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朝山海关的军事城防有多完美,看过之后就一个大写的“服”字

文/黑键

已故山海关画家常开愚先生曾创作过一幅《万里长城山海关古建复原图》,就悬挂在“天下第一关”镇东楼内,以国画水墨的形式重现了明朝末年山海关城的旧貌,我们讨论这座历史名城的军事城防设置,不妨就从这幅画说起。

在图画中我们可以从全景中清晰地看到,山海关古城所在之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居天然之险,承造化之功;而其设计筑造又极尽人工之伟力,呈现出“一城镇中,两翼张开,左辅右弼,前拱后卫”的格局,可谓中国古代军事城防建筑的集大成之作,在当时乃至整个冷兵器向火器过渡时代都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用“壁垒森严、固若金汤”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史志上图示的明代山海关长城城防设置全景临摹图。

下面,笔者就带你从古籍记载和实地遗存中去领略一下大明朝山海关的军事城防有多完美吧——

雄关重地天造地设

“洪武十四年(1381)春正月辛亥,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九月甲申,置山海卫”,关于山海关城的初创,尽管史志上大抵都是以上寥寥数语,但仍可感受其“石驱到海南成堞,垒筑连云北倚山”的威势。

“天下第一关”城楼——镇东楼。

山海关城址元代叫作迁民镇,处在辽西走廊西段尽头山海之间的狭长地带,明廷之所以选择在这里筑城建卫,首先是看重的是其连山襟海、天造地设的自然屏障,加之以抵御北元的纯军事目的建设城防设施,自然将其实战功能发挥到极致。历史上中国有潼关、襄阳、徐州、长沙等军事重地,但大都是在城市兴起的基础上以发达的交通、经济等条件为依托逐渐完善城防设施,惟有山海关,等于在一张白纸上打造防御体系,其尽善尽美的构造是当时除京城外其他任何城防所不能比拟的。

新修复的山海关南翼长城内墙的一段,侧面夯土部分为旧城遗址 。

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是明“九边重镇”之首蓟镇长城的起点,也是抵御塞外蒙古部落骚扰的前沿阵地,特别是明朝后期女真帝国崛起几乎控制了关外辽东全境,大明帝国的安危系于长城一线,山海关成了“內拱神京、外捍夷虏”之“最契紧处”(孙承宗语)。所以从洪武朝建关开始,历经200多年明廷不断加固完善山海关的城防设施,直至崇祯朝末期,山海关已建成以关城为中心,以长城为干线,自长城入海处到角山之北九门口长达26公里的防线,设有10个关口、3个卫城、30座敌台、14座烽燧、座炮36位、石炮300位。

设在关城内的明廷兵部分司。

明朝的山海关内设有兵部分司、总兵府、守备衙等军事指挥机构。按明兵制,山海关建关初为卫城,设都指挥佥事、指挥使等官职,有固定兵员5600人驻守,战时根据需要可调配兵员。

单就关城局部而言,在老龙头至角山近10公里的地带,两翼张开,辅以南海口关、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五大关口,以及宁海城、南翼城、北翼城、东罗城、西罗城、威远城六大城堡相拱卫,城墙墙体高大厚重,护城河水盈池深,外围哨城、墙台、敌台、烽燧星罗密布,层层设障,加之大明朝国防军重兵布防,可以说紧紧锁住了辽西走廊的咽喉,关内关外从此天堑两隔。

关城厚壮壁垒森严

作为整个城防系统的核心与枢纽,山海关关城首先在外观上高大雄壮。《山海关志》记载,“高四丈一尺,周千五百二十八丈,凡八里百三十七步(高14米,宽7米,周长7138米),自京师东,最号高坚”。整个城池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其中东垣最长,长1378米,北垣最短,长828米。环城都有宽阔的护城河,外侧还有夹池。“东西南北各设一门,门各设重键,上竖楼橹,环构铺舍以便夜巡。水门三,居东西南三隅,泄城中积水,引以灌池(护城河)”。

关城东南角靖边楼西侧宽阔的马道。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可以大致推断出当年筑城的情景:首先开挖护城河,再利用挖出的土方夯筑墙体,墙体两侧及上方用砖和纯白灰浆包砌,下部砌垒三层条石,即所谓的“土筑砖包”;地基松软不牢处,往地下楔入碗口粗的柏木,以固根基;筑城所用的大部分砖瓦等建筑材料,都是从外地海运而来,墙心为素亚黏土分层夯筑,对工程质量要求极高,墙体也极为坚固。

