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睡眠系列之十:失眠是怎么回事?(下)

第三篇中,我们谈中医对睡眠的认识,讲到阴阳消长、营卫循行是睡眠产生的基础,五脏,尤其是心神对睡眠的重大意义。那么,当睡眠出现问题,睡不着了,中医对此又如何看待呢?本篇建议配合第三篇一同阅读。

阴阳失衡、营卫失调与失眠

01

既然睡眠是对天地阴阳消长,昼夜规律的一种模仿,那阴阳平衡被破坏,觉自然也就睡不成了。阴阳失衡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机体和自然界的阴阳相背离,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挺常见的,晚上1、2点睡,中午才起,不跟着自然规律走,虽然不一定导致失眠,但睡眠质量却很难保证,NREM3期变短,深睡眠不足,睡很久醒来也是深深的疲乏。第二种,机体自身阴阳失调,比如久病卧床的老人睡眠都不大好,这是由于精血亏虚,阴虚不能敛阳,阳气浮越于外,不能温煦心神,这样的老人多两颧潮红,或一点动静就一惊一乍,或心底生风虚烦不安,失眠更是常态。

营卫之气是阴阳的具体体现,营卫失调则阴阳失衡,包括“营卫之气衰少”以及“营卫循行失司”,也就是说营卫两队兵力衰减,或者闹了内讧不好好配合。也有单从卫气论的,认为不寐是“卫气不得入于阴”,留滞阳分,以致阴阳不相交接的结果,也就是说天黑了卫气不回营地休息,长此以往肯定没精力巡城。总之,失眠的病机完全可以用阴阳失衡四个字来概括,而卫气失司则是失眠的核心。

五脏与失眠

02

《素问·病能论篇》言:“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歧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睡眠与五脏都相关,五脏涵养五神,当脏腑出现问题,精无所寄,神机不安,睡眠就被扰乱了。

肝为刚脏,主动主升,当肝气不舒,气郁化火,上扰心神,情志亢奋而难以抑制,则可见不寐;而肝血不足,魂不内藏,则可导致多梦,如《血证论》记载:“肝病不寐者,肝藏魂……若浮阳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女性更年期失眠便多从肝论治,这与女性“以肝为用”的生理特点和该年龄段的情志变化有关。肝胆互为表里,胆气不足亦可导致不寐,多伴随心慌、胆怯、多思多虑等情绪问题。

心神与睡眠的关系不做赘述,心藏神,外邪侵扰或脏腑相克,均可导致神不守舍;心血亏虚、心神失养,也会引起不寐,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轻或惊惕不安。失眠病在“心神”,其病机多因心神受扰所致,其病性多属火,或为实火,或为虚火,火扰神明不安,是不寐产生的主要原因。

脾主运化,统血藏意,胃主受纳,脾胃一道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虚则生化无源,气血不能濡养心、肝二脏,提供粮食的脾一倒下,心肝全完蛋,失眠自然找上门来;或者吃的太多,脾胃枢纽罢工,气机升降失常,也会导致失眠。这其实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多思多虑则伤脾,脾虚还天天重油重盐夜宵零食不断,脾胃可谓是7/24超负荷工作,自然消极怠工,不能为其他脏腑提供养分,睡眠多多少少有点问题,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

肺主气,司呼吸,内藏魄。肺气过盛则气机升降失常,心神不安;肺气虚损,魄不制魂,则魂不安而不寐。在《黄帝内经太素·杂病》中有“肺者藏之盖也,肺气则脉大,大则不得偃卧”的记述。具体到临床上,肺脏出了问题导致失眠常见两种情况,一为肺气宣肃失常,轻了见咳嗽咳到睡不着,重了见哮喘肺心病;二为悲伤过度,神志失常而不寐。

肾主水,纳气藏精。肾阴不足,可直接导致阳不入阴,表现为腰膝酸软、潮热、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或肾阳虚衰,肾水不固,如《医法圆通·不卧》中所言:“不卧一证,……有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此时交通心肾的黄连阿胶汤便是对证之方。

由此可见,心、肝、脾三脏的功能失调最容易导致失眠。

其他致病因素

03

失眠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火、痰和瘀。火邪前面提到过,一般由脏腑的阴阳失调造成,实火病机一般为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虚火则多从阴虚火旺、心脾两虚辨治。

“痰”所致失眠,痰往往与火互结,扰乱心神,“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这种失眠一般迁延日久,表现为难以入睡,而且越躺越烦,恨不得起来绕着屋子转几圈。而“瘀”造成的失眠,常常与血虚气滞同见,瘀血内阻,气血失和,心肝首当其冲遭了殃,神无所归,魂无所附,而生不寐。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随着不寐的病情发展,亦可形成“瘀血-不寐-瘀血”的恶性循环。

百病多由痰作祟,当出现一些比较奇怪的失眠症状时,也可以从痰瘀互结的角度考虑一下,也许能奏效。

综合来看,想好好地睡一觉可真是不容易啊。

文案:张蔚

编辑:清风明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眠的中医药防治概况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三节 不寐
不 寐
郁证——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解法:实则理气开郁,虚则补之
论《血证论》中和法的应用;
杨传华:构建从肝脾肾论治高血压的证治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