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权臣无数,为什么无法威胁皇权

权臣,这个帽子一旦戴在臣子的头上,那么他的后果就只有一个,罢官抄家灭族。

但是在明清两朝,可以说权臣无数,无论是明朝的'三杨'、严嵩严世蕃父子、张居正,还是清朝的鳌拜、和珅、曾国藩,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当朝的权臣,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威胁皇权呢?

废除丞相制度

秦朝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始皇除了设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之外,最大的贡献就是确立中国传统的官制。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作为中央政权的运行机构,其中三公就是丞相、御史大夫以及太尉。其中丞相负责统领百官,上承天子,下统郡县;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连同丞相在内的所有官员的言行举止;

太尉则负责兵权,这种三权分立的思想其实与西方的三权思想也极为相似的,而我们今天重要点来说就是丞相。

秦朝的丞相官职极高,权力也相当大,仅仅是一人之下而已,比如说李斯、赵高,两个人都是秦朝的丞相,都有瞬间倾覆秦朝的政权的能力。

由于丞相权力如此之大,因此后世各个朝代都对丞相的权力进行了限制。

在汉朝时期,由于丞相权力过大,皇帝就开始设置内廷,当然此内廷是相对于丞相率领百官的外廷而言,毕竟内廷是皇帝的心腹当然,丞相可并不是皇帝的心腹。

初期仅仅是为了政令的贯彻而设置内廷,后来则演变为常例,用来对抗丞相的权力。

到了唐朝时期,唐朝则设置了三省六部,将原有的相权一分为三,分为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六部即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在这种情况下,丞相实际上变成了三个,分别是三省的长官,因此丞相的权力被大大的削弱了。

到了宋朝时期,原本宋朝就是由于赵匡胤夺得了殿前都指挥时的统兵权而建立起来的。

所以宋朝在建立后就从根本上断绝了外层获得军权的机会,因此宋朝则将军队以及财权直接分为五部分,分别由五个部门协同掌管。

而丞相仅仅是掌管除了财权以及军权外其余部分,因此丞相也就没有了造反的基础,于是丞相的权利也就只剩下了原本的六分之一。

到了明朝,由于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政而触怒朱元璋,朱元璋也不喜欢自己的决定受到丞相的限制,于是终于废除了在中国传承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由皇帝自己亲自掌管六部。

设立内阁

由于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亲自掌管六部,但是由于一国之中事务繁杂,皇帝自己并不能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务,因此在随后的日子里设置内阁,内阁成员提供对于奏章问题的解决建议,并且专供皇上抉择。

此时的内阁成员仅仅是普普通通的殿阁大学士,虽然名称好听,但是他们的官职却是很小很小,不过是六七品官员罢了,不过虽说官职比较小,而且事务繁杂,但是这却是最能接近皇帝的职位,因此许多大臣都削尖了脑袋想要进入内阁,毕竟进入内阁之后,就有无限升官的可能性。

到了永乐皇帝时期,内阁大臣的官职逐渐升高,从六七品官员,变为一二品的大员,甚至很多内阁成员还兼领六部尚书的职位。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内阁成员却并没有真正的权利,只能在奏章上用毛笔蘸上墨汁写上自己对于这件事的建议,由皇帝用朱砂笔勾决,看看这件事的处理办法是否符合皇帝的心意,如果符合,则皇帝朱笔一勾,如果不符合则被打回,再重新决断,因此这个时候内阁的阁臣们只有票拟权,而没有真正的决策权。

于是哪怕在明朝内阁首辅严嵩权力如此之大,但是他被罢免也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就像是崇祯皇帝在位十三年连续罢黜了十四位内阁首辅一样,毕竟那个时候内阁的成员无论官职再高,权力再大,也只是皇帝的家臣,皇帝随时有处决他的可能性。

