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朝代第二十八个:清朝

清朝

(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共296年)

01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历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

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公元1636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公元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爱新觉罗·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至公元1659年平定大顺、大西等政权。后来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垦,物产盈丰,边境无事,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公元1912年0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宪宗爱新觉罗·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了最高峰。

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清朝后期官员合影

02

清太祖努尔哈赤

1、清太祖努尔哈赤

生卒年:公元1559年—公元1626年

年号:天命

在位时间: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

谥号:高皇帝

庙号: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入关前的皇帝”。爱新觉罗是他的姓氏,在汉语中代表“天赐”的意思。

努尔哈赤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奴隶主大家庭里。小小的努尔哈赤自幼就很喜欢中原文化,喜欢读《三国演义》,同时精通满语和汉语,一直在不断地接触、学习汉文化。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当时24岁的努尔哈赤因其祖父、父亲被明军队杀害,为此他不肯再屈服于明朝和其他部落的威压,奋而起兵,凭借着他的祖父、父亲遗留下来的13副盔甲,自立称王。在此后的30多年间,努尔哈赤率领着众多八旗子弟浴血奋战于整个白山黑水之间,先统一了女真各部,后又平定了中国整个关东部。

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以“七大恨”祭天,誓师伐明,开始了他为清王朝的建立而戎马倥偬的一生。

努尔哈赤骁勇善战、计谋出众,面对敌人临危不惧,对部下优待有加,受到了部下们的爱戴和拥护。

在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在赫图阿拉建元,又称自己是“覆育列国英明汗”,定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之后,努尔哈赤割据辽东,在萨尔浒之役后,迁都至盛京(今沈阳),先后共攻下明朝在辽宁的70余座城池。努尔哈赤对内厚待功臣、奖励丰厚,臣子们可以将功补过,因此许多有才之士都投入到他的队伍当中;对于军务,他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方针,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策略;用兵时主张先弱后强、逐步扩大,避免过早地受到明军的围剿。努尔哈赤不仅是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更是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为大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建立清朝后,尊他为“清太祖”,封谥号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赤死后被葬于沈阳清福陵,关于他的逝世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在多年的征战中由于长期征战沙场,身体机能开始下降,患上了毒疽,故而去世;另一种说法则是说他被袁崇焕的炮火击伤,无法救治而与世长辞。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努尔哈赤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都将会永久留名,他的英明和业绩也将与世长存。

2、清太宗皇太极

生卒年:公元1592年—公元1643年

年号:天聪、崇德

在位时间: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

皇太极是大清朝第二位入关前的皇帝,在位17年,巩固了后金的生产力,使后金政权的兵力增强,并于公元1636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十月二十五日,其母是其实,皇太极并不是清太宗的名字,他的名字其实是爱新觉罗·黑还,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因其在蒙古贵族中的称号为“洪台吉”,而“洪台吉”又是汉语中“皇太子”的音译。因此,“皇太极”这个名字就流传开来。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曾经任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结果等到努尔哈赤去世后,这四大王暗地里就开始了皇位之争。后来,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打着皇太极“才德冠世”的口号拥其登位,在长兄代善的鼎力支持下皇太极得以继承大位,被称为“天聪汗”。

皇太极在位17年,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却立下了许多功勋。在军事扩张这一方面,他创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即位不到10年就统一了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更是在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的时候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皇太极不仅学识渊博,也有雄心壮志,又极富开拓精神,被后人称为“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君主。在经济方面,皇太极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一改女真部落的奴隶制,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一方面,皇太极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然后再分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另一方面又把原来每13名壮丁编为一庄改为每8名壮丁编为一庄,“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还下令解放部分奴婢为编民。

在政权方面,皇太极在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时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改为当权者自己“南面独坐”,以此突出汗位的独尊地位。他削除异己,铲除了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势力。同时,他又效仿明朝的制度,设立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都察院和理藩院等机构处理国内的事务,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