关城南垣高大厚壮的外墙。

关城东垣墙体处于长城主线,这一段墙体更加高大厚实,墙底面平均宽17米,顶面平均宽12米。外墙上砌筑垛口墙,高1.81米,中部下方设有瞭望孔;垛口中砌垛口石,其中心设有弩机支点。内墙上砌筑的女墙也有1.2米高,每隔20米设有向城内突出的排水石嘴。整个东垣从南至北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城楼,号称“五虎把关”。其中镇东楼即“天下第一关”城楼,坐落于关城东门的城台上。城台建筑敦实雄厚,中央为七顺七伏砖砌拱券门,门洞高7.5米,宽5.7米,原有木制带铁叶及铁门钉的城门两扇。再看镇东楼,楼高13.29米,其东南北三面共开设箭窗四层68个。楼南北城台下都设有登城马道,现仅剩南侧的了。

明万历十二年修建的牧营楼,位于镇东楼南侧,设20个箭窗。

东垣上除了城楼,墙台马面(即向前突出的战台,貌似马面)层见叠出,蔚为大观。最大的墙台向东外凸16米,南北面宽23米。这些宽大的平台一般是用来利用地势对来犯之敌形成半包围之势,各兵种协同作战;有时也用来集结兵员,或是用来侦察敌情、传递烽号。

东垣顶上的甬路足有12余米宽,可轻松实现“五马并行”。

东垣上向关外凸出的宽大战台,操炮手、三眼铳手、掷雷手、抬枪手等兵种协同作战,威力相当了得。

由于东面是关城城防重点,所以在关外30里宽的范围内明廷禁设村庄、民房、店铺等,以此为瞭望地。城上炮火进行试射演习时,要将各个火力点的弹着点做标记,包括弓箭和其它各种火器的射程都有标记,每年秋收后都要演戏重标,以利战时射击的准确性和杀伤力。

关城东垣上的巨炮。石炮、铜铳、铁炮等火器是明军重要的防御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关城东垣与北垣的交接处,也是关城与北翼长城的联结处,又是整个关城的制高点,由于附近设有烽号台,与周边敌楼、烽燧排列巧似北斗星形状,所以称之为北斗峰。这里除了地势高,护城河水既宽又深,宽达30余米,深达15米,加上交角处设有双墙台,自然极为险固。

北斗峰西侧烽号台遗址。

关城东门外的瓮城。

关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均建有瓮城环卫。其中西、南、北三瓮城为半月状,因此又称为月城。城垣呈弓形,长约190余米,比主城略低,墙体略薄,此三座瓮城已无遗迹。尚存的东瓮城,平面呈梯形凸出于城外,包裹住城门,与关城等宽等高,围出近7000余平方米的小城池,又在其南垣西侧开一城门。瓮城规模不大,但视野开阔,可瞭敌示警,又可三面御敌于墙外;即便敌人攻入瓮门,也难逃遭四面围攻、“瓮中捉鳖”之陷阱。

东西罗城前后拱卫

除了有瓮城回护,关门之东、瓮城之外还建有罗城。《山海关志》记载:“东罗城在东关外接连大城……门三、水门二、角楼二,附敌楼七,惟东门通辽道,势阔大,有瓮城”。今实测东罗城城垣周长2945米,平均高度7米,占地24公顷。范围不大的东罗城敌楼众多,环城为池。城东门之上建有二层双檐的城楼“服远楼”,城台朝东镶嵌石匾,上书“山海关”三字,这才是真正的关门。东门外围又有长方形瓮城护卫,真是重城并守,步步设防。

修复后的东罗城城垣。

但这还不够,在关城以东2里的欢喜岭上另建有一前哨城“威远城”,也就是明末大将吴三桂拜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地方。此城呈正方形,周长614米,东西北三面有护城河,“百步外为垒三重”(《临榆县志》载)。相传为吴三桂所建,即可瞭望,又可屯兵,与关城形成犄角之势,也是关城的第一道屏障。

关外威远城遗址,吴三桂就是在这里将山海关拱手让给满清帝国,断送了大明朝260多年的基业。

另外,在关城以东十华里的边墙子高地上建有一座高8米、底部周长56米的烽火台,上设烟墩,下有营房。驻兵一旦发现敌情,昼则举烟,夜则举火夹以火炮,传递敌情。边墙子烽火台与其西侧的刘道庄烽火台、欢喜岭烽火台等互相守望,共同构成了关城东部的军事预警通讯体系。

边墙子烽火台遗址。

由于主体长城横贯山海之间,关城南北西三面的城防压力相对较小,城垣上墙台和敌楼设置很少,防御重点都在城门上。1629年“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后金军队绕道蒙古突破长城防线进攻北京,关城西侧的防守压力陡增,明崇祯十六年巡抚朱国栋请于西门外兴建西罗城,但工程未完值甲申之战而作罢,但其轮廓已成,整个关城“前拱后卫”的格局至此趋于完美。

