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衲读085|位极人臣的一群庸碌之辈




《后汉书》列传第三十四,名为“邓张徐张胡传”,这里,邓是邓彪、张是张禹、徐是徐防,张是张敏,胡是胡广。这么些个人,估计大家也没怎么听说过,但他们在东汉的年代里,却官位显赫一时,至少是做到了三公,像邓彪、张禹、胡广三个还做到了太傅。那时候的太傅,控制着尚书台,握有实权,比三公的地位还高。

《后汉书》的作者之所以把这五个人放在一起,原因是,他们做着这么大的官,却几无建树,用一个书面语叫“尸位素餐”,用一个通俗的话说,那叫占着茅坑不拉屎。在整个传里,作者范晔时不时地流露出对他们的讥讽之意。比如,说到邓彪时,“窦氏专权骄纵,朝廷多有谏争,而彪在位修身而已,不能有所匡正”;说张敏时,“永初元年,征拜司空,在位奉法而已”。一个“而已”,道出了作者的深深蔑视。

按照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这些人前两者还是做得不错的,但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却谨守中庸之道,万事不得罪人,最终虽然位极人臣,却沦为庸碌之辈。这其中,胡广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胡广: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胡广是现在的荆州监利人,祖辈上也做过一些不大不小的官,到了胡广这代,家道中落,但毕竟是官二代,他找关系跑到郡里面去做了一个散吏。所谓散吏,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相当于现在给公务员打帮手的临时工,比如协警之类吧。

后来,因为和太守的儿子关系好,太守的儿子就装神弄鬼地搞了一个占卜仪式,说神告诉他,胡广是个人才,要重用。于是胡广就被太守推选为孝廉,送到京城去面圣。也是胡广走狗屎运,在京城考试的时候,主持考试的安帝(注意,这是胡广从政生涯里的第一个皇帝,后面顺着数)也是一个糊涂鬼,看了胡广的试卷后,认为胡广的才华天下第一,于是任命胡广为尚书郎,后来经过五次升官,做到了尚书仆射,这个官俸禄不高,但却握有实权,相当于现在的中办常务副主任。

老衲不是说胡广没有真才实学,有肯定是有的,只不过,“天下第一”这个赞誉太过了一点,再加上他和太守儿子勾结起来装神弄鬼的伎俩,让老衲有点小小地瞧他不起。而已。
然后,安帝死了,到了顺帝(第二个)。顺帝同时喜欢后宫里的四个贵人,以至于一时之间不知道立谁为皇后的好。这个顺帝想到了一个自认为很公平的办法——抽签。嗯,这个办法其实大家都爱用,考试的时候,不知道选ABCD哪一个,也许你就用过这种办法;足球赛分组的时候,藏传佛教选转世灵童的时候,经济适用房分配的时候,抽签都能派上用场。所以,顺帝的这个办法其实也还是不错的。

胡广不同意,他说:你们刘家祖上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办法,再说,神选的人不一定是贤人(这时候他就忘记了他是怎么被推举为孝廉的了)。选皇后是一件大事,应该先在良家女子里选有德行的,德行相同的再按年龄选,年龄相同的按相貌选。

胡广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顺帝噎得没话说,只好同意了胡广的意见,以梁贵人是良家女子,被立为皇后。这个梁贵人,是梁商的女儿,梁冀的妹妹。梁冀后来成了祸害东汉最严重的权臣,事情老衲在前面也讲过,这里不再重复。胡广在这里掺和皇帝的家务事,相当于是给刘家引狼入室,埋下了日后的祸根。

顺帝任上,胡广作中办副主任,和“中办正主任”尚书左雄唱了一出对台戏。当时,左雄想推行干部考核提拔制度改革,要求提拔的干部不仅要通过文化考试,还加了一个年龄限制——必须超过四十岁才能提拔任用。左雄的理由是当时宦官专权,胡乱推荐孝廉,只要有一点关系的,都往官场里面塞,搞得基层干部常常是一个月换一个人,地方政权面临崩溃。但作为左雄的副手,胡广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也是引经据典地给出了反对意见一二三,认为左雄的改革阻碍了干部年轻化。

作为一个副手,如此明目张胆地反对正职的意见,估计左雄也是不能忍受,于是联合尚书台的一帮人,以提拔重用的名义,把胡广“举荐”为陈留太守,赶出了京师。

胡广在陈留太守的位置上呆了十年,转任济阴太守,没多久,因为违反左雄的举荐规则,把一些年轻人作为孝廉举荐到中央,被左雄查了出来,胡广因此被免了官,但马上又复出,任汝南太守。在外面兜兜转转十多年,终于在顺帝临死前,左雄先死了,没有左雄这个对头,胡广马上被调回了京城,出任大司农,不久升为司徒,也就是原来的宰相之职了。

