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座|“门理论”在微创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与展望(本文配发视频)






通信作者:张起帆教授

杨陈凤麟医生

【引用本文】杨陈凤麟,李    尧,王    鑫,等. “门理论”在微创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与展望[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3):341-345.

“门理论”在微创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与展望

杨陈凤麟,李    尧,王    鑫,陈品初,
王    恺,王泽桐,张起帆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44(3):341-345
 摘要 

“门理论”由Atsushi Sugioka基于Laennec膜解剖结构提出,目前在肝胆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该理论通过定位肝蒂的“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肝蒂的快速、精准、安全的阻断,从而显著提高了肝切除手术的效率,并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由于生理和解剖的个体差异以及临床需求的多元性,经典的'门理论'在具体实施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团队提出了“泛门理论”该理论强调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手术需求为导向,灵活设定并贯通“所想所需”的“门”,从而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的微创解剖性肝切除(MIALR)。该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特别是在处理右侧肝蒂的解剖和手术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和优势。“门理论”为MIALR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外科新技术和新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医疗。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21A151511015)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广东广州510515

通信作者:张起帆,E-mail:qifanzhangsmu@126.com

微创解剖性肝切除(minimally invasive anatomic liver resection,MIALR)是近年来肝胆外科界备受关注的领域,即微创条件下完整地切除所属门静脉流域的荷瘤肝段,实现外科学上最大程度地根治肿瘤。肝蒂的解剖是MIALR的核心技术,如何安全、快速、准确地实施肝蒂入路,是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1-3]。肝蒂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鞘内解剖法和鞘外解剖法。前者是将Glisson鞘内的各结构分别解剖出来后离断,但耗时较长且极易损伤门静脉或门短静脉而导致出血;后者则直接于Glisson鞘外将整个肝蒂内所有结构进行阻断,避免了上述问题,但目前肝门部胆管癌是其绝对禁忌证,肝门部肿瘤、肝门部海绵样变、肝内外胆管结石是相对禁忌证,此外由于肝外肝蒂较短,操作空间局限,故此方法仍具有一定操作难度和局限性,而Atsushi Sugioka在Laennec膜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所提出“门理论”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4-5]。本综述将对“门理论”的形成、概念、分类和临床实践作介绍总结,并结合笔者团队的手术实践经验对现有的“门理论”进行补充,以便其更好的推广应用。


1    经典门理论的系统介绍
肝脏的Laennec膜和门板系统是“门理论”的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基础。肝脏Laennec膜于1802年首次由法国René Laennec教授提出,是附着在肝实质表面,区别于肝脏表面脏层浆膜的一层固有膜性结构,又称肝脏侧腹膜下筋膜或肝脏固有筋膜;Laennec膜与Glission鞘的间隙是“门理论”实践中的主要操作空间[5-6]。肝门板系统由第一肝门区域的Glisson鞘结缔组织增厚且相互融合形成,包括肝门板、胆囊板、脐静脉板和Arantius板4部分,目前针对肝门板及胆囊板的相关操作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逐渐发展成为了MIALR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步骤[7]。

        目前,在广义的“门理论”体系中,受到广泛认可的分别是Atsushi Sugiok的“门理论”和吴泓的“四扇门理论”。近年来外科学者们对于肝脏Laennec膜解剖逐渐重视,发现在Laennec膜与肝脏胆管、血管的Glisson鞘之间的间隙进行手术操作能够有效避免肝实质损伤[8-9],随之Sugioka等[4]于2017年率先提出了“门理论”,定义了“六扇门”并依据肝脏特定解剖结构确定了它们的具体位置(图1、图2),分别是位于Arantius板尾侧端的Gate Ⅰ、肝圆韧带和脐静脉板汇合处的Gate Ⅱ、门静脉矢状部的起始部右侧缘的Gate Ⅲ、胆囊板左后侧的Gate Ⅳ、右肝蒂分叉处Gate Ⅴ、右后肝蒂与G1c间隙的Gate Ⅵ。手术过程中在肝实质和门板系统的交界处(红-黄交界区)(图3),显露对应的“门”,而后打开脏腹膜的反折,钝性撑开Laennec膜和门板系统及Glisson鞘之间的间隙,贯通相应的两个“门”,便可顺势游离和控制对应的肝蒂根部[10]。2020年,吴泓团队提出了“肝脏四扇门理论”,这同样是建立在Laennec膜的解剖学基础上,有别于Atsushi Sugiok,华西方案选取门位置的思维方式更直接,将肝脏的主门静脉裂、脐裂、纵门静脉裂及门短静脉区定义为第一、二、三、四扇门(图4),即对应了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各叶和段的主要入口,分别适用于左右半肝切除、左内外叶切除、右前后叶切除和尾状叶切除[11-12]。上述两种理论的对比详见表1。





