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上海人都去哪里白相?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新都溜冰场、虹口大戏院……这些都是上世纪的上海曾经风靡一时的游玩地。不仅消磨时间,还颇有乐趣。不管物质条件怎么样,人们的活力、想象力,总会让城市生活展现出富有光彩的一面。对于老上海人来说,那是带有时代烙印的地方,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


工人文化宫,娱乐聚集地



工人文化宫是上个世纪的一个流行场所,简单说是为劳动者在业余时间提供文化、科学和艺术学习及娱乐的场所。现在听起来这个名词有些陌生。无法想象,在如今我们生活的城市里,能有一个内环内,有影院、剧场、电子游艺厅、花鸟市场、图书馆阅览室,还有游泳、溜冰场和游乐场的“娱乐天堂”,会多轰动?


小孩玩游戏机、碰碰车;年轻人看电影、唱歌、购物;老人跳交谊舞、看戏曲,无论什么年龄,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时髦的娱乐方式。


1沪西工人文化宫



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沪西工人文化宫,长期被市民称为“西宫”,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批重大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由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于1954年指示建设。其中的主楼(现沪西工人俱乐部)建成于1959年,曾经是沪上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1961年正式对外开放。



西宫旧貌


曾经,人们可以在西宫看电影、划船、钓鱼、游泳。上世纪80年代,西宫还增添了不少大型游乐设施,并且相继成立了美术、摄影、集邮、书法、影评、书评、钓鱼等爱好者协会。西宫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休闲“圣地”。后来,西宫分为了“老西宫”和“新西宫”,新西宫由4层楼组成,出售服饰、背包、饰品等,西宫也逐渐成为了学生购买小商品的乐园。


沪西工友俱乐部旧貌



曹杨路520号,是西宫另一个入口。走入后就能看到一家颇有人气的点心店和沪西工人文化宫花卉苑,小仓鼠、金鱼、乌龟、花草,一大早就吸引了不少市民。而在市民陈先生的记忆中,这里以前是一个溜冰场,“冬天是溜冰场,夏天就变成游泳池的更衣室了”。

陈先生是“普陀小囡”,那时从家到西宫步行只要10分钟,第一次游泳、第一次溜冰、第一次划船都是在西宫。

那时溜冰5角钱一小时,溜冰鞋都是铁做的。陈先生胆子大,没老师教就自学,刚开始总摔跤,裤子破了,手脚上乌青块不断,去了三四次后竟然“无师自通”,在西宫掌握了第一门运动技能,“心里那叫一个得意啊”。



沪西工人文化宫人工湖


西宫的两幢主体建筑、人工湖以及其它设施,不仅为市民文化活动提供了宜人环境,更积淀着几代上海人的共同记忆。在上世纪90年代,西宫最热闹的时候,人们的很多业余文体活动都会在这举行;西宫小商品市场也是沪上学生、上班族最喜欢的淘宝地。


2上海市工人文化宫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前身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藏中路曾是旅店一条街。因为位于繁华的南京路和淮海路中间,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一品香、爵禄、大中华、东方、大陆、远东等一批旅店,当时它们叫做“饭店”。其中,东方饭店于1926年动工,1929年竣工,1930年开业。


东方饭店由建筑师乌鲁恩设计,整个建筑包括两个部分,主楼7层,副楼5层,占地2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2240平方米,西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资料显示,主楼为立式长方体,副楼为卧式长方体,而窗多为半圆形,加上圆柱和黑色铸铁栏杆晒台的弧形,以及100多只晒台伸出楼面的半圆曲线,则与前者的直线形成对比。


在正门的立面上方三至五层之间,和建筑物两侧前部三至五层之间,采用了古希腊的建筑元素,用了爱奥尼克式石柱。硕大的半圆窗下方,双重式大门两侧用花岗石贴面粗缝砌成,更显气度。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有两家名叫“东方”的旅馆饭店,一家在浙江中路九江路,人称“老东方”,所以西藏中路的那家被称为“新东方”。“新东方”一度既是商业处所又是文化娱乐的会所。饭店内附设有餐厅、舞厅、弹子房,尤其是楼下的“东方书场”有座位400个,冬铺皮垫,夏铺凉席,气派远胜一般书场茶馆,曾是上个世纪上海最大的书场。


