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婧怡:城市社区配套设施的适老性规划设计研究

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文集

 

1.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老年人群体。无论是老旧社区还是新建社区,在社区尺度、空间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都还未能针对城市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做出充分的应对。本文将以社区配套设施为切入点,分析探讨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需求。


2.城市社区配套设施的适老性规划需求研究


  从规划层面对社区配套设施的适老性需求研究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建什么”,即分析老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从而确定社区配套设施的类型和功能配置;二是“怎么建”,这包括确定设施的配建形式、选点布局等;三是“建多大”,即确定设施的用地需求及合理规模(图1)。本研究采用数据分析结合案例研究的方法,从适老性的角度分别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图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下简称“调查”)的统计数据 ,分析样本总量为10032个。


2.2 数据分析及其发现


(1)社区配套设施的配置状况及老年人需求分析


  本研究选取“老年饭桌或送饭”、“日托站或托老所”、“康复治疗”、“上门护理”与“上门看病”5类社区服务或配套设施的供给状况和老年人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如图2。从图中可知:①在上述5类社区服务或配套设施中,老年人对于“老年饭桌或送饭”和“日托站或托老所”的需求比例是较高的,均超过三分之一;从社区实际的配置状况来看,这两类设施的配建比例也均超过半数。②每类社区服务或配套设施的提供或配置状况均要高于老年人所反映的需求,这说明老年人的需求应已得到满足。



图2:社区服务或配套设施供给状况与老年人实际需求的比较


  然而,通过对社区配套设施的实际使用情况分析发现,老年人对于这些设施的利用状况并不理想。以日托站或托老所为例,在配置了这类设施的社区中,95.1%的老人表示从未使用过,3.5%的老人是偶尔使用,仅有1.4%的老人表示经常使用。


  上述现象的产生可能有以下原因:①现行的社区配套设施规划指标不合理,适老设施的配建要求高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②设施的选址位置或配建形式不合理,老人不方便到达和使用;③设施的服务内容和定位不准,从而导致老人的潜在需求没有显现。这些问题均可能造成设施供需不平衡,设施使用率较低,甚至出现空置等现象。


(2)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对社区配套设施的需求特点分析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对上述5类社区服务或配套设施的需求比例。从图3中可以看出,无论对于哪类设施,70-74岁年龄段的老人都呈现出更明显的需求。而在这一年龄段前后,则分别呈现出线形增长和线形降低的趋势。



图3:按年龄段划分的老年人对社区配套设施的需求比例


  综上所述,从配套设施的功能类型需求来看,“老年饭桌或送饭”和“日托站或托老所”是老年人最需要的两类设施;从需求人群来看,约半数的老年需求群体为70-79岁的老年人,设计时应重点考虑这一年龄段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2.3 配套设施规划布局的适老性需求


  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布局的适老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各类设施的布点位置及服务范围是否符合老年人的行为特点及使用规律。目前在规划设计时,对于配套设施服务半径和选址的要求主要依据规范标准要求,应当从老年人的行为特征角度给予更深入的阐释。


  社区配套设施的选点和服务半径可以根据老人的出行方式和可接受的出行时间、距离来综合确定。本研究以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特征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出行特征要素进行比较(表1),发现以下特点:①老年人的出行目的以购物和休闲健身为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因就医产生的出行将会增多;②老年人出行主要以步行为主,而长距离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③老年人的步行速度随年龄的增长明显降低,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与65-75岁的老人相比,其步行速度降低了约90%。



表1: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出行特征比较


  由上可知,对于不同类型的社区配套设施,由于老人使用频率的不同,或年龄的差异,会影响其规划布局的特点。一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使用频率较高的配套设施应设置在更近便的步行范围内(例如老年饭桌、日托站、休闲健身活动场地等)。例如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其主要出行目的之一为就医,但受步行速度影响,其活动范围会明显变小,因而为其设置的医疗配套设施应以更小的服务半径进行布局,从而保证老人到达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2.4 配套设施的配建形式和规模的适老性需求


  配套设施的配建形式和建设规模与其服务人数、服务内容密切相关。合理的设施规模既应保证为一定范围内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又要能适应服务管理需要,使设施运营效率更高。本小节主要针对前文提及的社区老年饭桌和日托站(托老所)这两类需求最高的配套设施的规模进行探讨。