3、清世祖福临

生卒年:公元1638年—公元1661年

年号:顺治

在位时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谥号:章皇帝

庙号:世祖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的第九子,即位时年仅6岁,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福临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共18年,去世时才23岁。虽然福临即位时年仅6岁,尚不谙世事,但是这位童子皇帝,自幼在满洲人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有一种争强好斗的性格和出身尊贵的优越感。皇太极还在世的时候曾经出猎叶赫一带,携福临前往,当时在噶哈岭狩猎时,福临“射中一麅”,年仅5岁。再加上在他的亲生母亲(孝庄文皇后)的协助下,最终以垂髫之龄胜出他的几位兄长,登基为帝。

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福临之所以能荣登大宝,除去他自身的能力、母族的帮助外,也与当时两方政权互相争斗有关。由于皇太极当年是暴病身亡,没有立下遗嘱、预定储嗣,当时皇太极的十四弟、掌管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但是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要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因此,也可以说,福临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被拥上帝位的。福临即位后,国家大权一直由叔父多尔衮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福临渐渐感到了皇叔多尔衮的威胁以及自己对皇权的渴望。

到了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意外。当时,年仅12岁的福临将多尔衮同母兄弟英亲王阿济格以谋乱罪“幽禁”,并提前亲政,“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小小年纪就彰显出非凡的气度。

顺治帝福临不仅天资聪颖,后天更是非常勤奋,注重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在朝政上倚重汉官。在政治上,对各地出现的反抗斗争并不是一味地坚决镇压,而是积极推行宽松的招抚政策,以此来缓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在对待臣下的问题上,为了防止出现明朝官吏勾结的情况,福临主张选官采取“甄别之法”,擢优汰劣,对各地的官员“严加甄别,有德有才兼通文义者著保奏”,尽量使新兴的统治基业能够长治久安。当然,顺治帝也有自己的毛病,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当他的宠妃董鄂氏去世后,就开始消极厌世,甚至置家国于不顾,出家为僧,致使自己英年早逝。

4、清圣祖玄烨

生卒年: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

年号:康熙

在位时间: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谥号:仁皇帝

庙号: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7岁即位,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被后人评价为“千古一帝”。不过,玄烨之所以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运气好:一是得到了孝庄文皇后的喜爱和辅佐;二是顺治帝在生前并没有册立太子,只是听从汤若望的建议,将曾经患过天花已经有免疫力的玄烨作为了继承人,在遗诏中命令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年幼的玄烨行事。康熙帝玄烨虽然年幼即位,但是在他长达61年的执政生涯中,却为整个大清朝奠定了兴盛的根基,开创出一个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在军事成就上,康熙帝主要是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以及开展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对于台湾问题,康熙帝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康熙帝还三征准噶尔,为了保护雅克萨与俄军展开不屈的斗争,这一系列的军事行为都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在集中政权上,康熙帝先是擒获鳌拜,把当时独掌大权的鳌拜剔除后,他才得以亲政、掌权;后平定了三藩,即把当时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镇压,收回了他们的军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在文化礼教方面,玄烨兴礼教,崇尚儒学,同时又为了加强清朝的思想统治而大兴文字狱,这使得当时整个文学圈草木皆兵,没有什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出现。在管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康熙除了继承前人的意愿尊敬并册封达赖外,还派兵入藏,击败了当时占据西藏北部的准噶尔汗国军队,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协助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玄烨在老年的时候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千古一帝”,在行事时经常“慈悲为怀”,喜欢听到别人的吹捧,为他的儿子雍正留下了一些烂摊子。但是,总体上来说,玄烨还是一位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5、清世宗胤禛

生卒年: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

年号:雍正

在位时间: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谥号:宪皇帝

庙号:世宗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是康熙的第四子,44岁继承帝位,号为“雍正”。他的生母是德妃乌雅氏,养母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自幼为养母所养,佟佳氏去世后,康熙亲自抚养。

