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过剩时代,你要抓稳了3亿“新消费者”的心!

充分竞争、物质过剩的时代,用户的显性诉求已经被充分挖掘,洞悉用户的隐性需求会变得更加重要。



2018年是新零售的第二年,这两年里,我们从创业者和投资人口中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规模」。「规模」似乎成为企业竞争的决胜法门,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喜茶、瑞幸,还是拼多多,这些新品牌新渠道崛起的地方都是原本被认为已经饱和的市场,也都是早有规模化的巨头在盘踞的市场


产品、渠道和规模,究竟还能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剩时代」,品牌如何从饱和市场中抓住崛起的机会?又如何在新的商业逻辑下,找到构建品牌壁垒的核心?


近日,霸蛮湖南牛肉粉创始人张天一结合2018年18个消费领域商业现象和霸蛮在品牌上的实践积累,深度剖析了「过剩」时代,消费者决策和商业机制的变化逻辑,消费品牌的发展路径,以及新零售和消费升级繁荣背后的乱象和陷阱。

 

张天一认为,流量贵实际上是因为商业信用机制的失灵,本质上是熟人信用正在取代商业信用现在很多消费升级,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实现的真正消费升级的机会,是属于那些“用标准化方式带来个性化体验的企业


以下为霸蛮牛肉粉创始人张天一分享精华,

内容稍长,但都是干货,

认真往下看👇

首先,我想用一个词,“过剩”,来总结今天出现的一些商业现象。


第一,产品是过剩的

第二,渠道是过剩的

第三,信息是过剩的


如果把整个今天的商业环境和背景,定义成过剩的话,我们再来看今天中国面临的商业挑战,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从微笑曲线的角度来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商业竞争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所有企业将生产要素作为商业核心的竞争力。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供给不足,生产能力就变得很重要。

第二阶段,以渠道为王,渠道能力特别强的企业会活得很好。生产上来之后,如何卖货变得十分重要。


不管以生产为核心,还是以渠道为核心,在微笑曲线里面其实都处于中段(加工,组装,渠道),这两个阶段获取利润的核心就在于有没有足够大的规模,这时提量,拉新就很重要。


渠道能力要成为今天中国餐饮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很难。五年前,餐饮企业拥抱购物中心,就是选择了正确的渠道,但是现在的餐饮行业没有这样的渠道了,很多企业不知道去哪里开店,因为到哪都是购物中心。


那么,企业到底要围绕什么去构建核心竞争力?还是回归微笑曲线。


第一,往上游走,基于研发,基于核心技术,从而带来超额利润。但是像消费类和消费服务类企业,充其量是技术应用型企业所以另外一个方向是,往下游端走,通过品牌销售服务,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最后带来超额利润。


目前的中国餐饮行业(以及许多类似行业)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中国的餐饮行业,存在大量的有品类而无品牌的东西。

第二,这些东西即使有些叫做品牌,但只是有知名度的几个字,没有任何品牌力,并没有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格体验。


所以,这个过剩的时代,我们怎么面对竞争?如果相信生产和渠道,也相信规模制胜,这能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如何实现超额利润?品牌如何为消费者去带来个性化,独特化的体验,并且带来超额溢价?我从五个方面为大家解答:

1

品牌需要「传教士」


我们先看一下2018年的几个典型商业现象:

1

“拼多多” :货找人

拼多多在短短3、4年的时间内,即将成为仅次于阿里并超越京东的中国第二大的电商平台。在我们都认为电商已经进入红海的时候,它快速崛起了。拼多多背后崛起的核心逻辑,是基于微信整个社交流量的生态,通过拼团迅速获客。

2

“瑞幸咖啡”:微信小程序裂变

瑞幸咖啡在1年多的时间里,开了2000家门店,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同样还是基于社交流量的微信小程序的裂变。

3

每日一淘:“社区生鲜电商”

每日一淘是社区团购模式的代表,同样是基于人的聚集所产生的生意模式。


在流量特别贵,特别匮乏的时候,通过人之间的推荐,熟人的社交和裂变,实现了快速增长


1、熟人信用正在取代商业信用


熟人信用正在取代商业信用,这是2018年最大的变化。今天我们都在说流量贵,对于实体产业而言,流量体现在线下租金贵,特别在一线城市;对于互联网行业,流量红利殆尽,获客成本变得非常高。