2    经典门理论的应用
2021年Hanzawa等[13]报告了6例经头侧入路的左内叶切除术,术中依据“门理论”,贯通Gate Ⅱ和Gate Ⅲ完成对S4段肝蒂的阻断,精准显示预切除区域,简化了的后续术程,所有病例均无出现中转开腹或输血,术后无并发症。在华西医院的一项临床研究中,通过“四扇门”入路对52例病人进行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所有病例均无接受输血和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总体生存率达到100%;而该团队的另一项报道也显示“四扇门”入路相较于常规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以上临床研究验证了Laennec膜的真实存在,证明了该理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了“门理论”的应用价值[11-1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从2019年8月起开始将“门理论”应用到了手术过程中,截至目前,累计手术量已>200例。相关病例围手术期诊疗流程如下:经MDT讨论确定手术治疗后,完善术前影像学三维重建以及肝储备功能测定(ICG),并结合病人个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与切除范围。术中通过荧光腹腔镜及腹内超声共同确定肿瘤位置及切除范围,随后依据“门理论”捕捉目标肝蒂并用阻断带阻断血流,根据缺血线再次确认切除范围并在保证切缘的基础上标记切除线,最后对肝实质进行操作。术后依据病理结果来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结合临床经验,笔者团队认为:“门理论”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腹腔镜外科的技术优势,精准、安全、有效地完成肝蒂阻断,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可利于简化并标准化Glisson肝蒂入路的实施[14]。以右半肝和S7段切除术为例(二者在实际临床中具有一定挑战性,手术风险较大,难度较高,且分别代表了半肝切除和肝段切除两种术式)统计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胆外科2020-02-01—2022-07-31期间接受手术的病人数据可得出结论:与腹腔镜肝切除术应用的传统入肝血流阻断方式相比,“门理论”在不影响病人手术预后的情况下,在缩短整体手术时长、目标肝蒂处理时长和控制术中出血,减少肝脏组织损伤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优势(表2、表3)。


        此外,部分病人术前已经过多个周期的转化治疗,尤其是经介入治疗或放疗后,手术过程中可明显感知肝脏质地已发生改变,我中心在临床中观察到:因肝脏质地较“脆”,此类病人术中出血量往往较高,但在应用“门理论”于肝外确切阻断目标肝蒂后,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术中的出血量,笔者分析这或将归因于应用“门理论”可避免在肝内对于Glisson系统的反复操作和激惹。

        “门理论”和“四扇门理论”是依据不同的定位理念确定的两种数量和分布不同的入路集合,二者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均已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高等级临床证据是目前不争的事实,这也造成“门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仍未得到充分的验证,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门理论”的应用推广。

3    “门理论”的补充与展望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情况复杂多变,具体病例的肝蒂解剖分型不尽相同,故无论是“门理论”还是“四扇门”都难以完全满足实际临床需求。“门”在外科学中多是指脉管、神经等进出实质器官的区域,但笔者团队认为,对于“门”的外科学定义和理解,不应拘泥于教条。“门”与入路本该是相辅相成,“门”是入路的起点,入路是“门”的延续。由于不同手术中实际需要的入路起点远不止“六处”,故所对应的“门”亦不应只有六扇或四扇。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常常发现,由于先天或后天疾病造成的肝脏管道分类、走行的个体化差异,“门”的位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若只是将现有“门理论”生搬硬套,很可能在术中对错误的目标肝蒂实施错误的操作(图5),甚至造成严重的医疗后果。其次,“门理论”和“四扇门”中的“门”所对应的肝蒂,往往支配较大的肝叶和肝段,这并不符合精准外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通过它们难以实现对更小肝段或亚肝段的操作。另外,右侧肝蒂深埋于第一肝门中,且相较于左侧变异程度更高,目前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方法将其所对应的门进行显露,笔者团队此前发表的“胆囊板入路”[15]配合“减法原则”的适当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泛门理论”:即在遵循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手术需求为导向,根据术前三维重建及术中实际所见,辅以不断成熟的肝脏Laennec膜解剖理念和技术,扩展经典的“六扇门”或“四扇门”理论,将Laennec膜与门板系统、Glisson鞘或肝静脉管壁之间的任何交触点都视为“可以打开的门”,至此,“门”广泛存在于各肝门区域及肝实质内;术者综合病人的个体解剖特点和手术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门”、进入最合适的“入路”。换言之,经典“门理论”中,“门”是固定的,有限的,而笔者团队所提出的“泛门理论”中,则允许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并贯通“所想所需”的“门”,即“门”的位置是灵活的,数量在理论上也是无限的。该理论力求能够通过最短的路径、最小范围的间隙分离,安全、快捷地到达目标肝叶、肝段的肝蒂根部,并将其游离、控制,实现最精准的、个体化MIALR,在完成R0切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剩余有效肝体积,符合精准肝胆外科的理念。基于此理念,笔者团队也提出了腹侧肝门板入路(Ventral Hilar plate approach)和背侧肝门板入路(Dorsal Hilar plate approach),也是对“门理论”临床应用的有效补充,这两种方法(入路)既能便捷有效地将左、右半肝的肝蒂游离、控制,还可以作为肝蒂入路的“起手式”。