顺帝死了,三岁的冲帝(第三个)继位,在位才五个月,又一命呜呼,8岁的质帝(第四个)继位,又仅仅在位一年,就被梁冀毒死。这时胡广改任太尉,参与尚书台的事务。

在挑选质帝的接班人时,胡广附和大将军梁冀,迎立刘志,这就是汉桓帝(第五个)。因为有拥立之功,胡广被封为安乐乡侯,此后他的政治轨迹如下:太尉→病退司空退休特进太常太尉免官太常太尉。

桓帝在上位十三年后,联合宦官把大将军梁冀干掉了,除却了眼中钉肉中刺。而太尉胡广,与当时的司徒、司空一起,以在诛梁事件中不作为被罢官,免为平民,后为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太常,升任司徒。

在任司徒两年之后,昏庸无道的桓帝也死了,继任者是灵帝(第六个),司徒胡广和他的学生太傅陈蕃一起主持国家政事,这时,胡广已经快八十岁了,他正准备以年老体迈请病辞职时,陈蕃却被杀了。没办法,国家正在用人之际,胡广不仅不能病退,反而还要接过太傅之职,主持全面工作。

《后汉书》作者此时开始讥讽胡广这位老先生了:“性温柔谨素,常逊颜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意思是说,胡广这个人性情温柔谨慎朴素,常常言语顺从表情恭敬,处理事情通达干练,明确解释朝廷典章。虽然没有忠直之风尚,却常常有补缺之增益。因此京城里面有谚语说: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的字),天下中庸有胡公。

范晔在这里,表面上好像是在表扬,实际上是把胡广糟痞得一钱不值了,说他就是一个只顾自保不顾他人的太平宰相,什么事都不管不问。然后,范晔进一步总结胡广的人生:胡广在公台任职三十多年,共侍奉了六位皇帝,这六位皇帝对胡广的礼遇任用都很优厚,每次退职告病和免官,不到一年必定叫回来升官进职。胡广总共担任过一次司空、两次司徒、三次太尉,又任太傅。他的学生陈蕃在做太傅的时候,胡广做司徒,每次朝会的时候,陈蕃都称有病,是为了回避老师胡广,给胡广留足了面子。

灵帝上台五年,胡广年老而死,死时八十二岁。丧事很隆重,送绶、送印、送上好棺木、送上好墓地,所有丧事的礼仪都做了极致,几百个中央官员都来送葬,除了皇帝没有亲自来(皇帝还小,才十六岁),这个规格已经没法再高了。《后汉书》说,自汉兴以来,作为大臣享受如此厚遇的还不曾有过。

可是,他做过什么?没有,真是没有什么事迹是可以称颂一番的。而后汉,却有着一批像胡广这样无所作为的高官,把持着朝政,他们的中庸无为,在外戚宦官的日益嚣张里,终于将后汉王朝送进了灭亡通道。

陈蕃: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

前面说到胡广时,老衲多次提到胡广的学生陈蕃。和前面那些庸碌无为的高官相比,陈蕃是一个异类,而他,也正好体现了东汉时绝大多数中下层士大夫的铮铮风骨。老衲特地在此说一说。

但凡中国人,应该都知道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学时写作文,语文老师没少拿这个作为经典素材,让我们用到议论文里去。不过,这句话原来不是这样的!

故事的主角陈蕃来告诉你,真相原来是这样的:

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一个人单独住在一个院落里,悠哉游哉。他爷爷是太守,家里有钱啊,所以条件好,您别不服气。

陈蕃小小年纪一个人独居,但是他特别不讲卫生,院子里房间里都很乱很脏。有一天,他老爸的朋友薛勤来他家串门,顺便就走访了一下陈蕃。一进他住的那个院子,薛勤就惊呆了,饿滴个神啊,这是人住的地方吗,像个狗窝啊。薛勤就对陈蕃说:“小孩子家家的,怎么不把院落打扫干净,来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清扫天下,哪能只做清扫一间屋的小事?”

