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对著名主持人夫妻,风光背后是心酸和无奈

泽畔时空

央视“最会提问的记者”董倩,嫁给了央视“十佳主持人”之一的王世林

一个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1+1》等节目做过主持人。

一个至今在《今日关注》《中国新闻》里持续亮相。



鲜少人知道,董倩其实毕业于北大历史系。

就那么“心血一来潮”半路出家做新闻,她成了“央视名嘴”。

与另一位“金话筒奖”获得者组成美满家庭。

很多人看到了著名主持人外在的风光和体面。

却没有关注过他们风光背后,如万千个普通家庭一样会有的不如意。

当家庭与事业如何平衡的问题出现。

当被网友质疑,被骂“滚出主持界”的心酸来临。

董倩说:“没有人生来就会成功,只是在拼搏的路上,有人用不服输成就了自己……”



阴差阳错走上一条路

1971年出生于北京,董倩从进入校园起就被严抓学习。

但没有一味死学,她有对愿意花心思为女儿创造有趣学习环境的知识分子父母。

要学习自然知识,董爸爸会提前做好功课,带家人去郊外钓鱼。

通过慢慢引导,让孩子知道风来的方向,雨的形成,鱼的身体构造。

要学习化学知识,董家妈妈在炒菜时会让孩子在一旁闻气味。

之后告诉她饭菜的“香”,就是分子在不断运动,受热越多,扩散越明显……



将知识融入生活,让孩子在玩乐中有所进步。

可以说董倩能成才,不仅源于她的刻苦努力,也源于家人的用心培养。

而以优秀的成绩走进北京大学历史系。

1995年毕业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孩因一张招聘启事,改变了一生。

我看报名后还要考试,就寻思能考央视的人应该都很厉害,我想跟厉害的人比一比……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对电视台工作一窍不通的女孩抱着“比一场”的心。

凭着较深的文学素养,得体的谈吐和涵养,横跨多领域的知识储备横冲直撞。

撞进了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栏目组。



莫名其妙得到工作,稀里糊涂成编辑。

在妈妈的建议下穿上得体的衣服,蹬上专门准备的新鞋。

“11月底报道,那天还下雪。我早到了,因为没有出入证只能在东门传达室等。后来被带进去了,看什么都觉得新鲜,真是太棒了,以后我就在电视台工作了……”

只是兴奋的情绪还没持续多久,忐忑就充斥了内心。

带她进去的人只介绍了一位老员工,之后匆匆赶回自己工作岗位。

而坐在椅子上,不知道具体的工作细则,不明白编辑机怎么用。

无人指点,无人问津,形成了董倩当时的尴尬。



我在位置上干坐了两个小时,每个同事面前都有数不清的纸,我不敢去打扰,很无措。最后发现还是打过招呼的那位老员工最面善,我就问她,可以给她打打下手吗……”

就这样,董倩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篇新闻点评稿。

将纸上的字反反复复看,遵从内心写下对事件的看法认真誊写后交上去。

很快她就收到了一封被改得精确到标点的稿件反馈。

本以为自己是名校毕业生,怎么也不会很差。

可现实给了董倩重重一击,“你不得不承认,学历不代表一切,人真的要不断学习”。

自卑情绪袭来,有的人会在自卑中一蹶不振,有的人偏偏会和自卑叫板。

董倩就是看着瘦小不经风雨,内心却有匹敢横冲直撞的野马的姑娘。



不服输成就一个“女王”

被按下“不懂就问”的开关,董倩在纸上列出不懂的问题。

给这位同事接杯热水,递过去的同时发问,得到答案后仔细记录。

跟别人一起上厕所,洗手时见缝插针询问。

为了弄懂这份工作,我还跟着同事坐公交,聊一路之后我再坐车回家……”

有同事被问得烦而躲着走,也有同事给过冷脸,觉得备受打扰。

对此董倩伤心过,甚至因工作中的焦虑和别人的“嫌弃”而想过辞职。

但看着批注一点点变少的稿件,她又自我打气。

在一群优秀尖子营造的压力环境中成长。

尽管她对自己的定位还是“菜鸟”,但台里的领导看到了她的潜力。



1997年年初被调往央视访谈节目《东方之子》担任出镜主持人。

搭档着白岩松,将镜头对准一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和杰出人物。

这份工作比做编辑时压力更大。

而直接被放在独当一面的位置上,26岁的董倩因为没有采访经验总会出差错。

有时候是准备的问题深度不够,有时候没有及时接住被采访者的回答出现停滞。

把控不住采访时长,不知道什么情况应该灵活变化。

董倩总是被批评。

“台里不会因为你是新来的就宽容一点,因为对主持人宽容,就是对观众、对被采访者的不尊重。”



困难像座山,登山的人只要不泄气,低着头往上走。

就算没有捷径,只要不后退,就有翻过去的一天。

无数次崩溃大哭的董倩绝不认输。

慢慢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采访风格。

几年的磨砺让她有了颗强大的内心,也让她积攒起了过硬的业务能力。

“第一次听领导跟别人介绍我是优秀员工时我特高兴。要知道为了这份认可我拼了太长时间。挑战自己不认输,我始终相信自己!”

