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格里奇80周年超全盘点
视频仅供欣赏,勿作商业用途

今天,是阿格里奇80周岁生日。漫长的舞台生涯中,她留下了无数精彩的音乐,以及令人津津乐道的逸事。

她的演奏有何魔力?怎样的成长经历,造就了这古灵精怪的性格?浩瀚的音像资料中,哪些是不容错过的演绎版本?

下面这篇长文,为大家详细盘点她过往一生。

19411947

 天才诞生、初露天赋、拜师学琴 

在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笔下,布宜诺斯艾利斯充满了迷宫与隐喻,是一个动荡、激情、神秘且充盈着幻想的世界。

1941年6月5日,玛塔·阿格里奇诞生于这座魔幻之城,身上流淌着来自印第安、俄国犹太人和伊比利亚半岛的血液。

她的父亲(Juan Manuel Argerich)热爱艺术和哲学,纨绔潇洒,想象力丰富,整天给年幼的女儿讲述浪漫离奇的故事。拉丁美洲丰沃斑斓的文学气息,紧紧拥簇着她。

阿格里奇从小就显露出了早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典型的双子座特征。她健康好动、机智敏锐、脾气乖戾,父亲坚信女儿是罕见的天才。


不到三岁,阿格里奇就被送去了幼儿园。午休时,会有一位女士为孩子们弹琴助眠,朦胧睡意中,旋律唤醒了她身上的音乐魔法。

同班男孩向她发出挑战「你不会弹钢琴 」,倔强的阿格里奇当即证明了自己,凭感觉用一根手指在琴键上敲出听过的摇篮曲。

幼儿园老师偶闻,惊诧于她的天赋,嘱咐家长务必悉心栽培。父母给她买了一台玩具琴,她将其怒摔在地。随后,她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真正的钢琴。

与父亲截然相反,她的母亲胡安娜(Juana Heller)执拗激进,雷厉风行,不撞南墙不罢休。她刚愎强势的育女手腕,令人窒息,但不可或缺(如同郎朗的父亲)。


胡安娜要打几份工养家糊口,此外一门心思扑在女儿身上。她执行力极强,事必躬亲,每天跟着女儿去上钢琴课,逐字抄录老师所言,以便回家监督练琴。

她没有像正常孩子一样去学校念书,童年时玩伴寥寥,终日与琴相伴。为了不打扰她练琴,弟弟被送去祖父母家寄养,这让她一生心怀愧疚。


阅读文学是她少有的娱乐方式之一。据弟弟回忆,姐姐能够一边流利地演奏肖邦练习曲,让正在做家务的母亲听到琴声,一边悠闲地翻看一本小说。


1946年,五岁的阿格里奇,被一代钢琴教父斯卡拉穆扎(Vincenzo Scaramuzza)破格招收。

尽管,她之后师从过多位钢琴家,但斯卡拉穆扎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位。正是这位暴躁易怒、冷酷严苛的名师,让她拥有了无懈可击的技巧。

早年在意大利,斯卡拉穆扎曾是一位颇具名望的钢琴家,后来移居到了阿根廷。这位完美主义者,由于怯场,早早放弃了演奏事业。

1923年,他在钢琴泰斗布索尼的喝彩下举办了告别音乐会,此后全身心扎入教育事业。他吹毛求疵,精益求精,培养出了多位享誉世界的钢琴家。

 1946年10月23日,阿格里奇演出登报 

他将自身的演出经验与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剖析结合,创立了一套令阿劳、鲁宾斯坦等大师都钦佩不已的教学法。他的名徒们,如今即便年事已高,手指机能依旧状态极佳。

精准迅疾的奔跑、充满爆发力的触键,以及意大利美声般的歌唱性,是斯卡拉穆扎奉为圭臬的声音质感。他永远都在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完美的表达方式。


他主张直接通过音乐作品,而非练习曲,去掌握各种钢琴技巧。譬如,相较于车尔尼练习曲,用贝多芬奏鸣曲训练琶音,能培养出更好的乐感。

阿格里奇声称自己从不大量练习音阶,而是直接从音乐作品中锤炼技术。比方说同样是八度,在肖邦和老柴的实际曲目中,技术配置和风格特征是截然不同的。

19481952

 初演贝多芬、莫扎特、舒曼的协奏曲 


阿格里奇的诸多演奏特质,都源于斯卡拉穆扎。她从不含糊对待任何一个音,力求每个音符都质感剔透、情绪饱满,听上去清晰、茁壮而健康。

此外,她还继承了老师的艺术洁癖,纵然演出前已流利打磨了十遍,临登台依然对自己百般挑剔,所以她一生都很怯场。(霍洛维茨和米开朗杰利亦是如此)

