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桥,凭什么申遗成功?

夏季台风频发,给沿海地区造成极大不便乃至严重损失。然而,早在宋代,地处闽南沿海的泉州就建起一座“跨海大桥”,无惧风高浪急,稳如武夷山。


这就是位于泉州洛阳江入海口处的洛阳桥,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梁式长石桥。2021年,泉州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桥实则为大功臣。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泉州市洛江区摄协


但中国自古不乏名桥,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与洛阳桥并称古代“四大名桥”。江南一带也以古桥多而著称。

洛阳桥为何能申遗成功?它是如何抵御超强台风的?“海内第一桥”是否过誉?


因泥沙淤积,如今洛阳桥离海已有一段距离。图源/乐观

O1

洛阳桥不在洛阳

洛阳桥最初的正式名称,桥旁碑记作万安桥。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记载“蔡公(蔡襄,造桥推动者之一)自命为'万安’,而土人以及地方皆以'洛阳’称之”,明代《八闽通志》等地方志也称万安桥“亦名'洛阳’”。

可见,官方与民间的称呼存在差异,后者成了“最终赢家”。

“万安桥”字样。图源/福建纪检监察、泉州市洛江区摄协

民间为什么叫洛阳桥呢?

一种说法是,闽人自称“福佬”,是“河洛”之音变。因祖先原本居于中原,一部分落脚泉州,见风土与洛阳类似,就有了洛阳江、洛阳乡、洛阳桥等名称。据说《广舆记》记载,唐宣宗曾路过此地,叹“大类吾洛阳”。

《闽书》则提出另一种观点。其举宋代《淳祐郡志》引《梦溪笔谈》内容,称“洛,落也,水落于下谓之洛,旧号洛洋”,可知洛阳原是入海口之意;所谓唐宣宗之事乃“好事者”所云。

《金石萃编》持类似观点,称泉州人欧阳詹曾作洛阳亭送别诗。而他去世时,离宣宗出生还有十年,难不成是预知宣宗所说的话?

孰对孰错,就由各位看官自行判断了。

洛阳桥的位置。图源/参考文献②

洛阳桥虽在泉州,却在世人心中“甲天下”。

泉州是古代贸易大港,交通需求极大。据统计,泉州境内,目前可考的古桥有609座,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始建于唐代,未见记载也不见遗迹的古桥只会更多。

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造桥工匠,让泉州拥有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之称。而洛阳石桥甲泉州”。

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洛阳桥为福建桥梁的状元”,此话一语双关,因为《晋江县志》记载“若要此桥成,除是状元生”。

毕竟泉州商贸繁荣,当地人倾向于经商而非科举,产生状元成了稀罕事。民间以此比喻造桥之难,再贴切不过了。

后世文艺作品中,进士出身的蔡襄被美化成状元。图为1928年阮玲玉电影《洛阳桥》

玄乎的是,洛阳桥建成后,泉州频繁涌现登科及第的高官,一座石桥还有如此魔力?

其实,蔡襄不仅是洛阳桥建造的推动者,也是地方官,他能够克服万难、推动工程,自然令民间转变对当官的看法——从漠不关心,到积极投身科举、从官造福乡里。
陈太尉宫。南宋当地名士陈庆,因征战蒙军和闽地剿匪,护国佑民,死后封太尉,配享于宫。图源/乐观人文

O2

泉州人为什么建洛阳桥?

了解过洛阳江曾经的凶险,就会理解泉州人为什么要修建与考状元一样难的洛阳桥。

大桥落成之前,此处只有名叫万安渡的渡口。宋代方勺《泊宅篇》云“泉州万安渡,水阔五里,上流接大溪,外即海也,每风潮交作,数日不可渡”。这大概是台风天。

泉州真武庙,祀真武大帝,俗称玄武神。玄武主水,泉州作为沿海城市,自然重视水神。图源/梵朴

泉州又是宋代贸易大港,商旅要么冒生命危险强渡,要么被迫停工,要么绕个大远路——从城北朝天门出,从马鞍格入河市,翻越崎岖险峻的朋山、白虹山……

“爱拼才会赢”的泉州人当然不能为风浪吓阻

《福建通志》记载,庆历(1041-1048)初年,李宠(其它典籍作陈宠)布石墩,架浮桥。可惜,在“江流湍急,海潮汹涌”的入海口,简易的浮桥不堪一击。
桥旁蔡襄像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泉州市洛江区摄协
如果说上古有“子子孙孙无穷匮”的愚公移山,宋代就有前赴后继的泉州人造桥。

皇祐五年(1053年),宗已、义波等多人合力,再度建造更坚固的石桥,但是受限于资金、技术,工程历经数年不见收尾

直到1058年,泉州人民迎来了蔡襄。他与母亲卢氏带头捐钱,当地人士出钱出力响应,石桥于次年腊月建成。

从造桥初始,到蔡襄接力,历时六年,官民共建。蔡襄亲撰《万安桥记》,勒石碑立于桥头,将建造经过、经费、协助者都刻入碑记中,谦虚地描述自己的作用仅是“合乐”。

蔡襄本人还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万安桥记》因书法雄浑、文笔精炼、镌刻精致,被誉为文、书、镌“三绝”


