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犹太人教育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在进入主题之前,我给各位家长讲两则犹太人家庭教育的小故事,希望这两则故事能给你一点启发。

    小故事之一: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市朗成名之后回忆说:“小的时候,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

    小故事之二:

    在美国,有位犹太女性杰丝卡,她是以色列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与美国之间往来;杰丝卡自己则带着儿子阿莱克斯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一天,阿莱克斯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人聊天的杰丝卡马上迎了上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后,杰丝卡问阿莱克斯:“今天你提问了吗?”阿莱克斯连连点头。“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杰丝卡继续问他。阿莱克斯开始复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儿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一天竟然问了三十七个问题!杰丝卡满意地点了点头。

    读完两则小故事,我想问各位家长:在中国幼儿园的孩子,能像阿莱克斯小朋友一样,去主动问老师、问小朋友各式各样的问题吗?如果问的话,孩子的问题能得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吗?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充分保护么?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基本动力。具有好奇心的孩子,总喜欢问这问那,一刻都不停。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愿意回答他们的问题,他们就会更愿意向父母提问。但是,我们很多父母都不太喜欢孩子整天没完没了地问,只认为孩子的问题总是那么多,有许多似乎都没什么意义,简直是钻牛角尖。但是,这恰恰是表现了孩子的求知欲。

    日本池田大作说过:“孩子的求知欲非常旺盛,母亲常遭到孩子们‘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连珠炮式提问围攻。但是因为怕麻烦,母亲常常不好回答,有时会说出‘烦死了,这孩子’之类的话。没有什么比这更伤孩子的心了。我希望你们明白,这样做等于亲手掰掉茁壮成长的嫩芽,这可不行呀。你们要把这些问题当做不可或缺的阶梯,引导孩子走上宽广的成长之路。”

    明智的父母要学会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应该怎么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呢?

 

视角一:解放孩子的嘴巴

 

    语言能力同时也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孩子能不能说,实际上反映了孩子的智力。如果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会犯许多错误。

    先来听一位母亲的忠告吧。

    “那天我正忙着做饭,忙得团团转,顾不上孩子,就给他一本图画书,让他自己看。孩子才三四岁,特别好奇。隔一会儿就拿着书来问我这个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你知道,我当时心情本来不大好,又手忙脚乱的,看他问起来没完忍不住来气,吼了他一句:‘哪儿来的那么多为什么!自己想!’自那以后,他再也不问我为什么了,话也说得少了,常常一个人坐着,一个人玩。我在想,是不是那天我把话说重了。现在很后悔,要是多给孩子一点耐心,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日本教育家铃木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父亲刚下班回来,满脸倦容。母亲正在厨房里烧菜,孩子在一旁跑来跑去。“爸爸,这是怎么回事呢?”父亲不耐烦地说:“去问你妈妈吧,我累了。”孩子走到妈妈跟前:“妈妈,你看这是为什么?”妈妈忙得不可开交,说话语气也很不耐烦,“这孩子,真烦人,快出去玩,不要在这里捣蛋。”

    上面讲的故事,家长们是不是曾经遇到过呢?我想,如果父母经常这样说,孩子可能会变得比较“乖巧”,但实际上,孩子的思维也受到了限制,他将不再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同时,他也不再愿意与父母沟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嘴。他主张:“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我从前写过一首诗,就是讲了这个道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父母们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对于孩子的问题,不能生硬地拒绝或者呵斥孩子。比如经常有家长这样说:

    1、“你怎么这么烦呀?一边呆着去!”

    2、“住口!整天没完没了的,我还怎么做事呀?”

    3、“别来问我,问你爸去!”

    4、“你问这个做什么,它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不管孩子问什么问题,父母绝对不能说上面的话,而是要以赞赏的态度来鼓励孩子多提问,同时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视角二: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

 

    美国教育家塞德兹认为,父母讨厌孩子问问题,是种愚蠢的做法。这种做法也许能换来片刻的宁静,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会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会抹杀孩子最可贵的探索精神。

    塞德兹对于儿子小塞兹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地给予回答,他不会像有些父母那样嫌麻烦,敷衍了事。尽管有时候孩子的问题会不着边际,大大超出了成年人的知识范围,但是,他也会严肃对待,从不对孩子的天真报以嘲笑和讽刺。

    有一次,小塞德兹问塞德兹:“爸爸,这本书上写的这件事我不太明白。”说吧,他把一本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少儿图书递给了塞德兹。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呢?”塞德兹问儿子。

    “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小塞德兹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塞德兹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小塞德兹怀疑地说道。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正当塞德兹和儿子展开讨论的时候,哈塞先生插了进来:“能够上树的人不就是猴子嘛。”

    “不,哈塞先生,我们是在进化论而不是在讲故事。”小塞德兹一本正经地说道,仿佛是对哈塞先生的玩笑表示不满。

    哈塞先生不再说话,但他的脸上却流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神色,他认为塞德兹没有多大的耐心来回答小塞德兹这种问题。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塞德兹接着向儿子解释着。

    “我不懂,这是为什么?”

