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灸理疗

香灸是指用艾或中草药制成的条或柱,用火点然,在经络上进行治疗而达到驱除疾病和保健人体功效的治疗,称为灸疗。

 灸疗法是中国古医学疗法中的一大特色。

中医三宝:一碗汤、 一根针、 灸疗。
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根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早在北京猿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尔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灸疗法。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记载灸法的最早的医学典籍。内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症,均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并发现,其中一些病症甚至可以“久(灸)几(既)息则病已矣”(《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同时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亦提到灸法和熨法。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灸法专著是三国时期曹翕(曹操之子)所撰写的《曹氏灸方》,共有七卷,惜已亡佚。敦煌卷子本中的残卷《新集备急灸经》,则至迟是在唐·威通二年(公元682年)依照刊本抄录的,不仅证实该书成书年代甚早,也表明我国早期刊本中就有灸治的专书。另有唐·崔知悌之《骨蒸病灸方》一卷,记载专病灸治经验,原书虽已失佚,但尚收存于《外台秘要》及《苏沈良方》之中。至宋代灸法专著更不断出现,如《黄帝明堂灸经》三卷、闻人耆年之《备急灸法》一卷,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以及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一卷等。这些专著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灸法经验。
在晋唐至宋代的一些重要医学著作和针灸书籍中,灸法都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共109条针灸医方,灸方就占94条之多。除继承《内经》及《针灸甲乙经》的直接灸法外,首创隔物灸法,包括隔盐炎、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尚应用蜡灸,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烧艾于管中薰灸等。晋隋时期医家陈延之,是提倡灸法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现已亡佚)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对灸法也多有论述。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由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表明灸法简便有效易于推广。从散在于其它医籍的近三十则陈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他主张取穴少而精,强调灸前刺去恶血,用灸壮数多达50~100 壮,也有用随年壮。特别是关于灸禁问题,认为《内经》禁灸十八处并非绝对,并提出直接灸要“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以疮瘢为害耳”等。其中不少观点,至今仍然可取。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在灸疗范围上有较大的扩展,首先增加灸疗防病的内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指出:“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厉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其次,灸治的病种较前代有所增加,特别是在热证用灸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热毒蕴结之痈肿,以灸法使“火气流行”令其溃散;另如对黄疸、淋症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症等,均用灸法取效。这显然是对《伤寒论》某些偏颇提法的纠正,也是对灸疗法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代的王焘,更是重灸轻针,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外台秘要·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在《外台秘要》一书中,针灸治疗部分,几乎都用灸方。这种弃针重灸的观点,当然属于偏见,但是可证明当时对灸法的重视。
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一书,亦以灸法为主,并记载了灸劳法、灸痔法、灸肠风、灸发背、膏肓俞灸法、小儿胎疝灸等灸治之法。书中还收录不少本人或其亲属的灸疗治验,如“予尝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灸,则数日不如厕”(《针灸资生经·第三》)。另外,王执中对灸感流注也作了较深入的观察:“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脘)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针灸资生经·第四》)。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重要医方书中,亦多收载有灸疗内容。如许叔微强调阴毒、阴证、阳微最宜用灸的观点,创隔巴豆、黄连灸法,方法是“用津唾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普济本事方·卷九》)。由于烧灼灸法较为疼痛,使人临医畏灸,南宋·窦材在其所撰之《扁鹊心书》中,首载了“睡圣散”,服后施灸,“即昏不知痛”(《扁鹊心书·卷上》)。
在唐宋时期,随着灸法的专门化,出现了以施行灸法为业的灸师。如唐·韩愈的《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昌黎先生集·卷七》),生动地按期绘了大炷艾灼的场面。宋·张杲《医说》中,也曾有灸师之称。除灸师专门掌握施灸技术外,鉴于当时盛行灸法,非医者对灸法也加以应用。《南史·齐本记》载,有人自北方学得灸术,因治有效验,迅速推广,一时间都中大为盛行,被称之为圣火,甚至诏禁不止。《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也提到:“吴蜀多行灸法。 ”表明此法在民间中已颇为普及。另外,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视之,亲为灼艾”。宋·苏东坡写有《灼艾帖》,李唐画有《灸艾图》,更证实了灸疗在唐宋之际流传之广。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孙思邈 “灸法亦与地并重,而其要在审穴,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 吴亦鼎《神灸经纶》
“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厉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
“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益可得百年寿。”——《扁鹊心书》
什么是香灸?香灸是古老艾灸法的延伸,属温灸范畴,性温和;香灸是在传统艾灸的基础上加入中草药配伍而成,因其特有的中药香味,故名香灸。
一、香灸成分的改进:
由艾叶,莲花,莲叶等三十多种名贵中药才制成。艾叶属火,为阳;莲花,莲叶性寒,可以平肝潜阳,明目。阴阳调和,固不上火,可以连续治疗,从而可以根除慢性疾病,固本赔元。
二、香灸火力的改进:
莲花香火力强而持久,穿通力强,传导力长远,可以有效驱除体内的寒气,治疗疾病,更是三十多种中药材秘方精制而成,可以做到调节机体(身体),增加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养身益气。做到有病治病,无病养身。
三、香灸出烟量的改进:
香灸是根据八卦九宫,五行学说做到阴阳调和,出烟量小,无呛鼻刺眼现象,治疗时无不适之感。莲花香制作是中间留一小孔,空心设计,病气可以从尾孔中排出,保护施灸这安全,还可以从烟的颜色上来区别患者的病气。
四、香灸体密集度的改进:
传统香密集度不高,易出现断香和掉灰,在治疗过程中,会造成对患者皮肤损伤,莲花香密集度高,不会出现掉灰和断香的现象,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五、香灸传导力的改进:
香灸集透热、扩热、传导热、靶向作用于一身,迅速沿人体经络传导直向病灶,通过药理和温热的理疗效应,经人体的贼邪排出体外。
六、香灸长期灸治时:
不上火,不呛鼻,烟量小,通透力强,密度高,无断香及掉灰现象,因含有莲花、莲叶,达到平肝潜阳作用,不上火,疗效快而优,无副作用,易操作。

