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化腾:IT小白的谦卑逆袭

       十多年前,我们常常兴奋地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小企鹅,滴滴答答地敲着键盘。如今,一个孤独的小人面对巨大的地球,成为我们最为熟悉的画面之一,收发微信、晒朋友圈是我们的日常。从QQ到微信,马化腾打造了一个庞大的腾讯帝国,为中国人创造了全新的沟通方式。

没有李彦宏的海归经历,不像马云那般具有煽动力,更缺乏张朝阳的表演欲,1971年生于广东汕头、IT出身的马化腾,有着典型的理科生性格,冷静、低调、内敛,有好朋友还笑他有点闷骚。

虽然早已坐拥千亿身家,但他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还会有些紧张,说话的时候常常掉链子。十几年如一日的身材发型,一张人畜无害的娃娃脸,和气得像是隔壁的大哥哥,连腾讯员工都亲切地称呼他pony。1998年11月,IT小白马化腾和他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张志东创立了腾讯,之后又有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加入,形成后来广为传说的“五虎”格局。当时与深圳电信的一个合作,让腾讯抄袭式创新地开发出一个即时通信软件,进而拥有了自己的产品,并使其与同行渐渐分道扬镳,拉开距离。这个软件就是:后来改名为QQ的OICQ。

OICQ的母亲叫ICQ,一款由三个以色列人开发的,方便人们在网上聊天、发消息和文件的通信软件,也是全世界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当腾讯将其山寨与汉化时,它已被估值4.07亿美元卖给美国在线。OICQ一出生就很受欢迎,用户几何级疯狂增长。但是因为采取免费模式,OICQ用户的增长不但没能为其带来收入,而且还不断加重其运营负担。当时的市场也还没有意识到用户的商业价值,马化腾他们也没有意识,可以去找风投融资所以没干多久,手里那点老本就快花光了,严峻时刻,落魄到连服务器托管费用都负担不起,每天睁开眼睛,就要为钱操心。马化腾四处找钱,却处处碰壁。

他曾数次找到腾讯的房东——深圳赛格集团,也曾找到广东电信希望300万卖掉“OICQ”,但没有任何人对他的谈话有兴趣。之后,他又北上找到曾经的合作伙伴中北寻呼集团,降价100万继续把“OICQ”往外卖,但中北的高层,拿现在的话说,以为他是来“逗比”的:你让我花200万买一个电脑软件?找钱无路,“OICQ”的用户数量却一直迅猛增长。据说,那段时间,马化腾做梦都会因为越来越高的用户维护投入和服务器托管费而惊醒。甚至差一点,马化腾就跟深圳电信局达成一致,以60万把“OICQ”卖给对方。但就在双方都要签字画押的关键时刻,马化腾却忽然发现“OICQ”对自己而言,已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亲儿子”,进而终止了交易。实在撑不下去了。他们决定再找银行,找熟人,撑一天是一天。当时,马化腾几乎向每一个债主提出过“以股还债”,但是没人愿意要腾讯的股份。大家的想法都很一致,OICQ是个没法赚钱的破软件,而且是个填不满的坑。找不到新钱,还要躲旧债的马化腾与战友们“节衣缩食”,在随时担心会“死掉”的不安中,依然咬紧牙关坚持服务与开发不停止。屋漏偏逢连夜雨,已经收购了ICQ的美国在线给腾讯发来了英文律师函,称OICQ侵犯了旗下软件ICQ的知识产权,要求腾讯立即停止使用OICQ的域名。乱做一团中,腾讯五虎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继续干!能借的钱都借光了,挖空心思再借钱的协商大会中,有人建议腾讯应该去找风险投资。在当时,风投是个新鲜事物,马化腾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但一听可以弄到钱,他顾不得多了解,就决定:可以,可以,抓紧干。不久,一个机会就来了。199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一个助推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的交易项目: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不善外交的马化腾亲自上场,他抱着改了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高交会的展台,极力推销。最终,IDG和香港盈科,各出110万美金各投了腾讯20%的股份。