7岁,她正式登台首演,曲目是莫扎特《第20号钢琴协奏曲》、巴赫《英国组曲》第三号和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小天才一鸣惊人。

同年,她结识了也被视为神童的巴伦博伊姆。每周五晚,她都会被母亲带去参加一个由阿根廷文化名流举办的沙龙,巴伦勃依姆是她在这里最好的玩伴。

1949年,阿格里奇在当地的广播电台,留下了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录音。这是她挚爱一生的作品。

BEETHOVEN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Op.15

Alberto Castellanos

Orquesta Sinfónica de Radio El Mundo

Concierto No 1 Op.15, En Do Mayor, Para Piano Y Orquesta - Allegro Con Brío Martha Argerich - L.Van Beethoven / R.Schumann
Concierto No 1 Op.15, En Do Mayor, Para Piano Y Orquesta - Largo Martha Argerich - L.Van Beethoven / R.Schumann
Concierto No 1 Op.15, En Do Mayor, Para Piano Y Orquesta - Rondo - Allegro Martha Argerich - L.Van Beethoven / R.Schumann

1950年,九岁的阿格里奇留下了莫扎特《第20号钢琴协奏曲》的广播录音,这部协奏曲是莫扎特最具悲剧色彩的杰作。

由于年代久远,这个录音在如今听来质量并不是很好,但仍能从中感受到年幼的阿格里奇那如火的热情,她的指尖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她那位严厉的老师,斯卡拉穆扎,通过收音机听到她的演奏后,也由衷表达了赞美。这可能是她一生听过的无数赞美中最难得的。

1951年,随斯卡拉穆扎学习了六年后,由于一些私人冲突,阿格里奇不再去他那上课了。她先后又跟他培养出的另外两位高徒学了几年琴。

MOZART

莫扎特/第20号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466

Alberto Castellanos

Orquesta Sinfónica de Radio El Mundo


一有大师来阿根廷举办音乐会,母亲就会带着她前往。阿格里奇对音乐的喜爱从未局限于钢琴,她酷爱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以及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的管弦乐。

母亲的另一大功绩,就是挤破脑袋也要创造机会,让世界顶级的音乐家们听自己女儿演奏。她会托尽一切关系找到音乐家,或者干脆守在剧院休息室或下榻酒店的门口。

她曾硬地把阿格里奇带到鲁宾斯坦、吉泽金、巴克豪斯、西盖蒂、弗兰切斯卡蒂面前演奏,大师们无不对这个小女孩青睐有加。

1952年11月26日,阿格里奇在科隆大剧院举办了一场成功的音乐会,她弹奏了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返场加演了门德尔松的随想曲和巴赫的托卡塔。

SCHUMANN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Orquestra Sinfonica de la Ciudat de Buenos Aires

1952.11.26

70多年的演奏生涯中,这三部协奏曲始终是她所偏爱的,流传的视频和录音多达数十版。在此,为读者们推荐三个比较独特的演绎版本:

2012年八月底,阿格里奇用一台1849年的古钢琴,在华沙演奏了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管弦乐队也采用了古乐,这种尝试在她的舞台生涯中十分稀少。

2013年,莫扎特《第20号钢琴协奏曲》琉森现场录音,是她与阿巴多最后一次合作。两位经历过癌症的音乐家,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的却是炽热的生命力。

1974年五月,舒曼《钢琴协奏曲》东京现场尤为独特。切利比达克执意要她减速,排练时二人剑拔弩张。她最终罕见地选择了妥协,演出效果好得出奇。

BEETHOVEN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1 in C major, Op.15

2012.8.28  Frans Brüggen

Period Piano Erard.1849

MOZART

莫扎特/第20号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466v

Claudio Abbado

Orchestra Mozart 2013.3

Mozart,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1. Allegro (Live) Orchestra Mozart;Claudio Abbado;Martha Argerich - The Art of Martha Argerich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 2. Romance (Live) Orchestra Mozart;Claudio Abbado;Martha Argerich - The Art of Martha Argerich
Mozart,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 3. Rondo (Allegro assai) - Cadenzas: Ludwig van Beethoven (Live) Orchestra Mozart;Claudio Abbado;Martha Argerich - The Art of Martha Argerich