特点

一、便
香灸疗法具有方便及时的优点。只要身边有香灸,就可以直接拿来治疗。使用香灸时,不用专门消毒。即便配用物品(如隔物灸的常用垫物姜、蒜、盐等),也取材便利,对于养生保健爱好者或某些慢性病患者来说,不用专门去医院,在家里就可以自疗或互疗。对于某些发作性疾病,如心绞痛、偏头痛等,如痛及时,按时灸疗,还可预防其发作,省时省事疗且疗效颇佳。
二、简
香灸疗法操作简单,容易学习,便于推广,不像针刺疗法,对于进针、行针、补泻手法和针刺穴位有效位为严格的要求,因而需要有一定技术的专业医生的操作,香灸疗法时,只要知道了疗法部位、时间各常见的香灸方法,无论是温和灸,隔物灸还是温灸器灸,均可以学习及操作,患者自己也很容易进行自我灸疗,以便于调节香灸温度,因而非常适用于家庭保健及治疗。
三、效
1、香灸效用不凡:根据中草药配制特性和艾灸的特点,香灸疗法对于很多慢性病如各种慢性炎症,其远期疗效也较为显者,香灸时的感觉温暖舒适,病人容易接受,如果这种恰当,也会产生与针刺一样的得气感,达到治疗疾病得目的。
2、可以弥补针刺疗法的不足,扩大了针灸治疗的适用范围、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特别是对于虚类的病症,香灸疗效比单针刺效果好,所以经常代替或配合针刺疗法适用,对于实热证,也可以用艾灸,以引热外达。对于某些穴位,如强壮要穴神阙。
四、廉
香灸的主要材料是艾叶及中草药,运用广泛,介格合理,使用时操作方便,人们也可以自己治疗操作,用于自我保健和治疗疾病。
五、安
香灸疗法没有不良反应。比针刺更加安全,不会有弯针、断针、滞针的现象,初学者可能对于香灸穴位及操作流程不很熟,因而在疗效方面,但只能注意香灸的部位,温度和操作时间,则不会有任何事故发生,所以,香灸使非常适宜作为家庭保健治疗的方法。