南翼长城龙腾入海

山海关是明长城唯一居于山海之间军事重镇,除了关城高坚不可逾越,两翼的长城南连渤海、北接燕山,完全截断了辽西走廊的狭窄出口,才使山海关的城防系统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从关城东南角的靖边楼向南,长城主线向关外凸出呈弓形蜿蜒4.7公里,至老龙头长城的“王绶二号”墙台,称为南翼长城。这段长城和关城东垣一样高大厚壮,同样是砖包土筑,外墙下设护城河,建有32座墙台串联其间,军事设施完备。

南翼长城与靖边楼交接处,新修建的门洞上方“山海关”三字取自原东罗城服远门的石匾。

距靖边楼约1000米,当时有大河自东而入,明廷便在这里设置南水关疏通流水,有两扇铁叶闸板的关门,无事则高悬城半,有事则闸至水底,附近还建有敌楼,以加强南水关的防御。

南水关附近长城遗址。南水关和南水关敌楼于1894年修筑京奉铁路时拆除,此处曾有大河穿城而过。

南水关南侧不远便是南翼长城的核心建筑——南翼城,是负责南翼长城防御的明军营地。此城以长城为东垣,长305米,北西南三面筑有三四百米不等的城墙,大约东垣一半的高度,整座城呈梯形。城内存放粮草、兵械、弹药,并屯以重兵。城中设有右翼协领署,是这座兵营的指挥机构。

南翼长城上残破的城台遗址。这段长城由于战争创伤和人为破坏,以及自然风化,损毁严重。

南翼长城与老龙头长城交接处,有一座小关口叫铁门关,铁门关北侧关外,以长城主线为西垣建有一座占地约10亩的小城,称为“圈城”,用以屯兵驻防,辅卫南翼长城的南段。

铁门关北侧新修复的圈城。

过了铁门关,便进入了老龙头长城,也就是从长城入海处至“王绶二号”台这一段长城,全长725.1米,连接起宁海城、滨海长城、澄海楼、南海口关、“靖虏一号”台、入海石城等明长城的绝美景观,也是罕见的濒海长城军事城防的精华所在。

高大雄壮的“王绶二号”墙台,部分城砖和底部的础石还是旧长城的遗物。

特别是入海石城,巧妙地利用伸入海中的松岭高地脉岩为基,在天然石块上找平后,在上面以石料构筑墙体,坚固异常。《临榆县志》载,“万历七年增筑南海口关入海石城七丈,有石为垒,截入海中,曰老龙头”。石城北侧上方的“靖虏一号”台,是明长城敌台之始,也是唯一的海上敌台。此台建有高大的骑墙空心敌台一座,内部构造复杂而精巧,供守城御敌之用。

老龙头入海石城,如巨龙入海,气势磅礴。

“靖虏一号”敌台和空心敌楼,极尽设计之精妙。

靖虏台的北侧下方,有南海口关一座,所在地原是老龙头海蚀断崖,系海陆防御的重要关口,也是实际意义上蓟镇长城第一关。从南海口关向北沿松岭高地东缘顺海岸线至王绶台,北接铁门关,这段长城全长611米,锁死了进入关内的海滩地带,其地理位置和防御价值十分重要。

澄海楼南侧的南海口关,旧志记载,“城南十里,海近岸,浅处多巨石鬼垒,因筑城入之”,又称“老龙口”。

宁海城西门瓮城建在城门内侧,十分罕见。

滨海长城的西侧,有明末占地46亩的“宁海城”一座,设西、北两处城门,崇祯十年巡抚杨嗣昌主建,驻扎着戍守老龙头长城的明军大军,设有“龙武营”。依长城主线筑城屯兵,守土有责,宁海城与山海关一线的各个城池的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翼长城依山成堑

山海关北翼长城,是指从关城东北角北斗峰至角山旱门关这段长城,经过两座关隘一座翼城和20个墙台,全长近3.1公里,之后继续向北直上海拔519米的角山,从而完成“山、海、关”相辅相成、天工与人力交相辉映的古代军事城防杰作。

从北向南眺望北翼长城,宛如长龙直抵关城。

北翼长城的建筑在形制、结构和建筑工艺上与南翼长城类似。由于此段位于丘陵地区,长城多以裸露的天然花岗岩脉基为基础,直接在上面砌墙既坚固又节约成本。为增强夯土的密实度,往往填拌糯米浆;城墙顶层的夯土,多以三七灰土加糯米浆夯筑,密实而不透水,如混凝土般至今仍不松散。这段长城历经六百多年仍可看到完整地墙体骨架和连续的包砖的墙体,可见当时有多么坚牢。

