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小知识:纪传体和纪传体史籍,聊聊二十四史的体例

纪传体和纪传体史籍

纪传体是我国古代历史书籍的重要体裁之一。纪传体以人物为记载中心,其创始人是我国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其代表作为《史记》。其体例分为:“本纪”,以叔帝王,兼排比军国大事;“世家”,记诸侯封国、开国功臣、特殊人物;“表”,用以谱列年爵、事件及人物;“书”(后史皆改为“志”),记载重要典章制度的沿革与变迁;“列传”,记述将相功臣、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少数民族及外国。这种体裁以帝王将相为历史的主体,是全书的中心,全书虽有五种体例,但核心是纪、传,故该体以此得名。

纪传体之所以在司马迁那个时代产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根据史学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文字以后,人类记事的最简单形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因此,编年记事成了最早的史籍编撰法。墨子所言“吾见百国春秋”(《隋书·李德林传》)与孔子所得“百二十国宝书”(《史记正义》引何休语)以及流传下来的《春秋》、《竹书纪年》都是编年体史籍。这些编年史一般都是简单的大事记,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和社会制度,后人读起来也费解,所以,东汉桓谭曾批评《春秋》过于简单,“是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可知也。”(见《新论·正经篇》)王安石讥之为“断烂朝报”(《宋史·王安石传》)。《左传》虽然由大事记撰史方法改为编年叙事,内容比较详细,但仍不能全面反映历史。司马迁之前,曾出现过一部《世本》,其体例有帝系、姓氏、居、作、世家、传、谱,司马迁据以再参考《国语》、《尚书》等先典典籍的编纂特点,创造了纪传体。纪传体的创立,扩大了记载历史的范围,丰富了史籍的内容,也推动了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司马迁在其《自序》中尝自比孔子,说自己的著作是“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范晔也曾说;“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后汉书·班彪传》)这些都表明司马迁的《史记》是继承和发展先秦史学成就的结果。就其史学编纂造诣,刘向、扬雄称赞说:“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可见,司马迁创立纪传体是对史学的重大贡献,他被誉为“良史之才”是当之无愧的。

纪传体产生也是时代的需要。《史记》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并非偶然。从孔子到司马迁,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由割据到统一、由乱到治的历史时期,在此时间,秦始皇首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汉武帝时,这个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面趋于成熟,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空前繁荣、空前强大。纪传体这种包罗宏富、体制博大的纂史体例正是时代特点在史学方面的反映。尽管司马迁遭受到汉武帝的极刑之辱,但是,司马迁歌颂封建帝王、维护封建制度的基本宗旨是没有改变的。其父临终遗言嘱托他继承父志,写一部表彰“海内一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见《太史公自序》),反映了司马谈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愿望。应该说这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指导思想与其父志完全相同,他在《自序》中写道:“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这里的中心思想是说,天上的群星朝北斗,幅条绕车轴,人间的中心是帝王,群臣作为股肱相辅佐。这种“帝王中心论”,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的需要,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在史学领域的必然反映。这种“帝王中心论”正是历代帝王选择纪传体编撰正史的根本原因。由于帝王的垂青,由于纪传体本身的特点,纪传体正史取得了史界的主流派地位,流传久远,竟与封建王朝相终始。纵观全部纪传体正史,无不深深打上“帝王中心论”的烙印。

用纪传体撰写的史籍根多,但并非所有纪传体史籍都被承认为正史,而有正史、别史之分。正史一词,首见《隋书·经籍志》,即由皇帝钦定或官方批准的纪传体史籍。正如《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叙文所说:“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清代经乾隆皇帝“宸断”的正史,人们通常称为“二十四史”。民国时期,总统徐世昌曾下令批准柯劭忞撰的《新元史》为正史,因此,又有二十五史之称。民国初年,清史馆编撰了《清史稿》,因有违碍民国言词与思想,明令禁止发行,后虽有重修打算,因“七七”事变而受阻。到一九七七年,才由中华书局整理标点,正式发行。从《史记》到《清史稿》共计二十六部正史。

所谓“别史”,即未被钦定的纪传体史籍,目录学家们称之为“别史”。“别史”之名始于《宋史·艺文志》。《四库总目》云,别史即正史别支,“犹大宗之有别子云尔”。重要的有;宋代王偁的《东都事略》、郑樵的《通志》、谢启昆的《西魏书》.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陆游的《南唐书》、梁廷柟的《南汉书》.陈正源的《宋史翼》、叶隆礼的《契丹国志》,邵远平的《元史类编》,查继佐的《罪惟录》,徐鼒的《小腆纪年》、温睿临的《南疆逸史》等。到近、现代,纪传体史籍几乎绝迹,今人用纪传体写史的,仅有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国史稿》一书。

从纪传体正史的修撰情况看,可以分为私修、官撰、奉敕私修三种,其中私修为数较少,而且最后也需要官方认可,才可以入正史。编修正史,东汉以后,形成一种制度,每一个新兴王朝都要为前一个王朝写史,一律遵循“国可亡史不可灭”的习惯法,编修正史。修史所据史料,主要是前朝起居注、实录、官府典章、文件档案等等。每个王朝的皇帝言行动止,军国大事都由史官记录,称之为起居注。实录是根据起居注编成的,其体裁属于编年体,本纪主要根据实录写成。一个王朝灭亡后,这批资料由后一个王朝作为战利品妥善保管,以备修史。唐代以前,多以个人之力撰史,唐太宗时建立史馆,聚集人才,以宰相监修,由此变为官修。帝王如此重视修史,完全出于吸取治乱兴衰经验的需要,以图从中寻求新王朝治国安邦之道。对新王朝统治者来说,为前一王朝修史,也是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名教、道德并以此维护新王朝社会秩序的重大措施。司马迁在《礼书》、《乐书》中指出:“治上安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唐太宗也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正史的地位决定了人们研究正史的兴趣。对正史的研究反过来对正史的演变,发展又起着推动作用。这里有必要对正史研究成果做一简要介绍。