东方饭店重金聘请名家,说《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响档李伯康来东方说书,一时间听众如云。东方书场还曾上演过沪剧,解洪元、石筱英的中艺剧团(成立于1946年)1948年在此演出。该团以演时装戏为主,其中演出影响较大的有《叛逆的女性》《秋海棠》《骆驼祥子》。古装戏也演,有《西太后》《浮生六记》等。饭店后来还设了东方剧场。


除此以外,东方饭店内还有创办于1932年的东方广播电台,频率为1220千赫。东方电台的节目以评弹、滑稽戏、沪剧以及话剧为主。抗战胜利后,民营无线电播音同业公会也设在东方饭店内。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30日以筹募职工文娱基金的方式,购置东方饭店为上海总工会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当时陈毅同志向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赠送亲笔题书的横匾“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并题词“面向生产,学习文化”。1950年10月1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对全市职工开放。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设有上海工人图书馆、上海工人运动史料陈列馆以及弈棋室、乒乓室、健身房、小剧场等文娱活动设施。1966年底,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在“文革”中关闭。1973年1月恢复开放。

市工人文化宫的文艺创作始于1951年与《劳动报》等合办的上海工人文学写作组,还每年举办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经常举办培训班。1973年起,市文化宫举办戏剧创作班,培养戏剧、电视、电影创作人才。



在这幢楼的514房间里,坐满了戏剧创作组,俗称小戏班的学员。他们的身份并非专职学生,也不是文艺工作者,而是清一色的在职一线工人。每当开课的时间,他们从位于北新泾的染化九厂、大杨浦的小小照相馆、凯旋路的上海热处理厂等地,纷纷聚拢过来,来到这座“灯塔”里,写下自己的作品,学习戏剧创作理念。



学习写戏并不会增加他们当时的收入,也不会有助于提干,更与升学无关,却让这些青年乐此不疲。在干完重体力活三班倒后的夜晚,在还没地铁和高架的那些日子,他们连换多趟公交车,晚饭也顾不上吃,几乎横穿一整座城市到达这里。



宗福先(左)和曹禺(右)


最终,从这些原本白丁的业余爱好者当中,先后涌现了宗福先、汪天云、贺国甫、贾鸿源、马中骏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剧作家。


溜冰场,青春的记忆


30年前的人民广场,溜冰的孩子们


11938年~1941年


早在清末,外国人就将溜冰运动(当时亦称为“跑冰”,即穿着溜冰鞋在木地板或者水泥地面滑旱冰,不同于北方地区在天然冰面上使用冰刀开展的滑冰运动)引入上海并开设了溜冰场。


民国初年,新世界、大世界、神仙世界等游乐场纷纷开设溜冰场。但可能由于冰鞋价格昂贵,溜冰主要在外国人中间流行,未能引起上海本地人太大的兴趣。


大约在1938年初,冬季的上海滩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兴起了溜冰的热潮。男女老少纷纷走进旱冰场或者在大街小巷上享受溜冰的快乐。其情其景恰如当时的杂志所说:“除了那些没有遭受过苦难的少爷小姐们,如醉如痴地涌向那溜冰场去之外,甚至小杂货店的学徒、剃头店里的小六子、弄堂口面摊上的小开,他们虽然没有走进那高大富丽溜冰场的力量,可是也得在傍晚的边道上或者冷静的马路中过一下子溜冰瘾”,“青年学生和孩子们,也醉心于溜冰上面,学校里的操场上或校门前的马路上,只要一散课,就有学生在溜冰”,“每一条弄堂里,特别是礼拜天,会有许多孩子、大人在习练溜冰”。



这股热潮在很大程度上是索尼娅·海妮(旧译“宋雅海妮”)的冰舞电影登陆上海产生的明星效应引发的。


索尼娅·海妮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世界女子花样滑冰巨星。她1912年出生在奥斯陆,挪威人。1936年世界滑冰锦标赛之后,索尼娅退役。她来到好莱坞,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签约,担任专门为其量身打造的冰上舞蹈类型电影的女主角。


