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敬重的两位人民艺术家(作者:张世红)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我敬重

两位人民艺术家




张世红





8月5日,某公众号发布了头条消息“《未见沧桑:孙道临 王文娟艺术人生珍藏》出版”。《未见沧桑》于8月1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恰在第十九届上海书展期间,值得纪念。

孙道临和王文娟,是我极其敬重的人民艺术家。两位老师的银幕和舞台形象,早早根植我心。《未见沧桑》这本影像集,让我直观地看到了生活中两位老师普通人一面。

《未见沧桑》由孙庆原女士撰著、政协嘉善县委编。孙庆原女士在序言中说:“在这本画册里,我用一些小故事把我和我的父母,以及我父母各自艺术生涯中的照片串起来,让读者从一个女儿认为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生活中,探寻岁月在这座城市走过的印迹,也回溯到我父母艺术生涯中留下的难忘瞬间。”政协嘉善县委称《未见沧桑》“是一本从女儿的第一视角,记录父母一生轨迹的艺术画册”。

我的学生时代可以说处在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两个高峰之间,尽管如此,那个年代还是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当然,那时的我和众多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心仪的、聊得最多的是达式常、王心刚那样的美男子。

我真正热爱孙道临老师,是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译制片《王子复仇记》开始。记忆里,第一次看《王子复仇记》是刚参加工作不久,整场电影,我并没有太多关注故事情节,而是被“王子”(孙道临配音)大段大段或激昂或沉郁的独白深深吸引,那动人的声音直抵内心。多年后,当我读完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翁原著,再去看《王子复仇记》,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子复仇记》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经典中的经典。2022年12月28日,前述公众号推送了经典译制片《王子复仇记》,以纪念孙道临先生逝世十五周年,重温这部经典,我不由得两眼湿润。

孙道临从学生时代起就广泛接触各种中外名著,后来考取燕京大学,是燕大的高才生。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他从小培养了一种审慎的习性。出生在西皇城根儿的他,又深深地染上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这忧郁来自于他幼年时所看到的、永远忘不了的一些景象。

据《孙道临传》(于力、倩娜著)描述,有一天去上学路上,孙道临“在小土地庙门口惊奇地发现了一对冻成了石头的祖孙尸体”,这对祖孙先前就在他家后门乞讨过,给孙道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家门口一直会有乞讨者),而他的书包里还藏着准备给这一老一少的半个馅饼。

从他家后门往北走,有一座垃圾山,“那是捡煤核的穷孩子天下”,“垃圾堆上夏天如果出现了西瓜皮,数九天出现了冻柿子皮,捡煤核的孩子会一蜂窝似的冲过去,又啃又嚼”。

父亲爱国之心高于一切的秉性也影响着孙道临,考取燕大后,他在经济系读了一年,后改修哲学(他认为哲学可以拯救世界)。在哲学的天地间,他与古今中外的哲学巨人进行无拘无束的对话。由于他的英语极好,没有译本的也可直接读原著。广博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为孙道临一生的事业夯定了基础。

孙道临老师最终走上艺术之路,一是在崇德中学的国文老师王汝梅的默默引导下,开始与文艺结缘;二是挚友黄宗江慧眼识人。他取得的艺术成就,无不与他长期的积累和对艺术的无比热爱有关。他在银幕上所成功塑造的每一位人物形象,又与他所处年代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电影《早春二月》里的萧涧秋就是一例。

电影《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孙道临老师在其中饰演知识青年萧涧秋。影片描写1926年前后,为追寻革命真理而苦闷彷徨的萧涧秋,应好友小学校长陶慕侃邀请,来到江南小镇芙蓉镇教书。当了解到老同学李志豪牺牲在战场上,留下寡妻文嫂和一对儿女,便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后来,萧涧秋遭到追求陶岚(陶慕侃之妹)的钱正兴的嫉恨,而他帮助文嫂的行为又在镇上引起了各种流言蜚语,特别是文嫂最终的自杀,让萧涧秋深受刺激。孙道临老师的表演融合了真诚、愤怒、痛苦、毅然等情感,使得人物具有了丰富的层次和复杂的深度。《孙道临传》评价道:

—他风靡大江南北的电影还是《早春二月》,那时社会上曾悄悄掀起了一阵“箫涧秋”旋风……

孙道临老师主演的电影,我看得最多的是《永不消逝的电波》,每次都沉浸其中,忘乎所以。片中角色李侠在影片开头和结尾所说的两句话让我永生难忘:

“只要我的工作对党有利,调我到哪儿我都没意见。”

“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

我觉得,孙道临老师仿佛就是李侠。谈到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孙庆原女士说:“父亲怀着很大的激情投入创作,在短短一个月里就学会了发报的指法。……在这部影片里,父亲涂好了李侠本该有的底色。”她还说:“不少人认为父亲是属于本色演员,对角色是体验重于表现。但父亲能在自己的本色表演中寻找人物不同的性格,为角色的思想感情与内心世界找到最恰当的动作、表情和语调,化自我为角色,使最后留在观众印象里的是那一个个鲜活的、经典的艺术形象。”——我看孙道临老师的所有电影,也正有同感。

《未见沧桑》第204、210、211页上刊载了几张照片,孙道临老师一身干净飒爽的白色。这让我想到,有一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由电视主播张培主持的朗诵会,当天孙道临老师也来了。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现场见到他。我尽情地享受着孙道临老师那掷地有声、直击心底的声音,那天的朗诵内容已无法忆起,但孙道临老师儒雅的气质我永远不会忘记,孙道临老师当天也是一身白色:一套运动服,一双运动鞋,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作家肖复兴曾写道:“孙道临先生的儒雅和平易,也许很多人可以做到,但他的真诚,一直到老的那种通体透明的真诚,却非人人能及。”

我热爱王文娟老师,是受母亲影响。我父母都是戏曲迷,家里的收音机放得最多的是昆曲、样板戏、越剧、评弹,母亲尤其钟情越剧的徐派和王派唱腔。后来有了电视机,于是喜爱越剧的母亲不仅能“悦耳”还能“养眼”了。再后来有了录音机,母亲更是喜出望外,只要是王文娟的戏,她都会买磁带回来听。我从小就这般耳濡目染;多年后,我钟情王文娟老师甚至可以说胜过我的母亲。

王文娟老师12岁时来到上海,师从表姐竺素娥。她勤学苦练,几年里打下了扎实的武生功底。改学旦角后,她又博采众长。多年后,独树一旗的王派唱腔韵味浓郁,赢得了无数听众和观众的热爱。

王文娟老师的戏,我最喜欢的是三部,《红楼梦》《追鱼》和《孟丽君》,这三部戏都曾搬上银幕或荧幕。

越剧《红楼梦》的成功,首先当然要归功于曹翁原著精深的文学内涵以及丰厚的思想底蕴。其二是编剧取舍得当,在结构宏大的皇皇巨著中选取了宝黛爱情作为剧本主线,再加上场面细腻感人,人物形象丰盈,充分发挥了越剧的抒情特色。其三是导演的出众才华、编导的艺术眼光,也为这出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王文娟老师对林黛玉这个人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她通过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加工,将拥有复杂的多层次情感的林黛玉深深刻入了每个观众的心底。

《未见沧桑》第280页这样写道:“《红楼梦》自1958年2月首演,已经演出了60多年,成为越剧经典传承剧目,堪称越剧发展史上光彩熠熠的一座丰碑。”

1959年越剧电影《追鱼》上映,影片取材于广为传诵的民间故事。

在碧波潭中修行千年的鲤鱼精,不忍心看到书生张珍被嫌贫爱富的相国金庞一家所冷落,于是乔装改扮成金家千金(金牡丹),与张珍在书房相会。张珍在知晓真相后,想起和鲤鱼相处的种种:与势利又无情的真正的金牡丹相比,鲤鱼对自己情深义重,她的爱情是如此可贵。《追鱼》中,鲤鱼精有许多武打动作,而“拔鳞”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在拔三片鱼鳞的过程中,王文娟老师分别用“戳柴”、“鹞子翻身”、“抢背”紧接“乌龙绞柱”三套动作来表现鲤鱼的极度痛苦,充分显示了鲤鱼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王文娟老师在《追鱼》中高难度的武打动作,在越剧旦角流派中是独树一帜的。

