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古建筑-自然神祠与民俗祠庙(1)

第一节后稷庙与三皇庙

       中国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天地信仰是最原始、最根本的信仰。包括天、地、日、月、风、雨、雷、电,以及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山川地理,无不均在祭祀之列。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社稷成为国家和政权的象征。除京师有社稷坛外,各府、州、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而已。随着人们对皇天后土祭祀活动的日益频繁,各地产生了大量的自然神祠。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们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自然力量逐渐被人们神化,成了掌管不同职司、拥有不同力量的自然神祇。自然界的神化进程,导致各种祭祀活动进一步定型化。全国各地纷纷设置特定场所进行祭祀,这些场所逐步发展成种类繁多、形态迥异的自然神祠,而且规格也较高,由君王进行祭祀。

         山西自古山川秀美,人文厚重,分布有不少属于国家祭祀的山川、祠庙,如北岳恒山、中镇霍山、汾阴后土等。据载早在尧帝时,霍山就是五镇之首,商代以后始称中镇。隋开皇十四年又被册封为中镇。历史上的霍山,曾建有中镇庙,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由皇上敕建,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又下诏建造兴唐寺,逾二年又敕建慈云寺。   由皇上敕建的自然神祠,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代表了较高的技术成就。而民间自行建造的祠庙,则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建筑技术往往借鉴民居建筑的成功经验,大量使用民间流传下来的材料和技术,往往法无定法,因境而成。作为乡里祭祀的自然神祠,常常会集一地之力进行营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象(图9-1-1、图9-1-2)。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经历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时代,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在众多的神灵中,影响最广的当是主司天地的皇天、后土这两位大神。   后土执掌大地,孕育众生,无所不能的女娲成为后土的形象代言人,被人们奉祀膜拜。宋以前,万荣汾阴后土祠是国家祭祀土地的场所,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分春秋两季曾多次来此祭祀。元代以后,伴随着宫城“左祖右社”朝寝之制的定型化,京师的社稷坛代替了汾阴后土祠的国祭功能,使得皇帝足不出京师,便可祭祀五土之神,后土娘娘也从国家大神沦为民间俗神。在“女娲补天”后的神话传说中,三皇信仰在民间影响深远。所谓三皇指的是天、地、人三皇,但三皇的形象代表是谁,则有不同的说法。在《礼含文嘉》中称:“虑戏、燧人、神农”,而在《春秋运斗枢》中,则有“伏羲、女娲、神农”的说法,也有将“伏羲、神农、轩辕”称为三皇者。

一、万荣汾阴后土祠

       汾阴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北约200米的高崖上,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东西127.56米,南北214.35米,占地面积约27342.49平方米。古代帝王祭祀后土神的处所。汾阴后土祠创建于汉文帝时,汉武帝元鼎四(前113年)年扩建,改庙为祠,定为国家祠庙(图9-1-3~图9-1-5)。

      此后东汉、隋唐、北宋均有兴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达到极盛。明万历年间,因黄河冲刷,经先后两次迁建,均被黄河吞没。现存建筑是清同治九年新选庙址重建。祠内现存有山门(亦称朱雀门,含过路戏台)、并列戏台、献殿、香厅、正殿、秋风楼等,献殿前西侧为白虎殿,东侧为青龙殿。

       山门下为过路戏台,与后面的并列戏台呈“品”字形制。山门三开间,歇山顶,两侧建歇山顶便门,三门组合。并列戏台各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后削牵,平柱外移,大额枋承接大梁。献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五架梁前后剖牵,悬山顶,屋顶琉璃剪边。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因汉武帝在此赋《秋风辞》而得名。

      白虎殿、青龙殿各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祠内存有由宋真宗亲御撰、御书、御篆的《汾阴二圣配飨铭》(也称萧墙碑),金代后土祠线刻庙貌全图碑、元代镌刻的《秋风辞》碑、清代王轩篆书的《秋风辞》碑。当地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为传统庙会。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1-6、图9-1-7)。

二、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北关街道办事处北大街社区庙底街99号。由后土庙、三清观等寺观组成,创建年代不详。据庙碑记载,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皆重修,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敕修,元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延祐五年(1318年)又复建,明洪武、正德多次重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补葺。20世纪70年代至今屡有修葺。占地面积4476平方米(图9-1-8)。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过殿、献亭、三清楼(兼乐楼)和后土大殿,两侧为东西配殿、钟鼓楼及东西垛殿。三清楼,明正德十四年(1519)创建之构,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主体南设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抱厦,北设单檐歇山顶戏台,三者浑然一体。屋面皆黄、绿琉璃瓦覆盖。主体梁架为五架梁通檐用四柱;南楼梁架为斗栱承抹角梁、金檩,金檩兼三架梁承由戗斜撑垂莲柱形成十字歇山顶,主楼与南楼脊部构架通联。戏台檐下斗栱五踩双下昂,主楼下檐斗栱为三踩单昂、上檐为三踩单翘,南楼廊檐斗栱为三踩单昂、中檐和上檐为三踩单翘。二层各间均设六抹隔扇门。南楼内正中奉太清、玉清、上清“三清”塑像。三清楼北向为重檐歇山顶,下檐与戏台檐部相连,平面呈“凸”字形。戏台面宽一间,与三清楼明间宽相同,戏台分为前、后场,楼侧设八字影壁。内置琉璃圆坛,雕麒麟望月图案,雕工精致。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土大殿居庙内北端,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覆盖。六檩前廊式构架,下檐斗栱五踩双昂,上檐斗栱七踩三昂,雀替透雕龙形,前檐明、次间均设隔扇门。   殿两侧各设垛殿三楹,均为悬山黄琉璃瓦顶,纵观后土大殿为十一间。后土大殿在开间楹数、殿顶脊饰吻兽、勾滴瓦件全用黄琉璃等方面,其建造规制已超越了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庙堂的等级制度,与帝王宫阙规制等同,此庙等级之高为其他庙堂所不及(图9-1-9~图9-1-12)。

     大殿东西垛殿西檐存碑3通,分别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创建献楼之记》、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建后土庙记》及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补修后土庙》。创建献楼记碑,立于后土庙后土殿东垛殿前廊下,青石质,螭首方座。通高1.92米,宽0.87米,厚0.17米。(1519年)正德十四年(1519年)立石。额雕二龙戏珠,篆书“创建献楼之记”,首题“献楼记”,碑文楷书,13行,行42字,共431字,记述明代创建献楼的经过。碑阴为布施者姓名。郭海篆额,撰文书丹。