功效

一、香灸功效原理
香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在治疗疾病,预防保健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功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温经散寒:香灸,本身属于温性,再加上点燃后的温热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温通经脉,祛寒阴寒地作用,符合“寒者热之”的中医治疗基本的原则,也是香灸可以治疗很多虚寒型疾病的原因所在。
2、通络止痛:香灸,芳香、辛散,本身就有痛络作用,再加上点燃后的热力,具有很好的疏通经络的作用。经络疏通,气血得行,通则不通,因此可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
3、益气升陷:香灸,中草药具温性,可以温阳益气,具有顾护,升举和提托的作用“陷下则灸之”加以概括。
4、回阳救逆:香灸疗法可以发挥其温通阳气的作用,使得阳散厥逆之人回阳救逆,转危为安。
5、预防保健:香灸疗法通过中药本身及穴位的双重作用,可以调整经络气血,气血充足通畅,则人体正气充足,虚邪贼风不能侵袭机体,却中医所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二、香灸的临床功效
1、温通经络,行气活血
香灸其性温热,能起到温通活血作用。临床上可治经脉气血阻滞不通、四肢活动障碍、关节疼痛以及中风偏瘫等。
2、回阳复脉,温中散寒
香灸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等穴,对脾虚泄泻、消化不良、脘腹胀痛,以及命火不足、肾阳虚冷所致的阳痿、遗精、带下、夜尿频数等,均有良效。
3、调和营卫,升阳益气
香灸温灸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临床上可治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经常用于伤风感冒或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别是采取“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秋之交灸肺俞、足三里2~3个疗程(10天为1疗程),可增强体质、密固肌表,预防感冒、哮喘等效果尤佳。灸百会、中脘、足三里等,对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脱肛等,有升阳益气之功。
4、培补元阳,预防疾病
秋冬季节常用香灸灸气海、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等穴,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有预防疾病之作用。临床证实,灸足三里、气海等穴,有降低血液凝聚、激发经气运行、疏通经络之作用,可预防脑血栓形成;隔姜灸足三里和悬钟穴有降压作用,如患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突感手指、足趾有麻木感,速灸以上两穴,能预防中风的发生;隔姜灸神阙穴(肚脐)15~20天,可使脾胃增运、六腑通畅,周身之气得以畅行,从而达到益寿保健之目的。又据报道,用艾灸足三里等穴,可治放疗后白细胞减少,改善患者虚弱症状,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扶补正气的目的。
5、健脾祛湿,疗痹止痛
香灸灸法有温经气、散寒邪、除湿气、止疼痛的作用。对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的痹证,以及年高体弱、气血虚亏、寒湿凝重的腰痛和脘腹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6、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香灸灸法,性温热,能散寒凝,如痈疽未熟者可使之消散,已熟者令其速溃。对年高体弱、气血不足而久不收口者,可使之收口生肌。灸法还有使白细胞升高、吞噬能力增强以及减少炎症渗出的作用。

作用机制

香灸的作用机制,尚没有一种学说能完全阐释,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倾向于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局部的温热刺激的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这种温热刺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速细胞新陈代谢,促进灸症,血肿等病理产物的吸收,修复损伤组织,使肌肉、神经的功能与机构恢复正常,使机体内环境恢复相对平衡或建立一个新的平衡,从而达到调理及治疗疾病的目的。
2、认为机体在香灸温热作用下,激活了体内一些特殊物质:如有报道称,香灸可以提高放,化疗患者白细胞的数量,使艾灸产生的白细胞成熟高。对机体进行香灸,可以增加白细胞、从而激活和加强了机体没有系统的功能,发挥其抵御外邪、杀伤细菌病毒、捍卫健康的作用。
3、认为香灸通过经络调节发挥作用:香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经络腧穴,是对经气的一种激发,通过腧穴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从而发挥其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
4、认为香灸使机体产生了一些应激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香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对机体来说,属于一个外来刺激,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接受这种外来刺激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冲动,激发机体发生神经体液等一系列调节活动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产生一种反馈的良性调节作用,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5、认为香灸成分中的艾叶及中草药燃烧的气味发挥作用:艾叶及草药燃烧时产生芳香气味及烟,通过呼吸系统作用于机体,可以产生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
香灸疗法是通过多系统、多途径综合作用发挥效应的,神经、免疫及内分泌系统等均参与灸疗对机体的调节过程,人体的反应性也是香灸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预防保健及治疗疾病等调节作用。

