻潇洒的中国诗人在苏联邂逅并一见钟情的时候,她没有料到他们浪漫而炽烈的爱情注定要历经磨难。
正如耶娃后来所说,“我当时是一个资产阶级小姐,没有什么革命意志,也没有什么政治觉悟,而萧三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家,是中国革命的歌手,苏维埃中国的诗人。我们这么两个人,是属于‘两极’的”。那时的欧洲对中国既不了解又充满偏见。耶娃决定跟随萧三被西方人看作是疯狂的举动,但从爱情的角度看依然可以得到某种理解。倒是萧三因此在党内很难得到同情和理解,处境不佳。作为活跃在苏联文坛上的诗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经历丰富的革命者,未来中共高级干部的萧三,竟然娶一位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毫无政治色彩的德国姑娘为妻。这种“错误”无疑是投射在萧三的政治生涯及他和耶娃的婚姻面前的巨大阴影。然而真正的爱情是超越一切的。耶娃和萧三用他们的一生再次证明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他们相识不久就决定要终身相伴。然而要结婚,许多麻烦事也随之而来了,其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耶娃的国籍问题。当时,德国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下。苏联是不允许一个普通德国公民长期居住的。耶娃不得不于1935年2月5日离开莫斯科,回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去了。在萧三和耶娃分开的7个月里,他们通过电话和书信往来,进一步表达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反复商定了耶娃加入苏联国籍的问题。由于得到了萧三在苏联作家协会的朋友的帮助,耶娃终于在1935年8月正式成了社会主义苏联的公民,由瑞典来到苏联,幸福地与她所爱的埃弥 • 萧(萧三)生活在一起了。
婚后,萧三和耶娃生活在莫斯科政治侨民的一栋宿舍里,他们相亲相爱,形影不离。萧三负责编辑中文版的《国际文学》杂志。他不停地创作诗歌、散文,发表各种宣传中国革命的文章。他歌颂中国革命,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宣传中国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中华英雄儿女。他还受邀到苏联各地去作这样的报告和讲演。无论多忙,萧三总是抽出时间给耶娃讲他写的文章,介绍来自中国的消息,帮助她学习俄文和中文。耶娃则在从事摄影工作的同时为萧三用打字机誊清手稿。星期天,他们共同请朋友们来做客,萧三教耶娃做中国菜、苏联菜。他们一起去跳舞、去滑雪。
两人共同的生活幸福、甜蜜。1937年,他们的孩子立昂出生,这更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然而,萧三思念故土之情难熬。他急切地希望同他的同胞和同志们一起去直接参加保卫祖国的抗日斗争。“我必须回国,和自己人在一起。在这里,我的笔也干枯,它需要新鲜的血液。”萧三常有这样的抱怨。
1938年11月,萧三终于如愿以偿,他回国工作的申请得到了共产国际书记处的批准。然而,鉴于国内外形势非常复杂,组织只批准他一人回国,不能携家属前往。
经过再三考虑和商量,萧三决定让耶娃母子到瑞典斯德哥尔摩耶娃的哥哥处暂住,这样生活上好有个照顾。
在痛苦的等待中,分别的时刻来到了。1939年2月21日的晚上,纷飞的大雪把列宁格勒笼罩在一片冰雪严寒之中。萧三和耶娃抱着幼小的儿子立昂,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到列宁格勒火车站。离别使他们的心情倍感沮丧。他们不知道此次分手何时才能团聚。此时此刻,他们忘却了寒冷,在昏暗的路灯下诉说着离愁别绪。
萧三从口袋中掏出一张耶娃亲手给他拍摄的照片,挥笔在照片背面写下了《别耶娃我爱》的告别诗: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但愿此心耿耿,千古通明,同灭。
如行地的江河!如经天的日月!