胤禛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晋封雍亲王。在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康熙朝诸皇子激烈地争夺储位时,胤禛没有参与斗争,而是独善其身,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注重释教道学方面的学习,自称“天下第一闲人”。同时向父亲康熙表现诚孝,赢得康熙的信任。

康熙曾经这样评价胤禛:“唯四阿哥,朕亲抚育。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最终胤禛在韬光养晦中登上了皇位。康熙末年,为政宽松,社会停滞发展,出现典型的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的现象,导致朝廷出现官僚腐败、农民生活下降的危机。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雍正登基了。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禛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同时,精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作出应对的铁腕魄力使得胤禛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从而使大清没有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

在政治上,雍正帝为了加强皇权,先是强化了密折制度,扩大了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又设立军机处,排除王公贵族和内阁大臣干政,使皇帝真正地集权力于一身;同时,建立秘密立储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雍正还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来整饬吏治,使得清朝在雍正的统治下海晏河清。在经济上,雍正实行了“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在民族上,实行“改土归流”的措施,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重要意义。雍正帝胤禛在位时高瞻远瞩、励精图治,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雍正逝世后葬于清西陵的清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

6、清高宗弘历

生卒年: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

年号:乾隆

在位时间: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谥号:纯皇帝

庙号:高宗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卒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是雍正皇帝的第四子。他24岁登基,定年号为“乾隆”,寓意“天道昌隆”的意思,在位60年,因在位时间太长不得不主动禅位,却在退位后又当了3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63年零4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弘历之所以能够坐上皇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得到了他的祖父康熙帝的喜爱和赏识。据说,弘历10岁那年,康熙微服私访雍正府邸,看到弘历,觉得他长相跟自己很像,又看这个孩子懂礼、乖巧,于是就把弘历接到宫中,带在身边亲自抚养。这样的恩宠使得弘历日后继承宝座有很大的优势。

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在政治上,矫正其“祖宽父严”的弊病,实行“宽严相济”的政策,既严厉整顿吏治,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又优待官员,安抚、起用雍正年间受到镇压的家族;在经济上,注重土地垦荒,兴修水利工程,停止捐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军事上,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西域,同时反击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管辖;在文化上,令大臣纪昀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成为我国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在外交上,弘历继续以“天朝上国”自居,和周边属国友好往来,却对西方国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弘历在晚年时期非常注重奢靡享受,曾经六下江南,大肆修建宫殿、园林,致使国库衰竭;为了加深对汉人的思想统治,又大量地焚毁文物古籍和大兴文字狱;同时宠信大贪官和珅,使得整个清朝出现吏治贪污腐败的情况,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封建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直到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弘历才于圆明园的勤政殿宣布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当年的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后,改年号为“嘉庆”,自己退位做太上皇帝,平时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但是,弘历并不放权,仍是自己处理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让皇帝处理“寻常事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弘历去世后才得到改善。

7、清仁宗颙琰

生卒年:公元1760年—公元1820年

年号:嘉庆

在位时间: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

谥号:睿皇帝

庙号:仁宗

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是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原名永琰,登基后改名为颙琰,

公元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公元1796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4年,庙号“仁宗”。

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既无大功,也无大过。嘉庆帝在位的前三年多由太上皇乾隆发号施令,他自己并没有实权,直到乾隆死后,他才独掌大权,真正成为一个皇帝。嘉庆在位期间主要做过两件大事:一是惩治贪官和珅,肃清吏治;二是镇压白莲教起义,维护国家的安定。乾隆帝弘历晚年的时候非常宠信贪官和珅,而且他晚年追求“十全老人”的称号,在吏治上的管理放松了许多,对许多官员的贪污受贿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导致乾隆末年的官场混沌不清。嘉庆一亲政就立即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先是顺应民心诛杀了和珅;后为整治吏治败坏、贪污腐败严重等现象,嘉庆从自身做起,“身先节俭,崇奖清廉”,限制地方向他呈送宝物。但是,为了维护整个朝政的安稳,嘉庆并没有在官吏之间扩大影响,只能警告、恫吓官员,没有从根基上整治风气。