在上海,索尼娅的冰舞电影不仅同样大获成功,而且引起了滑冰热。当时上海的溜冰场为数并不多,精明的商家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于是风起云涌,互相效仿,东一家西一家地开设起来,宛如雨后春笋一样”,永安、先施、大新等百货公司开设了专用冰场,辣斐花园、大都会、维也纳、大华等知名的舞厅也纷纷利用原有场地办起了溜冰场。


其中永安百货公司的溜冰场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设施先进,服务周全,配有专业教练,提供进口高级冰鞋,由女职员销售溜冰券和提供冰鞋出租服务,另有男性服务生专门负责为顾客换冰鞋,场地四周设有雅座,销售各种特色西点和精美西茶,供人们品茗、休憩。


为了促销,上海的溜冰场还举办表演和比赛。1938年四、五月间,辣斐花园舞厅利用索尼娅新片上演的机会,与大光明影院合作,举行了全沪溜冰锦标比赛。同年夏天,永安公司举行了溜冰竞赛大会。1941年5月29日,为了纪念开业三周年,永安溜冰场举办技术表演和化装戏剧,在展示各种高难技术动作之后,溜冰高手又穿上冰鞋,扮作戏中人物,粉墨登场。这些表演和比赛吸引不少溜冰爱好者报名参赛和观摩,既有利于冰场自身盈利,也有助于溜冰运动的进一步流行和普及。

随着溜冰热的兴起,上海还出现了专门的溜冰组织和溜冰队。1940年春天,有感于专业溜冰组织的匮乏,健北体育会会长丁度发起创立了溜冰研究班和溜冰会。该会设有由13人组成的委员会,聘请溜冰专家丁金福、沈维德担任技术指导,设有男子、女子和儿童三个组别,公开征求会员,并且举办越野溜冰、技术溜冰和花式溜冰比赛。1941年,上海溜冰联合会和女子溜冰研究会得以成立,上海溜冰联合会是全沪最高层次的溜冰组织,由丁度担任会长。

老上海的这场溜冰热持续了三年多的时间。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全面占领上海,这场溜冰热也就随之降温,很快就结束了。


2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老上海回忆道:“到底是长影卢桂兰参加拍摄的《冰上姐妹》中那令人如痴如醉的冰刀技艺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记得前前后后我一连看了三遍;还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杂技团在上海杂技场(南京西路、黄陂路“仙乐书场”贴隔壁那幢半圆型建筑),第一春春节团拜会演中,推出的双人圆桌旱冰杂技表演深深吸引了我哥俩……


老电影《冰上姐妹》


这位老上海和他的哥哥当年几乎同时爱上了溜旱冰。大概在1961年,他才三年级,阿哥五年级。当然,更可能溜旱冰在上海滩青少年中算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时尚吧。

那时,他家周边有三个溜冰场,但对小学生而言都有点距离,分别是中青溜冰场、平安溜冰场和新都溜冰场,不过再远他们也全盘接受。


东昇里出门一路朝东,过长城电影院和吉安路法藏讲寺,再进入老西门南市地界(俗称城里厢)。右拐步入中华路,经乔家栅点心店,穿梦花街,左转文庙路,那是文庙所在地。此处是我们哥俩一路荡去中青溜冰场第一个顺路歇脚白相的去处。尽管破败不堪、“庙门”洞开,可文庙那楼台亭阁、飞檐画栋别具一格的造型,那石凳、石桌、石器、石皿古朴悠远的风貌,还是震撼了我们,每每驻足停留,百看不厌。


文庙一带街景


然后一路东行至学前街右转弯。现在回忆起来,比较清晰的是学前街,它犹如一根细长条的鞭子,一头从文庙起,一头则在蓬莱路的蓬莱电影院和中青溜冰场一侧落脚。中间这一路虽则短小、逼仄,却清一色地摊,铺排席地,交易热闹非凡。当年,它可是老西门一个景点呢,市面瞎好。