三、石楼后土圣母庙

        石楼后土圣母庙坐落于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张家隙,村民集资对正殿进行揭瓦维修。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乐楼、正殿,东西两侧配殿各3孔,社窑各3孔。正殿为砖券窑洞3孔,前有木结构插廊,单檐硬山顶。殿内现存明代泥塑五尊,正中后土圣母为真身骨骼,殿内隙悬雕山水树木,楼台亭阁内外以及层层云涛之中悬塑着姿态各异的百子图,面积虽小,气势宏大,据有关专家考证工艺、手法同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出自一家。乐楼为石砌台明,高1.5米,台明上由8根高10米、直径为0.85米的柏木圆柱支顶,四面即为空间,斗栱形制为假昂偷心造,梁架结构为八卦封顶,单檐歇山顶。据有关专家多次实地考证台基旧砖接近宋砖尺码,上部木构为元代遗构。山门为砖石结构,前有木构插廊,单檐硬山顶。2004年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1-13、图9-1-14)。

四、灵石静升后土庙

        灵石后土庙位于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西。坐北向南,一进院落,东西12米、南北31米,占地面积372平方。正殿顺栿串记载,“大元大德八年(1304年)七月十四日重修谷旦”。明正德五年《平阳府霍州灵石县静昇里重修古庙记》碑载,明景泰三年(1453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修葺。

      中轴线上仅存献亭、正殿。正殿铺作及梁架部分构件仍为元大德八年(1304年)重修遗物,献亭为元末遗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不厦两头造布灰筒板瓦屋面;梁架为三椽栿前剖牵通檐用三柱,檐下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补间一朵。当心间、两次间装修为四扇六抹隔扇,是近年修缮时补制。献亭平面方形,面宽、进深均一间,单檐九脊顶,布灰筒板瓦屋面。覆盆式柱础,檐下铺作为六铺作三下昂计心造,铺作里转承井口枋交圈与抹角梁形成斗八藻井。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1-15、图9-1-16)。

五、夏县上冯圣母庙

     上冯圣母庙,位于夏县埝掌镇上冯村委会院内。坐北面南,东西26米、南北20米,占地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元延祐三年《创建后土庙碑记》载,解州夏县上冯村张门冯氏创建后土庙;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并创建碑记》载:圣母殿创建于宋延祐三年,诒弘治而香亭成,万历而乐楼成。现状仅存圣母殿及西耳房、献殿,圣母殿为元代遗构,献殿为明代遗构,西耳房为清代遗构。圣母殿砖砌台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三椽栿后压剖牵用三柱,前檐下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当心间、补间铺作出45度斜栱,殿内两山墙上方有悬塑天宫楼阁。献殿,面阔、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前设抱厦,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吻、兽、剪边。

       梁架为五架梁通檐用二柱,次间檐部斗栱上设抹角梁    承老角梁,明间五架梁上置抹角梁置五踩双翘斗栱组成八边藻井,藻井中部垂莲柱。檐柱上施大额枋,额枋上置三踩单下昂斗栱,中部45度出斜昂,令栱,昂头、耍头雕饰龙凤和云图案(图9-1-17、图9-1-18)。

   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河津古垛后土庙

        古垛后土庙位于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南。坐北朝南,南北长66米,东西宽20米,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据现存残碑记载,创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年),延祐五年(1318年)增建。现仅存戏台与正殿主体结构均为元代建筑。正殿砖石砌台基,宽15米深12.7米,高1.2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前檐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蚂蚱形耍头,前檐装修已不存。戏台,砖砌台基,宽10.9米,深9.1米,高1.2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四椽栿通达前后檐用二柱。前檐施大额枋承托斗栱七朵,四铺作单下昂形制,蚂蚱形耍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戏台中间加隔扇,把戏台分为前后台。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1-19)。

七、和顺合山圣母庙

        懿济圣母庙位于和顺县平松乡合山村北100米。据碑记载,始建于宋代,元元统二年(1334年)重建,元至元五年(1339年)、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均有修葺。占地面积约9920平方米。坐北朝南。懿济圣母庙由圣母庙和显泽侯神祠组成。现存圣母殿为元代建筑,其余为明、清建筑。圣母庙分上下两院,中轴线建有牌坊、山门、戏台、献殿和圣母殿,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及耳殿。显泽侯神祠俗称大王庙,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二门和大王殿,两侧为配殿及厢房。庙内存元重建碑1通,明重修碑2通,清、民国重修碑8通。懿济圣母庙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1-20、图9-1-21)。

      重修懿济圣母庙碑,青石质,螭首,座佚。碑高4.17米,宽1.25米,厚0.34米,篆额,碑文楷书。19行,满行47字。记述庙之沿革及元泰定四年(1327年)、元统二年(1334年)、至元五年(1339年)三次对庙进行大规模维修。元至元五年(1339年)立石,冯口雯撰文,达鲁花赤中男阿都化书丹,仲贤刊石。圣母殿,石砌台基,台基高0.54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斗栱不设补间,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前檐当心间设六扇六抹隔扇门,两次间为五扇六抹隔扇门。正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台基高0.34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黄绿琉璃雕花正脊。外檐斗栱五踩双下昂,额枋、栱眼壁均施彩画,前檐明间辟板门,次间为直棂窗。

八、平顺九天圣母庙

       九天圣母庙,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北社乡东河村西土丘上。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东西60.88米、南北73.08米,占地面积4449平方米。庙内碑文记载,创建于隋代,宋元符三年(1100年)大修,宋初重建圣母殿,建中靖国元年(1l0l年)重修。元中统二年(1261年)蒙古潞邑元帅马禧判等出俸重修,明崇祯五年(1632年)大修。清代乃至民国年间屡修。中轴线有山门(上为倒座戏台)、献殿、正殿;两侧遗有配殿、廊房、夹楼,东侧有梳妆楼一座。圣母殿为宋代遗构、献殿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构。圣母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单檐九脊顶,梁架为四椽栿前对乳栿用三柱,檐下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插昂,当心间设补间铺作一朵,二跳昂尾后檐制成挑斡(图9-1-22~图9-1-24)。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平顺北甘泉圣母庙

      北甘泉圣母庙,位于长治市平顺县苗庄镇北甘泉村西。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东西25.34米、南北43.98米,占地面积1114.45平方米。修建年代无文献可考,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献殿、正殿,两侧分布为东、西夹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东耳殿。结合当地元代木构建筑分析正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遗构。正殿建于高0.72米的石质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不厦两头造,灰筒板瓦屋面。梁架为四椽栿前压乳栿用三柱,檐下设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斗栱,均出45度斜栱,耍头后延制成挑斡承下平榑栌斗。山门二层单檐硬山顶,下层为入庙通道面宽三间,明间辟板门;二层为倒座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灰板瓦屋面,梁架为五架梁通檐用二柱,檐下设三踩单翘斗栱。2013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1-25、图9-1-26)。


十、霍州娲皇庙

       娲皇庙,位于霍州市大张镇贾村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正殿脊檩题记“大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2.6米,东西宽37.48米,占地面积2347.5平方米,现存有戏台、东、西钟鼓楼、娲皇圣母殿及东、西垛殿。娲皇圣母殿,砖砌台基,台基高1.4米,通面宽10.82米,通进深8.85米,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悬山顶式建筑,琉璃脊饰保存完整,屋顶琉璃剪边,中间施琉璃方心。明、次间均辟隔扇门。

