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塔影重重(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

如是我闻: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 / 北魏

祖师塔位于佛光寺内东大殿的南侧,属亭阁式塔。

塔平面六角形,分为上下两层,第一层西侧开券门,顶上有莲瓣及火焰装饰,其余五面素平。内有塔心室,以繁复的手法做出第一层塔檐,体量庞大,其上又置平座托第二层塔身,第二层上只开假门假窗,塔刹部分制作繁缛,两层交错的莲瓣承托宝珠,整座塔造型优美。塔身上的火焰门、束莲柱等特征多见于石窟壁画中的北朝建筑,因此推断为北朝所建。

此塔形制为国内仅见的孤例,是全国仅存两座北魏石塔之一。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为佛教、历史、地理等补充材料,权做日后游览时提疑之备】

梁思成从细部样式上(“火焰型券门、印度式束莲柱、人字形补间铺作之笔

意、刹及各层莲瓣之轮廓)推断为南北朝,至迟也是唐以前。

这种方法需要在一定时间及地域范围内有足够多的实例加以对比排队,结论才比较可靠。但目前没有。

建造年代考:

1、祖师塔为真身塔:底层有六角形龛室,可容成年人跌坐。

2、寺内建塔,高僧殊荣。

通过研究真身塔葬法在中国的出现及流传过程来探讨如下:

【天台宗四祖智顗大师】

最早的真身塔葬者为隋代高僧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他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的真身葬法源自《法华经》教义。昔日,释迦摩尼为众比丘演说此经的时候,于地下涌出多宝塔,塔内有过去千万亿劫之佛—多宝如来—让半座于释迦摩尼佛。多宝佛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妙法莲华经》卷八:若未善行菩萨道者,禀前三教即是散碎法身舍利未能巧度,若入圆教即是全身舍利则巧度,巧度为善行也。

这里引入了“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

五时:

第一、华严时,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之时。首谈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小乘学者,如聋如哑,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时,谓佛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于鹿野等为接引二乘人,说四阿含等经。

第三、方等时,谓佛既说小乘,更演维摩、楞伽等大乘经,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时,谓小乘虽回心向大乘,然其执情未泯,故佛更广谈般若空慧而澄净之。

第五、法华涅盘时,谓佛见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故说法华经、涅盘经,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称性而谈,令一切众生,咸得成佛。这是佛陀五时说教的次第与当机的差别。八教分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之为八教。

智顗所主张之天台宗教判。即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等五时;从教导众生之形式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化仪四教);又依适应众生根机而教导之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种类(化法四教)。

化法者

系就如来教化众生的方法,有四教:一、为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由经律论各含藏一切文理,令众生由此证入道果,此指佛于阿含时所说的三藏教;二、为通教,谓佛对大小乘根机所说的共通教法,钝根者闻之,便可通入藏教;利根者闻之,便可通入别圆二教;三、为别教,谓专为菩萨乘所说的教法,别于前面的藏通与后面的圆教;四、为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对最上利根菩萨解

天台宗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具体判释如下:五时:初时,说华严(释迦如来,成道之初,于三七日中,体察法界实相。此时的教法,如日初出,先照高山,二乘无闻)第二时,说阿含(阿含,此云无比法。有《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四者之名。此时的教法,度化外道与小乘)第三时,说方等(弹偏折小,叹大褒圆,四教俱说,引小向大。藏为半字,通、别、圆为满字。对半说满,故言对教。说《净名》、《金光明》等经)第四时,说般若(遮有形事相,显空性理体。此时的教法,不说藏教,唯说般若诸经)第五时,说法华、涅盘(会三归一,转教付财,契入非小非大、非渐非顿、本来如是之境,与初时华严,首尾相应)

关于智顗自己死后的葬法,他有交代:

“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见着发心。”

【天台宗】

 中国佛教派别之一。北齐慧文禅师悟印度龙树《中观论》的宗旨,以授南岳慧思,传于隋智顗。知顗依据《法华经》,著作《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建立空、假、中三谛圆融并止观双运的修行方法,遂创此宗。智顗常住天台山,故名。又因以《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亦称法华宗。天台宗盛行于唐,衰于五代,至宋复兴。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经玄义》的真伪等问题,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山外派受他宗影响,被斥为不纯,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塔是真身塔,可佛是哪尊佛呢?