(1)老年饭桌的配建形式与规模需求


  目前国家规范标准中尚未出现对社区老年饭桌这一类型配套设施的要求。笔者结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调研,了解到社区老年饭桌的建设形式分两种:一种是政府福利性质,接受政策补助,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服务;另一种市场经营性质,面向社区所有住户提供餐饮服务,同时也可满足老年人就餐需求。对于政府福利性质的老年饭桌,其规模应满足各地方政府提出的最低服务人数要求,以便获得政策补助;例如服务于20人的社区助餐点,面积不小宜于50m2。而对于市场经营性质的社区饭桌,根据案例调研分析和对同类餐饮店规模的类比,其经营面积宜控制在150-450m2。


(2)日托站的配建形式与规模需求


  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中,日托站(日间照料中心)的面积规模是按照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个级别来进行确定,进而根据不同级别的服务人数总量来推算日托站的面积限值为1600m2、1085m2和750m2。然而通过对全国多地的调研可知,日托站的配建形式并非与居住区级别和人口数量相对应,而是呈现出小型化、平均化的特点——大部分的日托站规模在100-500m2左右,服务人数为20-30人。这是因为老年人通常都以步行方式到达日托站,因此每个日托站的服务范围有限,不可能吸引过多的老年人;同时较小规模的日托站更利于服务管理。此外,考虑到运营效率问题,部分日托站可能会与养老院或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合设,以实现空间的相互借用,提高设施利用效率。


3.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配套设施规划思路探讨


  随着城市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社区配套设施的使用主体将逐渐转向老年人群体,设施的类型、规模、布局会因老年人的使用特征而产生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会对今后的社区配套设施规划思路带来如下改变:


3.1 设施规划模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发展


  以往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是以“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划分为基础,分别针对不同级别给出所对应的设施类型,并采用人口总量和千人指标对设施规模进行控制。而在老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规划模式和控制方法需要作出调整。正如前文在对日托站的需求分析中所指出的,社区日托站的配建模式并非要与居住区的三级空间结构相对应,而是应重点考虑在老年人合理的出行范围内近距离提供服务这一特点。然而,现状规划中这些设施大部分配置在居住小区级别,其所对应的居住空间规模尺度已超出老年人(特别是70-79岁的老年人这一主要需求群体)的出行能力;而现行规范上在居住组团级别规定配建的设施种类很少,并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认为,考虑到老年人行动范围有限(比一般人减小),这些配套设施应优先置于组团级别的近家范围内,且应以更匀质的设施布局方式分散设于适宜居住规模单元中,保证老人到达的近便性。而在居住区和小区级别,则可减少或不进行配建相应设施。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在于减少了配套设施的配建层级,使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的空间分布密度加大,从而形成扁平化、网络化的布局,更加符合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和出行特征。


3.2 设施功能趋于复合


  当社区配套设施的布局向网络化均布发展后,其功能类型也将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是因为当设施的分布密度增加后,每个设施对应的服务人数会相应减少,因而其面积规模不会过大。从规划角度讲,这几类设施均要考虑老人到达使用的便利性,很容易形成向最优选址集聚的趋势,而由于各类设施面积都很小,若在社区规划中为其一一划出单独的用地则会造成土地利用的极大浪费,而集中建设功能复合型设施的模式有助于节约用地。


  更重要的是,从设施运营角度讲,复合型设施相比单一型设施更有利于降低运营风险。以前文调研的日托站和老年饭桌为例,两者的常见面积均在100-200 m2,虽然设施规模小,但服务人员配置数量并不因此减少很多,而受其服务能力所限,在经营上会面临更大的风险。而功能复合型设施可使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同时开展老年饭桌、日间照料、医疗康复等多种服务,满足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需求,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通过多种经营提高人员服务效率和空间使用率,从而降低运营风险。


3.3 设施布局注重与慢行、绿化体系的整体性设计


  老年人的出行以步行为主,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布局应注重与以步行为主导的慢行系统相衔接,保证老人出行的安全性。同时,由于老人的活动时长和活动范围有限,应在选址规划时注意使配套设施与绿地、活动场地进行串联,使老人的购物、就医活动与锻炼、休闲活动通过慢行系统联接,为老人设计出合理的行动路径,以提高出行活动效率。


4.结语


  城市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需要针对城市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做出及时应对。这不仅限于对现状配套设施规划指标和空间布局模式的探讨,还应从设施使用主体即老年人需求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最终提出,社区配套设施在规划建设上应向扁平化、网络化、复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思路。这些思路如何能更有效地落实在具体的规划指标及空间形态上,还需今后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城市社区配套设施的适老性规划设计研究
林婧怡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

作者:林婧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内容与实践路径
“互助”与“宜居”的新型老年社区
【博地·学术研究】养老地产设计之规划篇
王石谈万科养老地产
警告!社区养老服务站可能迎来大规模“废弃潮”
海外养老居住模式借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