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迁的结论未必对,表面上韩信是死于谋反,实则死于分封制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之所以在最后得以胜出,有一个人是功不可没的,这个人就是韩信。但是韩信的结局并不好,刘邦以谋反的罪名将他杀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有《淮阴侯列传》在结论中司马迁是这样说的: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几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反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假如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好了。他建立的功勋可以和周公、召公甚至姜太公相比。后世子孙可以享祭不绝。可他没能做到这一点,而在天下已经安定的情况下反而图谋叛乱,被诛灭了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司马迁是站在刘邦的立场上,给韩信做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认为韩信太过锋芒毕露,不够谦虚。其实这个结论,对韩信来说是构不成必死的原因的。他的谋反,一方面是个人野心的膨胀,另一方面也是客观环境的影响促成的。也就是说是刘邦给逼的,是刘邦的所作所为,把韩信逼上了叛逆之路。而刘邦所以要除掉韩信,一方面是因为韩信后来确实有叛逆的想法和行动。另一方面,是分封制的存在,不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实行,封韩信为王,是灭楚的需要;灭掉韩信,是巩固政权的需要。即使韩信不反,他这个齐王也是当不长久的。

韩信对刘邦怀有感恩之心,初期并不想叛逆

最初,韩信投靠的是项羽,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只给了他个执戟郎的职务。这对于胸怀大志,军事才能极大的韩信来说,显然是发挥不了自已才干的,所以他才改投刘邦。开始,刘邦也没有看出他的才干,是萧何发现了他这个人才,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甚至还发生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刘邦才重用了韩信,拜他为大将军。经过几次战役,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发挥,在与诸候国的征战中屡建奇功。韩信逐渐也就成了手握重兵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追随刘邦的最初几年,韩信连称王的野心都没有。灭掉赵王后,韩信还向刘邦建议让张耳为赵王,建议得到刘邦的釆纳。

事情有了微妙变化是在灭掉齐国之后。因为齐国在诸候国中是个较大的国,又与楚国相邻,地理位置很重要。处于战略上的考虑,韩信产生了代理齐王的想法。派使者送信给刘邦,刘邦看信后大怒,认为韩信有野心,但迫于韩信势力较大,与楚国争雄又离不开这个人才,便违心地同意了韩信这一请求,封韩信为齐王。但二人之间的介蒂也由此事产生了。

虽有野心,但韩信并无反叛之心,一心一意帮助刘邦打天下。有一件事可证明这一点。

楚军失去龙且后,派一个叫武涉的人劝说韩信不要再助刘邦,并指出在楚汉之争中,韩信的位置十分重要,他偏向哪一方,哪一方便会胜利。 又说刘邦灭掉各国后,就会灭掉你韩信这个齐国,你这个齐王是当不长久的。

韩信没有听武涉的劝说,认为刘邦是重用自已的,我至死不能变心。

不久,楚国又派一个叫蒯通的人来游说韩信,内容和上次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此人会看相,说韩信有帝王之相,让韩信叛反刘邦,自立为王,有形成汉、楚、齐三国鼎立的能力。这次,韩信还是没有听蒯通的话,说自己不能图私利而做无义之人。

不过,这次韩信好象动了心,他并沒直言回绝蒯通,只说先说到这吧,让我好好考虑考虑。几天后,他回复了蒯通,说自己有功于刘邦,刘邦会继续让自已做齐王的。

由此可见,韩信对刘邦始终是怀有感恩之心的,只要刘邦让他稳当齐王,韩信是绝对不会反叛的。

垓下之战后,项羽被彻底击败。刘邦的天下大势已定,韩信不但失去可利用的价值,反而成了新的隐患。

公元前202年,韩信与刘邦在垓下和项羽决战,取得决定牲的胜利,彻底打败了项羽。天下大势已定,汉家江山建立起来。清除了外部势力之后,对于刘邦而言,政权的巩固构成潜在危胁的,就是自已所封的诸候和王。

拿谁先开刀?第一个当然是韩信,因为他的势力最大,对自己构成的危胁也最大。刘邦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夺了韩信的兵权,改齐王为楚王,虽然还是王,但韩信手无重兵,即使想谋反也没有那个实力了。

夺兵权、改王号,这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刘邦就要让这个潜在危胁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刘邦借口要到云梦泽巡视,实际上想要袭击韩信。韩信知道了这个情况,想起兵造反,又认为自已无罪,想朝见刘邦又怕被擒。便听从了谋士的建议,便杀了自己部下一个叫钟离昧的人,因为刘邦最恨这个钟离昧。结果,当韩信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时,刘邦还是把韩信绑了起来。

侥幸的是,这次刘邦还是没有杀掉韩信,但取消了他王的封号,改封为淮阴候。这时,韩信彻底的清醒了,知道刘邦再不信任自己了,便下定了造反的决心,但为时已晚,被人告密,刘邦的老婆吕雉把骗进宮中,果断地杀了韩信。

韩信被杀之后,紧接着,梁王彭越也被杀,最后一个被杀掉的便是淮南王英布。至此,三个威胁政权的隐患全部被清除了。为郡县制的实行扫除了一切障碍。

实行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韩信的直接死因是谋反,深层次的原因,应归咎于分封制。

分封制始于西周时代,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便废除了这项制度,普遍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唐代著名的大文学家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封建论》,对分封制的弊端分析的比较透彻,他在文中是这样说的:

佘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候之盛强,未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认为,周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封建制。他认为周朝失掉天下已经很久了。它不过是在诸侯之上建立了一个周天子的空名罢了。难道不是诸侯强大尾大不掉造成的过失吗?天下分为12国,后又合为七国,并灭亡在他最后分封的秦国手里。可见周朝的败亡的原因就在这里了。

至于秦很快就灭亡,柳宗元认为“咎在人怨,而非郡县之失。”

分封制是产生动乱的根源,这一点刘邦看的十分清楚。楚汉相争,他之所以也实行分封制,实属权宜之计,为的是笼络人心,让诸侯与王,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力。而一旦天下平定,这分封制是必须要废除的。

表面上看韩信是死于谋反,实则是死于分封制。即使他不谋反,这个齐王和淮阴候他也是当不长久的。威胁到政权的存在,功劳再大也是枉然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人三要" 话说韩信
司马迁眼中的韩信:不识时务的俊杰
在最不恰当的时机谋反:韩信的极度追悔和冲动
兔死狗烹·淮阴侯韩信死亡有何玄机
小故事:韩信之死
此人曾游说韩信,劝他造反,被刘邦抓住后,三言两语就保住了性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