根据陈端生原著《再生缘》改编的越剧舞台剧《孟丽君》,于1980年3月22日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首演,王文娟老师在戏中扮演孟丽君。饶有风趣、轻喜剧味道十足的剧情,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孟丽君》连续演满了两个月。

王文娟老师也很喜欢这部戏,看了原著后,她经常与爱人说:“一定要根据原著,再编一部越剧电视连续剧。”1996年,王文娟老师终于盼来了实现她十多年夙愿的契机,越剧电视连续剧《孟丽君》当年5月开机,到8月完成了拍摄制作;全剧共十集,整剧总时长7小时38分钟38秒。

陈端生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很可惜没有读过,而电视剧《孟丽君》我是看得津津有味。全剧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鲜明,演员精湛的演技、各路流派在剧中的碰撞,使得这部电视剧在越剧艺术圣殿里又增添了一座光辉的丰碑。王文娟老师在《孟丽君》中的精彩唱段,使王派唱腔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剧动人场面很多很多,尤其让我感动的是第二集中,孟丽君得中状元后,踏马出游的情景;还有第十集最后,孟丽君与皇甫少华完婚后,夫妇二人拜谢义父的骑马场景。如果是舞台剧,演员还能依靠一根马鞭,搭配形体动作,传达“人在马上”的意蕴;但拍电视剧,就只能实打实地学骑马了,而此时的王文娟老师已近从心之年,委实不易。

读了王文娟老师的自传,才知道拍摄电视剧《孟丽君》背后的付出和不易。“在拍摄过程中,我每天凌晨即起,化妆需要三个小时,上妆之后不能正常吃饭,连水也只能少喝,饿了就吸点豆浆之类的流汁……在无锡拍孟丽君得中状元,骑马游街一场戏时,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这场戏整整拍了五个小时,等到卸妆时,我身上除了一件蟒袍,所有的衣服都湿透了……'后宫陈情’是一场夜景戏,我需要跪在地上大段演唱,拍摄时灯光一打,成群的蚊子飞虫追着亮光朝我们脸上、镜头上扑,用了大量杀虫剂也无济于事,拍了十来遍才勉强通过,起来时我发觉自己膝盖红肿,站都站不稳……”

值得一提的是,越剧电视连续剧《孟丽君》的总导演,正是孙道临老师。王文娟老师在自传里谈到这部连续剧时说:“道临担任了这部戏的总导演,并参与剧本改编,撰写了片头片尾曲歌词以及一部分唱词,这也是我们俩唯一一次正式合作。”

我个人认为,《孟丽君》是荧幕上又一部足以流芳百世的越剧经典,其中倾注了孙道临这位学者型艺术家对艺术的满腔热忱,从中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孙、王两位老师的无比真诚和对艺术的挚爱。正如片头曲所唱,“唯有青山如画,绿水长存,凡人心迹,风情永存”;片尾曲所唱,“人海茫茫,有多少深情真义,释放光芒,照亮了小小心房”。

遗憾的是,如孙庆原女士在《未见沧桑》中所说,“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母亲曾经塑造了200多个形形色色不同的角色,可惜大部分都没有影像资料留存”。自然,这也是作为读者和观众的我们心里所留的遗憾——不过,如果能容许我冒昧推测一下,王文娟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想必倒是处之泰然。她在其自传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一杯茶,茶叶在沸水中沉沉浮浮,而流逝的时光就像沸水,在它的冲刷和激荡下,每个人的生命才最终散发出属于自己的清香。”

质言之,无论作品的公开演出状况如何,影像资料的留存流播状况如何,都无法动摇孙、王两位老师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正如《未见沧桑》的“序二”所写:“孙道临先生和王文娟女士,是一对天作之合的恩爱夫妻,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中国电影百年史上,孙道临是一座表演艺术的丰碑,他的演艺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代越剧宗师王文娟,作为越剧开宗立派的泰山北斗,也一直走在越剧改革的时代前列,为越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23年9月19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文娟 孙道临同女儿 越剧《孟丽君》
王文娟 孙道临同女儿一家人同唱一段越剧《孟丽君》
今日送别,王文娟老师一路走好!
“林妹妹”走了!一代越剧宗师王文娟今晨离世
那一代人老派而浪漫,含蓄而坚定的爱情
王文娟越剧艺术精选1.庵堂认母.2孟丽君_探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