这就导致一方面我们看到,线下实体产业认为要有一些互联网要素,开始往线上走,线上企业也开始往线下去经营


就像是两个火坑,里面各站一堆人,现在希望彼此换个坑,生活就会更美好。但实际上流量贵是整个商业信用机制的失灵,或者说今天品牌为消费者建立一套信用体系的成本过高,导致了商业信用机制的失灵。


商业社会的核心构建机制就是信用。而品牌就是一种商业信用,通过大量的投入,4P(产品、价格、渠道、宣传)的投入,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建立起一种机制,这个机制叫做信用,或者品牌力。在同样的两个商品间,消费者会更愿意接受有品牌力的商品。


我们在促成一个交易的时候,是需要信用的。任何的交易决策,买什么东西不买什么东西,对消费者而言都意味着风险,而所有的信用机制里面,信用有两种,一种是熟人信用,一种是商业信用


在农业时代,整个社会的信用机制是熟人信用机制——买什么不买什么全靠熟人推荐。所以这些品牌才会大量打商业广告,去建立这套信用机制,然后让消费者来选择,让消费者倾向于去选择商业环境里大家公认的一些有品牌的东西。

 

因为在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碎片化的。信息渠道全被打散了,分散的信息渠道,再加上激烈的商业竞争,这么多过剩的供给产能,使得商业信用(品牌)变成一个非常低效的决策机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打散又被重建,又重新成为了一个高效的决策机制。


未来,基于人与人间的推荐,会是一个更加高效的购买的决策路径。认人和不认牌,将是未来3-5年常态化的趋势,企业应该把过去建品牌的资源,转移到建人上面来。


2、霸蛮的实践


现在的信用形成机制,一定是以人的关系为基础,这比过去所谓的打广告,打渠道这种低效的营销更重要。你过去在品牌上,商业信用形式机制的基础上,投了多少资源,现在应该把等量的资源要么削减,要么转移到建立人的关系上来。


并且,要思考到底你的品牌是不是基于人的推荐和信用发展,到底有多少比重是熟人信用在帮助你做交易和增长。


在一个过剩时代,拉新成本过高,商业信用的建立机制变得很难。所以品牌拥有多少个传教士,可能是企业下一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传教士即购买者,深度体验者,传播者,销售员,这四个角色为一体的超级用户


2

为什么直播剥大蒜能成为一门生意?


第二个部分同样我还是跟大家举几个新的商业现象。


1

喜茶:新茶饮市场的逆袭

喜茶2018年非常火,之前有投资人在看喜茶的时候说,茶饮市场,奶茶店,遍地都是,这个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了,多年来都是以加盟模式发展,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新机会。


但事实上,过去一年,以喜茶为代表的新茶饮市场,一个我们觉得没有增量的市场,一个据说600亿规模的新增市场,就跑出来了。

2

抖音:短视频市场的黑马

在短视频市场里的各大玩家中,抖音在去年快速崛起了。

3

Page one书店:开在三里屯的24H书店

大家都觉得书店没什么发展空间了。但有一天我在三里屯看到一家叫page one的书店,很有趣。一家开在酒吧夜店区的,24小时书店,深更半夜的时候,人居然还很多,大家都在看书。这是为什么?

 

1、小需求连接大基数,就能成为一门生意


前两年直播特别火的时候,一个女主播要教大家做一道菜,辣椒炒肉,我对做饭比较感兴趣,我就说看看她怎么做,结果她就一边做菜,一边跟用户去互动。她剥了十几个大蒜还在剥,最后她剥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大蒜,根本就没炒肉。但这个直播将近20多万人看,然后很多人打赏,具体多少钱我不知道,但一两万总是有的。


女主播剥大蒜背后意味着什么,她当时在一个日活非常高的用户平台上直播,无非是要找出一部分愿意观看她这个行为的用户,虽然她这个行为是个小众需求,确实很无聊,绝大多数人也不会看,但她背后连接的用户基数非常大,乘一个小概率,绝对用户数也不会少。


