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写能力的提升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升读写能力?首先,就地取材,用好课文资源,使学生达到举一能反三的要求。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拓展宽度,挖掘深度,做好能力提升。最后,自主探究还要注意紧扣文本,同时要有明确的目标,使读写能力提升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探究,读写能力,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是贯穿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听说读写探究并训练这些能力的活动过程。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词汇积累,能读一般的文章,也经历过写作练习,应该说知识和能力都有一定的积累,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写能力的自主提升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要教学生由这个例子而知道类似的东西,从这里学习了,可以迁移到其他相关材料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触类旁通。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在备课、教案设计时,就得仔细研究文本,咀嚼文本,寻找出文本中有规律可循的东西,设计好我们的教学思路,依据单元要求和课文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和怎么写。而研究文章的写法就得从结构特色、语言特色、遣词造句的特色进行鉴赏。

一、就地取材,用好课文资源,打牢基础
语文课文《杨修之死》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记叙的要素和记叙的方法。

第一步,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找出文中记的七件事,并按时间先后把事件编好序号进行调整。之后引导学生将调整的顺序与课文顺序进行比较,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重组的课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明白“倒叙”“顺叙”的概念。在学生有了这种形象感知基础后,给学生呈现定义,什么是倒叙,什么是顺叙。学习到这一步应进行巩固和迁移,让学生回顾自己学过的记叙文,有哪些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哪些是把结果放在最先写的。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用倒叙的方法说一个他经历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再用顺叙的方式叙
述一遍。经过这么一个课堂教学,学生对顺叙、倒叙应该有了清楚的认识。
第二步,让学生找出文中每件事中写了哪些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这是引导学生把握记叙的要素。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白这些时、地、人、事就是记叙的要素的时候,进一步引导他们分析每件事反映了杨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第三步,品析语言,分析性格。让学生从写曹操和杨修的语言文字中分析各自的性格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将事件回放,看对待每一件事,杨修是怎么反应的,曹操有什么反应,其他人又有什么反应,抓住各自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词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第二、三两个步骤实际是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习到此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杨修该不该杀?杨修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让赞成该杀的与认为不该杀的同学分成正反方展开辩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性格影响命运,从小就要学会养成一个好性格,有才也不能任性的道理。讨论之后,让同学以“杨修,我想对你说”或“曹操,我想对你说”为题,写段完整的文字,阐述自己对文中人物行事的看法,以此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思考,成长的路上该如何以前车之鉴来指导自己避免走歧路。课后则让同学模仿本文的写法,选用几个典型事例,用倒叙的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用几件事从不同侧面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在学习《背影》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把文中写背影的地方做好记号。
二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受感动的背影是哪个背影,让学生品味、探究为什么这个背影是他觉得最受感动的。很多同学自然会说父亲爬过月台去给作者买橘子,之后攀爬上月台的那个情景最感人。这个镜头到底感人在哪呢?引导学生从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进行探究。有同学说写父亲体态、衣着和攀爬的词语最有表现力,应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理由是,当时“父亲”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穿一身黑色说明父亲重孝在身。对这个问题也有同学持反对意见,认为当时的老年人平时穿着也是以深色为主,不能说穿黑色就是重孝。意见不同时,同学之间展开争论,“重孝论”的同学说,课文开头就介绍是办完祖母的丧事,父亲去送别作者,作者写父亲的穿着,也是有意突出这一点的。都是布的衣服,说明经济境况不好;从外貌描写来突出父亲关心“我”是在他自己处境很不好的情况下的无私的爱,所以感人。
抓重点词进行探究时,对“蹒跚”一词我让学生从注释中找出其含义,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引导学生思索:用这个词写出父亲当时怎样的身体状况?学生顿悟:一方面说明父亲年老了,不再年轻,走路没有了年轻人的麻利;同时说明父亲又是个胖子,走路也不敏捷。“慢慢探身”去掉“慢慢”这一修饰语行不行?“两手攀着”,这“攀着”说明月台很高,上去不容易;“两脚再向上缩”中的“向上缩”写出了父亲努力攀登的样子;“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写出父亲这个老年胖子爬高的艰难动作和情状。而仅是为了儿子在上学路上不会受渴,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父亲却如此费心,可见爱子之深。父亲明明费尽艰辛,可橘子买回来后“心里很轻松似的”,也许父亲觉得为儿子做了件实在的事内心确实轻松,也许他是在儿子面前掩饰,不想让儿子难过,父亲总是这样为儿子着想。到此,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可以更形象传神地再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从而和作者一起感受如山的父爱。
