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半山泥猫与皋亭山的蚕桑习俗

全文3187字,阅读约4min

皋亭山是蚕桑之乡,蚕桑习俗同样历史悠久。蚕桑习俗是杭嘉湖一带普通的民俗,其中戴蚕花、塑蚕猫和养蚕禁忌是杭嘉湖养蚕妇女流行的民俗事象。明清时期,每逢二月初八的“桑秧会”、清明“蚕花节”、五月初一的娘娘诞辰日,杭嘉湖等各地的桑农、蚕农成群结队,坐船泊衣锦桥(半山桥)和广济桥,入庙进香,为祈蚕花,返乡回家,并必买泥猫,用以避鼠,消灾祛邪,家业丰足。可以说上塘河边的皋亭山区乃是杭嘉湖蚕农习俗传承中心之一。

四月蚕月禁忌。四月是蚕农最紧张繁忙的养蚕季节,俗称“蚕月”,旧时官府催征税收、邻里庆贺等都不进行,农家嫁女娶妇也都推迟举行,蚕禁森严,家家闭户,每家蚕房门口都贴上一张红纸,上写“蚕月免进”四字,不许生人进入。蚕房禁忌更多,如忌室内扫尘,忌炙爆鱼肉,忌油火纸在蚕室内吹灭,忌附近舂捣声,忌敲门窗,忌槌锡箔,忌在蚕室哭泣,忌烧皮毛乱发,忌酒醋辛辣,忌当日近风,忌西晒日照,忌暴热骤寒,忌不洁人入蚕室,忌吸烟,忌油漆,忌一切烟熏等。


△ 图丨半山泥猫

戴蚕花,在湖州地区叫轧蚕花。蚕乡女子,往往到各寺院祈求保佑时,头上都要插一朵用红纸做成的纸花,称为“蚕花”。民间传说,这是西施首创的,西施去吴国前,亲手给越国采桑姑娘分送蚕花,祝越国蚕桑丰收。从此,蚕娘簪蚕花,相沿成俗。所谓“蚕花”,最初由蚕娘采一朵油菜花来戴,不等枯萎就要丢弃。每年的半山娘娘庙会是皋亭山人民戴蚕花的最佳时节,传承至今。

蚕猫辟鼠。历史上皋亭山及其附近地区蚕桑业兴盛,因养蚕农家最恨老鼠啮咬蚕种纸和蚕茧,世代传承着一种用蚕猫避鼠患的习俗。半山泥猫原系皋亭山及附近乡民生产的一种传统的泥塑手工艺品,曾被半山乃至杭嘉湖等地的桑蚕人家视作避鼠、消灾的吉祥物,世代流传。其实“蚕猫”是一种象征物,民间常创作出蚕猫样式的彩绘、剪纸、泥塑等手工制品,贴在花窗、墙壁或蚕匾上,取其猫捉老鼠以避蚕遭鼠患之意。久而久之,蚕妇们不仅将蚕猫作为避鼠物,而且也作为一种观赏的传统工艺品。剪纸蚕猫大都由蚕妇自己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蚕猫图像,而农村蚕户更喜爱泥塑的彩绘蚕猫。每逢清明前后,蚕妇们都要到半山娘娘庙烧“蚕香”,在香市上购买泥塑彩绘蚕猫回去放在蚕房里,或馈赠亲友。

历史上描写半山泥猫的诗词十分丰富。清代诗人翟以权在《泥猫》诗中有精彩而生动的描述:“范土作狸猫,黝垩饰俨肖。桃李清明时,列队半山庙。虚威吓鼠辈,功策蚕室奥。头附烧香舟,抵却里监抱。”清代仁和(今杭州)人孙士毅(1720-1796)《游皋亭山记》曰:“半山泥猫,亦湖上土宜类也,村妇养蚕,多买之。”清丁丙(钱塘人)有诗曰:“七娘子庙愿香烧,蚕事将忙昼复宵。不聘乌圆怕伤鼠,半山呼伴买泥猫。”此处“乌圆”即是猫的别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初夏,蒋幸盦陪黄浩川、陈士杰与夫人、率李女晓英游皋亭山后,写下的《皋亭游记》载:“浩川二十年前尚曾到此,因言游半山者辄市泥猫为避鼠之用,今时移事易,游人绝迹,也无以制泥猫为业者,惟一媪自言,尚有旧制,乃悉购,以赠同游,见者咸笑谓:'尚有五百年前遗风云。’”清末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会也。”

又据清代陈棠、姚景瀛编纂的《临平记再读》记载:“半山庙(半山娘娘庙)售泥猫,养蚕之家多买之,谓可避鼠。”清代范祖述撰写的《半山观桃》一文中记载:“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胜会也。

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施蛰存先生在《浮生杂咏》组诗第一首就是描述《半山泥猫》的诗:“水亭余址傍宫墙,古屋三间对夕阳。总角生涯犹在眼,泥猫蜡凤满匡床。”

陈笙陔云:“杭州人每于五月朔,半山看竞渡,必向娘娘庙市泥猫而归,不知何所取义。猫为泥塑,涂以彩色,大小不等。”