    “这个理论的确有些复杂,但这是个事实。”塞德兹无法再解释得更深入了。

    “为什么?”显然,小塞德兹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这可能和物种以及生存条件有关系。”塞德兹这样回答着。

    “什么条件?那么猴子是怎样受到影响?”小塞德兹追问不休。

    于是,塞德兹只好再解释着:“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类人猿;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小塞德兹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塞德兹向儿子解释着。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小塞德兹接着问。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什么文明?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小塞德兹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塞德兹解释着。

    “可是为什么要进步呢?”小塞德兹追问。

    “因为只有人类进步了才能有好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和动物区别开来。”

    “为什么要和动物区别开来,难道它们不好吗?”

    就这样,小塞德兹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尽管他的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且毫无根据,但是,塞德兹总是尽力回答儿子的每一个问题,不让儿子失望。

    在一旁的哈塞先生看到这种情形,忍不住问道:“威廉,你的问题可真多,你不觉得有些问题会难住你的父亲吗?”

    塞德兹却说:“这没有什么,即便再难的问题,我也会尽力回答。如果我自己不知道的事我也会想办法弄清楚。比如查阅一些资料。”

    “是的,我爸爸总是这样。”小寒德兹高兴地回答。

    在这里,不管孩子怎么提问,塞德兹总是耐心地回答,同时,在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孩子不仅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愿意向父亲学习,同时,还会从父亲身上领会不断学习的重要性,这样的亲子关系自然是很和谐的。 

 

视角三:用孩子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在幼儿园,一位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每天会出太阳呀?”

    一位孩子兴奋地说:“因为太阳公公看到大家都出来玩,也想出来玩!”

    老师说:“错了!”

    孩子一下子就焉了。

    孩子的思维总是非常活跃的,同时,他们总是喜欢用想像来思考答案。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因此,父母要学会用孩子的语言来回答他的问题,这样,亲子之间的关系就马上会改善,孩子会非常乐意与你交流。

    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回答儿子的问题:

    “妈妈,鱼为什么要长鱼鳞呀?”才3岁的儿子看见妈妈处理鱼鳞,好奇地问。

    “就像你要穿衣服一样,鱼也要穿衣服距!鱼鳞就是鱼的衣服。”

    “鱼在水里很冷,所要穿衣服吗?”

    “河里有许多石头,如果鱼没有穿衣服,它撞到石头就会很容易受伤了。”

    这种回答方式是每个孩子非常喜欢的。在这种回答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为什么”,同时,还保留了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沟通中获得了快乐的体验。

    比如下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就有难度了:

   为什么爸爸从来都不做家务?

    周六一大早,妈妈就起了床,又是打扫卫生,又是洗衣服,最后做好早餐叫6岁的小洁和爸爸起床吃饭。

    饭桌上,小洁看着累得气喘吁吁的妈妈,觉得非常不公平,妈妈太辛苦了!每天放学回家看到的都是妈妈忙碌的身影,而爸爸虽然在事业上是个大英雄,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变成了一只大懒虫,从来不洗衣做饭,哪怕是最简单的打扫卫生,爸爸也从来不做。看着妈妈不停地捶着腰,小洁终于忍不住问:“为什么爸爸这么懒?爸爸为什么从来不洗衣服也不做饭呢?”

    爸爸为什么从来不洗衣做饭?为什么爸爸不做家务?

    小洁的妈妈是这样回答的:“爸爸就是那么懒,妈妈嫁给他算是倒霉了!”“唉,没办法,妈妈就是这受苦的命啊。”

    作为父母,小洁妈妈的回答,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答案。要避免将孩子作为发泄牢骚和埋怨的对象,因为父母向孩子抱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增加孩子对另一方的反感以及孩子的心理压力。

但如果小洁妈妈换一种回答方式,孩子又是何感受呢?