三读课文,这感人的背影是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的呢?回到课文开头的描写,进一步体会父爱的伟大,因为当时最悲伤、压力最大的是父亲:祖母去世,家中变卖典质,父亲失业,可养家糊口的重担全压在父亲的肩膀上,父亲此时最需要安慰,可这时父亲反而安慰我“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可见父亲的性格刚强。再让学生找出父亲说的几句话,分析每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反映了父亲什么心情。读到此,可以引导学生谈感悟:1.你觉得朱自清的父亲是个好父亲么?你喜不喜欢这样的父亲?作者当时理解了父亲么?从文中找依据说明。2.说说你的父母亲人平时是怎样对待你的,请把你印象深刻的故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谈感悟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情感积累,让他们学会体察父母、亲朋平凡而又深切的爱,从而懂得享受爱的温暖,付出爱的幸福,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学生说完故事后叫他们把自己说的故事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此让学生对自己的情感体验、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进行再锤炼。
学习《口技》,这篇古文写法上的最大特色是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第一个层面学习,先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做好记号,然后同学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疑问,积累文言知识;第二个层面鉴赏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先直接写表演者发出的各种声音,这是正面描写表演艺术的高超;接着写观众的反应,这是侧面描写口技者高超的技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正、侧面描写结合的好处,那就是:更有真实性,更全面突出描写对象的精神面貌。在此展示定义,什么是正面描写,什么是侧面描写,再让学生就班级或他熟悉的人、事做个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述,这样就学习了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技巧,课后可以以“最精彩或者最枯燥的一堂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采取正、侧面描写的手法。
二、拓展宽度,挖掘深度,做好能力提升
拓展宽度,就是依据课文内容,补充相应的材料,开拓学生的眼界。挖掘深度,就是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深入体会作者写此文到底是表达一个什么目的。拓展,就是学了课文,就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开来,学会运用。
像学习《燕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知内容,用散文的语言描述燕子父母是怎样为小儿女辛勤捕食而不辞劳苦的,并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小燕子们深受父母恩惠,可长大后却抛弃父母一去不回的做法,是为了表达一个什么主旨。之后让学生对着序言思考:为什么小燕子们长大后都不懂感恩父母呢?结合“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的句子,讨论小燕子的忘恩负义的症结在哪。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积累和经验唤醒:燕子父母对待小燕子是“嘴爪虽欲敝,心里不知疲”,你的父母是怎样艰辛抚育你的?小燕子长大后“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请学生联系现实说说《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反映了现代人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哪些常见矛盾。拓展学习时,让学生查找有关感恩父母的故事,与同学分享,并张贴在学习园地,像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卧冰求鲤、孟子哭竹的故事等,学生分享了古今中外感恩父母的故事后,进行延伸写作训练,以“榜样的力量——读《燕诗》有感”为题,写一篇关于父母对待家中老人态度对下一代产生影响的读后感,和父母分享后,一起探讨家庭成员彼此间该如何互相关爱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老燕子听到别人叫他“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时的心理反应和神情表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想象燕子后悔自己没有做好榜样咎由自取的悲剧中,提升认知水平。
每堂课的拓展宽度与挖掘深度,必须紧扣文本,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刻解读和全方位的思考来进行的拓展,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审美情趣。像学习古典诗歌,因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语言,细细品析字词句,可以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进行赏析。比如学习《客至》时,文章开篇“舍南舍北皆春水”一个“皆”字,写出了到处都是春水四溢,生机盎然的景象;“但见群鸥日日来”,“但”是“只”的意思,说明只有群鸥来访,没有人来,说明诗人内心寂寞。这时就得引导学生做两件事,一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把握作者为何会对客来如此激动;二是探究,为什么写鸥鸟反映作者内心的寂寞呢?让学生主动查找作者当时写作的背景资料,并收集古诗词中关于鸥鸟故事的资料进行展示。大家在分享故事中明白作者在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状况,所以好不容易有客造访,就会极度兴奋。同时掌握鸥鸟在古诗词中是一个特定意象,传说鸥鸟习性多疑,知道人有心计就不靠近。在古代诗歌中鸥鸟是与隐居者相伴的。通过探究,学生就能理解作者开头写自己的寂寞实际是为下文写客人来后自己的喜悦之情做铺垫的,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这首诗开篇环境描写、中间待客准备酒菜、结尾喝酒兴高采烈都是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为加强学生对诗的思想内容的把握,可以让他们分组各将一联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注意这绝不是翻译,这一练习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以文本为圆心进行的拓展和迁移,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朱自清的《匆匆》,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时光流逝的快速,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鉴赏作者所用的表达时间过得快的字、词、句,在反复品读中感受时间的匆匆,在语言揣摩中把握作者将抽象的无法触摸的时间流逝写得具体可感,从而掌握将抽象的东西一定要写得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式,然后把作者用的词抽掉,自己用新的词语进行仿写。如利用句式“像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过去”,写三四句话,练习仿说仿写。拓展时可以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关于对生命思考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那一段,在幻灯片上展示出来,或者用纸打出来发给每个同学分享。