SCHUMANN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Sergiu Celibidache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1974.5.29


19531956

 古尔达,影响她一生的灵魂导师

凡杰出钢琴家,需备三种品质:卓绝技艺、性格魅力、高端品位。好的审美能力尤其重要。古尔达比阿格里奇年长11岁,他的独特品位,深植于她的心魄。

十六岁时,古尔达在日内瓦国际大赛上一举成名。他二十岁登台卡内基音乐厅,演奏了贝多芬全套钢琴奏鸣曲,轰动乐坛。他一生恪守来自父亲的信条:个性、傲骨、固执。

1951年,阿格里奇第一次听到他演奏,彻底被这鲜亮勇敢,桀骜不驯的琴声迷住了。长久以来,她在访谈和纪录片中,始终称古尔达是对其影响最深远的人。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1951年的古尔达,是如何驾驭贝多芬最艰深的钢琴作品《第29号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的:

BEETHOVEN

贝多芬/槌子键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 29 in B♭ Major, Op.106

Musikverein Vienna 1951.3.22

Piano Sonata No. 29 in B-Flat Major, Op. 106 'Hammerklavier': I. Allegro Friedrich Gulda - Milestones of a Piano Legend: Friedrich Gulda, Vol. 4
Piano Sonata No. 29 in B-Flat Major, Op. 106 'Hammerklavier': II. Scherzo. Assai vivace - Presto - Tempo I Friedrich Gulda - Milestones of a Piano Legend: Friedrich Gulda, Vol. 4
Piano Sonata No. 29 in B-Flat Major, Op. 106 'Hammerklavier': III. Adagio sostenuto, appassionato e con molto sentimento Friedrich Gulda - Milestones of a Piano Legend: Friedrich Gulda, Vol. 4
Piano Sonata No. 29 in B-Flat Major, Op. 106 'Hammerklavier': IV. Largo - Allegro risoluto Friedrich Gulda - Milestones of a Piano Legend: Friedrich Gulda, Vol. 4

阿格里奇和古尔达的演奏,从始至终都有一股恒动的心跳横贯乐曲,那是他们视为音乐灵魂的节奏感。捍卫着稳固的脉搏,然后尽情挥洒浓烈的情绪。

他们指尖奔涌而出的乐句,永远是直抒胸臆的、爽朗明快的、一气呵成的,新鲜健康而不矫揉造作,就像是在跟一个胸怀敞亮的人,大大方方地交谈一样。

在当时,这种审美趣味别具一格,人们更重视如何让钢琴像唱歌一样,去抒发唯美诗情,而非追求动感的、抖擞的、顿挫鲜明的律动。

从他们偏爱的曲目中,也能看出这一点。古尔达喜欢经络分明的结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阿格里奇喜欢天马行空的节拍,拉威尔、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

鲜烈铮亮的节奏感,使得阿格里奇在演奏时,宛如一股强劲的气流,让音乐的活力持续涌动。举个例子,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 

十岁的阿格里奇,听到古尔达演奏的瞬间,激起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她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追求是怎样的音乐,只有这位年轻的奥地利钢琴家能帮助自己达成。

1954年,古尔达再访阿根廷时,母亲为她争取到了一个机会,参加古尔达与几位当地杰出钢琴学子的会面。

听了一段小阿格里奇的演奏后,古尔达也猛然发觉,他们是心有灵犀的一类人。他郑重向她许诺,要是她能来维也纳,他一定会尽心关照她。

为了让女儿出国深造,母亲托市长向总统贝隆请愿,几天后,她们收到了来自总统的会面邀请。贝隆询问小天才想去哪儿,维也纳,她毫不犹豫地回答。

贝隆慷慨地为她父母,安排了在阿根廷驻维也纳大使的工作。次年初,一家人从故乡阿根廷启程,远渡重洋到了欧洲大陆。

 古尔达会见年轻钢琴精英 

古尔达指点过不少年轻钢琴家,但从未正式收过学徒。年迈的阿格里奇在纪录片中笑道:我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入室弟子。

