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粗谈「粉引」

今天这一篇我们的主题是陶瓷器物中的「粉引」。




「粉引」这个词,凡是接触过日式食器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但作为外来语的「粉引」指的究竟是什么,我这一篇来试着给大家讲明白。


粉引一词来自日语こひき,古时也被称为こふき,意思是「像抹上了面粉一样的白」。顾名思义,绝大多数的粉引都呈现白色,这是这种器物的一大特征之一。而另一方面,粉引与我们平时所见的白陶、白瓷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就要从陶瓷器的工艺发展和传承说起了。


日本的陶瓷器技术传自朝鲜半岛,而朝鲜半岛的技术又来自于中国。所以从最基础的技术讲起,中国朝鲜日本三个地区的陶瓷技术是共通的,但由于历史传承原因,又有彼此的不同。


先给各位读者补补课,说一说陶瓷器的制作流程。


陶器和瓷器都来自于土,或者说粘土。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陶瓷器,首先的基础就是制备陶土。通过将不同的粘土晒干、粉碎、干筛、水筛,加入一定量的水调整硬度,工匠们就可以制成各种适合手捏、盘条、轆轤拉坯、注浆倒模的胎土。胎土的成分除大部分是二氧化硅之外,还含有相当高比例的氧化铝和氧化铁。


之后陶艺工匠做出生坯,此时就有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1. 对于有釉的陶器来说,首先进行第一遍「素烧」:将生坯烧制成型。日本陶器的素烧温度普遍在800度左右,而欧洲地区的素烧温度会上升到900-1080度,这是由于各地的陶土所含空气量不同的缘故:素烧温度太低的话,陶土中所含的空气不能充分排出,这样在之后上升温度再次烧制的时候胎体本身就会炸裂。而素烧温度过高,除了会让胎体过度板结瓷化,给上釉带来困难之外,一些地区的陶土本身并不耐过高的烧制温度,在素烧阶段就会碎裂开。


2. 对于有釉的瓷器来说,进行素烧也是必要的,但瓷器所用的坯土致密,可以耐较高的温度,因此素烧温度普遍在1210-1280度之间。


3. 对于不上釉的陶瓷器来说,例如自然釉柴烧、宜兴紫砂等等,就采用一次烧成的方式。例如宜兴紫砂,温度是1150-1190度,直接出成品。


素烧之后,坯体便会根据所含化学元素成分的不同,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颜色。对于宋、元时期的陶瓷器来说,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为了达到润、透、素雅的感觉,除了釉料有很大讲究之外,胎体一定要偏白,才能更好地映衬出釉料的发色。我想这一点,有绘画基础、常化妆或者有过手涂模型的人一定能理解:底色越浅,涂上的颜色才能越清晰。


而在古代中国,最为稳定的白色胎土,便是产自江西景德镇高岭村的高岭土。而远在中国北方的定州、磁州并不能获得大量的高岭土,于是这些窑口便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技法:白化妆。这也便是粉引技法开始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的开始。


白化妆,顾名思义,便是用白色的颜料土(一般是白垩土)加水调开涂在素烧胎的表面——就跟你们涂粉底是一个道理。而随着涂的层数越多,胎体表面的白色便越厚实,逐渐接近纯白色。然而,这样的陶瓷器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够「莹透」。于是在进行白化妆之后,还需要在器物表面上一层透明釉,来柔化表面光线,同时也可以让器物表面更加平整光滑,减少吸水。


定窑的白瓷,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磁州窑的技法,则在涂白化妆之后,更前进了一步:在黑褐色胎体的表面进行白化妆之后,用工具再刻掉部分白色土层,露出下面的黑胎体。这样的技法可以在器物表面留下鲜明而精美的绘画纹饰,被称为白釉黑彩。



这样的技法在传到日本后被称为掻き落し,现在也仍然在使用:



随着蒙古灭金南侵,宋朝与高丽的接触也渐渐被切断。当时朝鲜半岛上盛行的,是一种被称为高丽青瓷的瓷器:



随着蒙古对于南宋和高丽的入侵,朝鲜半岛的青瓷制作技艺明显衰退,而取而代之的是从金朝时期开始逐渐向朝鲜半岛扩散的,以磁州窑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白陶技艺。以磁州窑的白陶为基础,朝鲜半岛出现了称为粉青沙器的陶瓷器:



铁绘莲花唐草文瓶,制作于15世纪,看过了上面对于磁州窑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这个瓶子的制作方法。


说到这里,粉引终于要登场了。日本自古以来,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与中国大陆的交流并不很通畅。然而,与朝鲜半岛的交流却非常频繁。尤其是14世纪中叶开始,明朝实行了海禁令,除了朝贡之外所有外国船只禁止入港,所以当时从事海洋贸易的日本和李朝朝鲜的船只,只能在日本和朝鲜两国之间往来。这一时期,大量的朝鲜陶瓷器被进口到日本,而日本也把这些进口来的陶瓷器当作珍宝一样地对待,只有贵族、高级武士和富商才能有实力拥有这些进口货。


其中,通过朝贡贸易或者由朝鲜半岛流传到日本的中国陶瓷器,被称作「唐物」,而朝鲜本地所产陶瓷器被称作「高丽物」。在高丽物中,日本商人进口的并不是当时朝鲜的最高水准的瓷器,而是一些民窑烧制的粗陶碗,以及当时已经渐渐衰败的粉青沙器——图便宜嘛没办法。



在粉青沙器中,根据刷釉和装饰技法不同,日本人又把它分成了三类:


1. 白地粉引: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纯色粉引



2. 刷毛目粉引:在器物表面故意留下了刷子的痕迹



3. 三岛粉引:有特殊的装饰纹样




然而当时的明朝的瓷器审美,已经从青瓷、白瓷逐渐过渡到了著名的明青花瓷:



朝鲜半岛上的瓷器也渐渐由粉青沙器演化到了李朝白瓷:



(话说我之前在日本一个小村里的窑口外面,随意堆放在路边的一堆瓷器里发现了一个小水杯,釉色便如图上的感觉几乎一样。当时天空飘着细细的小雨,马上明白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意味...当时去问了价格,600多人民币,没舍得买...等再去的时候,已经永远找不到了...)


不难发现,日本的陶瓷器技术在当时是被中国和朝鲜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的。



言归正传,无论是青花瓷还是李朝白瓷,需要的胎土都必须相当接近洁白的颜色才可以烧出来——不信你把家里的明青花砸碎,看看碎片就知道。但是日本本地的粘土,普遍富含铁质,因此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如此洁白的瓷胎,最多也只是淡黄色而已。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为了仿制白色陶瓷器,于是只好使用了早已在中国和朝鲜被淘汰的技法:白化妆。


而这,便是粉引的诞生。



=========================


时间到了20世纪,中间的过程我们就略过不提了。随着战乱、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工业化生产的诸多因素,中国和朝鲜半岛的陶瓷器工业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衰退,而日本也是一样。在德川幕府的长期封建统治下,日本的陶瓷器也发生了一定的退步: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贵族们的审美,高档陶瓷器逐渐沿着艺术品的道路,离民众越来越远;另一方面,百姓日常生活也需要大量的陶瓷器,于是追求量产低价的产品充斥市场。这两个极端的做法,在1926年开始的「民艺运动」中被逐渐融合,从而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独具魅力的日本陶瓷器。


民艺运动在1926年,由柳宗悦倡导(是的,就是你们在淘宝买的爆品「柳宗理铁锅」的设计者柳宗理的爸爸)。柳宗悦与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一起,在日本各地搜集了一批当时在日本美术界完全不被重视的日常用品、杂货,并且从这些由民众所创作的手工艺品中,发现了它们在日常使用中所发挥出的美感,于是便通过展览的形式介绍给大众。柳宗悦本人更是跑到日本一些交通偏僻的村镇中,去调查当地的手工艺品,从中收集精品,来充实自己在东京的「日本民艺馆」的藏品。


民艺一词,也是由柳宗悦所创,意指「民众的工艺」。所包含的项目除陶瓷之外,还有木雕、竹工、织染、漆器等等,但全部都为手工艺品。在他的倡导之下,很多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得以再次被大众熟知,并且将各种手工艺品的风格都延续了下来。