乾隆末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川、楚、陕等地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朝廷多次派兵围剿,起义军仍然如火如荼。后来,嘉庆通过诛杀和珅来缓解民怨,并把镇压起义不力的责任推给和珅,说他欺罔擅专、坐糜军饷;同时实行奖惩分明的制度,逼将领写军令状,严密进行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以分化瓦解起义军。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重创白莲教,将起义镇压下去。嘉庆在位时虽然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仍以“天朝上国”自居,继续推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的政策,终于导致清朝开始落后于整个世界大潮,留下了千古遗恨。

8、清宣宗旻宁

生卒年:公元1782年—公元1850年

年号:道光

在位时间: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谥号:成皇帝

庙号:宣宗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称帝后改名为旻宁。他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长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也可以说是大清朝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在位30年,终年68岁,年号“道光”,庙号“宣宗”,死后葬慕陵。旻宁年幼非常好学,又学习武艺。10岁时跟随祖父乾隆去打猎擒获一只鹿,这让乾隆大喜,赐他黄马褂、花翎等物。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的时候,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他又以鸟枪击毙两人,嘉庆封他为“智亲王”,其御枪也赏赐了一个封号“威烈”。后来,嘉庆帝更是称赞他“忠孝兼备”。于是,旻宁顺利继承皇位。但是,由于道光帝旻宁才智平庸,而清朝又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时候,大臣们纷纷质疑他是否能够带领大清走向辉煌。事实证明,道光帝的一生素以俭德著称,在位30年虽然并没有什么大功,但是为政一直勤勤恳恳、事必躬亲。

道光帝即位初期做的第一桩大事就是平定和卓家族的张格尔叛乱,这也是道光帝一生最大的功绩。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的时候,乾隆年间处死的大和卓波罗尼敦的孙子张格尔利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对清朝残暴统治的不满,纠集安集延、布鲁特兵等500多人在英国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发动叛乱,企图复辟和卓家族。道光皇帝遂调集清军3万余人入疆平叛,在新疆人民的帮助下终于在次年三月击败了张格尔,平定了这次叛乱。道光帝即位初期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虎门销烟。道光帝在暴利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祖一贯坚持的禁止政策,还委任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后来又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来监察禁烟的工作,这才有了后世闻名的虎门销烟事件。

道光帝听闻虎门销烟成功后,曾经高兴得跳了起来。但是,他是一个软弱的人,当听到英国要对清政府发动战争的时候,就又害怕了,不仅撤掉了林则徐和两江总督邓廷桢的职,还让投降派的代表琦善到广东与英国谈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国体,下不开边衅”,与英军和平谈判。结果,道光帝一味退缩,加上指挥失败,当英国舰队逼近南京时,就匆忙地与英军签订了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这也使中国开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了100多年的屈辱历史。

9、清文宗奕詝

生卒年:公元1831年—公元1861年

年号:咸丰

在位时间: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

谥号:显皇帝

庙号:文宗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生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病故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享年30岁。

奕詝的一生虽然不是很长,但却是历代帝王中命运最惨的一位:在位11年,却碰上了中国最大的农民起义、封建社会的没落、西方列强的入侵……对此,他责无旁贷却又无力回天,痛心疾首而抱恨终生。咸丰帝是道光帝第四子,19岁继帝位,年号“咸丰”,遂后世通称为咸丰帝。

公元1861年病逝,葬于定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庙号“文宗”,是大清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掌握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当时,和咸丰一起竞争皇位的是他的弟弟六阿哥奕䜣,而咸丰能胜出则是因为他的“仁孝”。咸丰比不得他弟弟奕䜣英武,所以,在一次木兰围场打猎时,咸丰的老师杜受田告诫咸丰不能杀生,要空手而归,让道光帝看到他的仁慈;咸丰也比不得对方机智、能说会道,但是他会“哭”。道光去世前的那段日子,咸丰经常在其床前大哭,并说自己愿意代替父亲去死,这一番哭诉赢得了道光的喜爱。最终,让咸丰赢得了帝位。

