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盛学昌:大师风采——王阳明:龙岗书院与理学的变脸(八)

王阳明的心学有三大特点:

首先是强烈的批判性。王阳明继承陆象山的心学,通过对朱熹知行分离观的批判和对圣凡两极观的批判,破除了这尊统治者心目中的至尊偶像

朱熹曾说:“论轻重行为重,论先后知为先。”又说:“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朱熹不仅从一般认识论角度,强调必须知先行后,而且从实践角度和方法论角度,强调先知后行,因为不知而行,只是愚妇莽汉之所为;朱熹也反对知而不行,认为知而不行,知本身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王阳明却认为,这种知行分离观,对于道德修养中的践履躬行是非常有害的。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因此他坚决主张知行合一,对知而不行的空谈说教作出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与抨击。

白鹭洲书院云章阁的门窗皆用团形梅花装饰

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事万物永恒不变的性。万物皆归于理,人类更是如此。人的本心靠近天理,就趋于善;偏向人欲,就趋于恶。人有圣凡之分,本心纯粹是天理者,即是圣人;本心充满人欲的,便是凡人,即普通大众。圣人的任务是指导和教训凡人摆脱人欲,接近天理;普通大众的任务就是听命于圣人,修养去人欲的功夫。王阳明反对将心理二分。他认为心即是理,心即是良知,因而,良知就是天理。良知是不假外求、与生俱来、不学自有的,也是人人皆备的,并且是不分贤愚的。他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也就是说,在人世间,不存在朱熹所说的两类处于极端的人——圣人和愚人,从本性上说,所有人都一样。王阳明的心学显然是一种市民哲学。他这种对人性的尊重,受到当时民众的热烈欢迎


云章阁一侧的木梯






其次是张扬个性,尊重自我。王阳明这种新的人性观,消解了朱熹的贵族式圣人观,为大众确立了一种新的人格模式和价值体系。圣人不是某个人或者某类人的专利,因为良知人人皆有,只要你获得了同等的接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只要你能够致良知,你也可以做圣人。王阳明甚至提出满街都是圣人的观点,以泛圣论对抗精英式圣人观,体现了他学术思想的平民化色彩。另一方面,王阳明心学也充分鼓励民众张扬个性,自尊无畏,因为良知在我心,圣人也在我心,只要坚持静默修养,持之以恒地保持去心灵之蔽,求心之本真,就完全可以从心所欲”。


安徽黟县南湖书院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汪氏家族集资所建,当时93岁的翰林侍讲梁同书亲笔题写了“以文家塾”的匾额






第三是心学与身学的统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认知与实践的界限,但是,如若从言行一致,理论与实践一致的角度来理解,王阳明一生跌宕官、学的历程,正是对他的知行合一理论的践履躬行。他在军事上、政治上、学术上乃至教育上,都达到了令当世和后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在自身的学说与自身的实践的统一方面,在内圣外王、修齐治平方面,他已成为人们活生生的楷模,这就使他的学术思想本身带上了若干神秘色彩。


南湖书院高大的门厅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明先生因何可与孔子同称“圣人”
圣 人 之 学 -- 心 学
阳明学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之一 “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
王阳明心学50问,心学入门从这里开始
心学脉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