佛光寺建于北魏,可是至隋唐之间的高僧除了没有记载的,和记载各自佛塔位置的,就只有解脱大师死后有记载:不但肉身不坏,还建有真身塔。佛光寺也因其在世讲经说法,是该寺海内闻名。

解脱大师(?~653年)五台人,隋末唐初高僧,华严宗的先驱之一。初出家于五台山昭果寺,后定居于五台山佛光寺。其时华严之学大盛,解脱精研华严,在寺弘传佛法近50年。因他德行高洁,慕名而来听讲者日达万人。他重修了佛光寺,扩大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

五台山的解脱和尚堪称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高僧,证得无生法忍果位,也就是现世的大菩萨。就连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三藏法师普化大师也专程到五台山礼拜解脱和尚。

虽然天台宗的三祖衡岳惠思禅师登十信高位,天台宗四祖智者大师具五品之果,乃至玄奘大师及其弟子们,都无法与解脱和尚在五台山佛光寺弘法如此兴盛相比肩。大师之所修所证超绝群凡,一定与文殊菩萨感通,护助弘法。

【佛光寺】

佛光寺是五台山地区建寺最早的佛教寺院,前身是恒州土俗所见的草屋茅痷或者叫阿兰若。据《广清凉传》记载:

“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峦。中心平坦。宕昌王巡遊礼谒。至此山门。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额。名佛光寺。唐正观七年。五台县昭果寺解脱禅师。重加修建。”

也就是说佛光寺的最初建造者是宕昌王,这位宕昌王是被北魏的孝文帝分为河南公梁弥机为宕昌王。正是宕昌王在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在回国的途中,路过五台县的佛光山,看到这里有一座阿兰若山环水绕,松柏掩映(yanying),闪烁着万道金光。因此立即置匾额“佛光寺”。因此,佛光寺在公元478年之前就已近是一处修行静处,这一年被宕昌王封为佛光寺。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被誉为“中国古建第一国宝”,有'亚洲佛光'之称。

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净土宗初祖昙鸾大师】

昙鸾祖师是第一位在佛光寺出家的僧人,被魏孝静帝称为“神鸾”、梁武帝称为“肉身菩萨”,也是唯一被国际净土宗奉为“本师”的中国高僧。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476-542年),出生在代州五台山。

大师精研四论学说和佛性义理,造诣高深,皇帝尊称其为"神鸾"。后来在注解《大集经》时四大不调,身感气疾,于是外出求医访药。经过秦陵时,看见欲界六重天的盛景出现在空中,阶次分明,大师当下就神奇地康复了。经此一事,大师深感身是道器,决心先求长生不老之术,修成之后再来弘扬佛法。

听闻南朝高人陶弘景隐居于江南茅山之中,大师不远千里前去造访。两人相谈甚欢,陶隐士赠与大师仙经十卷。

  回到北朝后,大师四处寻找名山,准备修仙。行至洛阳,遇到印度来的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对道术仙方嗤之以鼻。然后授予大师一部《往生论》。大师猛然醒悟,于是烧掉仙经,一心向佛。终成中国佛教净土宗初祖。

【净土宗】

此宗以三经一论为所依的主要典籍。三经是︰(1)《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此经叙说阿弥陀佛因位的愿行和果上的功德。(2)《观无量寿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此经说示往生净土的行业。(3)《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此经说示净土的庄严和执持名号证诚护念的利益。一论是︰《往生论》,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一卷,婆薮槃豆(世亲)造,元魏菩提流支译,此论总摄上三部经正明往生净土的义旨。

此宗的发展历史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慧远于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庐山东林寺建莲社(亦称白莲社),在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此后,有东魏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提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困难,是“难行道”,主张“乘佛愿力”(“他力”)往生净土,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隋唐间有道绰,著《安乐集》二卷,传播净土信仰。唐初善导随道绰学净土要义,后到长安光明寺、慈恩寺等处弘扬净土教义,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观念法门》《法华赞》《般舟赞》等著作,正式创立净土宗。净土宗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宗派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兼修念佛法门。9世纪日本天台宗僧人圆仁将净土念佛法门传入日本;12世纪源空(法然)开创日本净土宗,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现今分派很多,主要有镇西派和西山派两大系统。