被调往《新闻调查》做记者,成为《新闻会客厅》主持人,在《新闻1+1》中绽放光彩。

一个个栏目一个个过,“完美女王”成了董倩的标签。

主持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大型庆典,在各个大会中做现场报道。

2001年将“金话筒奖”抱回家,之后主持《央视论坛》,也有了自己的节目《董倩面对面》。

等从工作中抬起头,董倩恍然间发现,自己已经迈入了30大关。



“家里人一直知道我有多忙,他们以前不催我,我自己也根本没想过。但工作稳定了以后家里人就坐不住了。结婚是件很美好的事,我自己对婚姻也有期待。”

要不怎么说,世界总归有些磁场互相作用。

当你真切地想一件事时,转机也许就在眼前。

光鲜背后有一份苦

2004年,主持过《中国报道》《今日关注》等多档知名节目的主持人王世林出现。

他比董倩大5岁,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在央视新闻部废寝忘食地工作。

在同一单位共事,董倩和王世林知道彼此的存在,只是没有什么交集。

要不怎么说感情不到时万事皆休,感情一到天雷地火。



当爱神扬起弓箭时,只一场简单的同事聚会,王世林就被董倩大方的笑容,知性的谈吐所迷。

聚会结束找与董倩相熟的同事打听其喜好,想要从朋友开始慢慢了解。

只是新闻工作者大多敏感,只多问了两个问题,对方就看出了苗头。

你对董倩有好感?那还等什么,表明态度我帮你啊。怎么没想到呢?你们还挺般配的,都那么优秀,性格也好,我看你们能成……”

在同事的牵线搭桥中,王世林慢慢进入董倩的视线。

从约着一起去食堂吃饭开始,到工作中有问题相互解决。

说起彼此对待新闻的态度,谈论如何在工作之余过好生活……



王世林是个很温柔细致的男人,他会注意到生活中的很多小事。

比如工作台下永远备着的伞,只要下雨就会及时出现在董倩手中。

再比如衣兜里时刻准备的润喉糖,在单位里遇到董倩,就会抬手送出一颗。

细致的关心打动人心,仅一年的时间就确定关系。

2005年,王世林用一场低调又温馨的婚礼,将董倩变成了自己的妻子。

白天在各个新闻中穿梭,他们是同事;晚上相携回家,他们是彼此关心的夫妻。



事业与爱情做到了双丰收,家庭也因新生命的到来趋近圆满。

婚后生下儿子,董倩也曾考虑过以后。

可能每个职场女性都遇到过家庭和事业的选择问题,是我丈夫帮我坚定的信心。他说'闭上眼睛想一想话筒,你拿不拿?’然后他赌我拿。是的,我选择工作。”

将儿子送到双方父母的怀里,小夫妻俩也约定,谁有空了就陪儿子一起成长。

圈内的人羡慕王世林和董倩的模范夫妻生活。

圈外的人不明所以,以为央视主持人光鲜的背后再无烦恼,其实不是。

王世林和董倩之间,也有着千万家庭里都会有的各种“不如意”。



今天你出差,明天我做实地报道,后天两人又跟着不同的团队奔赴海外。

好不容易有了假期,他们也很难将休息时间调在一起。

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王世林在直播间里报道,董倩在活动现场报道。

夫妻二人说着同一件事,但他们已经有半个多月没见过面了。

同年,汶川的一场地震震出了十几亿同胞的眼泪。

董倩作为央视记者,第一时间奔赴就在现场,进行了几天几夜的跟踪报道。

她向国人传出灾区的消息,而信号不太通畅的那段时期,王世林只有通过同事按下的“连线”才能知道妻子尚且安全……



质疑中前行是一种坚持

距离是感情的杀手,很多有情人败给了聚少离多。

“能怎么办,谁让我们选择了,又那么喜欢这份职业呢?有所选择的时候就有得失,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做了选择以后,将失去的尽力弥补回来。”