而就在这次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就平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电脑办公,争分夺秒地逆转着腾讯的命运。有了这笔钱,腾讯立马鸟枪换炮,上到新台阶。同时,傍来的大款和高人,还帮他们解决了英文律师函的问题,并将OICQ改名为QQ。2000年4月,QQ注册用户突破500万。第二个月,用户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十万大关。《人民日报》还特意为此发了一条短新闻。用户的迅速增长,给腾讯的管理和运营带来一系列挑战。但最重要的,还是钱的挑战。因为当时互联网普遍还没找到盈利模式,QQ用户越多,意味着越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且没有匹配的收入。作为当家人的马化腾,依然是每到月底就心慌。融来的那点钱,眼看着就又要花光。而当哥几个准备再去融钱时,却又迎面遭遇打头风。互联网泡沫在美国爆破,之前被追棒的互联网公司转眼成为烫手山芋,人人避之不及。此时,无论是IDG还是香港盈科,都不愿再往里面扔钱了,甚至萌生退意,努力把腾讯往外推。腾讯先后找了新浪、雅虎、搜狐、网易这几座当时的互联网大山,希望他们接手跟投。但这些大家伙,从骨子里不认为QQ有什么大戏,而且自信,即使有戏,自己也可以转眼就做出一个来。因而,没有人愿意出价收购或与他们合作。

在当时,几乎无人相信还会有什么互联网企业可以翻过新浪、搜狐、网易的五指山,就像今天几乎无人认为,会钻出来一个小公司,打败腾讯或阿里。那一段时间,也是马化腾最艰难的时光。之前,摊子少,需要负责的人也不多,大不了就不做了。而现在,他已是进退两难,骑虎难下。一位腾讯的老员工曾经回忆,有天一早去找马化腾签字,发现他蓬头垢面,憔悴万分,问询后得知,焦头乱额中,那一整夜,马化腾独自一人留在了办公室。终于,马化腾在煎熬中等到了南非MIH集团,接手了盈科持有腾讯的全部股份和IDG持有腾讯的12.8%股份,也以一笔堪称巨资的投入,为腾讯注入了崭新的动力。

如今,每天都有数亿的用户通过QQ、微信、WeChat、QQ空间、QQ游戏、腾讯网等综合平台在线沟通、获取资讯、娱乐消遣和网上消费,也为腾讯,为马化腾源源不断地贡献着财富和利润。腾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涉足了所有互联网业务领域,市值长期保持在2000亿美金左右的规模,他本人也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富豪、商界领袖。但是,如果不是身处互联网时代,他或许真会与公众彻底绝缘。相较于其他互联网大佬,马化腾更像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技术人才。你如果将“时代精神”之类形而上的问题抛给他,他会告诉你“我真没想那么多,虚的东西我不会讲。”但是如果你请他谈谈产品,他会自问自答地说出一大堆内容。一位腾讯公司的高层曾告诉记者:“Pony对产品抓得很细,细到一个PPT上有细节表述错误他都能看出来。他会花很多时间去看用户的反馈,看BBS,看博客,看别人对产品的感觉。”

腾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长为压在中国互联网创业者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它在一个亦步亦趋相互模仿的产业环境中,成为被其他抄袭者指责抄袭次数最多的互联网公司。它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社交网络系统,业界的评价却是“有用户,无粉丝”。出微信、微博、推团购,再加上拍拍、搜搜、QQ电脑管家、QQ影音,似乎没有东西是它不做的,堪称行业公敌。

从曾经的IT小白到如今的商界大佬,马化腾对技术、产品的重视从未降低,谦卑的姿态也一如既往。而关于“第一”这样的名号,马化腾并不看重,他说:永远不要看这个,永远不要看市值变化,最重要看做这个事情是不是很有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腾讯QQ总裁马化腾创业史
解读《腾讯传》
曾救腾讯于水深火热之中的Naspers 为何不再情深?
接近13亿用户的微信为何不敢收费?当年的QQ号收费差点毁掉腾讯
互联网大佬趣事集锦之马化腾篇
细梳腾讯帝国幼年艰辛,竟几度面临夭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