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痰湿的三焦辨治规律
userphoto

2023.06.27 中国台湾

关注

浅析痰湿的三焦辨治规律

□曾垂义

人之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需要津液运化。若津液运化失常,就会产生痰湿,痰湿可随经络上下游离,发生许多疾病,故有“痰生百病”“百病多由痰作崇”之说。痰湿的性质黏腻、重浊,难以治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毛德西对诊治痰湿有独到见解,且专精而博学,方简而效验。笔者有幸跟随毛老师侍诊,研习其经验,今略谈心得,内容如下。

分三焦辨证而重视中焦

毛老师辨治痰湿常以三焦区分而不离中焦。他指出,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湿的形成与脏腑有关,各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均可产生痰湿,尤以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同时,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若津液输布失常,聚而为痰。脾主运化水湿,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饮食、忧思、劳倦等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失常,变生痰湿。肾主水,肾之气化功能是津液代谢的动力,肾气虚弱,气化失常,津液运行失常,聚生痰湿。无论有形、无形之疾,居于三焦,均可引起相关疾病和症状。毛老师指出,痰湿聚集上焦,引起心肺疾病,比如胸痹心痛、心悸、失眠,咳嗽、肺痿等病,出现胸闷、胸胁满闷、心悸不安、心烦失眠、多梦等疾病。其中,对于咳嗽、胸闷等疾病,上焦痰湿常易化热,出现痰热扰心、淡热蕴肺等症状。痰湿瘀积中焦,引起消化系统疾病,比如胃痛、呕吐、腹痛、胁痛、噎膈、积聚等病,出现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胁痛、口干苦、便秘等症状。痰湿蕴居下焦,主要引起肾病、膀胱病等,比如腰痛、淋证等,出现腰痛、腰胀、小便淋漓、小便灼热等症状。三焦之痰湿,舌苔均表现厚腻、腐苔等症状。中医理论强调,脏腑之中,“脾为生痰之源”。这说明痰湿的生成,均与脾胃有关,或脾胃本身有病变,导致痰湿生成,或他脏病变影响脾胃,产生痰湿。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痰湿困脾,脾胃虚弱,一方面导致痰湿生成,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气血生化不足,后天失养,时常引起疾病。因而,脾胃在痰湿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脾胃功能正常,痰湿易除不易生。

注重芳香化湿药物的应用

毛老师对痰湿证的治疗遵循“上焦清热燥湿,中焦芳香化湿,下焦淡渗利湿”的总原则。因上焦痰湿多热化,临床常用黄连、黄芩、苦参等苦寒清热燥湿药物;痰湿困顿中焦,常用佩兰、砂仁、白豆蔻、厚朴(花)等芳香化湿药物;痰湿流入下焦,常用薏苡仁、猪苓、泽泻、车前子等淡渗利湿药物治疗。

毛老师认为,中焦是痰湿产生的根本,因而治疗痰湿应不离脾胃。一要恢复脾胃功能,断其痰湿生成之源,化除已有痰湿;二要防止脾胃进一步损伤,包括药物、饮食、情志、劳倦等。医者不能以药物损伤脾胃,所以用药要轻灵。芳香化湿药物多辛温,入脾胃经,无大寒大热之性,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既可温化痰湿,又无助湿生热、寒凉伤气之弊,对中焦痰湿尤为适宜。痰湿本应温化,即使痰湿化热,也可应用芳香化湿药物断其根源。况且,芳香化湿药有健脾、行气、止呕等功效,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

少佐温阳药以祛顽疲湿浊

一部分痰湿证患者,病久反复,形成顽痰湿浊,临床治疗棘手。毛老师认为,此类痰湿证多为久病患者,或病情复杂、脏腑功能失调,或失于治疗,或用药不当,或日日为情志所伤者。痰湿蕴结体内,并绵绵而生,日积月累,痰湿聚集而成顽痰湿浊痼疾。临床常见痰湿之腻苔逐渐消退,或遗留一部分腻苔不易消除,且常位于中后部,治疗时间长达数月。治疗痰湿的根本原则是“温化”,但对于此类痰湿证普通的辛温化湿药物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可在组方中稍加附子、肉桂、干姜等辛热药物,能够屡获良效。对于此类痼疾,不宜求其速效,宜缓功渐进,以期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发布于:河南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德西教授辨治痰湿证经验
体内有痰湿,“怪病”跟着来,3个经典方剂,祛除体内痰湿
一个中药方子,从上到下,同时帮你清除上焦,中焦,下焦一身水湿
六腑--三焦
三焦---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
理解中医(29)之 六腑——三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