民国笔记《梵天庐丛录》中有关半山泥猫的趣事。这本书一共37卷,是柴萼(字小梵)所撰,其中有一篇就叫《武林山泥猫》:杭州武林山,俗呼为半山,植桃数千株。三月间,游人如市,往来不绝,山中人多以捏泥作猫形,外饰以彩,名曰泥猫,游人争购之。相传半山泥猫,虽不能捕鼠,而置之案头,鼠若惧者。又谓半山每年所制泥猫,必有一头能活者,语固荒唐不可信。乃有某者,赴半山购一泥猫归,猫颇猛,置于房中,家故多鼠,自购猫,鼠迹渐敛。一日午间,闻猫捕鼠声甚厉,初以为外来之猫,不之奇,起而视,见啮毙二鼠,皆置于泥猫之几上。而泥猫则不知所往,遍觅无迹。

我们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半山泥猫不仅仅是杭嘉湖地区香客们争相购买的一种消灾祛邪的吉祥物,同时,也成了历代文人墨客抒发胸意的一种风情。如今“半山泥猫”已被作为早期桑蚕文化的象征物,曾列入杭州市首批民间艺术保护项目,2007年6月,“半山泥猫”又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后,半山泥猫将作为“中国桑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半山蚕花娘子”的民间传说。从文献上看,杭州半山娘娘的传说源于历史上的“小康王逃难”传说,较早的文本见于宋末元初的《宣和遗事》(又名《新刊大宋宣和遗事》)贞集《泥马渡康王》篇,作者不详。此后,元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一四、明张岱《西湖梦寻》卷四、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三均有记叙。这个传说的在宋元明三朝发生演变的一个重要变化:故事发生地从北方,转变为扎根于浙江。学者认为这要归因于宋室南迁,这个故事也就逐渐南移了,而且很可能是大运河南北文化交流纽带的作用。

△ 图丨半山娘娘庙

直到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盐官(今海宁)人吴炽昌(1770—1856年前)的笔记《客窗闲话续集》卷二《南宋高宗遗事》所记“康王逃难”故事,则已经把故事的发生地转移到杭州半山一带了。其故事大意如下:

 “康王逃至盐官蛇墩,有农夫兄弟二人在田中耕作,其弟与康王换衣,骑马南驰。康王扮农夫在田中劳作,骗过追兵。追兵抓住农夫,怒戮之。康王逃至城北,又被一僧人掩护。僧人说服追兵将领,此将系宋人,后自杀以保护康王。至杭州半山,又有采桑女将其藏入桑叶筐中躲过康兵。采桑女被父兄误会,无以自明,遂自杀,其鬼魂引康王到宋军军营。康王从此定都武林。'帝不忘救驾功,封二农夫为蛇墩双土地、崇善明王,征僧为护国大禅师,不至。为女神立端山巅,至今香火不绝,春间佥朝拜半山娘娘云。’”

至此,康王逃难传说“浙江化”之后,又与当地民间信仰发生联系,进一步开始了本地化的演变过程。其中杭州“半山娘娘”的传说流传最广。

这个传说早已收入《西湖民间故事》。故事中说,半山有个姑娘名叫阿巧,但邻居们都喜欢叫她“灰姑娘”。有一年冬天,阿巧后娘威逼阿巧上半山沟沟里割草。正当她割草之时,一位身穿白衣的姑姑飘然而至,站在阿巧的眼前,白衣姑姑美丽动人,面带微笑,原来她就是专门掌管“天虫”的蚕花娘子。蚕花娘子微笑着对阿巧说,看,这是“天虫”,用它的丝可以做成美丽的衣服,说着这位白衣姑姑随着一股青烟,消失在参天的树林中。阿巧感到新奇,偷偷地捧着“天虫”回家饲养了。就这样蚕花娘子的“天虫”变成了今天家养的“蚕”。从那时候起,半山的先祖就开始养蚕育桑为业了。

在半山皋亭山南麓,有个名叫倪家门的自然村,至今村名地址延用至今,曾以养蚕植桑为业。宋政和年间,倪氏后裔的娘娘出生,自幼聪慧,饲猫护蚕,蚕花兴旺,家业安康。当娘娘长成闺秀之时,金兵入侵,娘娘捐躯守节,慈爱显灵,撒沙护国。于是,百姓立庙祭祀,宋高宗首崇祀典,刺封“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据说,半山娘娘殿内塑像前,时常出现黑、白、黄等七彩神猫。

尔后,为纪念半山娘娘撒沙显灵护国,倪氏后人除了忙于桑事,就自制双面泥猫摆放在半山娘娘庙前的一只石臼里出售前来进香的人们。泥猫大小不一,色彩、形态也有五六种,且惟妙维肖。从那时候开始,香客们进香购买几只泥猫的风俗流传至今。蚕农们都认为半山娘娘是掌管蚕桑丰歉的女神,每年三月三,都要到半山娘娘庙进香,祈求一年蚕桑利市。因而,半山娘娘庙会也成为杭嘉湖地区蚕农们的传统民俗旅游活动。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编辑 | 吴义全 卫留行
责编 | 刘万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山观桃旧事
历史遗韵下的魅力拱墅
石景山人说石景山
神奇的石佛寺
昔日的蚕桑丝织业重镇——王江泾
湖丝源流(二)|| 湖桑,辉煌千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