所以当一个很小的需求,面对连接的基数足够大时,就真的成了一门生意。


2、用户需求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满足出来的

 

当我们去到一个异地市场,如果第一反应是改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比如湖南米粉,我改良,对北方人而言,他没有吃过湖南米粉,改良以后,一吃,说“这不跟兰州拉面差不多吗?湖南米粉就这样啊。”然后就走了,他依然不是你的用户。


然后相反的是说,本来你应该有一个核心用户群体,比如湖南米粉主要针对于湖南人,但你改良后,湖南人一吃,不正宗,走了。到最后你没有讨好任何一个用户群体,所以你就挂了。


能做起来,是因为绝大多数用户在霸蛮牛肉粉消费的时候,我们满足了他们叫正宗风味的情感诉求,而不是改良工业品的诉求。这可能是调研问卷调研不出来的结果,所以当时我们有句口号,“我们坚持正宗,因为我们厌倦了改良”,就是因为我们厌倦了改良的味道,这些年我们一直也在坚持做这件事情。


喜茶也是同样道理,奶茶这个市场,本质上满足的是用户喝奶茶需求吗?不是。它更像是以奶茶为载体,满足了年轻用户对社交炫耀的需求啊。如果需求定义错了,无论怎么研究奶茶,都会认为奶茶是个存量市场。但如果研究潜在的需求逻辑,研究社交炫耀需求会不会有增长,我相信喜茶的这一个杯子里无论装上什么东西,都可以做。


所有的品牌今天都在讲,要满足用户需求,而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特别注意,到底什么是用户需求。显性需求是你问用户他们能直接说出来的痛点,但我刚才讲的例子,其实都是挖掘了用户的隐性需求,而非显性需求。


今天是一个充分竞争,物质过剩的时代,用户的显性诉求已经被充分挖掘,洞悉用户的隐性需求会变得更加重要,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个性展示和标准展示


3

新零售的逻辑

线上交付结果,线下交付过程


依然是跟大家分享几个商业现象。

1

星巴克:超级工厂店

瑞幸基本上锚定星巴克这个老大去打,而星巴克的回应是什么呢,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做外卖(因为目前还没看到实质性落地),而是做了几家工厂店,这是非常有实质性,能产生市场影响,并且落地的回应,也是它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回应。

2

永辉超级物种:餐饮才是发展方向

前段时间出了一个新闻,永辉两兄弟产生了分歧,董事长说永辉应该去做到家,但CEO说不对,我们的未来方向是餐饮。一个零售品牌,一个中国的龙头零售企业,现在会在这个事上产生分歧,一个零售企业到底应该是干零售,坚持做效率优化,还是未来的方向是餐饮,然后导致分家,很有意思。

3

西单觅食森林:没有零售的购物中心

大家都知道今天购物中心,餐饮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西单,项目名字叫觅食森林。这个商业从地下一层到五层,没有零售,其他什么都没有,只有餐饮,全是餐饮业态。


这些现象背后思考的东西是什么,核心还是信用的形成机制以及过剩。以上这三个商业现象,暗示了未来商业模式的变化。


1、未来线下的商业逻辑是「交付过程」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最大的特性是什么,交付结果。互联网是所见即所得,所有基于互联网的交付都特别简单,直接是结果,没有过程。


电商购物,用户只需要接收包裹,不用关心商品如何陈列,如何售卖。用户玩游戏,玩就好了,不用关心游戏怎么开发。吃外卖,吃就好了,不用关心这东西是哪做的。未来只要是基于结果交付逻辑的商业,一定会归于互联网。


购物中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零售,百货,儿童,餐饮,电影院,生鲜这些业态中。其中,直接交付结果的,无非就是零售和百货,所以现在它们受到的冲击最大。


为什么现在餐饮比例越来越高,因为所有的购物中心都在把交付结果的这个部分(百货零售)的比重在减小,减小后就需要其他业态去填补。


而餐饮的属性是什么?餐饮不是交付结果,餐饮是个交付过程的行业。整个过程有社交,有服务互动,还有烹饪过程,这些都没有办法通过一个简单的交付结果取代。


星巴克直接把工厂给搬到核心区,展现给用户。过去根本不需要把工厂搬到前端为消费者展示,而今天为什么要交付过程,因为只有通过过程的交付,才能建立信用,消费者才会信任你,有了信任,你跟消费者之间互动交易的成本才能降低。