       大殿内,现存有壁画,面积约71.17平方米,主要内容为宫廷内日常起居生活,为汾西县画工郭重、王恒、武尚志,油工陈玉顺、陈玉昌所作。东、西垛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两殿外侧出歇山。戏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檩硬山顶式建筑。东、西钟鼓楼均为硬山卷棚楼阁。娲皇庙现存大型清代壁画,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描绘女娲神话故事的壁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研究价值。院内现存碑一通。该庙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霍州市文物局对正殿及东、西垛殿进行了整体修缮(图91-27~图9-1-30)。

十一、河津台头庙

        台头庙,又称东岳庙,亦称后土祠,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吴家关村北。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东西60.65米、南北129.3米,占地面积784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存明成化四年(1468年)碑文记载:“……古龙门郡今县治东约二里许乃有兹庙,不知创于何时?虽曰不知创于何时,或者起止前代……”,清道光十年(1830年)碑文记载:“……河津东郭旧有后土祠,俗称台头庙,溯其创建何年?碣断碑残,无可考矣。自宋迄今屡经补葺而风雨剥蚀……”,中轴线上有山门、过厅、献殿、正殿正殿两侧存清代建筑夹屋、东西配殿。头门、中门、正殿及后土祠、西岳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建筑。

      头门及中门:均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不厦两头造,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头门前后檐均施横跨三间的粗圆木大额枋,中门正面中三间、背面当心间檐柱上设大额枋。檐下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里转单杪计心造,补间斗栱每间一朵。正殿,即东岳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琉璃脊、吻、兽。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檐下铺作为四椽栿和丁栿外延制成,斗口跳形制。正面三间设隔扇门装修。2013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1-31、图9-1-32)。

十二、襄汾汾城社稷庙

       汾城社稷庙,位于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城内村村中西南部,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道光九年(1829年)均有增修,2007年襄汾县文物局曾对部分建筑进行抢修。坐北向南,一进院落,总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献殿、大殿,左右为钟鼓二楼、东西看楼,大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共计8座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廊式,灰筒板瓦悬山顶。廊檐下斗栱七踩三昂。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属汾城古建筑群(图9-1-33、图9-1-34)。

十三、稷山稷王庙

        稷山稷王庙又称后稷祠,位于稷山县稷峰镇西北街村东南隅,据康熙四十七年版《平阳府志》和现存碑文载,庙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均有增建和修葺。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南北长104米,东西宽87米,占地面积10080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山门、献殿、后稷殿、泮池、过亭、姜嫄殿及两侧钟、鼓楼和东西垛殿。现存过亭、姜嫄殿及东西垛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皆为清代(图9-1-35~图9-1-38)。

      庙内现存碑刻3通,石碣6方,石狮2对,古树3棵。稷山稷王庙建筑布局完整,木雕、石雕、琉璃内容丰富、雕技精湛,具有极髙的历史、艺术价值。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献殿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琉璃瓦覆顶。殿内梁架结构为五檩无廊式架构,前后檐下露明,直通后稷殿,前檐额枋髙浮雕稷王朝拜图、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图案,内容丰富,形象逼真,雕工精湛。东山墙内嵌平雕《稷邑八景图》高2.8米,宽4米;西山墙内嵌巨幅石雕《七古一章》,高2.8米,宽4米,碑文行书,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刊,记载了稷山知县李景椿为重建稷王庙造成所赋的七古一章,以纪其事(图9-1-39)。

十四、闻喜吴吕后稷庙

      吴吕后稷庙位于闻喜县阳隅乡吴吕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十三年(1788年)先后修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现仅存水陆殿和戏台,均为元代遗构。水陆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门墩石上有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题记。戏台与水陆殿相对,砖砌台基高25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

      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施圆形通长额枋,平柱向两侧外移,建筑风格尚存元代遗风。水陆殿前竖立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和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立的重修后稷庙碑刻2通(图9-1-40、图9-1-41)。2006年5月25日,吴吕后稷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新绛阳王稷益庙

      阳王稷益庙位于新绛县阳王镇阳王村中心,镇政府院内。坐北向南,南北长90.9米,东西宽32.1米,占地面积291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碑刻记载,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重修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正德年间(1506~1521年)均有扩建和重修。现存主体建筑为明清遗构。一进院落布局,轴线上原由南向北依次建有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两侧建有翌室及廊房,现仅存戏台献殿基址及正殿(图9-1-42~图9-1-44)。

    正殿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局部尚存元代规制。殿内东、西、南三壁上留131.11平方米壁画,为“朝圣图”,画面内容依据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描绘了三皇、大禹、后稷、伯益等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受百官朝拜、万民敬仰及各方神祇,内塑像已毁。贺的情景(图9-1-45、图9-1-46)。

       人物山水画以工笔重彩绘制,着色以青、绿、红、白为主调,南壁梢间上方有明正德二年(1507年)画师题记;戏台为清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三柱。庙内保存有明嘉靖二年(1523年)“重修东岳稷益庙”记及元至元五年(1268年)“重修东岳稷益庙大功德主碑”2通。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修东岳稷益庙碑》置于稷益庙献殿基座东侧。砂石质,螭首龟跌,额题篆书“重修东岳稷益庙之记”,首题楷书阴刻“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该碑记述了元、明时期几次重大维修庙宇的事迹。由陶滋篆额,周尚文撰文,杨泽书丹。全文共26行,满行60字,共1300余字。碑体通高2.91米,宽0.90米,厚0.21米,碑座长1.18米,宽0.99米,高0.50米。该碑为研究稷益庙的历史沿革提供了文字资料。

十六、榆次庄子村社稷庙

       社稷庙位于榆次区庄子乡庄子村中部十字路口北侧。创建年代不详,据庙碑记载,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占地面积276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正殿带小耳房,两侧为钟楼、鼓楼、东西配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前檐装修已毁。廊心墙上残留有人物壁画。正殿匾额“荫我嘉师”,题款为“乾隆十八年葡月谷旦”。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椽,三檩分心结构,前后檐均设廊。前廊心墙各有字“教民”、“稼穑”。廊下门两侧立碑2通。钟楼、鼓楼与山门相连,下部为高台基,楼身一间见方,四柱抹角井架结构,十字歇山顶。庙内存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四处募化碑记》及《榆邑庄子村重修社稷庙记》碑2通。1988年被榆次区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9-1-47)。