 

部位标准

1、 内脏器官有病者:先应以前胸后背,任督两脉为先香疗。督脉:从背部的颈部至腰、尾椎止。重点穴位有大椎、至阳、中枢、命门尾椎、长强。、任脉:从喉部直下心口至肚脐、会阴止。重点穴位有天突、膻中、上脘、神阙、气海、关元。
2、 四肢有病者:先以病灶处为重点,再选经穴。上肢:肩井、曲池、阳池、内关、合谷。 下肢:伏兔、委中、足三里、承山、昆仑、涌泉。
3、 头部患者:如有头痛、头昏、目痛、眼跳等症状,重点穴位:百会、头维、风池、玉枕、太阳穴。
4、 面部患者:耳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中风不语、嘴歪眼斜等。重点穴位:上关、下关、翳风、攒竹、巨醪。香疗时应掌握先阳经,后阴经;督脉自上而下,任脉从下而上;十二经脉选相应特定的五输穴、原穴。每次任选左侧或右侧一组经穴,两侧经穴交替使用的原则。
5、中青年保健疗法:
中青年是学习工作较紧张的时期,要保持气血旺盛、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肌肉丰满、筋骨坚实行动灵活必健脾温肾,使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在生理上相互促进。 处方:三阴交、足三里、关元、脾俞、肾俞。每2-3天香疗一次,每十天为一个疗程,每季2-3个疗程。
6、中老年保健疗法:
中老年人应滋补肝肾。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 处方:三阴交、足三里、关元、肝俞、肾俞。 每隔一、二天香疗一次,十天为一疗裎,每季治疗2-3个疗程。

八大穴

1、 涌泉穴: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要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主治癔病、头痛、晕厥、舌肌麻痹、喉炎、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心动过速、眩晕、高血压病等。
2、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要穴,又称长寿穴。位于犊鼻穴直下3寸。有健脾壮肾、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的作用。主治胃痛、腰痛、腹痛、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颈膝酸痛、消化系统疾病。
3、 百会穴:督脉保健要穴和长寿穴。位于两耳尖连线中点,主治脑血管意外之失语、晕厥、低血压、脑供血不足、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4、 气海:任脉保健要穴,位于脐下1.5寸。主治慢性阑尾炎、慢性肠炎、习惯性便秘、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身体虚弱、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痛经、阳痿、遗精、遗尿等
5、 膏肓:足太阳膀说经上保健要穴,位于背上部,第四与等五胸椎棘突中间旁开3寸处。主治各种慢性病、神经衰弱、遗精、健忘、呕吐、胸膜炎等。常炙此穴有强壮身体的作用。
6、 命门:是人体督脉上的保健要穴,位于后腰正中线上与神阙对应部位,主治耳鸣、月经不调、阳痿、遗精、早泄、神经衰弱等。
7、 会阴:任脉保健长寿穴,位于肛门与生殖器中间凹陷处。主治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惊痢等症。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8、 关元:任脉保健要穴,位于脐下3寸。主治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肠神经官能症、身体虚弱、肾盂肾炎、睾丸炎、遗精、阳痿、早泄、遗尿、痛经、产后恶露不止、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以上保健穴可单独香疗,也可配合使用。