而在粉引的现代发展中,除了在民艺运动得以保留的传统粉引技巧之外,还有一个人也不得不提,那便是安藤雅信。


在安藤雅信之前,日本的粉引技艺,还是大多数用来制作「传统器型」的器物:



这是二战之前,川喜田半泥子在千岁山窑烧出的「雪之曙」粉引茶碗。从普通的粉引中产生的釉变竟然能出现如此雅致的粉色,与白色的部分相映成趣,「白雪」与「曙光」,实在是杰作。川喜田半泥子是号称「西有鲁山人,东有川喜田」的传统陶艺大家。


然而安藤雅信所倡导的,是将粉引技艺用在西洋食器上。我们都应该有印象,大多数见过的西式食器,釉面的特点是又厚又亮,洁白但相当单调:



安藤雅信的西式粉引食器,把「无光泽」「自然」的白色粉引特点带进了食器中,从而开创了粉引食器的新时代:



光泽消失了以后,器物本身变得沉静了许多,让人油然产生亲近感。而且从粉引的釉面上透出些许小「黑点」,也让这件器物从「不完美」中诞生了独特的美。


安藤雅信在1995年前后获得成功之后,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加入了制作粉引食器的行列。这其实一点也不突然:一方面是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就业低谷,让很多原本向往城市的年轻人转而回到故乡,从事起祖辈的手艺;另一方面,60-7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接受的都是全盘西化的日本社会影响,因此与传统的器物相比起来,西式食器是更能够让这些陶艺作者本人理解的器物。



下一个需要提一提的就是大谷哲也的妻子,大谷桃子


最早知道大谷哲也应该是2013年,当时日本的一些生活方式类的杂志里已经开始出现他的食器。一句话介绍的话,大谷哲也本身从事的是白陶,与粉引不同,而是从胎到釉都是含铁量极低的成分,所以呈现的是如同石膏一般的质感:



而大谷桃子的粉引,则是在粉引的表面用女性特有的审美绘画:



当然,从我自身的口味看起来,纯白色的器物确实有些让人担心:不是担心它碎掉,而是由于粉引本身的特性,会逐渐出现「使用的痕迹」。纯白的器物在出现使用的痕迹时是很难看的,这样一来,就不如稍微「粗糙」一些的粉引器物,更让人能放心使用。



村上直子:她本人是森女系的感觉,而她的粉引作品也同样充满了随意而让人放心的感觉:



后藤义国:他的器物的魅力在于「鎬纹(器物表面凸起的纹路)」和「面取り(平整的表面)」所带来的个性感:



后藤奖:他的粉引颜色偏淡黄,但与铁釉配合使用,反而强调了质感,器型的把握也相当有特点。



加藤益造:虽然曾经用过褐色釉等等颜色,但他现在只用铁釉和粉引,所以他的器物目前就是「黑白分明」。不用多说,最出名的自然是他的小花盘:



可能是花盘过于供不应求,我跟他一提小花盘他就嘿嘿地笑。加藤益造的粉引表面的质感是偏粗糙的,与村上直子的感觉很接近。



后面的褐色器皿就是他已经弃用的釉色,同样是粉引。下面这张图是我们群里的一个梗。



奥田文悟:粉引质感厚重细密是他的一大特色,同时施以刻纹,做工精细也是一大优点。



竹之内太郎:比较年轻的一位陶艺作家,作品目前虽然并没有显示出太多独自的特点,但中规中矩,有一种优等生的感觉。



辻口康夫:在粉引的表面施以较厚的透明釉,让他的作品看起来丰润很多,但我个人是喜欢哑光感的。


这里总结的日本粉引陶器作家,其实也仅仅是几位目前在粉引中的佼佼者。也许大家也能注意到,粉引器物的质感、触感,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从最初入手时的粗糙、煞白,到慢慢变得有使用的痕迹,呈现出淡淡的黄色,表面的粗糙突起也慢慢被摸得圆润......粉引的器物是有随着你一起成长的感觉,对于喜欢一件器物用上几年几十年的日本人来说,也许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结尾放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瓷和新瓷鉴定法 - 至善堂的博客 - CNTV.CN
瓷器作旧2
陶瓷器的料与釉的变化——1
陶瓷器的收藏与欣赏
柴窑研究的意义
欣赏一件颇受争议的瓷器(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