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榫卯:绽放国际的中国元素!
我国古代传统木结构通过各种构件相连接,比如柱、梁、枋、垫板、桁檩(桁架檩条)、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之间是独立的,需要连结起来才能搭建成一个房屋。那么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榫卯结构,来连接这些构件。

六千年前至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建筑上榫卯简图

榫卯,古建筑构件之间结构形式。榫,构件上突出的部分,又称“公榫”,卯,为凿刻去除的部分,形成卯眼,又称“母榫”。榫插入卯中,结成一体,使木构架趋于稳固。我国术构建筑上“榫卯”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6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已有用“榫卯”形式建造的房屋,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榫卯”实物;春秋战国时期,“榫卯”制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秦汉时期的砖墓,熟练地运用了“榫卯”技术,是我国历史上砖石结构使用“榫卯”的有力例证;唐宋时期“榫卯”技术已完全成熟,宋《营造法式》对“榫卯”技术加以总结,将这种技术归纳概括,列出“鼓卯”、“螳螂头口”、“勾头搭掌”等数种。随着木材的大量使用、生产力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普及,“榫卯”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制作技术空前发展,“榫卯”的形式和用途更加丰富与规范。除木结构使用榫卯外,砖石结构使用“榫卯”也很常见,进入明清两代,由于家具形式的丰富,促使“榫卯”技术走向高潮。明清木构建筑常见的“榫卯”,主要有二十多种,如:管脚榫、馒头榫、燕尾榫、龙凤榫、透棹、半榫、穿销榫、桁椀、银锭榫等,即使是今天建造木构房屋,开榫卯仍然是使用的主要技术。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凸榫木构件(现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仅用于学习交流)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带榫卯木构件(现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仅用于学习交流)

本文介绍几种常见榫卯种类形式。

管脚榫卯
也称“柱根榫”。通常用于地面柱与梁架柱的柱脚,不同的柱子,其柱下榫头形式也不同,如地面柱柱脚榫头多为圆形,而梁架内的瓜柱、脊瓜柱、童柱等柱脚,更多的则为方形、矩形等。清工部《工程做法》对“管脚榫”的长度,规定为柱径的30%,但实物却与之不符。现存古建筑中,柱子使用“管脚榫”者,均发挥了防止其移位的作用。“管脚榫”最早出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管脚榫

银锭榫
也称“银锭扣”,其形状酷似银锭而得名。这种榫卯两头宽,中间窄,与银锭卯口结合,十分牢固,多用于板材和柱子的拼接。砖石结构构筑物,其构件的连接,也使用此榫卯做法。

银锭榫

搭扣榫
用于纵向构件与横向构件的结合,“搭扣榫”的具体形式有箍头榫、十字刻半榫、十字卡腰榫等,刻有“搭扣榫”的木构件,上下咬合,易于安装,便于拆卸。使用范围包括平板枋、挑檐桁、正心桁、上下金桁等,斗栱中的昂或翘,与横栱相交时也用“搭扣榫”。井干式结构则完全为“搭扣榫”构造。桁椀亦属“搭扣”之列。

搭扣榫

直榫
其榫头平直,断面为长方形,可直接插入构件卯口内,根据“直榫”的长度,可分为透出榫头的“透榫直榫”和不出头的“半榫直榫”两种做法。这种榫卯形式,在大木作和小木作中广泛采用,在梁架中多用于穿插结构的构件,如穿插枋等,单步梁、双步梁与柱子的连接,也使用“直榫”结构。

直榫

龙凤榫
一般施用于木板之间的连接,如隔扇、裙板、走马板等,“龙凤榫”的制作,即在两块木板之间,相对的两个边,一边做出凸榫,一边做出凹槽,凸榫入凹槽之中,结合成整体板材。“龙凤榫”也称“企口榫”。最早的遗物见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龙凤榫

燕尾榫
因形同燕尾得名,其外大里小,故又称“大头榫”,多用于枋子与柱子之间的结合,具有很强的抗拉作用。其做法,大致分为带袖肩“燕尾榫”和不带袖肩的“燕尾榫”两种形式,前者实际上是两个“燕尾榫”的重置形式。“燕尾榫”最早见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燕尾榫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燕尾榫木构件(现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仅用于学习交流)

灯笼榫
古建筑大木作榫卯形式,是木牌楼结构常见的做法。即柱子的顶部做成较长的木榫,斗栱刻有卯口,“灯笼榫”从斗栱构件中穿过,顶部为脊桁相连,故也称“通天斗”。“灯笼榫”的作用,是将斗栱与桁檩等主要梁架结合为一个整体,以防止牌楼脱榫散架。

灯笼榫

抄手榫 
亦称“莲花瓣榫”,属刻半墩接方式,主要适用于柱子的墩接做法。“抄手榫”的制作,首先将两根柱子的相接端头,锯成平面,画出十字线,然后按十字线各剔去两瓣,形成留出的两榫头和剔去的两卯口,榫头入卯口,完成墩接全过程。以“抄手榫”墩接的部位,应加铁箍固定。

抄手榫

螳螂头榫
适用范围主要是桁檩间的结合、柱子的墩接等部位,因其头大身长,极似螳螂头,故名螳螂头榫。榫与卯结合,将构件连成一体,此榫卯形式,可防止拔榫现象的发生。

螳螂头榫

巴掌榫
古建筑维修施工时,柱子墩接或角梁结构形式,属刻半墩接榫卯。柱子墩接时,将柱子两端须墩接部位,各剔去柱子柱径的二分之一,留下的部分即为“巴掌榫”,并于伸出的榫头顶部,留出小榫头。“巴掌榫”的长度一般为40厘米左右。采用“巴掌榫”墩接的柱子,在墩接处应加固两道铁箍。

巴掌榫

勾头搭掌
宋式建筑大木作榫卯做法。据宋《营造法式》规定,“勾头搭掌”用于普拍枋之间的结合,其中的卯眼,由柱头榫穿过。此榫卯形式沿至明清时期,元以前建筑实物中比较多见。

勾头搭掌

榫卯的制造和使用,严格的技术要求,反应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严谨性,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通过将木头制作成不同形状形态,利用凹凸槽口结合,通过木材间长短、多少、高低之间的组合连接,形成的一种牢固结构,让高大的建筑房屋稳稳的立在地面上。

图文来源:网络、书籍、浙江省博物馆官网,遗产保护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建小知识】———榫卯
一篇文章告诉你榫卯的种类和尺度,看完你也会动手
9个榫卯实例,手把手教会你古建木结构中的奥秘
古建榫卯种类及其结构图解
清式木构建筑的榫卯结合技术
明十三陵长陵祾恩门木构件上的榫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