后会有期,且努力,我们的事业。
送别耶娃母子后,萧三也很快离开了苏联,于1939年4月29日到达了魂牵梦绕的延安。
离别是痛苦的,而离别后的相思就更加难熬。远隔千山万水,萧三时常为耶娃母子的安危担忧,耶娃更是日夜思念萧三。
1939年底,饱受相思煎熬的耶娃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好消息:萧三来信告诉她,毛泽东亲自批准她带立昂到延安去。
在与萧三分别一年半的时光之后,耶娃带着立昂于1940年10月22日也来到了延安,与萧三重聚了。在延安,耶娃有了中文名字——叶华,她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等中共领导人和延安文化界朋友的热烈欢迎。
一年多的阔别,反倒使两颗相爱的心更加贴近了,两情缱绻,更胜于前。当时,萧三写了一首《我没有闲心》的诗,抒发了他在夫妻团圆后欣喜若狂的心情:
我没有闲心 / 去描写那风花雪月 / 去享受那良辰美景
因为我的一颗心 / 被她呀,被她 / 完全地占领
只她就是风和花 / 我看不见雪和月 / 假使我看不见她
假使她不和我在一道 / 我作事也没有勇气 / 我写诗也不见神妙
抓住,抓住她不放 / 挣扎我们的事业 / 和挣扎她一样
令人遗憾的是,重逢后的甜蜜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两人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方面的巨大差异对他们的婚姻造成了重大损害。尽管叶华尽力去适应延安的生活,对根据地发生的一切都用心地去理解,但却很难如愿。不懂中文更加剧了她在延安的孤独感。正如叶华后来所说:“我是满怀热情奔赴延安的,我受萧三的影响有造就新世界的理想,但我来时对现实却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我想参加的这场革命,甚至连参加革命意味着什么都不懂。”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萧三几乎什么也不能告诉她,而且也不能向她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一切使她和萧三产生了隔阂,而且这种隔阂越来越深,终于导致了两人的分手事件。
1943年11月23日,叶华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延安,于1944年初来到了苏联,成了一名来自中国的政治侨民。从那时到1949年4月两人重逢,他们又经受了5年多岁月的煎熬。在这几年中,叶华和她与萧三的爱情都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她先是在哈萨克斯坦,后来在乌克兰度过了她一生中最为艰难辛酸、又最富有教益的岁月。她靠摄影工作维持母子三人的生活。日复一日,叶华为她从延安出走痛悔不已。
在分别的日子里,叶华从未放弃与萧三团聚的希望。经过5 年多时间的漫长等待,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1949年4月,萧三作为新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的组织干事来到了莫斯科。叶华和萧三终于重逢。他们默默无言地拥抱在一起,5年多的离愁别恨、辛酸、痛苦一下子烟消云散,一切误会在刹那间冰释。他们只有一个心愿:彼此相爱情深,今生再也不分开了。
同年6月,萧三第二次来莫斯科参加纪念普希金活动后,把叶华和孩子们带回了北京。
由于在他们分手期间,萧三和另一名女子甘露结婚,且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王震等都应邀出席了他们的婚礼,萧三与叶华要求复婚面临一些问题。在周恩来的斡旋下,几个月后,中共中央批准了萧三提出的与甘露离婚,并与叶华复婚的要求。同时,由于甘露闹情绪给萧三带来了不良影响,由朱德出面向萧三传达了中央给予萧三口头警告处分的决定。
从1950年开始,萧三作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的中方常务理事,带着全家前往布拉格。叶华追随萧三为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奋斗。1953年7月,由于萧三的健康原因,全家人回到北京。之后,萧三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和作协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等职。叶华则继续1950年以来的新华社摄影记者工作。直到“文革”前夕,他们的生活都是非常温馨、幸福的。1964年10月8日,叶华正式加入了中国籍。
“文革”中,他们的爱情经受了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他们被隔离监禁7年多(1967—1974),后来又被戴上“间谍”的帽子在家里被监禁了4年多(1974—1979)。
在那些甚至连中国人自己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命运莫测的一个又一个运动之中,叶华是何等地困惑、恐慌、无助,何等地渴望沟通。萧三虽然是浪漫十足的诗人和国际主义者,但毕竟是土生土长的革命者,丰富的阅历使他在风云突变的时候可以默默地承受,也正因为如此他更明白叶华所承受的痛苦,心中的压力又比叶华大得多。在那些破碎的日子里,两人相濡以沫,从未丧失彼此间的信赖。他们坚信:真、善、美必胜。
1974年,叶华已年届63岁。在经过7年零3个月的监禁生活,终于得以获释的时候,她竟然没有听清给她宣布“苏修特务分子”、“可以回去接受街道管制”的结论,只是明白“你可以回家了”。 到家之后,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与久别重逢的亲人痛述多年来彼此的遭遇,而是直接冲进卧室,找出磅秤去称体重。当看到自己的体重并内未增加时,她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
1979年,萧三与叶华终于获得了彻底的平反。萧三被恢复了党籍,并恢复了一切荣誉。叶华回到了新华社,享受专家待遇。但无限遗憾的是,萧三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983年2月4日,萧三带着他对叶华的无限眷念离开了深深爱他的叶华。萧三走了,但他给人们留下了他与叶华的爱情传奇——一个超越时空的爱情经典。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华(Eva • Siao):《我与萧三:异国爱侣之永恋》,《新文化史料》1997年第3期。
2.耶娃•萧(叶华):《世纪之恋——我与萧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3.王政明:《萧三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4.高陶:《萧三》,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年6月版。
作者:杨世红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办公区一区A座1122室
中共合肥市委党史研究室
邮政编码:23000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34年,莫斯科,诗人萧三娶了比自己小15岁的德国美女耶娃 万
一生结婚四次,娶了两个洋人,终旧情复燃,与第三任妻子相守到老
1949年,萧三私自带叶华回家,周恩来:到了中国就要说中国的话
1938年,42岁的萧三爱上了比他小19...
诗人萧三的情缘
【前车之鉴】一生结婚四次,娶了两个洋人,最终旧情复燃,与第三任妻子相守到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