具体穴位处方

1、咳嗽处方:大椎、肺俞、脾俞、天突、中脘、尺泽、曲池、列缺、鱼际、足三里、丰隆。
2、哮喘处方:大椎、肺俞、定喘、风门、肾俞、膏肓、尺泽、列缺、天突、气海、足三里。
3、心悸处方:心俞、膈俞、厥阴俞、神门、郄门、间使、内关、阴陵泉。
4、胃疼处方:脾俞、胃俞、中脘、关元、内关、足三里、公孙、行间、内庭。
5、不寐处方:脾俞、心俞、厥阴俞、肾俞、神门、安眠穴、失眠穴、三阴交、涌泉。
6、癃闭(前列腺肥大)处方:膀胱俞、秩边、水道、中极、归来、关元、太溪、飞扬、膈俞。
7、眩晕处方:脾俞、肾俞、膈俞、百会、风池、印堂、太阳、翳风、头维、三阴交。
8、小儿遗尿处方: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太溪、神门、三阴交。
9、呕吐处方:脾俞、中脘、内关、章门、足三里、公孙、太冲。
10、肋痛处方: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支沟、日月。
11、腰痛处方:肾俞、气海俞、志室、腰阳关、委中、命门、太溪、三阴交。
12、头痛处方:风池、头维、通天、合谷、昆仑、百会、太阳。前头痛另加上星、阳白穴,巅顶痛加悬颅,后头痛加天柱、后顶穴,侧头痛加率谷,太阳穴
13、面瘫处方:对侧合谷、患侧翳风、颊车、地仓、下关、颧醪、太阴、阳白、三阴交、委中。
14、呃逆处方: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天突、中脘、内关、支沟、攒竹
15、泄泻处方:脾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神阙、关元、章门。
16、痢疾处方:脾俞、肾俞、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内关。
17、便秘处方:脾俞、胃俞、天枢、水道、归来、气海、关元、次醪、长强。
18、中风:偏瘫急性期以香疗以患肢为主,兼顾香疗健肢;慢性期香疗健肢为主交替香疗患肢:
(1)、上肢瘫痪香疗: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肩、肘、腕关节活动障砗点重点圈疗,也可沿手三阳经圈疗。
(2)、下肢瘫痪处方: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膝关节、踝关节重点香疗,也可沿足三阳经循经香疗。如踝关节活动障碍,可重点香疗申脉、照海穴。
19、感冒处方:大椎、肺俞、风门、风池、曲池、列缺、合谷、少商。
20、阳痿处方:心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巨阙、三阴交、太溪。
21、腹痛处方:脾俞、肾俞、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公孙、内庭。
22、痹证处方:大椎、膈俞、肾俞、腰阳关、关元、血海。
(1)、肩关节:肩髑、肩醪、懦俞。
(2)、肘关节:天井、尺泽、曲池、外关、合谷。
(3)、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4)、脊背:水沟、身柱、秩边、委中。
(5)、髀部:环跳、居醪、悬钟。
(6)、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7)、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足三里。
(8)、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23、高热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外关、鱼际、少商、十宣、水沟、委中、血海。
24、抽搐处方:大椎、水沟、合谷、足三里、百会、太冲、内关、十宣、丰隆。
25、晕厥处方:水沟、合谷、太冲、中冲、内关、百会、气海、足三里。
26、小儿惊风处方:水沟、十宣、大椎、合谷、太冲、阳陵泉、太溪、曲池、四神聪、足三里、气海、关元、百会、中脘。
27、痛经处方:脾俞、肾俞、命门、次醪、中极、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28、经闭处方:肝俞、肾俞、膈俞、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
29、子宫脱垂处方:脾俞、胃俞、肾俞、关元、气海、子宫、大赫、足三里、三阴交、照海。
30、肩周炎处方:大椎、肩髑、懦俞、肩贞、臂懦、条口、承山、阿是穴。
31、颈椎病处方:大椎、大杼、天柱、风池、颈椎夹脊、肩井肩关节:肩髑、臂懦、曲池、尺泽、外关、合谷。头痛:完骨、百会、印堂、太阳、内关。
32、落枕处方:后溪、悬钟、落枕穴、阿是穴。
33、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肾俞、腰阳关、殷门、局部压痛点、环跳。
34、牙痛处方:颊车、下关、风池、太阳、颧醪、外关、合谷、太溪、行间。
35、咽喉肿痛处方:少商、鱼际、外关、曲池、人迎、扶突、天突、廉泉、三阴交、太溪、陷谷、照海。
附:
经络与腧穴简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路径的意思,是人体经络系统纵行的干线;络,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施香疗的重点部位。又称穴位。香疗就是通过药物、温热效应对腧穴、经络的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病的目的。

 