清承明制,设立军机处

在清朝时期,清朝承袭明朝的制度同样设置内阁,但是清朝皇帝不愿意在决策中受到掣肘,于是清朝内阁在后期也如同虚设,主要处理政事的场所则是军机处。

军机处是雍正皇帝为解决青海用兵问题,因此在大内隆宗门旁设立,由于距离皇帝比较近,皇帝可以随时到达,也较为方便。

在后期青海事务解决之后,军机处也就变成了皇帝传达旨意的场所,一切大事小情不通过内阁直接通过军机处,而皇帝见到军机处的奏折之后,也及时作出处理。

此时的军机大臣并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样能与皇帝争辩几句,仅仅是跪受笔录而已,而后朝着皇帝的意思颁下旨意,这个时候的军机处就变成了皇帝的'私人表演场'。

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

其实明清时期的权臣不造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儒家的忠君思想的影响。

在汉朝时,儒家思想就已经在朝堂中开始逐渐渗透。汉朝初期国家政策主要以'黄老思想'为主,而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正是在汉朝时休养生息的一个具体表现。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思想在汉朝这片土壤中生根发芽结果,而且汉朝后来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也出现了忠君的思想。

后来也就又有了'文死谏,武死战'这一说法的流出。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普及的时候,科举考试中所出的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选取的。

因此当时的士子们通读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将其中的精义理领得十分透彻,而对于其他学说弃之如敝履,因此思想也逐渐开始固化。

到了明清时期,单纯的策论已经变成了古版的八股文,而这种八股文的盛行,也就使天下士子的思想彻底固化,而其中的以忠君为己任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想法,也贯彻到每一个臣子的脑海之中了。

更何况当时的臣子既是臣又是子,皇帝为君父,既是君又是父,那对于为臣为子者,自然是要打便打,要罚便罚。

权臣是皇帝的放纵

权臣不敢造反的另一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权臣都是皇帝放纵的结果,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朝时期的魏忠贤以及清朝时期的和珅。

魏忠贤仅仅是天启皇帝朱由校时期的一个大宦官而已。

由于他聪明伶俐,能有口舌之辨,所以深受朱由校的喜爱,而朱由校信任看重魏忠贤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替皇帝办一些其他人办不到的事情,比如说筹措军费,打压东林党。

在天启皇帝时期,已经处于明朝末年,战乱横行,各地农民起义以及沿海的倭寇作乱,关外的后金努尔哈赤政权的崛起,这无疑是在压垮明朝的统治,这无论是军费还是其他,都需要筹措银钱,而单单只靠朝廷内的东林党人员难以筹措军费,因此这个任务只能交给魏忠贤来办。

因此在天启皇帝驾崩之后,崇祯皇帝继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了魏忠贤的宦官势力,但是也使得明朝的国库瞬间失去了财政来源,而继任的官员也无法完成这一项任务。

同理,乾隆时期的和珅,其实也只是为了完成乾隆皇帝的某种事情而已,那就是圈钱,同样这也是乾隆皇帝控制朝臣的一个重要手段。

兵权在皇帝手中

在那时,权臣们不敢造反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手中并没有军权。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多数造反的人都是武将,而没有文臣,毕竟文臣连'手无缚鸡之力'也没有,因此没有足够的实力来颠覆一个政权。

而作为一名武将,手底下有兵有钱又有粮,当现有的官职不能满足他欲望的时候,也就有了造反的心理。

但是在明清两朝,军队主要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而负责粮草提供的是户部,负责军械制造的是兵部,负责军营建造的是工部,调兵遣将则是皇帝亲自掌管,而将军们仅仅是负责全队的管理。

哪怕是雍正时期,功高如年羹尧,皇帝也仅仅是一纸调令,就可以将军队完全移交到副将岳钟琪的手中,而让年羹尧回京待罪。

总结

其实对于皇帝来讲,权臣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一代帝王,总是需要权力的制衡,而权臣的出现,正是为了完成皇帝的心思。

而且还有一点,明清两朝出现的权臣,大多都是文官,基本上没有武将,这就是因为文官只能写几本奏章闹事罢了,而武将是真的可以颠覆政权。

我是小楚,一个有态度°的文史科普作家。欢迎您的关注、点赞、收藏、评论四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景帝】二、晁错的时代
古代中国的丞相
三公九卿丞相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内阁军机处,伴随文明进步吗?
浅谈专制主义中央皇权能在清代达到顶峰的具体原因
清承明制,为何清朝沿袭明制设内阁,还要再设军机处?
二轮复习4-6-中国古代史-明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