他们每周都在一起探索音乐,互动默契,兴致盎然。古尔达拓宽了她的审美视野,尤其是让她领悟到了前所未有的幽默感,从海顿、莫扎特到爵士乐,自由而振奋。

阿格里奇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旺盛的精力和无尽的想象力。古尔达会录下他们上课时的演奏,然后一起重听、批判、探讨、改进。

古尔达对她的评价一针见血,他认为她的性格和演奏,有一种「雌雄同体」的魅力。这也难怪之后,她会疯狂迷恋上女大提琴家杜普蕾。

阿格里奇随古尔达学了一年半。期间,她结识了当时还是钢琴家的阿巴多,他们三人都是德彪西的崇拜者。

阿巴多邀请她一起合作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此后,她再也没有碰过这部作品。她觉得勃拉姆斯古板无趣,除了与朋友合作室内乐外,几乎不碰他的曲子。

古尔达与阿巴多之间,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七十年代合作录制的几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是极佳的演绎,古尔达的即兴演奏惊艳绝妙。

阿巴多青年时代作为钢琴家,留下的音像资料并不多,下面这张早年录音合辑中,收录了他弹奏的康比尼《第三钢琴协奏曲》、巴赫《为四台键盘乐器而作的协奏曲》。


19571962

 两场大赛、欧洲巡演、第一次淡出 



阿格里奇离开古尔达后,从维也纳搬到日内瓦,受李帕蒂的遗孀马德莱娜(Madeleine Lipatti)照管,并被引荐给了钢琴大师马加洛夫。

马加洛夫(Nikita Magaloff)出身俄国贵族,举止儒雅,琴艺考究,是李斯特和肖邦的再传弟子,完整录制过肖邦全集。他的演奏得到过普罗科菲耶夫、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的高度赞誉。

她为马加洛夫弹了肖邦,令他耳目一新,当即成为了他的学生。后来,他还介绍她认识了传奇女钢琴家,克拉拉·哈斯姬尔。


 李帕蒂夫妇,马加洛夫 

在马加洛夫的建议下,她决定参加1957年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每过一轮,她才开始准备下一轮参赛曲目。

她毫无悬念地摘得了冠军,全场为她起立鼓掌。




十天后,她参加了日内瓦音乐比赛,这项赛事在当时也是国际顶级的,米开朗杰利、索尔蒂、古尔达等人皆扬名于此。

过关斩将的过程十分顺利,决赛轮她弹奏了最爱的舒曼《钢琴协奏曲》,又一次载誉而归。一同参赛的波利尼,屈居男子组第二名。

Schumann

舒曼/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OSR - 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Samuel Baud-Bovy



比赛让她收获了名誉、朋友和纷至沓来的邀约。赛场上她所向披靡,越战越勇,可正式音乐会仍令她紧张焦虑,尽管所到之处,她都备受观众和媒体尊宠。

17岁那年,她第一次取消演出,她故意割破了自己的手指,谎称不小心受伤无法登台。她也一再拒绝了DG唱片公司的录音之邀,她认为眼下自己还有待精进。

所幸,她在欧洲巡演的这段时期,有一些珍贵的实况录音,如今被世界各地的乐迷们发掘出来。2018年发行的这张唱片,收录了她1955—1961年之间的部分演奏录音。




巡演令她感到焦躁、疲惫和恐惧,就像她的偶像霍洛维茨一样,她无法忍受舞台上令人窒息的孤独。

1960年9月,她觉得可以先告一段落了,于是取消了之后的演出。这一年,她终于下定决心,认认真真录制一张唱片专辑。

期间,她偶遇老朋友内森·弗莱尔,他们志趣相投,相谈甚欢。几天后,弗莱尔陪同她一起去汉诺威录了唱片。这位低调的巴西钢琴家,后来成为了她一生最信赖的男闺蜜。

 合照分别拍摄于1958年、1964年 

这一时期的阿格里奇,还掌握了两部重要的作品,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后者,据她自述,是在睡梦中听室友练琴时潜意识学会的。

在瑞士期间,她重逢了小提琴大师西盖蒂,与他合作演出。六十年代初,她与美国炫技小提琴名家鲁杰罗·里奇,远赴苏联举行音乐会。

她1960年在德国演出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实况录音,也一同被收录在了她与里奇合作的唱片中。

RAVEL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1960.4.4 / Ernest  Bour