古建科普:中国佛教塔的建筑样式一览

01·宝箧印塔·金涂塔

是专门用来内藏和供奉宝箧印经咒的塔,宝箧印是佛教的一本经书的名字,全称为《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根据以上经典所载,佛教流传的宝箧印塔形制基本上都具有塔基、塔身、塔刹,以及塔刹上的覆钵、刹杆、相轮等一般构件,混体铜质鎏金,以应七宝之相。

因宝箧印塔大多为铜铸鎏金,故又称“金涂塔”。最不同的地方就是塔身顶部覆钵四角的山花蕉叶,每一片直角蕉叶的叶片上都有錾刻的佛传故事图像。‍‍

02‍·多宝塔·七宝塔

是根据《法华经》中多宝佛的典故而命名之佛塔。释迦牟尼佛在宣说《法华经》时,从地下涌出一座宝塔,以金、银、琉璃、砗磲、水晶、珍珠、玛瑙七宝合成。

塔内坐有一佛,名多宝佛,此佛为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往昔行菩萨道时,立誓在成佛之后,凡十方世界有宣说《法华经》之处,必自地下涌现于前,以证明此经的殊胜。

故释迦牟尼说《法华经》时,有七宝塔从地涌出,耸立于空中,塔内即有多宝如来坐狮子座,其全身姿态如入禅定状,并邀请释迦牟尼进入塔内,与其并坐一同为大家说法。

现实中多宝塔的形制没有定式,也并不是由金银等七宝做成的,它主要的特点就是塔内供奉有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两佛并坐像。凡是看到塔内有两佛并坐的就可确定为多宝塔。 ‍

03·五轮‍塔·舍利塔

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组成的,人也是由五大元素生成,死后还回归“五大”。

基于这个观念,佛教僧人圆寂后所建的僧塔大都由五个造型的建筑元素堆叠而成,由下到上五个造型的元素分别是:方形——代表地大;圆形——代表水大;三角型——代表火大;半月形——代表风大;摩尼珠形——代表空大。

五轮塔多以石作,为了建造结构合理,五种造型也是有所变异的,例如圆形做成的是圆柱体,多做塔身使用;三角型实际做成的是一个梯形,在实例中多做屋檐使用。自魏晋以来,中华佛教盛行,各地都出现了寺庙建筑,而佛塔也应运而生。因为佛教教义或经书佛像等,出现了五轮塔、千佛塔等适配建筑,为古建历史增添多样色彩。

04·金刚宝座塔·五印坛城塔

金刚宝座塔是佛教密宗的一种佛塔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建筑样式为方形的塔座(金刚宝座)加上部的五座塔构成。宝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楼阁式、覆钵式等多种。

金刚宝座代表密宗金刚部的神坛,五座塔代表金刚界五部佛主,中间的为大日如来佛,东面为阿閦(chù)佛,南面为宝生佛,西面为阿弥陀佛,北面为不空成就佛。

金刚宝座塔五方五佛形制代表了佛教金刚界曼荼罗宇宙模式。“曼荼罗”为坛城、佛域、诸佛国土之义。金刚界曼荼罗按中央和东南西北四方分别为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摩部五个佛国部类,这就是最基本的曼荼罗空间布局。

“五印坛城塔”,佛教本无此类塔之说,但因金刚宝座塔有五部佛印契,故权称金刚宝座塔为五印坛城塔。‍

05·过街式塔·塔门

过街塔属于藏式塔的一种,盛行于元代。据说是因为蒙古族原居住地开阔,民族无定居点,为了让流动中的人能看到他们崇拜的塔,故在交通要道上建造过街式塔。

过街式塔为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使车马行人通过;塔门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一般只容行人经过,不行车马。

因为是在元朝开始出现的,所以门洞上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钵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则是三塔并列或五塔并列式。过街式塔的建筑形式犹如一座城关,显得气势雄伟,佛祖至上。门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凡是从塔下门洞经过的人,就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这就是建造过街塔和塔门的意义所在。‍

06·千佛塔·万佛塔

千佛塔缘于佛教华严经及梵网经所说,卢舍那佛所居莲花台藏世界,其莲花台周遍有一千莲叶,一个莲叶就是一个世界,合而为一千世界。

卢舍那佛化身一千个释迦牟尼佛,分布在千叶宝莲的这一个世界中。千佛各各再化身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释迦牟尼,坐百亿菩提树下,宣说菩提萨埵心地法门。依据经典所言佛教法、报、化三身重重无尽互为一体之理念,建千佛塔而表示之,塔内周匝四壁为万佛雕刻,中心佛龛内当供卢舍那佛以为合法。 ‍