咸丰刚刚即位,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就在广西紫荆山金田村爆发了。咸丰帝对起义的态度很明朗,就是坚决镇压。但是太平天国的攻势猛烈,清军的八旗、绿营等都一败涂地。后来,咸丰帝听从肃顺和湖广总督吴文熔的劝告,依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人组织的势力来抗击义军,才打败了太平天国起义军。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英法联军之役,这场战争迫使咸丰逃往承德。虽然咸丰在逃亡的途中也一直派兵抵抗,但是由于咸丰没有下诏决战,没有政治韬略,也没有亲自身守社稷,终于还是失败了,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这之后外国侵略者猖獗起来,纷纷炮轰中国,导致当时的清政府在咸丰时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越来越多。咸丰帝在位11年,弄得民怨沸腾,“大局糜烂,不可收拾”,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他在重大事件面前优柔寡断、束手无策,且迷于酒色,荒废朝政,宠爱叶赫那拉氏(日后的慈禧太后),无法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留下千古遗憾。

10、清穆宗载淳

生卒年:公元1856年—公元1875年

年号:祺祥、同治

在位时间:公元1861年—公元1875年

谥号:毅皇帝

庙号:穆宗

咸丰生前仅有一子,这就是爱新觉罗·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5岁即位。当时载淳嫡母钮祜禄氏和生母叶赫那拉氏并尊为皇太后,原本拟定的年号是“祺祥”,后来因载淳年幼,其生母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勾结奕䜣发动北京政变,捕杀肃顺、端华和载垣等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遂改年号为“同治”。载淳在位14年,清朝政府也兴办了一些“洋务新政”,可是由于同治年幼,没有实权,实际上这些大事都是由慈禧太后掌控的。那么,在同治年间,清朝发生了哪些大事呢?

第一,制定新政政策。同治时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当时“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个民间团体正在动摇社会,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又陆续侵入我国,这其实是一个实行新政的机会。于是,在奕䜣的主持下,清政府兴起了“洋务运动”,先是成立了理衙门、同文馆、新式学校等机构,而后又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一改以前的落后、故步自封,开始努力地学习西方近代化。

第二,修园之争。咸丰年间,圆明园被烧毁。同治亲政后,亲自主持经办的一件大事就是重修圆明园。但是这对当时内忧外患交困的清朝来说非常困难,因为需要大量的银子。于是就下旨让王公以下京内外大小官员量力捐修。恭亲王不好完全拒绝,就指令户部先拨银2万两。这一命令让朝廷震动,百官疏奏,纷纷反对。同治帝大怒,斥责反对的官员,下令将有些官员革职后才得以顺利修建。此次补盖、添建、粘修、揭瓦后基本成型的殿阁亭榭等100座500间,耗银众多。

第三,外交事务。同治帝亲政后,在紫光阁接见日本特派大使,而后俄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公使也向他递交了国书。同时,应越南国王的要求,同治帝还派遣两广总督瑞麟帮助越南抗法。同治帝载淳虽然在位14年,前12年却是一个在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下虚坐龙椅的傀儡皇帝,直到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才得以亲政,掌握了实权,然而次年就死于天花,终年19岁,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的惠陵,庙号为“穆宗”。

11、清德宗载湉

生卒年:公元1871年—公元1908年

年号:光绪

在位时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

谥号:景皇帝

庙号:德宗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出生,4岁登基,在位33年,光绪十三年(公元1908年)病死,终年37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被后人简称“景皇帝”。

