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债王格罗斯公开家庭投资课,轻松把全球债务问题说清楚了

本文作者:比尔·格罗斯 聪明投资者

这是目前目前为止格罗斯最轻松易读的文章。他用给儿子上投资课堂的方式,讲述了2008年雷曼危机发生的过程,信用和银行体系在经济发展和危机中扮演的角色。

这篇说的真的很好。这位老债王过去一直在提醒负利率、全球资产扩张隐藏了极大的危机,他喊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危机始终也没有发生,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真的发生。

格罗斯每期都试图引经据典用各种方式来阐释危机,但俏皮的文字和各种美式幽默,常常会把他的实际意思藏在里面不知所云,要反复看上好几遍。

这一次,我一遍看懂了,推荐给想入门和学着用接地气讲经济的朋友看看。

以下是原文

                                                      把钱拿出来

                                                     文/比尔·格罗斯


格罗斯家的“投资学堂”持续开课,不只是孙子的缘故,同时也觉得有必要教导自己的孩子认识投资的复杂与陷阱。

年纪越大,我怕我会过度强调威尔罗杰斯在1930年代所说关于亏钱的名言:“我关心的不是可以赚多少钱,而是会不会亏钱。

“别亏钱”可是我给孩子们的第一堂也是最重要的一堂课,虽说特朗普的多头行情正热,当前的“动物本能”鼓励风险,而不是关注保本。

最近,我才跟孩子们提到财务杠杆的概念-尤其是部分准备金制度,一个世纪前,各国央行采用了这一制度,之后,它一直是信用与经济实体成长的基础。

“我还是觉得很神奇”,我跟孩子说,“银行是怎么凭空把钱生出来,但它的确办到了。”

粗略估计,银行与影子系统把3万亿美元的“基础”信用,单是在美国摇身一变,就成为超过65万亿美元的“未提准备”的信用-公债、市政债、银行贷款、房贷,还有股票,不过股票不算是“信用”,还是要仰赖支撑这个体系的现金流。

言归正传,“假设”,我跟围在厨房餐桌的大伙儿说道,你只有一块钱,存在美国银行-美国的唯一银行。你任何时候想要领这一块钱,银行都要给你领。

不过银行会跟自己说,“这人大概短期内不会用到这一块钱,所以我要借给乔,让他开比萨店。”

乔借了钱,跟莎利比萨设备店买了面粉、义式腊肠,还有烤箱,而莎利比萨设备店则把钱存到同一家银行,存在自己的支票户头里。

你的那一块钱,现在变成了两块,你的银行户头里有一块钱,莎利比萨设备的支票户头里也有一块钱。你们双方都认为这一块钱是自己的,尽管银行金库里其实只有一块钱。

银行本身的资产与负债则翻了一倍。资产是金库里的一块钱以及借给乔的钱,负债则是欠你的那一块钱-你是原始的存款人,还有欠莎利比萨的一块钱。

这个循环可以一直下去,借出与再借出那一块钱钞票(加上准备金的规定),就像手拿魔杖与头戴高帽的魔术师,这个部分准备金体系可以从一顶帽子里拉出五或六只兔子。

其实,总共只有一块钱,但是部分准备金制度把它变成五或六块钱的信用,同时创造出成长与就业的资本主义奇迹。

重要的是,所有的借方都认为,他们可以把资产卖出或变现,然后收回那躺在银行金库的一块钱。嗯…不见得。

“所以”,我的大儿子杰夫像是科学家刚发现神秘的黑洞一样,摸着没有胡子的下巴说道,“听起来是件好事。我猜当出现太多比萨店的时候,麻烦就来了(像次贷),这些贷款的利息付不出来,每个人都想要把认为属于自己的那一块钱拿回来。听起来像2008年-如同雷曼兄弟的翻版”。

“没错”,我回答,起身去冰箱拿可乐。“跟雷曼兄弟很像”。

我的投资学堂继续下去,不过重点是,在2017年,全球经济所创造出的信用占GDP的比重,大于2008年金融海啸之初。

在美国,65万亿美元的信用,大约是当年GDP的350%,而且这个比重持续上扬。

在中国,过去十年来这个比例则翻了一倍以上,到将近300%。自2007年,中国的整体资产负债表上增加了24万亿美元的债务。而在同一时期,美国与欧洲则分别只增加了12万亿美元而已。

资本主义,还有其实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仰赖信用扩张以及央行印制额外的储备,让私人银行借出去给人开比萨店、卖手机,各种产品与生意。

不过信用创造是有限度的,信用的成本(利率)必须要小心监控,让借钱的人(可以想成是次贷)可以付得出每月的贷款成本。如果利率太高(还有包括信用占GDP的比例太高),那么雷曼黑天鹅可能现身。

另一方面,如果利率太低(同时信用占GDP比重下降),那么整个体系会崩盘,因为储蓄人、年金与保险业者没有能力赚取足够高的报酬来偿付责任。

央行想要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创造温和的信用成长,与名目GDP成长率相符,同时让信用的成本维持在不会太高、不会太低,而是刚刚好的利率。耶伦简直是现代版的金发姑娘。

她的表现如何?我认为,目前为止做得不错。尽管复苏脚步以历史标准来说算是疲弱,但是银行与企业都已经重新调整资本结构,就业成长稳健,而且重要的是,至少对美联储来说,市场来到历史高点,代表看好未来展望。

不过,我们这个高度杠杆的金融体系就像是载满液体炸药的卡车,行驶在颠簸的路上。一个错误,可能引爆信用炸弹,促使股票投资人、高收益债券持有人,还有次贷持有人挤爆银行,声称金库里的那一块钱是他的。

这样的情况曾经发生在2008年,当时央行的处境是大幅调降利率,透过量化宽松买进数兆元的资产以避免发生挤兑。

如今,央行拥有的弹性跟当时不同。当前全球的年利率水平接近零,许多甚至是负值。央行的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到了极限,随着买进越来越多的现有债券,此举威胁到附买回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的日常运作。

我认同威尔罗杰斯的论点。别被特朗普矢言要达到3-4%经济成长的美梦以及减税与法令松绑可能带来的好处给冲昏了头。

美国与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因为杠杆增加以及利率可能太高(或太低)恐冲击压力日增的金融体系。

放眼2017年与未来的日子,要小心钱是否拿得回来,而不是拿到多少报酬。

END

还可以看看比尔盖茨推荐的这段30分钟的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流动性系列5:狭义流动性的观测
资金面“紧平衡” 信用风险须警惕 / 中低评级登上舞台 / 5年期国债发行
【债券】资金面重现宽松 债市或迎来转折性投资机会
四大行11月最后两天放贷700亿
法定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
投资专家总结:你有1.8%的回报,却要承担远超于此汇报的风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