然后让学生从网上找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或典型事例,张贴在教室后墙供大家分享,经常有类似的做法,不仅积累了作文的素材,更是历练了学生的心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1]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延伸扩展,就能非常便捷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学生平时不太懂得将自己抽象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引起他人的共鸣。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首先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作者是如何通过一个个意象把他的抽象的愁苦化作有形的东西的。之后让学生收集补充有关化抽象为具体的典型诗句,如李清照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唯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都是把无形的东西借有形的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这一环节实际是指导学生学会形象表达一些抽象的东西,学会在写心情时一定要写得细致具体,可以借助外物来表达心境,也能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为什么只有艺术性地表达出来,才能引起世人的共鸣,并能流传千古的道理。
当然,教学中进行知人论世的拓展介绍时,一定要指导学生与作品联系起来思考,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什么会有“在天涯”就有“断肠”之痛呢?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写作背景,了解元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命运。元代统治者极端压制汉人,汉人的命相当于一头牛的价值(见鲁迅的《灯下漫笔》),[2]汉族知识分子无论才华多出众,多努力,都很难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前路迷茫,精神找不到归宿,苦苦追求到天涯,也无法施展抱负,剩下的就是满腹失望和辛酸。这种人生普遍遭际,反映到作品中,当然就是灰暗愁苦的情绪。
三、紧扣文本,定好目标,使读、写探究落到实处
自主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各科老师的喜爱。但是,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做阅读与写作的探究时,应紧扣文本做必要的纵横向的探究,同时,探究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摆花架子,信天游似的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际是为了再现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求知过程的乐趣。当前很多教师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新潮,逢课必讲探究,凡探究就存在硬伤:一是不着边际,脱离文本;另一是目标不明确,信天游,为探究而探究。有次观课,笔者就见过有位教师教《再别康桥》,先让学生听读、朗读后,再叫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揣摩作者的感情,这些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在讲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时,老师要学生合作探究作者在康桥时与林徽因的感情,从而感知作者为什么不舍得康桥。这种探究,实际与文本没什么关系,对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私人情感的探究,也不能更好地让学生加深对《再别康桥》的理解。这种脱离文本的探究,表面上好像是为了解决作者为何对康桥一往情深的问题,实际是无效探究,因为探究的内容与要解决的问题没什么关系。
有效的自主探究,实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为了解决文本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问题,有目的地做出的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判断,而进行的实践探究。像学习《归园田居》,本文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陶渊明的归田,有人认为他归田是逃避现实,有人认为他是独善其身,不与世同流合污。就教学内容而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陶渊明的归隐,应是本课的难点。老师当然可以采用灌输的方式谈自己的貌似正确的看法,但那不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笔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是让学生查看有关历史资料,结合当时的现实,以“我看陶渊明的归田”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发言特别踊跃,引经据典,有支持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以东晋社会现实为依据,阐述陶渊明要是坚持做下去,要么选择同流合污,要么被免官,主动辞官还能独善其身。反对方则认为,任何时代都有腐败现象,如果正直的官员都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腐败而辞官,坏人就会更加猖獗,百姓更是遭殃,陶渊明为了自己不受委屈而置百姓于不顾,实际是一种很自私的做法。通过同学之间的辩论、分析,大多数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意义也就了然于心了。这里的探究,就是紧紧扣住文本做的延伸性的探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解决学习难点问题。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备课预设环节,应对每堂课的读、写要求有个明确的目标。设计探究的环节时,要为更好地达成目标而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成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故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每篇课文计划好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点,好好突破这个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日积月累,学生的读写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参考文献:
[1]叶至善编.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上海:开明出版社,1989:89.

  1.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优化教学方法 形成教学风格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形成于老师有价值的提问
《背影》导语设计7则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论文5篇
文本研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