载湉的父亲是咸丰帝的弟弟,他的母亲又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慈禧太后指定为皇帝。光绪帝年幼的时候,政事都是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处理的,慈安太后崩逝后更是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光绪帝18岁亲政后才有所好转。当时,慈禧太后迫于压力要归还光绪政权,但是为了能继续控制光绪帝,就把自己一个面长如驴的内侄女叶赫那拉氏硬塞给光绪帝做皇后,她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光绪清楚地知道,即使慈禧太后已经撤帘,但仍紧紧地控制着他,这让极富年轻人进取精神的光绪帝非常苦恼与不甘。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中,主战的光绪帝无法调遣士兵,官员们也不怎么听他的话,最终导致战争失败,签下了《马关条约》。这让光绪帝深深地认识到痛除积弊、兴革自强的重要性,于是他愿意接受新思想,积极支持变法,“不甘做亡国之君”。

公元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举人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要求。光绪帝被他们的进取精神所鼓舞,激发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就听从他们的建议,实行“戊戌变法”,希望能在全国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性运动。但是由于这次的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而且所托非人,被袁世凯出卖,最终变法持续了不过103天,就以失败告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光绪帝曾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这次会议上,光绪帝基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主张讲和,但是慈禧太后却感情用事,草率决定宣战。等到战争失败时,慈禧太后不得不挟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才返回北京。光绪帝终其一生都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导致自己神经极度衰弱,心情抑郁,抱病身亡,年仅37岁。

12、清宣统溥仪

生卒年:公元1906年—公元1967年

年号:宣统

在位时间:公元1908年—公元1912年

谥号:无

庙号:无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溥仪于公元1906年出生,于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英文名Henry,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因其为清朝的末代皇帝,故有人称其为清废帝,或尊称为清逊帝,其在台湾的后人尊其为清恭宗。宣统帝溥仪的一生根据时间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他做皇帝的那短暂的3年。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在临死之际和众大臣拥立3岁的溥仪即位,由他的父亲载沣和光绪帝的隆裕皇后摄政。然而仅过了3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在全国范围内爆发。

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携6岁的溥仪在太和殿举行了清王朝最后一次御前会议,发布了退位诏书,溥仪被迫退位。

溥仪主动退位,民国政府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并且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溥仪一直在紫禁城住了13年,直到公元1924年,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才把溥仪赶了出来。在此期间,溥仪也在张勋、康有为等人的拥护下进行过一次“丁巳复辟”,但是也以失败告终。第二部分就是溥仪在日本人控制下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九一八”事变过后,日本扶植溥仪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并任命溥仪在这10年之间为皇帝,取年号为“康德”(取自大清王朝的“康”,也就是指康熙皇帝,“德”是指德宗,也就是光绪皇帝)

公元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在跟着日本兵逃亡日本时被苏联红军抓获,在苏联监禁5年。1950年,才被引渡给中国政府。

第三部分是被引渡回中国后直至他去世。溥仪回到中国后,和一大批伪满洲国战争罪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了10年的劳动改造,于公元1959年得到特赦,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开始从事修改民国档案等史料工作,同时也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公元1967年,溥仪患尿毒症,后因医治无效,于当年的10月去世,死后将骨灰埋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公元1995年,得到国家的获准后,溥仪的遗孀李淑贤才把他的骨灰入葬于清西陵内崇陵(光绪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清朝货币

0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起,至公元1912年宣统帝溥仪退位止,共历十二帝,统治长达298年。

清朝兴盛的时期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这三位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使得中国社会得到了安定和发展。

清朝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它的灭亡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走到了尽头,中国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化时期。

另一方面,清朝的灭亡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清朝是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走向尽头,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敲响了警钟。

同时,清朝的灭亡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这些变革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清朝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危机,如边疆问题、民族问题、经济危机等,这些问题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末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它爆发于 公元1850年,持续了十多年。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等理念,影响了中国和海外的很多国家和地区。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改革,发生于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政治制度、推行素质教育、主张民主自由等,它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紫禁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十二位皇帝列表
历史时代表
清朝到底是11个皇帝还是12个皇帝?
为什么清朝皇帝几乎都称年号,而不称呼谥号和庙号?
中国最后一位景帝,在位34年没掌过一天实权,死因至今都没解开
清朝皇帝画像集(7--1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