我和家兄每每到此就如步入“蓬莱仙境”乐不思蜀,好白相透顶,满眼都是阿拉小朋友欢喜的物事:各式橡皮泥、彩色蜡光纸,成套的香烟牌子里有水浒108将、三国五虎上将、隋唐18条好汉,也有现制棉花糖和净糖所做出的孙悟空、小白龙驹宝马。顶赞的就是价廉物美,在卢湾区绝迹了的盐金芥菜。要不是阿哥拦截,这一只广口瓶里厢的好东西,肯定被我全部塞进嘴里一口吞了。

所以,去中青溜冰场虽然路程长了点,可我们却一路歌声一路行,高兴着呢。


去平安溜冰场的一路可一点不输去“中青”。路程也不短,东昇里出门,马当路一路朝北,过通惠小学和兴业路“一大”,穿过淮海中路大华书场,再过一条横马路(金陵西路)后便是我们这一程的第一个好白相天堂了——新城隍庙。

新城隍庙,坐落在连云路上。南起金陵路、北至洪长兴涮羊肉门店一侧,门面朝东。对面就是上海伤科名医石筱山、石幼山的石氏兄弟私人诊所。


要说新城隍庙,市面是肯定勿及老城隍庙的。但在当时我们卢湾孩子心目中却是熟识、可亲的。它几乎和我们同龄,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有的。应该承认,我从未走进去见识过这座庙宇,连山门都没见歇,我是被它周遭的摊头、所经营的物事所吸引——刀枪剑锏等十八般武器,更有野乌脸(京剧各种角儿的面具),各式烟花如“铜盆转”(五分一只,它是一种放在面盆里燃放的烟花。因为点燃以后有一阵剧速的旋转,然后便直冲云天,所以要放在盆里燃放。否则,蹿来蹿去小朋友容易受惊吓)、“兰花条”(一种小姑娘白相的烟火,文静又中看,便宜至极二分好买几根呢)。


我和兄长的好多东西都出自新城隍庙,包括两把水枪,一只用压岁钿购买的湖蓝色塑料多层皮夹子,二块伍角。皮夹子因款色行俏让我得意了好多天呢,中间居然镶着二层透明塑料袋,每一层又分列三个小袋子。你可以把父母给我们购买点心的糕饼券(只可购买干点心:杏仁饼、脆麻花、糖糕等,十天一旬一换)以及小票面的市内粮票(半两头的、一两头的、二两头的和半斤的)分门别类插在里边。


从石氏私人诊所右拐是宁海西路,过沪上武术大师王子平私邸,再右拐便是黄陂南路,一路朝北至延安中路右拐,在当年头轮影院——沪光电影院西侧一幢大楼二楼,便是平安溜冰场了。


平安溜冰场,属大楼内的室内溜冰场,层次肯定比中青要高,也是磨石子地坪,环形状。步入二楼便已传来悦耳动听的轻音乐——一色的广东音乐,《旱天雷》《喜洋洋》《步步高》《彩云追月》以及《紫竹调》,好听透顶!这是当年在中青溜冰场上闻所未闻的。


去“平安”的大部分是高中生和大学生,技艺高超。所以我们的技艺进展神速。阿哥能在剧速滑行过程中突然变线,侧身倒着溜;能在高速运行中左前轮翘起、右后轮竖起,“八字开”滑行;能侧转呈“一字步”“外八字,360度”绕场一圈。


只是好景不长,平安溜冰场是最早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中的,连同那广东音乐。


至于新都溜冰场,则是当年上海滩顶大、设施最完备的旱冰场地。它就在南京东路食品一店七楼。我们那时是乘18路电车去的。在顺昌路、复兴中路上车,五站路。


食品一店


晤伲第一个逗留点是西藏路转角处荣华楼,买开花包吃,五分钱一只,相当于肉馒头价钿。格只馒头是上海滩绝无仅有:形状犹如一只剥脱皮的馒头,无馅,带淡淡的甜味。吃开花包,是因为我姆妈专门关照过阿哥溜冰前务必买广帮小吃填饥。然后,由南京东路向东,到食品一店贴对面的新雅粤菜馆去,供应的吃局是广东叉烧包和蛋挞。一角六分的大叉烧包、一角二分的蛋挞,一路吃过去,然后直奔七楼尽兴去。