这座中国古代第一座“跨海大桥”的落成,确确实实为百姓提供了肉眼可见的巨大便利。

《惠安政书》称,其修筑直接导致驿道变迁,令泉州成为交通枢纽。明代康朗《万安桥记》也称,“往来于其上者,肩毂相踵也”。

大桥甚至还有军事防御功能,明代于桥处设寨,成功阻击了进犯泉州的倭寇。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泉州市洛江区摄协

O3

黑科技打造桥中状元

现存的洛阳桥,全长约731米,桥宽约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如此浩大的工程之所以成功,在于当时运用了几项重要的“黑科技”。

水中小洲将洛阳桥分为两段。图源/福建纪检监察、泉州市洛江区摄协

其一,是筏形基础。先在水中抛大块石,铺成横跨水底的矮长堤,再在此基础上立桥墩。桥墩是尖尖的船形,能够减少水流冲击。

其二,是浮运架桥。石桥梁板为重达5.5-11吨的整块条石,如何架设是一大难题。当时的工匠以木排运输石板,利用潮涨潮落形成天然起重系统,巧妙地完成了架设工作。


筏形基础 图源/乐观人文

此外,还有养蛎固基之说,即在桥基养殖牡蛎,起到加固作用。《福建通志》称宋代还立了法,禁止取走蛎房。

但具体的运作机制、效果,仍存在争议。明代王慎忠、清代周亮工认为,养蛎固基多半是当地人夸大附会。

碑记乃至旧志中对养蛎固基毫无提及年代较晚的《宋史·蔡襄传》才有“种蛎于础以为固”之辞,但原理仍未明说,后世地方志多引此说。
旧照上洛阳桥边的蛎田。图源/人文泉州

总之,有“黑科技”加持,洛阳桥相当稳固。

即便历史上天灾人祸不断,有史可考的大小维修有十八次,近代也曾多次受战火摧残。但它未曾彻底损毁,始终横跨在洛阳江上,桥中状元的地位牢不可破。

O4

万神之城的万神殿之桥

发达的海上贸易,让各种信仰与文化透过四面八方的客商,汇聚于泉州,赋予泉州“万神庇佑之城”的别号。洛阳桥本身也是一座“万神殿”。

如今,桥上仍存有一座与桥同龄的阿育王塔,上面雕刻有月光菩萨像。据推测,原本应该有与之成对的日光菩萨像。说明这座桥具有密宗佛教的背景。

月光菩萨塔 图源/参考文献②

洛阳桥还与观音信仰紧密联系。坊间传闻,早在洛阳桥建成前,此处已有观音庙。在一些文本与图画中,也隐约存在桥上有庙的线索。更有当地老人坚称,曾亲眼见过桥上的庙宇。

从民间文本来看,建桥传说中大多有观音显灵助造桥的内容。据考证,这类传说至少元明时已存在,甚至可以大胆地上溯至造桥之时。

永春五里街镇清代画作《洛阳胜景》中,可见洛阳桥上观音庙。图源/参考文献②


而在1993年,香港华星出版社出版的地方志《洛阳万安桥志》,干脆将洛阳桥的“万神殿”属性拉满,可谓满桥是圣人!

《洛阳万安桥志》插图 图源/参考文献②

因为,洛阳桥的诞生离不开信仰的推动——在古代,修桥造亭被视为行善积德之举,为儒释道的公益价值观所支持。

O5

结语

泉州的多元宗教信仰,在整个中国都是特立独行的存在。泉州能在2021年申遗成功,少不了历朝历代泉州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吸纳。

例如,前文提到的造桥者中,宗己、义波等皆是僧人,宗己便出自泉州世遗名录中的开元寺。

开元寺印度教石刻,体现多元文化。图源/乐观人文

信仰混搭、文化融合的局面,在泉州屡见不鲜,也成为这座东南沿海城市独有的魅力。

9月我们将前往泉州,一趟旅程看懂N个宗教遗址和宗教元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细节深处,感受泉州。


扫一扫添加客服

咨询/报名/定制行程


本文撰稿/编辑/排版
栎树

参考文献

①茅以升.洛阳桥.文物,1973(1)

②陈越.月光菩萨塔与泉州洛阳桥上的密教空间.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22(3)

③郑金顺.再议洛阳桥种蛎固桥说.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2)

④余海涛.洛阳桥与古代泉州社会.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4月第39卷第2期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闽南游踪:古洛阳桥
万古安澜-----中国四大名桥之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
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的建造及其背后隐藏的宋代制度进步
泉州洛阳桥:集万民之力营建的“桥中状元”
惠安洛阳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