后面是什么?按老师教我们的,后面就应该是薛勤开始对陈蕃谆谆教导,告诉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大道理,然后陈蕃羞愧地低下了头,然后发奋图强,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狗屁。事实是,薛勤对陈蕃佩服不已,认为他有远大的志向,认为他将来肯定了不得。

后来陈蕃果然了不得。他在仕途上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小事,老衲就不多说了,反正后来在历任了一些地方长官之后,被选到中央,做了尚书令。在尚书令的位置上,陈蕃多次对当时的皇帝桓帝提意见,指摘他的过失,搭救那些因为给皇帝提意见被治罪的大臣,其间几上几下,被贬官或免职,但过不久又被叫回来继续为官。终于在延熹八年的时候,担任了太尉,成为大汉朝的副国级干部。

陈蕃的这一辈子,几乎都是在和太监作斗争。前面的就不说了,在做了太尉后,桓帝又起用太监苏康、管霸等人,当然了,这些太监都是无恶不作的坏蛋啦,他们陷害忠良、结党营私。当时,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等等好人被陷害,陈蕃总是在朝会上为这几个大臣鸣冤叫屈,后来又想营救得罪了太监的刘质、成晋、翟超、黄浮等人(受害的忠臣太多,陈蕃都救不过来了),结果又触怒了那个昏君桓帝。

得罪皇帝和皇帝宠爱的太监的后果是,陈蕃从此在朝堂上陷入孤立,没有人再和他来往,他推荐的人才,被半路上赶了回去,他上交的奏折,桓帝看也不看,就被太监退回。陈蕃在当时因为名望很高,所以皇帝和太监们才没敢对他下杀手,只是最后找了一个理由又把他免了官,而他曾经想救的刘质、成瑨等人,却被太监们毫不留情地弄死在监牢里了。

桓帝为什么这么讨厌陈蕃呢?仅仅是因为他和太监们不对眼吗?仅仅是因为他喜欢提意见吗?不是,真正的原因是,陈蕃搅了桓帝的好事。

桓帝是一个好色之徒,当初,他在后宫里养了几千名宫女,陈蕃力谏,桓帝才不得已放出去了五百多名宫女。之后,因为权斗失败,邓皇后被废,桓帝就想把特别宠爱的田贵人立为皇后。但是陈蕃认为田贵人出身卑微,而窦武的女儿出身良家大族,桓帝应该立窦氏为皇后。但是桓帝并不喜欢窦氏,但又找不出理由反对,只好勉强同意了。

此时的桓帝虽然才34岁,但也已快油尽灯枯。他不喜欢窦皇后,从不和她亲热,天天和田贵人混在一起,所以,他对陈蕃也就格外痛恨。也就是在再一次免了陈蕃官职后的第二年,桓帝终于把身子骨熬干,一命呜呼了。窦皇后成了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这个位置是陈蕃给他争来的呀,所以窦太后格外感谢陈蕃,马上去把陈蕃找回来,让他做了太傅。十二岁的灵帝继位后,窦太后命令再次表彰陈蕃,要封他为乡侯,陈蕃先后拒绝了十次,终于推掉了。

陈蕃受到窦太后重用,而且和窦太后他爹大将军窦武关系很好,这下应该苦尽甘来,可以大展拳脚,励精图治了吧?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个窦太后也是一个糊涂虫,放着一个精明强干的爹和一个贤良忠诚的陈蕃不用,却和桓帝一样,重用曹节、王甫等一帮太监,依然把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一辈子在和太监做斗争的陈蕃此时得到了大将军窦武的支持,两个人决定联手铲除这帮太监。谁知道陈蕃心直口快,心里藏不住事,他自认为对窦太后有功,窦太后不会把他怎么样,于是给窦上后上了一道奏折,在说了一番大道理后,点了五个大太监的名字,要求窦太后把他们都杀掉。窦太后不许。

杀人这种计划,还是应该隐秘一点的好,这不,几个太监听说有人要拿他们的脑袋,还能在那里坐着等吗?于是太监们先下手为强,假传圣旨,先干掉了窦太后的老爹窦武。这时的陈蕃已经七十多岁了,听说窦武被杀,带着手下八十多个学生,挥舞着刀剑,要冲进宫内和太监决斗。

这就是陈蕃过于书生意气了,八十多个书生,能干得过守卫宫庭的禁军吗?结果陈蕃等人乖乖就擒,当天就死于狱中。陈蕃的家属被流放,远亲、学生和部下,统统免职或被抓。只有一个儿子陈逸,被一个朋友拼了性命保护,得以逃脱。

老衲曰:东汉风化之美,美在陈蕃之属;东汉宫庭之黑,黑在胡广之流。忠贞之士,尸骨蒙难,庸碌之臣,荣宠等身。明章之后,后汉已亡,流毒遗患,终致三国之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傅陈蕃:一屋不扫就扫不了天下吗?
陈蕃(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卷七卷八卷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汉灵帝刘宏
衲读086|关西孔子杨震:我的忧伤你不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