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消逝中的上海弄堂》第一章



第一章  序




编 著 · 摄 影 :秦 俊

一、序



晋永权





        熙来攘往,毂击肩摩。田子坊、新天地,一边是游人如织,一边是市井家常。孟夏时节,上海的弄堂中依然可见纳凉的大军。那些住房条件困难,通风设备较差的人家,将各种长凳、躺椅、竹榻、草席搬到弄堂口,悠哉地坐着乘起凉来——何等壮观的景象!其实弄堂正在逐年减少,眼前这一切,正在悄然成为消逝中的风光。

        建筑常被看作社会生活的影子,弄堂则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标志。弄堂——这个看似神秘又令人向往的词汇,是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被单,是一滩滩梅雨过后留下的水渍,是一段段充盈故事的人生。那一片片石砖红瓦之下,镌刻着上海市民独有的珍贵记忆。

延安东路与浙江南路弄堂集中区(2016年6月无人机拍摄)

       秦俊先生耗费4年时间,潜心走访与拍摄这一处处“藏身”于现代化大都市里历经岁月涤荡的景观。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这种通道就是已建成160余年的上海“弄堂”。这种夹杂着小布尔乔亚的优雅、阴柔、实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讲究情调,曾经是对计划经济时代高度意识形态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

东余杭路弄堂集中区街景(2014.5)

      透过秦俊的视角,你会领略到上海弄堂自成一派的建筑魅力。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第一次提出“魔都”的概念,用其来定义“上海”这座城市,以区别于其北面1200公里开外的“帝都”北京。上海人的建筑理念如同其生活方式,注重研究实用性、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并善于“在螺丝壳里做道场”。从来不拘于传统的形式,一切均以“实用”为最高的原则,在“小巧玲珑”中透露着精明。相较而言,北京的胡同则是整齐划一,实质上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一个紧挨一个地排列起来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

塘沽路六四六弄(2014.6)

        跟随秦俊的脚步,你能够身临其境地感知上海弄堂原汁原味的百姓生活。踩上“咚咚咚”的木楼梯,一个个悬挂整齐的铝锅充斥着过道,透过邻居虚掩的房门,书桌上摆放的双喇叭录音机映入眼帘,还有压着玻璃板的八仙桌,仿佛远去的弄堂生活又重新浮现。孩子们你追我赶地在弄堂中间嬉笑打闹,那一间间不起眼的烟纸店究竟记载着多少关于光阴的故事呢?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金陵东路三〇〇弄(2013.10)

     秦俊的影像充满温度,他勇于尝试从复杂的景致里提炼纯粹的感受。优秀的街头摄影习惯将所拍摄的场景与画面以外广阔而充满活力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从秦俊所拍摄的照片中,拍摄对象进行了有效的自我表现。弄堂里的人们让摄影师走进他们的生活,向镜头展示出他们是谁、他们做的事情、他们生活的居所以及他们的情感。

恬静的环境,休闲的市民,演绎着老弄堂里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故事。山阴路五十七弄(2013.10)

        和很多摄影师不同的是,秦俊对图像的把握张弛有度,诸多看似杂乱的瞬间,细细品来并非肆意随拍,均是有选择地从拍摄对象当中抽离而出,丰富又不失精妙。摄影语言的精到运用,让他的记录显得更为诚恳。

        就中国摄影而言,本土摄影师总被解读为尚不具备足够的视野来读懂城市,依赖于城市经验的摄影想象也远未得到充分发展。这些年,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正日渐庞大,城市中各种力量正不断交织在一起,如何用摄影进行创作与表达,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

        老弄堂的消失难免会显得有些悲怆,好在影像让我们能够长久地审视历史与当下。在此,感谢秦俊先生所付诸的辛苦和努力得以为我们呈现这些值得珍视与回味的作品。

唐山路一一三弄(2014.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书预告|《上海弄堂游》:一本书带你遍览上海弄堂
上海弄堂
最真实的上海弄堂,一代人的回忆
#老寿眼中的上海#《上海弄堂游》出版啦
拍了30多年弄堂,他的作品成为很多美国人的“第一眼上海”
上海弄堂的黄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