十七、孝义三皇庙

        三皇庙位于孝义市城西新义街道贾家庄村三皇庙街中部。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三皇殿依据现存建筑结构与特征判定为元代遗物。据碑记载清乾隆.道光和民国年间屡有修葺,2006年村民集资,山西省文物局拨保护补助经费,恢复了二进院南、北两廊房,增建一进院碑廊,对三皇殿及戏台、掖门进行了保养性维修。庙院坐西向东,二进院落布局,东西长60.88米,南北宽24.49米,占地面积1490.95平方米。一进院空阔,东北角设砖券门洞;二进院东北角设掖门,中轴线之上由东向西依次遗有戏台、三皇殿;戏台至三皇殿之间,南面遗有廊房台明遗迹,北向遗有廊房后墙和台明平面遗址;三皇殿北遗马王殿、南遗财福殿,均为面宽一间硬山顶式建筑。两院之间自然地平落差较大,掖门前设踏步十八级,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2004年山西省政府公布“三皇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台坐东向西,砖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卷棚顶。民国进行了内装修。台口四周有木、砖、石雕刻。戏台南有化妆室,北隔掖门有茶炉房通北院。庙内遗存石碑五通,分别为:清乾隆七年(1743年)《重修三皇庙建两廊神祀碑》、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增修财神牛马神祀碑》、大清道光九年端阳(1829年)《增修三皇庙并金妆圣像碑》、大清道光九年孟夏(1829年)《重修三皇庙碑》、民国10年(1920年)《重修三皇庙新建文昌奎星楼并改修乐楼碑》。民国8年石碣二方。万历十年十月四川按察使梁明翰赠。“三皇庙”木匾一额(图9-1-48~图9-1-52)。

十八、洪洞孙堡商山庙

        商山庙,因正殿内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皇,故又名三皇庙。位于临汾市洪洞县赵城镇孙堡村西北50米处。坐北向南,东西38米、南北59.56米,占地面积2263.28平方米。庙内大殿前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碑记:“村之西北有商山神庙”,故又名商山庙。创建年代不详,正殿脊檩题记及碑记,明万历六年(157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均有修葺。中轴线上现存正殿(三皇殿),正殿两侧遗存东、西耳殿,院内东、西遗存娘娘殿、土地殿,厢房及配殿。结合晋南所遗存金至清代木结构建筑特征,断定正殿及东配殿为元代遗构,耳殿为元、清遗构,余为清代遗构。

      正殿砖砌台明,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不厦两头造,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吻、兽、剪边。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补间铺作里转设挑斡承平榑。前檐三间均六抹头隔扇门装修,殿内东、西山墙绘人物壁画共约90平方米。2013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1-53~图9-1-55)。

十九、高平古中庙

       古中庙,原名为神农太子祠,又称炎帝中庙位于高平市神农镇中庙村村中。坐北向南,上、下两院,东西宽41米,南北长65米,占地2681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根据庙碑记载,结合现存建筑遗构分析断定,创建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清历代屡修。上院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遗有山门、太子殿、正殿,两侧建有厢房、配殿,山门外为下院,遗有东西看楼各四间、香积厨及新建戏台。太子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遗构。太子殿,石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单檐九脊顶,琉璃正脊、吻。四架为角梁及铺作里转承平梁,四周交圈形成口字梁,梁上置铺作承平榑,平榑上立蜀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令栱、替木承脊榑。角梁及各面正身铺作叠出向上,构成八卦式藻井,中设垂莲柱。柱头周施用大额枋,老角梁后尾由两道架抹角梁承托。檐下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下昂计心,耍头昂形。柱底施用方形素面柱础。南北隔扇装修(图91-56~图9-1-58)。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城隍庙与东岳庙

         城隍是“周官”八神之一,为城池的守护神,其前身是水庸神。城隍也是道教神系诸多神祇中的一位,行除恶扬善、护国安邦之职司。佛教传入后,城隍神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城”指城墙,“隍”指城壕,合称“城隍”。城隍一词,首见于汉代班固的《两都赋》,在“序”中有“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的说法。楚汉相争时,汉将纪信德高望重,去世后皇上为其立庙祭祀。文、景二帝时,又将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唐朝时,城隍信仰已很普遍。宋代以后,城隍愈趋人格化,将曾给当地做过突出贡献、已故的有功之臣奉为城隍神。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分都、府、州、县四级,按公、侯、伯供奉祭祀。府城隍为监察使司正二品城隍威灵公,州城隍为监察使司正三品城隍显佑侯,县城隍为监察使司正四品城隍显佑伯。明清之际,只要有城池的地方,皆建城隍庙,其建筑形制与官署衙门相似,采用“前朝后寝”之规制(图9-2-1)。

        远古的中国,曾有一个洪水泛滥的时期,按照神话传说,大约在尧以前,因水神共工氏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山,致使洪水滔天,四海奔流,人们不得不在丘陵上居住。及至大禹治水后,人们才从山上走下来,居于平原。故《禹贡》有“降丘宅土”之典故。由于早期部落居于山林,人们对山岳的眷恋、崇拜之情由来久也,部落首领也被称之为“诸山长老”。在中国的历史上,历代皆对山岳进行封分。《管子》中就有无怀氏、虑戏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封泰山的记载。这并非是古人迷信山林之神,而是因为最强部落之酋,曾居于山岳,所以后世之帝王尽管已在平原地区建都设邑,但一定遵循古仪,登山行礼,渐渐形成了山岳崇拜之风。在众多的山岳中,东岳泰山“五岳独尊”,逐渐被后世神灵化、人格化。首先是黄飞虎被作为东岳庙的形象代表,被供奉在东岳庙中,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兴起,泰山神也被纳入到各种宗教的诸神体系中。唐代对泰山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七月初一日,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四月初一日,尊东岳为天齐君;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泰山为天齐王。宋代不仅加封泰山,还封泰山夫人为“淑明皇后”,加封泰山的五子分别为王、侯,加封泰山女儿为玉仙娘娘。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又加封泰山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伴随着国家对泰山的加封,东岳信仰遍及全国,民间祭祀、信仰东岳大帝之风日益兴盛。

一、榆次城隍庙

        榆次城隍庙位于榆次区西南街道办事处城隍庙社区东大街75号路北,民国版《榆次县志》及庙中现存碑刻记载,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在蒙古人达鲁花赤帖木儿主持下完成,原址在大北门内善政坊。初建时仅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山门一间。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现址。明成化、弘治、正德增修,到明嘉靖二年(1523年)形成现在的格局和规模。清代及1984年、2003年重修。是榆次现存古代建筑中时代较早、规模较大、整体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图9-2-2)。

       1999年玄鉴楼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濒危遗产名录,并拨款5万美元进行维修。现存建筑显佑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城隍庙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玄鉴楼(兼作乐楼戏台)、显佑殿、后寝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配殿等(图9-2-3~图9-2-6)。