   小洁妈:“宝宝,爸爸不洗衣、做饭并不能代表爸爸懒。爸爸为了咱们这个家,不辞劳苦地在外面努力工作,已经很累;妈妈的工作比较轻松,所以多承担一些家务活也是应该的!再说啦,家里扛米、修电器等一些重活不都是爸爸干的吗!在咱们家中,妈妈和爸爸的分工是不同的,妈妈主要管家务和照顾你,而爸爸呢,主要是管挣钱养家。虽然爸爸妈妈的分工不同,但我们都在很辛苦努力地为咱们家付出,这样我们的家才能温暖、幸福啊!”

    告诉孩子为了给共有的家庭创造更好的条件,爸爸妈妈都在为这个家不停地努力付出,只是二者的方式和主要负责的内容不一样而已。同时,父母也要教育孩子看问题要把握全局,不可因一件事就否定一个人的全部。受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即使在现在的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现象也并不少见。母亲整天忙碌像个保姆,而父亲回到家后不是一边吸烟一边看电视,就是一边喝茶一边看报纸,像个“大老爷”。其实在生活中,父亲也应积极地参与家务和育儿,这不仅可以让母亲得到一定的休息,也能够使孩子品尝到与父亲一起玩耍的乐趣。而且,父亲劳动的身影,也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家务的习惯会在孩子心中逐渐培养起来。在父母共同的关心和影响下,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地成长。

 

视角四:认真回答孩子的性问题

 

    4岁的点点一个人坐在客厅地板上在玩布娃娃。她有好多布娃娃,她时而扮演孩子,时而扮演妈妈,一个人自言自语在玩游戏。突然,她对正在看书的妈妈说:“妈妈,我是怎么来的?”

    妈妈摸了摸点点的脑袋,说:“妈妈真高兴,我的宝贝长大了。现在让妈妈来告诉你,你是怎么来的。4年前,爸爸和妈妈非常相爱,生活得很幸福,我们希望有一个可爱的小宝贝来分享我们的快乐。于是,爸爸把他的精子跟妈妈的卵子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胚胎,这个胚胎就在妈妈的肚子里孕育。”

    点点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轻轻地问:“妈妈,这是我吗?”

    妈妈微笑着注视着点点说:“对极了,这个胚胎就是后来的你。你在妈妈肚子里住不下了,于是,你拼命要挤出来。后来,在医生的帮助下,你就从妈妈的产道里出来了。”

    点点满意地说:“噢,原来我以前是住在妈妈的肚子里的。”

    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对性产生了好奇,这时候的父母,不用过于紧张,实际上,孩子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父母的“性意识”,他仅仅是好奇而已。父母只要用孩子的语言来回答他们,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

    在回答孩子性问题的时候,下面这些语言是无效的,希望家长能防微杜渐:

    “你是妈妈捡来的!(这是在欺骗孩子)”

    “你是妈妈从别人家抱来的!(这也是在欺骗孩子)”

    “真是人小鬼大,小孩子问这种问题做什么?(在呵斥孩子)”

    “等你长大了妈妈再告诉你!(我是在搪塞孩子)”

    “去问你爸爸吧!(这是在推脱孩子)”

    父母在回答孩子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故意欺骗、呵斥、搪塞甚至是推脱,这些都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下面再给家长们讲一个常见的故事:

    气球(避孕套)是买给我玩儿的吗?

    兵兵在爸爸妈妈的房间里找前几天他刚玩儿过的玩具,但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最后竟然在床头柜里翻出一个纸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一串连在一起的小塑料袋。

    兵好奇地打量着那些小袋子,问正在客厅看电视的妈妈:“妈妈,这里怎么有那么多袋子啊?里面装的是什么呀?”

    突然兵兵发现盒子上画着一个气球的模样,而一摸小袋子,里面竟然是光光滑滑的,不禁感叹道:“真的是气球呀!”于是拿着盒子非常高兴地跑进客厅,说:“妈妈,你怎么有这么多气球啊!是买给我玩的吗?”

    爸爸妈妈那么大了怎么还玩气球呢?大人也玩气球吗?

    避孕套、避孕药以及一些娱乐工具、敏感光盘等父母应该将其置于孩子难以找到的地方,以避免他们过早地接触这些东西。而一旦不小心被孩子发现这些东西,父母也不应该过分慌张,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它的作用,告诉他们这是为了健康才使用的,而且是成年人才能使用的东西。

   “你怎么乱翻妈妈的东西?不像话!”