部位标准

1、 内脏器官有病者:先应以前胸后背,任督两脉为先香疗。督脉:从背部的颈部至腰、尾椎止。重点穴位有大椎、至阳、中枢、命门尾椎、长强。、任脉:从喉部直下心口至肚脐、会阴止。重点穴位有天突、膻中、上脘、神阙、气海、关元。
2、 四肢有病者:先以病灶处为重点,再选经穴。上肢:肩井、曲池、阳池、内关、合谷。 下肢:伏兔、委中、足三里、承山、昆仑、涌泉。
3、 头部患者:如有头痛、头昏、目痛、眼跳等症状,重点穴位:百会、头维、风池、玉枕、太阳穴。
4、 面部患者:耳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中风不语、嘴歪眼斜等。重点穴位:上关、下关、翳风、攒竹、巨醪。香疗时应掌握先阳经,后阴经;督脉自上而下,任脉从下而上;十二经脉选相应特定的五输穴、原穴。每次任选左侧或右侧一组经穴,两侧经穴交替使用的原则。
5、中青年保健疗法:
中青年是学习工作较紧张的时期,要保持气血旺盛、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肌肉丰满、筋骨坚实行动灵活必健脾温肾,使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在生理上相互促进。 处方:三阴交、足三里、关元、脾俞、肾俞。每2-3天香疗一次,每十天为一个疗程,每季2-3个疗程。
6、中老年保健疗法:
中老年人应滋补肝肾。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 处方:三阴交、足三里、关元、肝俞、肾俞。 每隔一、二天香疗一次,十天为一疗裎,每季治疗2-3个疗程。

八大穴

1、 涌泉穴: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要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主治癔病、头痛、晕厥、舌肌麻痹、喉炎、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心动过速、眩晕、高血压病等。
2、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要穴,又称长寿穴。位于犊鼻穴直下3寸。有健脾壮肾、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的作用。主治胃痛、腰痛、腹痛、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颈膝酸痛、消化系统疾病。
3、 百会穴:督脉保健要穴和长寿穴。位于两耳尖连线中点,主治脑血管意外之失语、晕厥、低血压、脑供血不足、神经衰弱、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4、 气海:任脉保健要穴,位于脐下1.5寸。主治慢性阑尾炎、慢性肠炎、习惯性便秘、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身体虚弱、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痛经、阳痿、遗精、遗尿等
5、 膏肓:足太阳膀说经上保健要穴,位于背上部,第四与等五胸椎棘突中间旁开3寸处。主治各种慢性病、神经衰弱、遗精、健忘、呕吐、胸膜炎等。常炙此穴有强壮身体的作用。
6、 命门:是人体督脉上的保健要穴,位于后腰正中线上与神阙对应部位,主治耳鸣、月经不调、阳痿、遗精、早泄、神经衰弱等。
7、 会阴:任脉保健长寿穴,位于肛门与生殖器中间凹陷处。主治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惊痢等症。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8、 关元:任脉保健要穴,位于脐下3寸。主治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肠神经官能症、身体虚弱、肾盂肾炎、睾丸炎、遗精、阳痿、早泄、遗尿、痛经、产后恶露不止、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以上保健穴可单独香疗,也可配合使用。