【接上一篇,中国佛教史,罗什之后】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5年)时得到阿育王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并向中亚,西亚和东南亚传播。

阿育王曾派僧人到犍陀罗传道,在这里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文化相结合发展出独特的犍陀罗文化,并由此传到西域。直到公元前185年,普西亚米陀灭孔雀王朝,建立巽伽王朝,开始弹压佛教,复兴婆罗门教。

犍陀罗地区是从印度前往中亚和新疆的交通枢纽

堪与希腊比肩的健陀罗造像

大月氏西迁后建立贵霜帝国,公元1世纪占领犍陀罗地区,并成为佛教的中心,由注重个人修行的小乘佛教发展出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王还资助了由胁尊者发起的在罽宾举行的第四次结集(僧团共同诵经,确定正式经典)。

连接印度世界、伊朗世界、中国新疆的贵霜帝国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前秦分裂——其西北边疆遗产变身为后凉

强盛一时的后秦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鸠摩罗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其译经和佛学成就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称“什门四圣”。

千里迢迢来东土

很多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比如“大千世界”、“一尘不染”、“想入非非”、“粉身碎骨”、“回光返照”、“火坑”、“烦恼”、“苦海”、“魔鬼”、“世界”、“未来”、“心田”、“爱河”等等都是出自鸠摩罗什之手。


传说大师生前与众僧立誓:若平生所传佛法无误,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公元413年,大师圆寂荼毗(火化)后果然舌根不烂,弟子遵嘱将舌舍利送往鸠摩罗什寺供奉。

庐山慧远闻什入关,即遣书通好(书见《远传》),并赠以衣裁法物。什公答书,勉励备至,并遗偈一章。后有法识道人自关中至匡阜,远闻什公欲返本国,乃复作书,报偈一章。

通佛法有二难,一名相辨析难,二微义证解难。中华佛教,进至什公之时,一方经译既繁,佛理之名相条目,各经所诠不一,取舍会通,难知所据。远公问什数十事,大概属于此类。故什公答书,亦只往往取经论所言,互为解譬,故佛法之深义大旨,不能由之而显。又一方魏晋以来,佛玄合流,中国学人,仅就其所见以臆解佛义。或所见本不真切,所解自无是处。或虽确有所悟,然学问之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古今译书,风气颇有不同。今日识外洋文字,未悉西人哲理,即可译哲人名著。而深通西哲人之学者,则不从事译书。然古昔中国译经之巨子,必须先即为佛学之大师。如罗什之于《般若》《三论》,真谛之于《唯识》,玄奘之于性相二宗,不空之于密教,均既深通其义,乃行传译,而考之史册,译人明了于其所译之理,则亦自非只此四师也。若依今日之风气以详论古代译经之大师,必不能得历史之真相也。盖古人之译经,译出其文,即随讲其义。所谓译场之助手,均实听受义理之弟子。罗什翻经,亦复讲释(并授禅与戒律)。

长安之译经,始于法护,盛于道安。安公死后,姚兴皇初之末,弘始之初(399),法和、僧[插图]、僧睿、佛念已在长安共僧伽跋澄译《出曜经》。后二年而什公至,其译经借道安之旧规及助手(如法和、僧[插图]等),必得力不少。道安卒后十六年而鸠摩罗什至长安(401)。在道安以前,译经恒为私人事业。及佛教势力扩张后,帝王奉佛,译经遂多为官府主办。什公译经由姚兴主持,并于译《大品》新经时,姚天王且亲自校雠。长安译事,于十数年间称为极盛。

觉贤与罗什有误:1、禅律不同、2、极微有无。后,觉贤投慧远。根本是所学部派不同。

全篇皆为日后游览生疑之备要也。

此篇整合梳理各类网络书籍、文章之要,恕未一一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台山民国旧影
国学常识:中国历代名刹、高僧大全
五台山攻略(2010最新版)_
航拍汉传佛教八大宗之一净土宗祖庭香积寺,瞻仰千年善导大师塔!
山西五台山 导游词大全
五台山佛光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