所以未来的线下商业逻辑,一定是交付过程。通过线下空间交付过程来建立信用,把交付结果的部分全部放到线上,从线上把我们所建立的信用套现。


过去很多线下品牌认为线下是销售渠道,但是做渠道的目的是交付结果。未来交付结果的通路,都应该基于线上,线下不是消费渠道,而是你的文化空间、体验场所,是你交付过程的集中展现。对结果交付和过程交付的平衡,其实意味着企业商业模式的重构,这也是新零售诞生的原因。


而我们的新零售商业模式也很简单,线下不做销售渠道,而是打造文化体验空间,线上零售端去做外送,做电商小程序,餐饮到零售整个链条基于流量,支付,数据来打造,其实就是个全渠道逻辑


2、只「交付结果」难以形成品牌壁垒


所有和人有关的都是过程,和货有关都是结果,这一定是不可逆的。也就是线上做的是货的生意,线下做的是人的生意,并且线下要去交付过程,做用户关系。


今天绝大部分的餐饮企业,都把自己价值低估了,基本都是把线下门店作为交易场所,然后去做简单的售卖,而没有意识到,线下场所是最容易做用户关系,产生用户粘性和品牌认知的地方。


今天的零售如果只是交付结果,而不交付个性化体验的话,就很难形成品牌壁垒。


而且很多的餐饮品牌店,其实并不是品牌,被用户选择也只是渠道铺得足够多,用户容易触达到,但并不是真正的品牌。


就像,北京满大街都是奶茶店,为什么你非得要专门跑到旁边的购物中心去喝一杯喜茶,喜茶店很多吗?北京不过几十家店,除了喜茶还有几百家奶茶店,但你选择喜茶是基于品牌,而别的不是。


所以,当用户有一天不基于品类,不基于触达的便利性,而是基于品牌来做决策,且为了这个品牌能忍受一部分的不便利性,并付出更高品牌溢价的时候。


说明你的品牌真给用户带来个性化的体验,或者带来一种超强的品牌粘性,这才是我们未来要做的方向


4

当消费者不再理性

品牌人设成唯一的「心智钉子」



再说几个2018年的商业现象:


9 percent  : 蔡徐坤的流量奇迹

创造101 :杨超越的“锦鲤”逆袭

王菊:“菊外人”,有性格比完美更重要



我拿这三个事想跟大家分享什么呢,有很多的企业家或者很多创业者在意一个事儿,觉得我的产品是好产品,我的产品是完美的,消费者一定会喜欢。


但结合2018年这几个事,如果把今天的消费人群定义成新消费人群,把所谓的千禧一代,从85年出生到2000年出生的3亿人,作为未来中国最核心的消费人群。我们要去满足这群人的话,真的需要研究一下这3亿人的消费喜好,他们的消费倾向是什么。


刚才我举例的这三个人,都是这些用户票选出来的,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他们的偏好。总结下,新的用户群体,大约不是倾向于客观上完美的东西,而是有特点的东西,因为有特点意味着有人设,有人设意味着能产生情感共鸣。


1、从理性决策到感性决策


你面对新的消费人群时,仅仅有性价比可能还不够,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变得越来越重要。


他们的确很火很红,因为他们有性格和人设。


在产能过剩和渠道过剩的情况之下,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变得特别高,所以你很难基于客观意义上的“好”或者“性价比”去做决策,因为决策成本太高了。


在产品供给相对有限的情况之下,消费者很可能做理性决策。所以今天消费者理性决策的可能性很小,不是说今天的年轻消费者是特殊生物,他们就天然冲动,就有这种有个性。


而是今天的商业环境使然,今天的渠道堆满了广告,市面上有众多产品可以选择,并且性能差异不大,消费者没办法理性地做决策。


这时,消费者只会倾向于感性决策。当一个消费者感性的时候,产品的参数性能,性价比,客观好坏等都不再是全部的评判标准,充其量是个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最快速地赢取消费者感性认可的品牌和产品,才会跑出来。


2、品牌性格建立的两大因素


那什么样的产品能最快获得消费者的感性认可?