真所谓首屈一指的大型溜冰场。一式橡木细条地板,西式细密斜纹铺排得豪华非凡。更配备有二名救生教练随堂恭候。他们每人一身醒目的套头尼龙运动服,脚蹬纹皮高级四轮靴,不停地在中、内圈游走。


只见他们双臂抱胸,顾盼四周,一脸从容淡定、潇洒自如的神情,常常突然间一个发力斜刺里杀出,才摔躺下的初学者此时早已“捞”在他们手中,有时则一路疾驰,半扶半送,电闪雷鸣间已身处外圈栏杆边沿了,可被救者还大张着口,喘息未定呢。此时,场内所有目光全部定格在两位教练身上,羡慕的、赞赏的、感谢的……不过,我们去的次数并不多,一是一票难求,二是价格不菲,估计总要贰角伍分一小时吧。这个票价,相当于当年头轮电影院放映黄金时段影片的价位。


老影院,虹口占据半壁江山



这是一张1930年左右的虹口影院地图。它显示了当时虹口32家有名有姓的老影院。

根据统计,1919年的上海公共租界里只有9家电影院,有趣的是,这9家里有三分之二都在虹口,另外三家在黄浦和静安。到了1930年左右,上海的电影院已经发展到60多家,其中仍有一半集中在虹口的北四川路、海宁路、乍浦路一带。

此外,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也在虹口设了办事机构,成为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的口岸。


虹口部分影院一览


为什么第一代的新式电影院几乎全在虹口?为何北四川路周边分布着如此密集的影院,以至于上海人将“到虹口区”就表示“看影戏去”?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经营一个电影院要考虑成本,当时的黄浦和静安地皮非常贵,寸土寸金。但在当时的公共租界的北部,苏州河以北的虹口范围,海宁路、四川北路、乍浦路,地价可能只是黄浦静安的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此外,尽管地价便宜,但虹口当时的人口不少,日本侨民、广东籍移民都在这里大量聚居。



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1846年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创办,1857年迁至苏州河口、韦尔斯桥北堍。这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也是上海最早使用煤气、电灯、自来水的豪华饭店。1897年5月22日,美国电影放映商在礼查饭店Astor厅放映《沙皇在巴黎》等短片,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有史可考的最早电影放映纪录。


第一家电影院:虹口大戏院

在众多的电影院中,不得不提的是创办于1908年的“虹口活动影戏园”,这个戏园就是后来名满上海的“虹口大戏院”的前身。



雷玛斯(1875-1944)


被誉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的戏园,事实上是在一个溜冰场改造而成的。而想到这个主意的是一个叫雷玛斯的西班牙人。

1908年,已在上海站稳脚跟的雷玛斯,在现在的海宁路乍浦路路口租了一个溜冰场,他用铁皮将它围了起来,然后在溜冰场内放了250张木板座椅。所以这个戏园也被人称为“铁屋子”。


同年12月22日,“虹口活动影戏园”正式开业,首映片放的是《龙巢》,吸引了大量的人前去观看。1918年,已大获成功的雷玛斯的野心进一步释放。这一年,他决定将简陋的虹口活动影戏园这个“铁屋子”重新修建,改为拱形钢筋砖木结构,场内的座位也增加到710个,同时还增加了休息室、会客室等,并配置了暖气。

1919年,“虹口活动影戏园”正式改名为虹口大戏院,成为老上海们后来最常用的称呼。



新中国成立后,虹口大戏院因位置优越而重现生机。1985年,虹口大戏院被重新改建,更名为“虹口文化娱乐厅”,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最早的营业性舞厅之一。有意思的是,娱乐厅内设有“雷玛斯咖啡厅”,这算是对雷玛斯的另外一种纪念吧。

不过,因为海宁路拓宽工程需要,虹口大戏院最终被完全拆除。2006年,“虹口大戏院遗址”被列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次真的要说再见了!西宫,实惠点心店,还有我的童年,再见!
不要拆走我们的记忆 小囡心中永远的西宫
考考侬!普陀这条重要路段沿线的老地名,侬晓得几个?
除了大世界,盘点上海小囡难忘额'老地方'
西宫改造: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
太开心啦!上海人,你的“老西宫”终于要回来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