4    结语
“门理论”为MIALR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标准化了在肝外实施肝蒂游离、控制的流程,也是提高手术质量与提升手术速度的重要条件,随着更多的外科医生关注到了这一理论体系并付诸实施,其经典理论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本文所提的“泛门理论”意图在突破限制,进一步提升“门理论”的实用性,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兼顾实际临床病例的个体化。当然,“门理论”理论和操作后续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并需要更多的循证依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外科新技术和新理念。

参考文献

(在框内滑动手指即可浏览)

[1]    蔡秀军,张斌,陈鸣宇,等.我国腹腔镜肝切除术近10年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9):961-964.

[2]    曹君,陈亚进.《微创解剖性肝切除国际专家共识(2021年版)》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8):858-862.

[3]    戴朝六,徐锋,金添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的利与弊[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8,12(5):364-367.

[4]    Sugioka A,Kato Y,Tanahashi Y.Systematic extrahepatic Glissonean pedicle isolation for anatomical liver resection based on Laennec's capsule: proposal of a novel comprehensive surgical anatomy of the liver[J].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ci,2017,24(1):17-23.

[5]    Morimoto M,Matsuo Y,Nonoyama K,et al.Glissonean pedicle isolation focusing on the Laennec's capsule for minimally invasive anatomical liver resection[J].J Pers Med,2023,13(7):1154.

[6]    张元鹏,石宁,简志祥,等.肝脏Laennec包膜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20,58(8):646-648.

[7]    Tokumitsu Y,Tamesa T,Shindo Y,et al.Application and utility of surgical techniques for cystic plate isolation in liver surgery[J].Ann Gastroenterol Surg,2022,6(5):726-732.

[8]    Hu Y,Shi J,Wang S,et al.Laennec's approach for laparoscopic anatomic hepatectomy based on Laennec's capsule[J].BMC Gastroenterol,2019,19(1):194.

[9]    Yamamoto M,Ariizumi SI.Glissonean pedicle approach in liver surgery[J].Ann Gastroenterol Surg,2018,2(2):124-128.

[10]    Cho SC,Kim JH.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 using the extrahepatic Glissonean approach: Technical tips for entering gaps[J].J Surg Oncol,2022,126(8):1430-1433.

[11]    刘袁君,吴泓,曾勇,等.经“肝脏四扇门”入路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0,19(8):876-881.

[12]    谢国伟,吴泓.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打开“肝脏四扇门”在腹腔镜精准肝切除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2020,33(3):184-189.

[13]    Hanzawa S,Monden K,Hioki M,et al.How-I-do-it: laparoscopic left medial sectionectomy utilizing a cranial approach to the middle hepatic vein and Laennec's capsule[J].Langenbecks Arch Surg,2021,406(6):2091-2097.

[14]    陈亚进,周睿.重视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2,42(9):965-969.

[15]    王恺,孙世波,李芷西,等.胆囊板入路右肝蒂鞘外解剖法在微创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3,22(4):489-496.


(2023-12-10收稿    2024-02-20修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 个问题掌握​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菁锐TALK】重视Laennec包膜在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
专题笔谈∣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入路合理选择及评价
【述评】肝脏膜结构再认识及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肠癌肝转移:如何获得更好的生存?
专题笔谈|肝门板解剖的临床意义和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