第一,有TAG(标签与人设)。

第二,有情感连接。


这是品牌性格建立的两大因素,品牌有了性格,就有了人设,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快速选择你。而打造品牌人设和性格,拥有一些自定义,而非它定义的标准变得尤为重要。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空调这么多品牌,唯一有人设的品牌就是格力,大家都认识董明珠。大家空调会都选择格力,因为很简单,其它空调品牌都没有人设,所以有人设打败没人设。


新一代消费者会研究空调的性能吗?我猜想一般人是不会的。格力正是因为通过董明珠打造了品牌人设,消费者把董明珠的人设全部迁移到格力品牌上了。


所以在空调这个行业,当有人设的品牌只有一个的时候,它很容易被消费者选择,其他没人设的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没什么不同,所以比起去做一个完美的,性价比高的产品品牌,不如做有特点的品牌,通过这些特点,让消费者产生感性共鸣。


第一,今天的品牌必须要有情绪。所以我们将品牌从“伏牛堂”改为了“霸蛮”,因为“霸蛮”有情绪。

第二,坚持产品的原则标准。客观来说上,大家觉得米粉要老少妇孺皆宜,但刚刚那三个人的案例刚好相反,他们在有3万人狂热喜欢他们的同时,一定有300万人对他们看不惯或者不接受。


世道艰难,消费者理性决策变得不可能的情况之下,品牌能引起消费者的共情时,才能带来流量。同时,品牌有性格和人设,才能为品牌积淀出情感,而情感就是粘性,会牢牢抓住消费者

 

5

消费升级背后的效率下降

不要陷入个性化的陷阱

还是几个商业现象:

1

盒马鲜生:线上延伸到线下

这段时间都在讲消费升级,盒马鲜生就是消费升级的典范。从之前的线上电商做到线下零售,说是消费升级也可以,但本质上是一种效率的降低,模式变得更重了。

2

超级物种:零售衍生到餐饮

超级物种,做零售的开始做餐饮,又是一个从轻的事儿变重了,但这也是消费升级典型。

3

一堆网红店:酷炫装修

这两年涌现了一堆网红店,其实也是消费升级,很多网红面包店,咖啡店,会花很多钱把店铺空间弄得很舒服,很华丽,很重体验,但是效率账往往算不过来。


每个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一方面我们在C端看到消费升级,另一方面,我们在B端看到的却是效率下降。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当然是提升效率,标准化的东西是最能提升效率,但消费者永远希望是个性化的,重体验的,那就导致定制化,无法标准。


于是商业基本矛盾出现了:B端永远在追求标准化,C端永远追求个性化(往往还不想因此多付钱)。


所以,我们可以把2018年总结为,消费者体验全面改善的一年,也可以说绝大部分商业的效率集中下降的一年


刚才说了,千禧一代新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有了更多个性化的诉求,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中国的绝大多数特别是线下连锁行业,先别谈个性化需求,连标准化改造都没做完,就跨越式发展了。


在餐饮行业中,几乎没有哪个中餐企业,标准化程度达到了麦当劳的水平,标准化没做完,现在突然要说去做个性化,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消费者需求拉起来了,但是你的供给侧,效率达不到。这就是永辉两兄弟出现这种争论的原因。


满足消费者的体验是发展的方向,但最后反映在报表层,它效率好像不如我们传统的干零售效率那么高,那怎么办。


企业不要盲目拥抱年轻消费者,要认真想想,为了拥抱年轻消费者,我们要付出什么代价。过去也许是一个标准化产品打天下,现在全要定制化,其实是降低效率的,可能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1、苹果:万亿美金公司是怎么塑造的


在没有苹果之前,诺基亚每年要做几百款手机,各式各样只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牺牲了自己,它一年开几百个模,每一个模具背后对应的是库存,而卖得好的不会超过20%,80%没法动销,但是它也得卖。


但是苹果出现以后,如今成为了世界上公司价值最高的一家公司,乔布斯完美回答一个问题,手机只做硬件标准化。所有人用苹果手机,大家都不会觉得,这个事让我没有个性,没有显示我的身份,都不会那么想。它跨越了阶级,跨越了性别,跨越了年龄。