      显佑殿为庙内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为七架前后廊。显佑殿建于高台基之上,前檐金柱明次间置隔扇装修,梢间置棂子窗,东梢间棂子窗下置鬼门关,后檐檐柱明间置板门。山面及后檐檐柱由厚实墙体封户。檐柱普柏枋置斗栱38攒,五踩单翘单昂;前后檐金柱普柏枋上各置斗栱7攒,三踩前后出翘,上承托五架梁,从而抬高了大殿屋顶。屋面由灰色筒瓦盖顶,绿色琉璃瓦剪边,琉璃花脊吻兽。据琉璃题记:为明嘉靖三年维修。在显佑殿的许多构件中,有少许元代建筑的遗物,为沿用旧物,如:后檐金柱有收分卷刹,屋顶还有许多重唇大型板瓦等。庙内现存碑刻9通,明代八字砖雕影壁2座、八字琉璃影壁2座,极具科研和历史艺术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遥城隍庙

      平遥城隍庙位于平遥县古陶镇东城社区城隍庙街51号。城隍庙建筑群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以及真武楼等组成。据清光绪《平遥县志》记载,始建于明初,后有部分建筑被大火焚毁,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重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再次遭受火灾,除寝殿外悉为灰烬。同治三至八年(1864~1869年)重修1999~2000年,由个人投资对城隍庙进行全面修缮占地面积5133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牌楼、山门、戏楼、献殿、正殿和寝殿,两侧为钟鼓楼、配殿、碑亭等(图9-2-7~图9-2-13)。

      献殿五间,卷棚硬山顶,前檐明间出歇山顶抱厦,斗栱五踩双下昂。正殿五间,单檐悬山顶,五踩双下昂。寝殿两层,底层为砖券窑洞五孔,前檐插廊;二层面宽五间,双坡硬山顶带前廊。庙内存清碑5通。

三、潞安府城隍庙

      潞安府城隍庙,位于长治市城区东街街道城隍庙社区长兴中路庙道巷13号。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均有修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玄鉴楼、戏台、献殿、正殿、寝宫,东、西两侧对称有夹殿、妆楼、中院廊房、配殿、耳殿、厢房、后院廊房、耳殿。现存建筑中正殿为元代遗构,山门、寝宫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庙东西长48.05米、南北宽150.68米,占地面积7240.17平方米。庙内现存碑8通,碣1方,古树1棵。国务院于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正殿,据殿内脊榑题记记载,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建。现存为元代遗构。建于高0.56米的砖石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屋面琉璃筒板瓦覆盖,梁架为四椽栿后压乳栿用三柱,前檐柱头铺作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前檐檐柱及金柱均为方形石柱,素面石柱础,明、次间施四扇五抹头隔扇门,梢间置破子直棂窗。后檐柱头铺作四铺作单下昂,明间设四扇五抹头隔扇门。寝宫,为明代遗构。建于高0.65米的砖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琉璃屋面,七檩前廊式构架,檐下柱头科五踩重昂,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隔扇门,梢间置四扇四抹头隔扇窗。山门,为明代遗构,建于高0.50米的砖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二层单檐歇山顶。一层前后辟廊,金柱间施板门,次、梢间砖砌,柱础青石质二层,下为束腰,束腰部分雕有龙、鹿等图案,上层浮雕仰莲。廊柱柱头科五踩重昂,二层梁架五檩无廊式,柱头斗栱五踩重昂。

     重修潞安府城隍庙碑,青石质,圆首,方座。通高3.20米,宽0.70米,厚0.28米。额题篆书“重修潞安府城隍庙碑”,首题“重修潞安府城隍庙碑记”,全文楷书,共11行,满行63字,内容记载了潞安府城隍庙创建于元代,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维修的经过。马绍授撰文,常天成刻石。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立石(图9-2-14~图9-2-16)。

四、芮城城隍庙

       芮城城隍庙位于芮城县城古魏镇南关村永乐南街小西巷040号,俗称“南庙”,据民国版《芮城县志》记载,该庙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坐北朝南,历代皆有重修。原有建筑布局为四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戏台、享亭、献殿、大殿、寝殿,庙院东西58.18米,南北101.6米,占地总面积5911.09平方米。山门和戏台毁于民国初年,现存主要建筑有享亭,两侧各有廊房九间,献殿、大殿、寝殿,寝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现存建筑总面积3996.6平方米。城隍庙主要建筑保存较为完整,集宋、元、清三代古建筑风貌于一处,结构严谨,布局得当,雄浑壮丽,风姿各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图9-2-17~图9-2-20)。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亭,俗称“看台”,位于城隍庙建筑群最南端,是祭祀用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柱子粗矮,柱头施粗圆形大额枋,额枋横跨三间,额枋上施四铺作单抄斗栱,斗栱硕大古朴,建筑形制粗犷而浑厚,具有浓厚的早期建筑特色。城隍庙献殿建于清代,民国24年重修,为五架椽屋六檩卷棚顶悬山式构造,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平面长方形,建筑通高7.06米,通面宽15.7米,通进深8.71米,建筑面积136.75平方米。前檐没插廊,中部辟门通大殿,外露四明柱,台明前出1.17米,总宽0.78米,前檐设压岩石,砌三步踏道,殿内为方砖墁。大殿,为城隍庙主要建筑,创建于宋代,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柱头五铺作双下昂斗栱,补间斗栱各一朵,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劈竹式昂嘴,蚂蚱形耍头,屋架举折平缓,斗栱砖大,栱瓣清晰,其歇山部分的“二龙戏珠”琉璃山花为明嘉靖三十年立,大殿形制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大殿虽历代重修,除少量构建更换外,但大木构件及斗栱仍为宋代遗物。寝殿,位于庙内第三进院落,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三檩无廊式结构,二架椽屋通檐用两柱。平板枋上置简单的斗口出单浮云耍头,补间科斗栱。该院落为封闭式建筑格局,前部设清代垂花门及围墙,东西两侧各建有三间面阔厢房。廊房,位于庙内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建于民国晚期。面阔九间,开间均为2.88米,通面宽27.32米。进深两间,单檐硬山顶,梁架为六檩前廊式结构,屋顶为五架椽屋,前坡三檐,后坡二椽。廊房在作为博物馆办公室使用时,装修全部被改建,并将南北两端尽间改造为暖阁式。

五、襄汾汾城城隍庙

     汾城城隍庙,位于临汾市襄汾县汾城镇城内村西北部,故太平县城的西北角,总占地面积2222.95平方米,据清光绪八年版的《太平县志》记载,该庙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据该庙现存重修碑文记载,明天启七年(1627年)所建。

      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三十四年(1695年)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2004年屡有修葺。该庙坐北面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旗杆、山门、戏台、观看区、献亭、正殿、寝宫;轴线西侧为西配房、西厢房、西耳房、鼓楼;轴线东侧为东配房、东厢房、钟楼。现存建筑的正殿、献亭为明代建筑,戏台主体建筑为明代,前檐抱厦为清代增建,剩余其他如影壁、山门、旗杆、钟鼓楼等为清代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属汾城古建筑群(图9-2-21~图9-2-23)。正殿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建筑。

       坐北面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建筑,前檐设面阔七间、进深二椽的悬山顶前廊。通面阔26.6米,通进深24.6米,其平面呈长方形。梁架结构为六架梁对乳栿,前设廊;斗栱为五踩双下昂,门窗不存。屋面为琉璃剪边形式,中设琉璃方心,正垂脊琉璃脊饰,工艺精湛,以黄绿色为主。