具体穴位处方

1、咳嗽处方:大椎、肺俞、脾俞、天突、中脘、尺泽、曲池、列缺、鱼际、足三里、丰隆。
2、哮喘处方:大椎、肺俞、定喘、风门、肾俞、膏肓、尺泽、列缺、天突、气海、足三里。
3、心悸处方:心俞、膈俞、厥阴俞、神门、郄门、间使、内关、阴陵泉。
4、胃疼处方:脾俞、胃俞、中脘、关元、内关、足三里、公孙、行间、内庭。
5、不寐处方:脾俞、心俞、厥阴俞、肾俞、神门、安眠穴、失眠穴、三阴交、涌泉。
6、癃闭(前列腺肥大)处方:膀胱俞、秩边、水道、中极、归来、关元、太溪、飞扬、膈俞。
7、眩晕处方:脾俞、肾俞、膈俞、百会、风池、印堂、太阳、翳风、头维、三阴交。
8、小儿遗尿处方: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太溪、神门、三阴交。
9、呕吐处方:脾俞、中脘、内关、章门、足三里、公孙、太冲。
10、肋痛处方: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支沟、日月。
11、腰痛处方:肾俞、气海俞、志室、腰阳关、委中、命门、太溪、三阴交。
12、头痛处方:风池、头维、通天、合谷、昆仑、百会、太阳。前头痛另加上星、阳白穴,巅顶痛加悬颅,后头痛加天柱、后顶穴,侧头痛加率谷,太阳穴
13、面瘫处方:对侧合谷、患侧翳风、颊车、地仓、下关、颧醪、太阴、阳白、三阴交、委中。
14、呃逆处方: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天突、中脘、内关、支沟、攒竹
15、泄泻处方:脾俞、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神阙、关元、章门。
16、痢疾处方:脾俞、肾俞、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内关。
17、便秘处方:脾俞、胃俞、天枢、水道、归来、气海、关元、次醪、长强。
18、中风:偏瘫急性期以香疗以患肢为主,兼顾香疗健肢;慢性期香疗健肢为主交替香疗患肢:
(1)、上肢瘫痪香疗: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肩、肘、腕关节活动障砗点重点圈疗,也可沿手三阳经圈疗。
(2)、下肢瘫痪处方: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膝关节、踝关节重点香疗,也可沿足三阳经循经香疗。如踝关节活动障碍,可重点香疗申脉、照海穴。
19、感冒处方:大椎、肺俞、风门、风池、曲池、列缺、合谷、少商。
20、阳痿处方:心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巨阙、三阴交、太溪。
21、腹痛处方:脾俞、肾俞、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公孙、内庭。
22、痹证处方:大椎、膈俞、肾俞、腰阳关、关元、血海。
(1)、肩关节:肩髑、肩醪、懦俞。
(2)、肘关节:天井、尺泽、曲池、外关、合谷。
(3)、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4)、脊背:水沟、身柱、秩边、委中。
(5)、髀部:环跳、居醪、悬钟。
(6)、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7)、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足三里。
(8)、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23、高热处方:大椎、曲池、合谷、外关、鱼际、少商、十宣、水沟、委中、血海。
24、抽搐处方:大椎、水沟、合谷、足三里、百会、太冲、内关、十宣、丰隆。
25、晕厥处方:水沟、合谷、太冲、中冲、内关、百会、气海、足三里。
26、小儿惊风处方:水沟、十宣、大椎、合谷、太冲、阳陵泉、太溪、曲池、四神聪、足三里、气海、关元、百会、中脘。
27、痛经处方:脾俞、肾俞、命门、次醪、中极、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28、经闭处方:肝俞、肾俞、膈俞、气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合谷。
29、子宫脱垂处方:脾俞、胃俞、肾俞、关元、气海、子宫、大赫、足三里、三阴交、照海。
30、肩周炎处方:大椎、肩髑、懦俞、肩贞、臂懦、条口、承山、阿是穴。
31、颈椎病处方:大椎、大杼、天柱、风池、颈椎夹脊、肩井肩关节:肩髑、臂懦、曲池、尺泽、外关、合谷。头痛:完骨、百会、印堂、太阳、内关。
32、落枕处方:后溪、悬钟、落枕穴、阿是穴。
33、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肾俞、腰阳关、殷门、局部压痛点、环跳。
34、牙痛处方:颊车、下关、风池、太阳、颧醪、外关、合谷、太溪、行间。
35、咽喉肿痛处方:少商、鱼际、外关、曲池、人迎、扶突、天突、廉泉、三阴交、太溪、陷谷、照海。
附:
经络与腧穴简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路径的意思,是人体经络系统纵行的干线;络,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施香疗的重点部位。又称穴位。香疗就是通过药物、温热效应对腧穴、经络的作用,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病的目的。

 香灸歌诀

 香灸歌诀是根据古代众多名医心法:
?如《扁鹊针灸玉龙歌》、《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针灸聚英》、《杂病奇穴主治歌》、《针灸大成》、《医学八门·杂病穴法歌》,参考灸疗相关古籍如:《神灸经纶》、《针灸指南》等大量文献,由华医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香灸理疗经验,历时三年编写而成。