因为手机硬件是一样的,但是每个手机可以装不同的APP,同样的一个硬件带来的体验又是不一样的,所以后端苹果公司用标准化的产品生产方式,前端消费者却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2、星巴克:9700种口味选择你可知道


星巴克,迄今为止,依然是中国的高端咖啡。星巴克大家会觉得体验感很好,或他是第三空间。


有几个细节值得看:

 

第一,星巴克的菜单。星巴克的SKU,大概不超过三十个,但可以做各种个性化定制,多冰少糖等。有人合计过,理论上可以组合出9700多种口味,而这些基于各种个性化的产品定制,并没有降低星巴克的运营效率,无非是多给点糖少给点糖的事。


第二,杯子上写上用户的名字。


好像只有它在做这件事,但确实品牌是给了人一种个性体验的,体验强,但写名字的行为没有降低它的效率。星巴克的后台是一个标准化的工业操作流程,但是通过菜单的定制化,认真去改造产品,再在服务流程增加细节点,并没有降低效率,还给了消费者个性的感觉,所以它就很成功。


3、一兰拉面:变态的标准化与热捧的顾客


在餐饮行业的著名网红:一兰拉面,长盛不衰的拉面品牌,几十家店,反正去哪都在排队。它成为网红店,也许跟日本的消费文化有关系。

 

第一,一兰确实是一家极端的饭馆,它的桌子之间都有隔断,根本没法让人交流。餐厅是个社交场所大家知道,但他就是刻意让人没法做交流。



第二,把效率做到极致。座位间距极密,大概三四个人能够服务四五十个人,点餐是用户自助点餐,没有服务,效率非常变态高。


它的菜单SKU极精简,不超过五个SKU,但在一些佐料上它特别细致,消费者可以选择什么放四分之一的葱,一半的葱,1.5倍的葱,两倍葱,最多可以细分到1/8,面条软硬,辣度,汤的浓度都可以消费者自行选择。很少的SKU也能做各种个性化的产品。


这就是一个极其标准,甚至是工业化的运营模型。比中国的很多快餐,甚至麦当劳还要极致。但是大家认为它是网红店,它24小时经营,很多人会在其中找到情感依赖,找到孤独者的体验。


这事挺诡异的,你能去麦当劳找情感的依赖吗?这也是硬币的两面,它明明是做了极端工业化的事,连人的交流都不让你交流了,但是它从品牌传达上就告诉你,这玩意叫做,给你一种孤独吃面的感觉,有意思。


它在自己效率极致化的情况之下,从营销层的构建,品牌的构建,包括整体打法,以及产品的刻意设置上面,用极端标准化的东西却给了消费者个性的感觉,效率和个性需求的完美兼顾


以几个例子告诫大家,消费升级确实存在,新的消费人群会有个性化的需求,但如果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要以降低商业效率为代价,这个解决方案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真正的消费升级机会是属于那些能做到以下两点的企业:


1、能够找到标准化,最高效的供给方式。

2、通过品牌构建,服务流程点和产品流程点的再造,带给消费者个性化的体验。


所以B端真正在这波消费升级的时候,我们要看硬币两面,要找到的是用标准化的方式,去供给个性化体验的一条路径,而不是说去陷入一个个性化的陷阱。


总结


在今天中国的基础消费领域中,还是缺乏真正意义上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更缺乏世界影响力品牌。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真正崛起的时候,首先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崛起,这一定最先反映在老百姓吃穿用行的方式上。


未来中国需要有更多的,能够改善国民生活幸福的消费品牌。能够利用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消费方式,满足新一代人群的需求,这些品牌我坚信将在未来10到20年内发展起来。


一个立足于中国市场的品牌,在20年后去影响本国国民之外的更多人,去代表一种文明输出它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今天在消费领域创立一个品牌的最大格局和机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文看懂消费金融业务
消费品创业如何从0到1
【头条】快餐业如何玩o2o?看呷哺呷哺用互联网POS连接用户
从伏牛堂到霸蛮,张天一有几件事情要告诉你~
“预制菜”
2020年,会有哪些''新变量''影响你的餐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