六、清徐徐沟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清徐县徐沟镇西北坊村。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徐沟县志》,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73年)。明永乐(1403~1424年)、宣德(1426~1435年)年间金水泛涨,遂淤坏,明景泰(1450~1456年)年间、成化(1465~1487年)年间重修。1952年后作为徐沟粮库使用。庙坐北朝南,南北长86.3米,东西宽32.7米,占地面积2831.2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栖霞楼、大殿、寝宫,两侧有十字歇山顶钟、鼓楼,东、西厢房,东、西耳房。城隍庙是一处极具保护价值的古代建筑遗存,为研究古建筑地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栖霞楼尤具特色,为现存建筑之精华,是研究太原地区同类建筑的重要实例。1983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现存建筑基本保持原有风格,建筑形式、结构保留了当地传统做法。建筑基础、墙体受潮糟朽。屋面杂草丛生,脊兽残缺,瓦件松散。装修全部更改,地面杂砖铺墁。椽檩多处折断、裸露,屋面多处塌落(图9-2-24~图9-2-27)。

七、长治县都城隍庙

      都城隍庙位于长治县西火镇南大掌村西北。坐北向南,东西长22.1米、南北宽44.25米,占地面积977.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碣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光绪十年(1885年)、民国3年(1914年)屡有重修。现存建筑皆为清代遗构。一进上下两院布局,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有山门(戏台)、献亭、正殿,两侧分别对称有钟、鼓楼,东、西看楼,东、西配殿,东、西耳殿。正殿建于高0.65米的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琉璃剪边,六檩前廊式构架,柱头科装饰性斗栱,明、次均设隔扇门。庙内遗存清代、民国重修碑3通。该庙为研究晋东南地区的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山西省人民政府年于2004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9-2-28、图9-2-29)。

八、蒲县柏山东岳庙

        柏山东岳庙,位于临汾市蒲县蒲城镇城关村东关自然村的柏山之巅。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东西46.92米、南北233.77米,占地面积10968.49平方米,实际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版《蒲县志》记载:“东岳庙在城东二里东神山巅,不知肇建何年,唐贞观重修也”。献殿遗存蟠龙石柱础石上有金泰和六年刻记。元大德七年(1303年)毁于地震,元延祐三年(1316年)“地复震,栋宇再摧”,延祐五年(1318年)东岳行宫大殿、献亭、寝宫、东庑、西庑、十王府等建筑先后竣工,明、清屡修。

      20世纪80~90年代先后对长虹登道、乐楼、行宫大殿、子孙娘娘殿、凌霄殿进行维修。2012年进行保护修缮。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门上建天堂楼)、凌霄殿、天王殿、乐楼、看亭(又称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圣母殿、子孙娘娘殿、清虚宫、地藏祠及十八层地狱,两侧有钟楼、鼓楼、厢房、回廊、七十二祠、角楼等,庙内现存有元、明、清碑114通,明清彩塑246尊、铁像13尊、明正德九年(1514年)香炉、醮盆各1个,明嘉靖六年(1527年)铁钟一口(图9-2-30、图9-2-31)。

       庙前建有影壁、长虹登道、御马亭,登道右侧建有华佗庙。现存行宫大殿为元代遗构,献亭柱础石为金代刻石、盘龙石柱为元代遗物,看亭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构。东岳行宫大殿,砖砌台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九脊顶,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吻、兽、剪边,屋顶中设菱形方心一枚。殿身副阶周匝,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后压乳栿用三柱,副阶周匝。副阶铺作为四铺作单杪计心造,上檐铺作为六铺作双杪单下昂、里转五铺作双杪计心造。明间设板门,两次间设槛窗。殿内神龛内塑有“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坐像,龛前侍者二人、官员二位分立两侧。前檐廊柱上曾刻有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县尹刑叔亨所作“木兰花词”五首,内容丰富,书法劲秀,是蒲县石刻中佳作。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2-32~图9-2-37)。

九、黎城城隍庙

       黎城城隍庙位于黎城县黎侯镇城内村河下东街95号,据《黎城县志》载,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焚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嘉靖十六年(1537年)及康熙四十年(1701年)和宣统三年(1911年)均有重修。现山门为明代遗构,正殿为清代遗构。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36.23米、南北52.65米,占地面积1892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遗有山门、正殿,山门两侧遗存有掖门。

     庙内存有明清重修碑4通。该庙为黎城县保存较好的一处明、清建筑,为研究当地明、清寺庙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9-2-38、图9-2-39)。

十、翼城南撖东岳庙

       南撖东岳庙,位于临汾市翼城县隆化镇南撖村西。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东西33米、南北93米,占地面积306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大殿前檐当心间东柱头铺作泥道漫栱,下皮有“至元二十七年,大清康熙二十二年”题记,庙内现存碑文记载,佐证庙元代有之,清康熙、同治、光绪、民国屡有修建。中轴线上由南至北遗有山门基址、戏台基址、献殿、正殿;两侧戏台基址东西遗存钟鼓楼基址、二进院遗有东西厢房、廊房,东侧马王殿、西侧娘娘殿,东单间厢房基址、西单间厢房,大殿东、西耳殿。结合本区域金元及明清建筑图纸断定大殿、献殿为元代遗构,大殿东、西耳殿为明代遗构,马王殿、娘娘殿为清代遗构,廊房、厢房及西单间厢房是民国遗构。山门、戏台、钟鼓楼在20世纪70年代拆除。大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廊式单檐不厦两头造,灰布筒板瓦屋面。梁架为三椽栿前压剖牵用三柱,前檐柱头铺作为五铺双昂计心、里转双杪偷心造,补间为五铺作重栱出双下昂、里转双杪偷心设挑斡。献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不厦两头造,灰布仰俯板瓦屋面。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前后檐下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里转单杪计心造。东、西耳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五架梁前单步梁用三柱前廊式;马王、娘娘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娘娘殿硬山顶),五架梁前单步梁用三柱前廊式;东、西廊房、厢房均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架梁通檐用二柱;西单间厢房面阔一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五架梁前单步梁用三柱前廊式。庙内现存碑刻15通,石狮1对。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2-40~图9-2-43)。