    斥责只能让孩子更加好奇,他们会在你不在的时候偷偷地翻看。

   “孩子,这种气球只能爸爸玩。”

    这种回答仍是对孩子进行搪塞,并没有解释那是成人用品。孩子仍会想:为什么只有爸爸才能玩?

    “宝宝,翻看爸爸妈妈的东西是不对的。因为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空间。你翻看的那些东西是大人才可以用的,它可以防止妈妈怀孕再生小宝宝;你现在用不着,所以,爸爸妈妈把它藏了起来,你可以把它放在原来的位置。”

    这一回答在让孩子明白这些东西的作用的同时,也让他明白尊重别人(纵使是最亲密的父母)隐私的道理,是一语双关的回答。

    “宝宝,那些是成人用品,只有爸爸妈妈才能使用,是爸爸用来防止妈妈怀孕和生病的。”

    这一回答告诉了孩子那些东西是什么,又让孩子树立了成人用品只有父母才可以使用的概念。如果孩子年龄较大,父母也可以趁机向孩子介绍一些简单、正确的避孕和性健康常识。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儿童的问题应该简短地、耐心地、严肃地回答他们,不要哄他们、欺骗他们,要用适合他们理解程度的话向他们解释。当他们问到他们不应该知道的问题时,要巧妙地避开他们的问题,而不要挫伤孩子的求知欲。”

 

视角五:怎么面对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问的问题是父母无法回答的。

    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喜欢问父母一些习以为常的天气情况。

    比如,“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来?”、“月亮为什么有时候圆,有时候不圆?”、“风从哪里来?”、“雪为什么是白色的?”。对于爱因斯坦的各种疑问,父母并没有嫌烦,而是尽可能地找出答案来回答。

    对于自身知识缺乏的父母,如果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也不用恼羞成怒地呵斥孩子,实际上,孩子并不是想考验父母的知识,不管父母用何种方式让他了解答案,孩子都是不会介意的。因此,明智的父母不妨对孩子说:“哎呀,这个问题妈妈一时回答不出来,要不妈妈先查资料,明天告诉你好吗?”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我并不十分苛求孩子,对他们的教育严到中等程度就行了,要教育孩子懂得是非,当然也得有些纪律,但是不要为纪律,要说明道理。孩子会没完没了地问个明白,你要始终十分耐心;不管怎么样,你得说明道理,答复他们的问题。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得不够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对于孩子们的询问,父母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父母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

    美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在教育上,我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可恶的了,这个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一生,因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所以,在对儿子的教育中,我坚持竭力排斥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在给儿子解答问题时,我尽量做到我的说明不难懂,而且充分考虑到孩子在现有的知识与思维能力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

    卡尔·威特还说:“我从不认为由于我比儿子懂得多,就有资格在他面前充当权威。当儿子问我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我会向他承认。比如,有一次,儿子问到我天文学方面的问题,我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我们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起把那个问题弄懂。并且我还向儿子表示感谢:‘如果不是你今天提问,爸爸至今也没有弄懂这个问题呢。所以你以后要多多提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知识’”

    如果有些问题父母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这个问题现在属于科学上的谜,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解开这个谜。”就像卡尔·威特所说:“我都坚持将自己放在与儿子平等的地位上,从而也给儿子灌输了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犹太人这样看待知识与钱(一则小故事)

一则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小故事 
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上有很多大富翁。他们为显示自己的财富而互相争吵。这时,一位穷拉比说:“要论财富,你们谁也比不上我,可是我暂时不愿意向你们显示财富。”富人们不服,不免用言语讥讽他。 
过了不久,来了一群海盗。他们上船把那些富人洗劫一空,自然没有理会那个穷拉比。 
船到了一个港口不能继续航行了,人们只好上了岸。可是这时他们身上已无分文,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可是那个穷拉比因为有知识,被当地人请去做了教师,不光有很好的吃喝,住处,还有很好的报酬。 
后来那些富人见到了穷拉比,心服口服的对他说:“还是你说得对,财富再多也没有知识好,财富可能一夜之间失去,而知识存在于脑子,任何人也抢不去,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损失,需要时它比钱的作用还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引用 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故事集(九)
最伟大的教育规则
爸爸妈妈最难回答的问题
听韩老师系列讲座四<家长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未来,藏在父母的状态里
教育孩子别忘记加点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