王世林与董倩都不是爱抱怨的性格。

他们能相互理解,也能付出真心地维系一个家庭。

董倩要出差,王世林就在一旁提醒妻子要带的东西收好,在外注意安全。

王世林要加班,董倩就炖好汤,夜里十一点多赶去台里,给劳累的丈夫和同事一份宵夜。

只是相比较丈夫稍显固定的岗位,更加奔波的妻子对家庭的付出相对少一些。



王世林有着万事不说,只默默付出的性格。

他记得家里每位成员的生日,到时间就送上暖心的祝福。

业余时间练就一手好厨艺,只要闲下来就满足儿子的胃。

听妻子说过小时候学习的趣事,他十分认可岳父岳母教孩子的方法。

将儿子送到岳父母身边,又怕教孩子会让老人家累着,他还会每星期抽空过去做家务。

在丈夫无言的支持和包容下全心全意工作。

董倩走上鲜花着锦的道路,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受到过严重的质疑。

2015年,天津发声化学药品爆炸事件,44岁的董倩奔赴现场做采访。

多位消防员不顾生命危险参与救援。

而红了眼眶的董倩却在此时问出了一个让她陷入舆论漩涡的问题:



亲情和保卫人民安全的责任使命被放于天平的两边。

任谁来了都难以做答。

好几次欲言又止后,被采访的消防员说自己没法回答。

董倩这么问是本着记者记录现场故事,挖掘事故参与者内心感受的原则。

可网友们并不能接受。

很多人说她没有职业素养,只考虑到工作的完成度,没有考虑受访者的心情。

而当时的董倩只回应说自己想要展示消防战士最本真的内心。

因为脱下那身作战服,他们也是群众的儿子,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群体。

只是这样的回应没有得到理解,质疑声始终不绝。



而到了2019年,四川凉山的一场大火卷走了31名消防战士的生命。

无数人为年轻的勇士流泪,而此时董倩再次因为“不合适”的提问而受到谩骂。

面对在那场大火中活下来的消防战士,董倩出声:

你和那些战友关系好吗?你想过要救他吗?战友牺牲了你有自责过吗?这件事以后,你是否还愿意做消防员?

将一个经历了苦痛的人拉回那段记忆,并用犀利的问题戳伤他的心。

董倩在这期节目之后被冠以“冷血主持人”的称号,同时也被喊话“滚出央视”。



拼搏过后是一条坦途

每份工作者都有自己的使命。

作为新闻工作者,有时候的“尖刻”是为了让内心的声音有人听见。

“平凡的消防员其实做过很多不平凡的事,我和他们面对面,他们眼里的情绪经常让我不忍。我知道有些问题尖锐,有些话题伤人,我的步步紧逼让人反感,但这些问题是反映他们内心的,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同样需要有人倾听。”

同为新闻工作者,王世林能够理解妻子的做法。

但作为普通大众,大家更多的是看到她的“咄咄逼人”。

对于外界的质疑和谩骂,董倩努力忽视。

她用坚强的心和较好的调节能力转换情绪。

而平时性子稳,内心更稳的王世林却因为心疼妻子而偷偷掉过眼泪。



2020年,武汉陷入恐慌与眼泪中,无数人的生命与安全被病魔威胁。

湖北各市陆续封控,而大年初一这一天,董倩是逆行到达武汉的一员。

我妈妈是主动去的,她向台里申请了6次。那里每天都有人感染,她过去以后还要在第一线做报道,我很害怕,但她没安慰我,只说如果真有什么意外,让我要坚强,当个男子汉。”

在武汉的大街小巷穿梭95天,将当地的情况以及事实发生的故事进行播报。

125次直播,40期《武汉直播间》的录制。

每一次出现在屏幕里,都是一次看不见的战斗。

有位武汉网友曾在网上发言,他说:

“董倩记者的声音有魔力,能给很多人抗争的勇气。她一直说坚持与信念,她让我相信我是勇敢的,我能战胜眼前的困难!”



将所见所思,所闻所感化为一句句激励人心的话。

始终奔波在新闻最前方的董倩播报了人生百态,也播报了自己的态度。

最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

有个包容她,愿意支持她在外工作的丈夫。

有个十多岁的,崇拜她,将她视为英雄的儿子。

如今51岁的她还是毫不停歇地工作,只是工作之余她也满足于自己的生活。

董倩前行的道路上,有过不服输地成就自己,有过心随意动地选择爱情。



有过在质疑声中默默地坚持自我,也有着继续前进的决心。

没有谁在得到光鲜与体面时不用付出汗水与拼搏。

董倩的只是用不服输,成就了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央视“最简单”主持人,主持十年不化妆,才女妻子同为央视主持人
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到底经历了什么?
董倩与王世林:央视一对主持人夫妻,风光背后是心酸和无奈
董倩(央视主持人)_360百科
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得罪了谁?
央视主持人刻薄采访遭质疑,挖掘真相还是为博眼球不择手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