十一、介休五岳庙

      介休五岳庙位于介休市东南街道办事处南大街社区草市巷33号。据庙碑记载,创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建,2001年维修。现存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3271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侧另建小偏院),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兼作戏楼)、献亭、正殿及后寝殿,两侧为八字影壁、钟、鼓楼、东西配殿及东西耳房;东侧偏院存北殿及南殿。山门前影壁及八字影壁均为仿木结构建筑,琉璃脊顶,壁心分别砖雕“二龙戏珠”、“麒麟闹八宝”以及石雕“福”、“寿”。山门兼作戏台,两侧与钟、鼓楼连构,下部为拱券门,古镜式柱础。上部戏台倒座,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歇山顶,明间出卷棚歇山顶抱厦台口,挂落木雕“二龙戏珠”、牡丹花等吉祥图案,斗栱密致,均七踩三下昂。檐下正中悬“海蜃楼”木制匾额1方,献亭建于正殿前,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卷棚歇山顶,黄绿琉璃剪边,明间出抱厦一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斗栱七踩三下昂。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黄绿琉璃瓦方心点缀,七檩前廊式构架,斗栱五踩双下昂,前檐装修被后人改制,殿内金柱上悬二龙戏珠悬塑。庙内山门前存石狮2个,正殿前檐下存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整修饰五岳庙碑记》碑1通,前檐廊心墙内壁嵌《五岳真形图》及真形图来历说明碣2方,东配殿后墙嵌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整修饰五岳庙碑记》碣1方。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2-44~图9-2-46)。

十二、泽州冶底岱庙

      泽州岱庙,位于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西北,坐北向南,二进院落,东西50.98米、南北96.51米,占地面积4921.0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碑碣记载,宋元丰三年(1080年)有之,金大定丁未年(1187年)、金正隆二年(1157年),元至元甲戌年(1274年)均有修建,明永乐二年(1404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清顺治十八年(166年)屡修,庙前设平台、台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遗有山门、池沼(池后为竹圃)、戏台、天齐殿;四面东、西遗有掖门各一间,一进院(随地势称为下院)东遗五谷及高媒祠、西遗后土祠及五瘟殿,竹圃东西设台阶登二院,戏台东西遗有云水楼及道舍,院内东西遗有厢房及龙王、牛王殿,天齐殿,东遗关帝殿、惠淑二仙殿,西遗李存孝殿、速报司神殿。现存天齐殿为宋、金代遗构,舞楼为金、明代建筑,余为明、清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廊式单檐九脊顶,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吻、兽。梁架为四椽栿前压乳栿用三柱,檐下铺作为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戏台东北石柱东侧上方金代题刻,判断为金正隆二年(1157年)创建,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钟楼三门记》碑记,判断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面宽、进深各一间,单檐十字歇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吻、兽。梁架为斗栱出跳里转跌上承抹角梁,之上承老角梁,老角梁上置栌斗、攀间栱、替木承金檩,平梁兼作平梁,上立脊瓜柱置栌斗、丁华抹颏栱、攀间栱及替木承脊檩,叉手捧戗脊檩下部及替木两侧。檐下施以鎏金斗栱斗为五踩双下昂计心、里转七踩三翘二跳偷心,结构与天齐殿相似。南面墙体封闭,三面通透。庙内存元、明、清重修庙碑10通。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2-47~图9-2-51)。

十三、泽州周村东岳庙

     周村东岳庙,位于晋城市区西30公里的泽州县周村镇周村东侧,坐北向南,二进院落,东西96.77米、南北79.79米,占地面积7721.2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明隆庆四年《泽州周村镇重修庙祀记》碑载,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重修,贞祐南迁(1124年)毁于兵火,元大德、至正间再修。明洪武、宣德、嘉靖及清代均有修建。中轴线由南至北遗有山门、戏楼、正殿。戏楼两侧钟、鼓楼。正殿东西两侧遗有财神殿、东殿前设拜亭、西殿(前设拜亭)、龙王殿,正殿居中五殿一字排列,财神殿和龙王殿为宋、金、明遗构,正殿金代遗构,东、西殿拜亭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遗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吻、兽、剪边。梁架为四椽栿前压乳栿用三柱。

      前檐柱头铺作为四铺作单下昂,耍头后延制成合踏稳固蜀柱。门窗后人改换。龙王殿、财神殿:两殿相同,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不厦两头造前设九脊顶抱厦,灰布筒板瓦屋面,琉璃脊吻、兽。梁架为四椽栿前压乳栿用三柱,前檐柱头铺作为斗口跳,耍头后延制成半驼峰缴背承蜀柱。

      龙王殿当心间补间铺作四铺作单杪,45度方向内外出斜栱;次间补间铺作为四铺作单杪计心造。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2-52、图9-2-53)。

十四、陵川县玉泉东岳庙

     玉泉东岳庙位于陵川县附城镇玉泉村东100米处,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69.5米,东西宽35米,占地面积为243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碣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2004年曾多次修缮东岳庙,现存建筑为金、明、清风格。中轴线上现有舞楼(山门)、拜殿、正殿,两侧分布有妆楼、廊房、耳楼,山门外西有西房3间,东有1东院内有东楼房三间,南房三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压前乳栿,檐下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庙宇布局独特,结构合理,整体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2006年,玉泉东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2-54、图9-2-55)。

十五、石楼兴东垣东岳庙

        兴东垣东岳庙位于石楼县龙交乡兴东垣村北约100米的殿下头,坐北向南,东西宽70米,南北长91米,占地面积637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元至元四年(1338年),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重修,清代曾补葺,1999年至2002年对东岳殿、东西配殿、乐楼进行过落架维修,现存建筑为宋至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影壁、山门、乐楼、东岳殿,两侧有东西耳殿,东侧自南向北有东门、君轩房、东配殿,西侧自南向北有社窑、西配殿、乐楼西侧有鼓楼门洞,还有进社窑的西门1座,另有碑1通(图9-2-56~图9-2-58)。

       东岳殿位于兴东垣东岳庙中轴线的北端,坐北向南,创建年代不详,元至元四年(1338年)重修,1999年进行了维修,现存建筑为元代风格。东岳殿筑于0.85米的砖台基上,前有台,长6.2米,宽4.6米,高0.65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六椽中伏用四柱,壁均有壁画,内容为东岳大帝出巡、回宫等,共计36平方米,莲花覆盆柱础,廊柱、金柱上均有铺,共14朵均为三铺,45度转角铺,板门两扇,单檐硬山顶,绿琉璃筒板瓦覆盖。

        乐楼位于兴东垣东岳庙中部,坐南向北,创建年代不详,1999年至2002年进行了落架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乐楼筑于高1米的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卷棚式梁架用三柱,卷棚硬山顶,灰筒板瓦覆盖。该乐楼保存完好。

十六、汾阳北榆苑五岳庙

     北榆苑五岳庙,位于汾阳市三泉镇北榆苑村南部。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重修五岳大庙碑记”载:元大德三年(129年)重修,次年(1300年)增建水仙殿,大德七年(1303年)遭地震,大德十年(1306年)再修;明嘉靖六年(1527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雍正八年(1730年)均有重修;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六年(1741年)增建;清嘉庆十九年至道光元年(1814~1821年)再次进行了修葺和增建。

       现存五岳殿、水仙殿为元代遗构,圣母殿及佛龛院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属清代遗存。庙坐北朝南,由庙院和佛龛院组成,南北长84.37米,东西宽56.85米,占地面积为4796平方米。庙院原构布局不详,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存倒座南舍窑7孔(西尽间为山门)乐楼(已不完整)和五岳殿;