Southwest Germ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M. 83: I. Allegramente Martha Argerich;Ernest Bour;Unknown Artist - Argerich & Ricci: 1961 Leningrad Recita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M. 83: II. Adagio assai Martha Argerich;Ernest Bour - Argerich & Ricci: 1961 Leningrad Recital
Piano Concerto in G Major, M. 83: III. Presto Martha Argerich;Ernest Bour - Argerich & Ricci: 1961 Leningrad Recital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性格有一定的相似度,都比较直截坦荡、随心所欲。演奏风格也颇为豪放,喜欢以偏快的速度处理作品。

相比之下,里奇的演奏更加不拘小节。1979年,他们在卡内基音乐厅的合作,也有留下唱片录音。



 1979年10月20日,卡内基音乐厅实况录音 



米开朗杰利,是一位甄于完美的钢琴怪杰,他秉性孤傲,从不取悦大众,常年处于半隐退的状态。

阿格里奇与他也颇有共性,他们都有过从医的理想、都我行我素、都爱临时取消演出、都喜欢拉威尔、都在日内瓦大赛上夺冠。

1960年,波利尼在肖邦钢琴大赛上夺冠后,退隐多年跟随米开朗杰利修行。淡出舞台的阿格里奇也找到了他,但上课的次数屈指可数。

这段时期,阿格里奇仍然有一些零散的演奏录音,下图这五张唱片,相对完整收录了她1955年—1966年间的录音。

19631968

 霍洛维茨、傅聪、陈亮声和肖邦大赛 

 Martha Argerich, 1964 

人虽不在江湖,但盛名却不绝于耳。她在DG录制的首张唱片,好评如潮,人们翘首以待这位钢琴新星的复出。只有霍洛维茨,真正懂得她的沉默。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祝贺信,让她决心去一趟美国。

霍洛维茨的演奏令她痴狂,他的琴声有着千变万化的光泽、色彩、质地和音响,有着不可预料的情绪转折和爆发力,尤其是那浑厚的回响和辉煌的八度,都踩在了她的审美点上。

1965年,霍洛维茨隐退了十二年之久,才重出江湖。退隐期间,他被妻子旺达·托斯卡尼尼严加看管,时常要接受荒谬的电疗,以试图治愈他的同性恋倾向。

1963年初,阿格里奇到了纽约,住在霍洛维茨家不远处。遗憾的是,几次预约见面都被旺达拒绝了。冥冥机缘,她在美国结识了两位来自中国的年轻音乐家。

 阿格里奇与傅聪四手联弹, 1995 

当时的傅聪,还是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女婿,在美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巡演。期间,他与阿格里奇恰好在同一个朋友家借用钢琴。

他们聊得十分投缘,傅聪认为她是百年难遇的奇才,她非常欣赏傅聪的品位和学识。

傅聪把作曲家陈亮声介绍给她。后来,阿格里奇有了身孕,同年9月在旧金山与陈亮声举办了婚礼,但生活在一起数周后就不欢而散。

次年三月,阿格里奇在日内瓦诞下长女Lyda Chen,因为母亲胡安娜的一时冲动,她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这背后的故事在纪录片《Bloody Daughter》中有详细讲述。
 阿格里奇与长女 

Stefan Askenase是一位杰出的肖邦作品诠释者,他与妻子十分看好阿格里奇的才能,劝说她重拾琴艺,全力准备肖邦国际钢琴大赛。

她得到了这对夫妻的耐心指导,也主动向马加洛夫和傅聪求教。同时,她会举办一些小规模的公演,来找回在舞台上弹琴的状态。

赛场上,她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浑然天成的浪漫气场,比一切精巧布局都更直击人心。下面,我们欣赏一下她当时弹奏的肖邦《第三号谐谑曲》:

 肖邦《第三号谐谑曲》 

 四轮比赛的曲目单 
比赛结束后,EMI唱片公司立刻趁热打铁,邀请她录制了一套肖邦作品专辑。但由于版权纠纷,这张唱片直到21世纪才得以发行。

CHOPIN

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ding

I. Allegro maestoso Martha Argerich - Chopin: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ding
II. Scherzo - Molto vivace Martha Argerich - Chopin: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ding
III. Largo Martha Argerich - Chopin: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ding
IV. Finale - Presto, non tanto Martha Argerich - Chopin: The Legendary 1965 Recording
1966年起,她的事业回归正轨。这一年,她录制了一场电视音乐会,演奏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