首先是注释,考证。注释以“前四史”、《晋书》为主,《史记》注释以兰家注为代表,裴胭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冠于众家之注。《汉书》注家较多,东汉至南北朝有应劭、服虔、韦昭等二十三家之多,唐颜师古集众家注,作《汉书注》,唐至清又有六十七家注《汉书》,清王先谦作《汉书补注》,为集大成的注本。《后汉书》注释,有梁刘昭、唐章怀太子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则在诸家之上。《三国志》注释,最杰出的当推刘宋裴松之注,裴注采用一百四十多种史籍及有关史料,注文可分补阙、备异、惩妄,辨论四个方面,资料份量超过原文三倍,裴松之堪称《三国志》的功臣。《晋书》有吴士鉴.刘承干合注的《晋书斟注》,姚铭恭的《晋书繁注》。除上述几家注释之外,其他正史均无注本。关于考证正史的著作,清代最为发达,成就最大者有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张元济的《校史随笔》。考证一史者为数也不少,清梁玉绳、王念孙、崔东璧,今人陈直先生皆有所发明,日本人龙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也是考史佳作之一。

第二是补史。重点是表,志的补作。正史中纪传表志齐全者十种,有志无表者九种,无表无志者七种,即使有表有志的也“未尝无瑕可指”。因此,后世史家纷纷补作表志。一般说来,志难作亦难补,江淹曾说:“修史之难,无出于志。”郑樵也认为:“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不比纪传,纪则以年包事,传则以事系人,儒学之士,皆能为之,惟有志难。”(《通志·总序》)补志虽难,却很有价值。顾颉刚先生说:“表之为用,不仅旁行斜上,而在乎钩玄提要,志之为用,亦不惟整齐故事,而在乎原始要终。”他又说:“正史中之表志,于典章之沿革,人事之变迁,各尽其贯穿综台之任务,使读之者对于历史现象有整个之认识,则更为此资源中之真精实髓。”(见《二十五史补编.序》)补史之作大致有三类:有补作,如钱文子的《补汉兵志》;有校正,如王启元的《史记月表正讹》;有考订,如姚振孙的《隋书经籍志考证》。补史的全部成果已汇为《二十五史补编》,是正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

第三是系统评论正史。成就较大者有范文澜的《正史考略》、徐浩的《二十五史论纲》,另外,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以及其他史部要籍解题著作,对正史也有较系统评介。

第四是研究正史的有关工具书,如《史姓韵编》、《二十四史传目引得》、前四史的《注释综合引得》、《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二十四史传记人名索引》、《二十四史不列传人名索引》,近年来中华书局又陆续出版各史的人名、地名索引,现已出七种。

为了系统整理正史研究成果,中华书局已开始出版《二十四史研究资荆丛刊》,已出版的有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吴廷燮的《唐方镇年表》等。这套丛刊的问世,必将进一步推动历史遗产的研究。

关于正史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宋元刻本,已不多见,只有少数几家图书馆有收藏。明刻本有南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毛晋汲古阁刻本,简称汲本;清代有武英殿二十四史刻本,简称殿本,金陵五洲书局刻本简称局本;一九四九年以前,还有同文书局石印本、集成图书公司印本、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石印本、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珍本、百衲本等等;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二十四史标点本,集注释、校刊之大成,可称最佳版本,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关于纪传体优劣,前人已有许多评论,我国杰出史评家刘知几指出:“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期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其短处是“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史通·二体》)清代文史评论家章学诚对司马迁、班固奠定的纪传体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迁书体圆用神”,“班氏体方用智”,(《文史通义·书教下》)成为藏往知来的史学名著,其编撰体例成为“后世不祧之宗”。章氏又指出,纪传体到后世便僵化起来,失去生气。他说:“后史失班史之意,而以纪表志传,同于科举之程式,官府之簿书,则于记注撰述两无所似,而古人著书之宗旨不可复言矣。”因此,章氏提出变革史籍编纂法的主张,近代梁启超认为,“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他还严历批评《汉书》以下诸史,以帝室为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成为纪传体最严重敞病。然而,梁氏又说:“纪传体中有书志一门,盖导源于《尚书》,而旨趣在专记文物制度,此又与吾侪所要求之新史较为接近者也。”(《中国历史研宄法·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他所理想的史籍,实际上是会通古今的章节体。以上诸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纪传体利病得失,各有精辟之见。笔者认为,纪传体最大优点是分门别类记载人物,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教育等重大制度,系统保存了古代文献,便于后人从各个方面查找史料。其最大缺点是不能概括历史全过程,看不出所史进程的原委、因果关系。就是说,分门别类记事有余,综合概括不足。作为历史遗产。今天仍有学习、研究之必要,也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必读之书。作为历史编纂学的价值来说,也仍然有一定借鉴意义。今天固然不必大张旗鼓地恢复这种编写形式,但是,为了繁柴史学,百花齐放,可以吸取纪传体的某些优点,搜集资料、编写历史,也可以收到古为今用的效果,如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国史稿》便是一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厚重的历史变得亲切 《前四史解读》重磅推出
中国史学与史书
文学文化常识大全 - 中国文化
二十四史体例、概况、价值 【2013南开大学相关真题】
二十四史扫盲篇
纪传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