 什么是香灸歌诀?香灸歌诀就是为了能使大家熟练使用香灸来治疗疾病的口诀。因其形式象诗歌,固名香灸歌诀。

       天地蕴化人之身,平安康健价无边。   芸芸众生若有疾,福禄财寿体难安。

自古去病有多法,诸法不离阴阳行。    治病养身最关键,重阳多防心自安。
寒湿风邪用火攻,调剂阴阳最简便。    中医治病为求和,阴阳五行共协同。
中医千年留魁宝,汤药银针加灸疗。    温灸疗法明补泻,治病保健深入髓。
莲花香灸百草制,君臣佐使循纲常 。  治病犹如神灵助,更似热汤化寒冰。
莲花香柱温火燃,旋转顺时一寸灸。   行经布气旺气血,阴阳调和病自消。
循天顺地利人和,温煦暖流随穴走。   意松静空功效显,心旷神怡意念舒。
保健治疗顽痞症,固本培元方可痊。  通经醒络营气血,导热驱寒治痹症。
真气不足虚可补,湿热寒邪实可泻。  中气下陷意可拔,浊气上升凸可按。
风寒湿暑易侵身,燥火时邪随风动。  淤闭阻经关可开,行气虚脱可敛收。
起病急来似油煎,诸身不适症状险。   意到神到治百病,除病安身反掌间。
中药香灸速治疗,去病安神解百忧。   人人家中常备用,病症聚起解急难。
高热病危症状险,时灸大椎热自退。   身怕风寒如惊执,温灸营气风门关。
痰壅咳喘声声急,肺俞太阴选奇穴。   天突孔最加尺泽,香灸治病显奇功。
病从口入食不洁,肠痛腹泻苦不堪。   急灸神阙与中脘,足三里中肚温暖。
胃火过重泄太冲,按章施灸腹自安。   脓疮痈疖肿热痛,常灸患处自然平。
蒸汽不足治肺痈,命门肾腧灸前胸。   败毒脓血拔泄去,导气入肺气自通。
心中有疾明寒热,表里虚实法不同。   实泄虚补心经循,小肠经中穴可选。
气血一开诸症退,安神稳心便可安。   肝木不舒气血淤,肝胆经上寻肝俞。
升调抒发黄疸消,双肋疼痛立刻除。   血气不固脾胃虚,滞失营运纳食减。
免疫功能自然低,足中三里灸中脘。   肾精不足病甚重,肾腧命门灸腰眼。
双腿浮肿水自退,手脚不冰周身暖。   寒热阻滞便不舒,常灸天枢及肠经。
小便时时溲淋漓,关元肾腧寻中极。   精气不固阳不举,命门关元气海堵。
妇人寒湿带不止,八髎中极暖小腹。   乳中时邪有肿痞,用泻寻穴乳根取。
宫寒痛经时不调,血海命门三阴交。   婴幼孩儿苗初长,擅自投药易受伤。
常灸身柱命门穴,固气补身健神经。   能除孩提百般疾,茁壮成长保安康。
灸治乙脑后遗症,神庭百会列却烤。   火力足时日日灸,病去症消疗效好。
结核病者甚烦心,常对患处日日薰。   乙肝病起颇难愈,灼肝俞配足三里。
中气不足浊邪盛,气海神阙命门补。   气血不旺循环微,三阴血海膈俞畅。
肝气火旺逆行上,肝胆经上太冲降。   阳亏精萎肾水寒,命门肾腧导涌泉。
时灸风隆痰饮行,排出体外咳嗽无。   带血崩漏真可恼,常灸隐白三阴交。
腹泻阵阵毒血痢,足三里于肠俞愈。   肠痈凶恶阑俞攻,畏寒人要补命门。
头目眩晕天地转,百会薰时合谷用。   肾腧阳关拔气陷,气海关元力千钧。
上星专治醒神窍,常灸能够清鼻渊。   双侧迎香攻鼻塞,无须吃药嗅自通。
曲池委中八风邪,去风却邪清血毒。   全身诸般是非疹,一灸全无皮肤洁。
胸中气闷时难安,心肺二经寻内关。   命将休时气欲散,关元气海神阕敛。
诸般病痛最耗人,常著灸疗正气存。   欲寻长寿心中静,常灸三里和命门。
保住健康功无比,持之以恒灸从久。   科学养生莫间断,君此一言值万贯。
灸疗法自上古传,莲花秘制承遗风。   传扬中医宏文化,护得万民登鹤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艾灸治阳痿的方法
艾主百病,养生延年、美容驻颜的灸法
针灸大师陆瘦燕治疗泄泻医案两则
阳痿的针灸治疗
《医门推敲
几个穴位拔罐的好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