她笑道,如果自己先弹完李斯特再弹肖邦,那后者多半会发挥失常,因为肖邦会嫉妒。


 1966年的电视音乐会 

1967

 友谊,多段恋情,两个女儿 


1966年底,阿格里奇搬到伦敦居住。她遇见了老朋友傅聪、弗莱尔、巴伦勃依姆,认识了新朋友杜普蕾、科瓦塞维奇(Stephen Kovacevich)。

在此需要梳理一下关系,科瓦塞维奇和杜普蕾曾是情人,后来杜普蕾嫁给了巴伦勃依姆,科瓦塞维奇成为了阿格里奇的伴侣,这两对都是傅聪介绍认识的。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在阿格里奇眼中地位神圣。她年幼时听到阿劳演奏第二乐章的颤音时,感受到了电流般的激灵。她从来不公开演绎这部作品。她听过古尔达、米开朗杰利演奏这部协奏曲后,更觉得望尘莫及。

傅聪第一次带她去听科瓦塞维奇的音乐会,他弹的正是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现场她再一次被震撼到了,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位性情古板的钢琴家。

好景不长,热恋渐退后,他们因生活习惯不合,分道扬镳。科瓦塞维奇活得像一只钟表,井井有条,除了练琴无欲无求,而阿格里奇则昼夜颠倒、作息紊乱。


六十年代末,她携老朋友阿巴多,录制了四部她钟爱的作品: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她愈发随心所欲,不畏权威。1968年,她临时取消了与伯恩斯坦的合作,使得伯恩斯坦不得不自弹自指完成演出。

1969年,她与阿巴多在罗马再次演绎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事实上,阿格里奇对《左手钢琴协奏曲》感情更深,正是如此,她从未公开表演过后者。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相比她以往爱过的人,迪图瓦无疑是最有生活情调的,他宽容贴心,风流多情。阿格里奇斩获日内瓦音乐比赛冠军时,他就心怀仰慕地拜访过她。

十年后,阿格里奇与科瓦塞维奇一分手,转身便与迪图瓦步入了婚姻殿堂。次年,阿格里奇诞下二女儿安妮·迪图瓦。

婚姻持续了五年,以迪图瓦出轨小提琴家郑京和而告终。1974年,他们正式离婚,阿格里奇带着二女儿,回到了科瓦塞维奇的怀抱。

迪图瓦的一大功绩,是成功说服阿格里奇,去尝试她之前无意演奏的作品。比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

TCHAIKOVSKY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1975

RACHMANINOV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RadioSymphoni Orchester Berlin

1982

BEETHOVEN

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3

Orquesta Filarmónica de Buenos Aires

2004


1975年,阿格里奇诞下小女儿斯蒂芬妮。她与科瓦塞维奇从未正式过结婚,三年后他们再次分手了。

八十年代,她又经历了几次恋情,持续最久的是与Alexander Rabinovitch那纠结痛苦的十年。

1980年,阿格里奇担任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评委,对钢琴怪才波戈莱里奇的淘汰深感不满,她愤然辞职离场。这次事件是老乐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1983年,她正式决定,不再举办独奏音乐会。她喜欢跟朋友们同台合作,她与克莱默、麦斯基、弗莱尔、罗斯特罗波维奇、卡普松兄弟等演奏家,活跃于室内乐演出舞台。

1992年,她被查出身患癌症,幸运的是,经过手术与治疗,她逐渐康复起来。并于1995年,在日本别府创立了阿格里奇音乐节.....

1996年,她与前夫迪图瓦一同访华,在北京举办了两场音乐会,演奏了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再后来的事,她在两部纪录片中,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最后,推荐几首她罕见的录音


GRIEG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6

Pedro Ignacio Calderón

Orquesta Filarmónica de Buenos Aires

Live 1969.7.28

LISZT

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

Liszt Piano Concerto No.2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Daniel Barenboim

1996.4

BEETHOVEN

贝多芬/华尔斯坦奏鸣曲

Beethoven Sonata Op.53 Waldste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卡拉扬、古尔达、阿格里奇、伯恩斯坦,听之让你深深入迷的名演录!
米凯兰杰里 -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1 & 3》
阿格里奇与阿巴多演奏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
玛莎 阿格里奇---钢琴音乐专辑
Argerich & Dutoit -《肖邦: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
阿格里奇81岁生日!今日除了祝她生日快乐,当然还要听她的音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