      五岳殿西侧存圣母殿,东侧存水仙殿和龙王殿。庙院内存石碑1通。佛龛院毗连于庙院西北角,一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存院门和正窑五孔,两侧存东西配窑各三孔。五岳殿内保存有元代壁画,水仙殿内保留有元代神坛及壁画,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06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2-59~图9-2-61)。

       五岳殿即正殿,创建年代不详,据碑文和殿内梁架题记记载,可知该殿重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砖砌台基高0.5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顶设琉璃脊饰、布灰筒板瓦屋面。梁架为三椽栿前接剖牵用三柱,梁架节点上施攀间斗栱。前廊明间作移柱造,采用大额枋,柱头设四铺作单昂重栱计心造(昂后屋延为挑干),明间置补间铺作3朵,居中1朵出45度斜昂。明间设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殿内两山墙及前墙上保存有元代壁画,面积约30平方米。前墙门之两侧各绘武士像1尊,两山墙上绘有“五岳巡游图”。绘画手法娴熟、人物造型生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水仙殿位于五岳殿东侧。据殿内梁架题记和碑文记载:创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清嘉庆年间修葺。现存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顶设布灰脊饰与筒板瓦。梁架为三椽栿前接剖牵用三柱,梁架节点上施攀间斗栱。前廊柱头设四铺作单昂重栱计心造,补间铺作每间1朵,明间补间铺作上出45度斜昂(正昂后尾延为挑干)。前檐明间设板门,次间为直棂窗。殿内后墙残损较甚,两山墙上残存壁画,面积约20平方米,大部分已漫漶不清,隐约可辨其内容为人物。另外,殿内保存有元大德六年(1302年)所造砖砌神坛,宽同殿阔,残高约0.8米,正立面束腰部位浮雕有人物、花卉、龙、凤等纹饰,并题刻有年款及匠人姓名。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十七、万荣解店东岳庙

       万荣东岳庙,亦称代岳庙、泰山庙。位于万荣县城内解店镇新城村西大街北侧。坐北向南,东西62米、南北200米,占地面积124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置汾阴郡时已有之,元至元二十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1297年)重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咸丰八年(1859年)屡修。中轴线上由南至北遗有飞云楼、午门、献殿、享亭、东岳殿和阎王殿(图9-2-62~图9-2-64)。

     献殿、午门为元代遗构,东岳殿为元建明修之构,飞云楼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之构,享亭是明正德年间之构,阎王殿是清代遗构,1985年增建东、西厢房,2001年增建山门。院内保存有元、明、清历代修庙碑9通。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十月十八日为东岳庙会。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盂县坡头泰山庙

       坡头泰山庙,原名东岳庙,后改为东岳天齐庙,位于阳泉市盂县城北25公里下庄乡东坡头村南侧。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东西34.6米、南北85.15米,占地面积约298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庙内元代经幢记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重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修,清及民国均有修葺。中轴线由南至北遗有戏台遗址、石牌坊、山门、中殿、后殿,山门两侧有钟鼓楼,中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和西耳殿,后殿东、西两侧有禅房。中殿和后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清代遗构。中殿,前设月台,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灰布筒板瓦屋面。梁架为三椽栿前对承卻牵用三柱,檐下施四铺作单下昂斗栱,补间各1朵,当心间出45度斜栱。明间设窗,次间设六抹隔扇门装修。殿内两山内壁遗有清代壁画。后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不厦两头造,灰布筒板瓦屋面。梁架为四椽栿通檐用二柱,檐下设四铺作单下昂斗栱,里转为五铺作双抄,每间设补间铺作一朵,当心间出45度斜华栱,前檐明间设六抹隔扇门,次间为窗装修,窗已毁仅存抱框。2006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9-2-65~图9-2-67)。

十九、河曲岱岳庙

      岱岳庙位于河曲县文笔镇岱岳殿村西。现建筑为明至清时代。据庙内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功德幢记载,建于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元、明、清多次修葺,后不断增建。南北长72米,东西宽45米,占地面积3240平方米。坐北朝南。岱岳庙三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乐亭、天齐殿和后土殿,两侧分别建有龙王殿、灵宫殿、地藏殿、圣母殿、关帝殿、岳武殿、玉皇阁、包公祠、明宫及禅房,庙内存碑8通,壁画104平方米,院墙为青砖垒砌,院内为砖铺,有一棵千年古树(图9-2-68、图9-2-69)。

        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齐殿为清代遗构。砖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孔雀蓝琉璃瓦方心,前出卷棚歇山抱夏,侧出八字墙,脊刹背面有“正德元年重建”题记。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斜方格隔扇门。后土殿,清代遗构。砖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明间设四扇六抹隔扇门,两次间为直棂窗,殿内两山及后檐墙绘因果报应壁画23平方米。岱岳庙重修包公祠记碑,青石质,长0.40米,宽0.81米。康熙十八年(1679年)立石。碑文楷书,记述是年众人集资修建包公祠之事。张翱撰文。

二十、绛县华山庙

         华山庙位于绛县卫庄镇张上村南5公里处的东华山顶上,坐南朝北,布局不规则,东西长150米,南北最宽100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遗构,主体建筑为圆形空心三层混元石塔。围绕石塔分布有五岳殿、药王殿、娘娘殿、三官庙、文昌庙、财神庙、观音庙、山神庙、雷公殿等石砌拱券窑洞式建筑。1992年在原有石基上进行过修葺,并复建有木构玉皇殿。华山庙对研究当地道教发展状况和民俗民风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本乡本土的特色建筑。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总体布局完整,现存建筑结构稳定。混元塔门洞右侧石块松动,庙内部分碑刻被砌于墙上或台基内,散放地上。部分碑刻字迹漫漶(图9-2-70、图9-2-71)。

二十一、榆次永康村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榆次区张庆乡永康村中部。据明万历版《榆次县志》记载,东岳庙始建于元中统三年(1262年),由村民胡福等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占地面积1580.2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带耳房)兼戏台、影壁和正殿,两侧为掖门、钟楼、鼓楼、厢房、碑廊、配殿及耳殿。正殿建在高0.5米的条石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孔雀蓝琉璃瓦方心点缀。前后檐设廊,外檐斗栱五踩双下昂,瓜子栱镂空雕如意卷云头,蚂蚱形耍头,平身科大斗雕作花瓣组合圆形,前檐装修已改。戏台(兼作山门)倒座,建在高2.1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前卷棚歇山后悬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鼓镜式柱础,斗栱五踩双昂。庙内存清光绪元年(1875年)所立《永康修东岳庙碑》。2003年晋中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9-2-72、图9-2-7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5)
泽城汤帝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运城垣曲埝堆玉皇庙
文物看山西之长治地区
荣河镇文物古迹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汾陽太符觀(上)【圖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