与南水关相对应,北斗峰北1000米处有北水关,河水由东向西穿过长城。北水关制度与南水关同,但只有一座关门和一扇闸门。北水关北侧有“北水八号”敌台一座,上有敌楼。再往北便是崇祯六年与南翼城同时修建的北翼城,功能、建制与南翼城亦相仿,但规模略小,应该与北翼长城长度不及南翼有关。城中设左翼协领署,南北两座城门上都建有单檐箭楼,城外北、西、南三面还开有护城壕。

北翼城北垣的拱券门遗址。

从北翼城向北至角山脚下,有一座“旱门十号”敌台,上筑空心敌楼一座,里面洞洞相通,迂回自如,十分利于守方作战。再向北29米就到了旱门关,是长城入山前的最后一道关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旱门关分城台和城楼两部分,城门是砖砌的拱券门洞,城门外还有半月形的石砌战墙护卫,守卫明军门禁十分严格。

角山南麓的旱门关遗址。

从旱门关开始,长城随着崔嵬的地势陡然上升盘旋于崇山峻岭,一直到位于角山山脊之上的角山关,全长1587米,便是角山长城。这段长城在修建上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险制塞、犄角互应的特点,因此这里楼台密布、形制多样、设施齐全,防卫极为坚固,也是山海关长城至今保护最完好的地段之一。

著名的角山实心敌台,须通过悬梯进入,建于明初,至今台体坚固如初。敌台下方建有高大的障墙。

在山地长城的起始地段,仍采用砖包土筑,垛墙、女墙、掩墙、蹬道、坡道、敌楼、铺房等配置齐全。垛墙下部都设有箭台和炮台,可架设小型竹节炮,战时弓弩手和炮手相互配合,形成严密的火力网。

关城东垣临闾楼中展示的明军火器和礌石。

山势趋高,城墙改为就地取材,遇高峻的断崖难以逾越,就在崖顶修筑1-2米的垛口墙,形成100余米的“小长城”奇观。此时墙体中夹石的成分渐多,采用块石垒砌,墙顶覆以方砖。更陡峭处,就完全采用毛石垒砌,或干脆以崖壁为墙,谓之“山险墙”或“借山墙”。直到角山之巅大平顶,再转向东北方下山,海拔444.4米之处即角山关。《山海关志》载,这里“长城补山截谷,迂回其上,联设墩台三座,以便瞭望。设守关官一员,以指挥或千户充之,事总领于守备”,“官军四十四名,军器六十四件”,由此可见当时明军对此关隘的重视程度。

山海关长城的一段山险墙。

另外,在角山长城东侧一座突出的山顶,有一座独立的实心墩台雄踞山海关的战略制高点上,在关城各处举目可见。这就是有名的镇虏台,也是一座典型的峰堠。此台未设置固定的下城梯道,只是在石门之下设有两根伸出墙外的石柱,为系软梯之用。士卒上下台以此为路,各自进入台上阵地固定的部位,守望作战。墩台之内还配置有旗帜、战鼓、弩、炮石、火药、火箭、狼粪、牛粪、柴草、粮食等,在防御来敌的同时,还兼以烟炮旗号传报军情,成为长城防御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角山长城眺望镇虏台。

角山关再向北,长城穿行于丛山峻岭之中,大部分为石砌城墙,个别地段利用陡崖山险,辅以高台、敌楼等城防设施,经过三道关、滥石关、寺儿峪关等关隘,到达著名的九门口长城。这段10余公里的长城都是人迹罕至的险绝之地,辅以长城为人工屏障,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势自不在话下了。

险峻无比的三道关倒挂长城,高山绝岭是这段长城的天然屏障。

让人感慨的是,山海关防线固若金汤,有明一朝却难得有实战检验。明末满清军队称霸关外,孰料竟拿小小的山海关前卫城——宁远城无可奈何,更何谈越关门雷池一步?而甲申一役,闯王西来,吴三桂乞降满清,将山海天堑拱手让人,也断送了260年的大明王朝,真是天意弄人啊。

关城西北角呈弧形,甲申之战闯王的农民军曾险些在这里破城而入。

于是笔者有感作七律《山海关》一首,诗云:天赋藩篱扼辽西,雄关天下称第一。横开列障挽山海,顿起高标卫京师。壁垒森严金汤固,军容厚壮铁蹄疾。红衣大炮真利器,可叹朱明无药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关 北戴河 避暑山庄
聚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山海关:雄关万里
万里长城
山海关角山长城
山海关
秦皇岛周边明长城各段地名照片全记录(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