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县衙编制只有知县一个人,为什么却能管理全县人员?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我们现在的领土都是继承了清朝的领土,这是个非常广袤的领土,从中原,草原,高原,林地如此广袤复杂的领土,治理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

尤其是在古代通信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治理广土众民成了摆在清朝统治者面前的问题,而清代沿袭了明朝的很多政策,同时由于他一开始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所以统治方式上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那么具体一点说清朝到底是怎样一种治理结构呢?

清朝时期,中国的版图上有23个省级单位,号称封疆大吏的总督是正二品官,一般统辖两三省的军政;总督之下,本省主官是巡抚,从二品。

直隶、甘肃和四川三省地位重要,巡抚由总督兼任,河南、山东、山西三省则不设总督,巡抚就是最高军政长官。

文官是主管民政、财政和文官考核的布政使,主管全省司法和邮政驿站的提刑按察使、主管朝廷食盐专卖的盐运使和管科举教育的省学政。

省级之下是府和直隶州、直隶厅,大致可以理解成今天的市地级。府的主官是从四品的知府;直隶州、直隶厅是省里直辖的,主官是正五品。

再向下就是州县了,县级的州叫散州,零散的散,有一点儿像县级市的意思。散州和重要的县,主官可以“高配”到六品。

康熙时期,全国有177个府,1261个县和267个散州,加起来是1528个县级单位;光绪时期是有302个府级单位,1523个县级单位。

随着疆域拓展、土地开发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府县两级行政区不断增多,有的县级单位也开始升格,也就是说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是县。

不要小看这个县级单位,清朝官场流行一句话,叫大清国只有知县和内阁是办事的,其他的衙门口都是传达命令的。

这话虽然说得有点极端,但也是实情,对于古代的行政系统来说,最主要的事情是收税和司法,收税这一项完全就是由县里负责的,司法权则是县令先审查,人命官司的话要上报,如果是要对法人判处死刑,则要层层上报,死刑的批复权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我们经常说古代官员草菅人命,视人命如草芥,但是一个官员要想动用国家权力杀人,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不管你的位置有多远,比如广西的一个县里,要处决凡人,你都要层层上报到北京去,上面下了命令才能杀人。

但虽说是层层上报,但第一手接触案件的知县,却有着决定性作用,一般报上去的案子,上面的官员很少驳回的,因为中间层处理的都是文书类的工作,他们没去过现场,对案情也不了解,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报上来的案子都是同意了事。

清末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最初就是由县令审理,层层上报到中央,最后是因为这个案子,慈禧亲自发话要重审,搅动了整个官场。

这里面不是哪一个人能力巨大,而是层层上报之后,每一级官员就都负有责任,他们当然不想把案件给反过来,结果一个县里普通的“谋杀”案,不但惊动了慈禧,最后连带着上百人丢了乌纱帽。

所以县一级的位置非常重要,但奇怪的是,在清朝县级行政部门里,只有知县一人是有编制的,朝廷承认的官员,而且直到雍正年间才开始发工资,其他人不但没有编制,朝廷也不负责发工资,于是责任都落到了知县头上。

说道知县,这里说个小常识,我们常听到古代有县令和县长的说法,这个是按照县的规模来说的,大县叫县令,小县叫县长,但是这个称谓从宋朝开始就没有了。

从宋朝开始,一个县的最高长官叫知县,他的全称是权知某县,意思是暂时代理县令这个职位,是中央派到地方上暂时代理的县令这个职务的。

中国的职务都是这么一个规律,临时的职务慢慢都演变成了常设职务,像刺史,巡抚这些官职,原本都是中央暂时派驻到地方的,慢慢的也就形成了固定的官职,是中央集权的一个手段。

所以从宋代开始,知县才是一个县里最高长官的正式称呼,所以我们如果看电视剧,明清的时期,如果再叫县令的话,那肯定就是错误的称呼。

知县在清代可不是容易做的,上面不给钱也不给人,一切都要自己搞定,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能适用于这个直接管理老百姓职位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之前是读书人,熟悉四书五经,但没有行政和司法经验。

清代还有个规定:所有地方官都不得在本省任职,在邻省当官,也要距离家乡500里。本族亲属也不能同地任职。设计这个回避制度的目的很明显,也有道理。但它肯定也加剧了这个问题:一个外来的官员,业务上本来就“两眼一抹黑”,再不熟悉当地情况,甚至连话都听不懂。

摆在清代知县面前的两大问题,钱和人,而这一些都是清朝很多陋规陋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明代小说《儒林外史》里说衙门里只有称银子的“戥子声”、收税的“算盘声”和打人的“板子声”,既是尖锐讥讽,也是客观概述。

到了清代依然是如此,而且情况似乎又更严重了,因为知县的能力欠缺,责任又特别重大,所以整个朝廷都形成了唯上是从理念,中央的阁员也是一样。

从乾隆到道光的三朝老臣,当了52年官的大学士曹振镛有句名言,当官就得“多磕头,少说话”。清末的大臣王文韶,自打进了军机处,就很巧妙地增添了耳聋的毛病。两个大臣在御前争执不下,慈禧问他的主意,他只傻笑不回答,慈禧也没办法,只能说:“你可真是个琉璃蛋!

这就是清代的磕头文化,总之就是,只要责备下来了,什么也不用说,申辩也没有,就是一个劲的磕头,臣该死臣有罪,上行下效,最终倒霉的还是最底层的百姓,县这一级官吏只有不断盘剥他们,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上级的考核。

知县磕头,但反过来对对待自己的下属可就十分残暴了,虽然有些师爷文吏他动不了,但是大部分手下还是攥在他的手手里的,这就是上面层层压迫之下,最终的怨气和怒火,都会发泄到底层百姓身上,任何时代深处最底层,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州县在清代政权体制中的地位
河北省的一个县,市县同城的区划,为何没有自己的县城?
河北省的一个县,为何没有县城,出现了市县同城的局面?
晚清时期(1840年-1911年)山东大事记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迁简史
中国古代历朝行政区及对应官员的称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