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椎动脉残端综合征

  昨天简单地聊了下颈动脉残端综合征(CSS),今天继续聊聊椎动脉残端综合征(vertebral artery stump syndromeVASS)。

      2008NguyenJNNP上报道了2个病例[1],并首次阐述了椎动脉残端综合征。这两个病例均表现为一侧椎动脉起始段闭塞,另一侧椎动脉正常,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后仍反复出现后循环梗死。按照颈动脉残端综合征的治疗思路,用弹簧圈对椎动脉闭塞远端进行隔绝治疗。随访1-3年这2例患者未再发生脑梗死。

左图:左侧椎动脉V1-V2闭塞,颈深动脉可见代偿血流。中图:造影晚期可见椎动脉闭塞远端的逆向血流。右图:微导管经颈深动脉逆向超选入椎动脉行弹簧圈填塞。

由此病例可见,VASSCSS的发病机制并不相同。

目前认为VASS的发病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存在代偿的顺向血流

2,局部的低血流状态导致血栓形成,或原位闭塞血栓的末端脱落

3,CSS相同,血栓从侧支进入颅内(此因素只存在于理论,无病例支持)

    与颈动脉不同,椎动脉颅外段与颈部的血管存在广泛的吻合,其中大部分是细小的肌支吻合,少部分是直接吻合。这些吻合支在正常状态下处于生理性闭塞,当椎动脉闭塞或狭窄时则会开放,起到重要的血流代偿作用。

最常见的吻合支主要有以下3

1,发自肋颈干的颈深动脉在C5-C6水平与椎动脉吻合

2,发自甲状颈干的颈升动脉在C3-C4水平与椎动脉吻合

3,颈外动脉的枕动脉在C1-C2水平与椎动脉吻合

    这些吻合支往往不是单根血管,而是以多根血管的形式出现,这是导致VASS的发病基础。

左椎动脉近端闭塞,一共有5根细小吻合支[2]

    首选,有了这些吻合支,椎动脉闭塞远端就存在正向血流,就有了将血栓运到颅内的血流动力学基础。

    其次,这些吻合支大部分为肌支吻合,在闭塞早期往往较细小,因此代偿血流较慢,导致椎动脉内的慢血流,极易引起血栓。

AB分别为造影早期和晚期,黑箭头指示为2处吻合口,白箭头指示为椎动脉内的慢血流区域[3]

    还有,多根吻合支节段间会形成血流对冲区域,降低血流速度,并形成湍流,导致血栓形成。

多吻合节段间低血流区示意图[2]

左侧椎动脉闭塞,颈深动脉代偿,上支较粗大,下支较细小,B超可在下支吻合口处探测到乱流。机制为上支粗大,形成向下的逆向血流,并和下支的血流形成对冲[4]

    最后,如果吻合支粗大,就会产生逆向的震荡血流,如图1和上图所示颈深动脉吻合支粗大,血流逆向近心端代偿,形成震荡血流。此现象,也可在椎-基底吻合处见到。对侧的椎动脉血流逆向流入闭塞血管的V4段,形成前后震荡的血流。

从左到右分别为椎动脉造影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可见血流震荡[5]

      CSS的血栓形成于颈内动脉,并经吻合支进入颅内,因为吻合血管的管径不会太粗,因此进入颅内的血栓体积不会太大,常堵塞颅内小血管或眼动脉。而VASS的血栓形成于椎动脉内在椎动脉内移动,因此,血栓体积有时会很大,常发生致死性脑梗死。

    因为VASS血栓形成的重要基础是血流缓慢,所以VASS的内科治疗,首选抗凝。目前报道的文献中有好几例用抗血小板治疗失败转而抗凝的病例。

    介入治疗,目前有弹簧圈闭塞椎动脉,有学者也认为可以闭塞吻合血管,但未搜索到文献。如果行闭塞顺向开通,需注意清除椎动脉内的血栓,防止血栓移位。当超选开口有困难时,通过粗大的吻合支逆向超选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经右侧椎动脉逆向超选,弹簧圈栓塞左侧椎动脉[6]

左侧椎动脉近端闭塞,且开口没有残端,颈升动脉代偿远端血流。Synchro-2配合SL-10通过颈升动脉逆向超选至椎动脉开口,开辟出通道后,再用另一根微导丝顺向超选[7]

参考文献

  1. 1. Nguyen TN, Raymond J, Mahmoud M, Weill A, Roy D, Guilbert F. Vertebral artery stump syndrom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8 Jan;79(1):91-2.

  2. 2. Kawano H, Inatomi Y, Hirano T, Yonehara T. Vertebral artery stump syndrom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J Neurol Sci. 2013 Jan 15;324(1-2):74-9.

  3. 3. Kawano H, Inatomi Y, Hirano T, Yonehara T, Uchino M.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for vertebral artery stump syndrome. J Neurol Sci. 2010 Aug 15;295(1-2):125-7.

  4. 4. Suzuki M, Dembo T, Hara W, Tajima T, Yamashita M, Oji S, Nomura K. Vertebral Artery Stump Syndrome. Intern Med. 2018 Mar 1;57(5):733-736.

  5. 5. Tempaku A. Cerebral angiography directly visualizes to-and-fro stream of vertebral artery stump syndrome. J Gen Fam Med. 2017 Jul 11;18(6):462-463.

  6. 6. Chembala J, Jadun C, Natarajan I, Roffe C. Coiling occlus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for a patient with recurrent posterior circulation TIAs. Neuroradiol J. 2013 Feb;26(1):80-3.

  7. 7. Ji R, Li B, Xu Z. Retrograde recanalisation for vertebral artery stump syndrome: a case report. Stroke Vasc Neurol. 2022 Mar 30:svn-2021-0014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颈部血管超声与TCD结合对隐匿型盗血综合征诊断率的提高
双语病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172.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颅外段椎动脉扭曲的超声表现
看图识病(238):严重头痛
【病例夹】椎动脉残端综合征所致反复卒中——Maurora药物涂层洗脱支架置入术一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