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往昔|红十字四烈士:鲜血染就的人道主义丰碑

READING


1937年8月23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第一救护队苏克己、刘中武、陈秀芳、谢惠贤在淞沪会战前线救护伤员时惨遭日寇杀害,壮烈牺牲。为纪念为国献身的英烈,抗战胜利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1946年10月12日在烈士殉难处落成红十字四烈士纪念碑。

日寇屠刀下的红十字救护队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在上海小川沙登陆,进攻上海北部的军事重镇罗店,企图占领罗店,威胁嘉定,从而切断京沪铁路大动脉,堵住上海守军的后路。

国难当头,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迅速组织战地救护队,委派医师苏克己为第一救护队副队长,并确定罗店医院为战地救护医院,抢救战地伤员,履行红十字会员救死扶伤的光荣职责。

被救的中国空军飞行员苑金函

战争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罗店救护医院短短几天就住满了伤兵。战至23日,罗店距离火线战场更近。当天下午,我军一架飞机被日寇击中,飞行员苑金函受伤后跳伞降落在罗店附近的农家竹园中。苏克己闻讯后急率助医刘中武及护士陈秀芳、谢惠贤等前往战地开展救护,在罗店商团青年义勇队的帮助下,迅速将伤员送至医院,为伤员施行了急救手术。手术完成后,天色已晚,我守军派人赶到医院,告知在阵地左侧发现日军,我守军将转移阵地,敦促救护队迅速撤离。但受伤的空军飞行员不能起行,怎么办?苏克己立即决定由他与刘中武及两名工友用担架抬着伤员一起撤离,陈秀芳、谢惠贤两位护士则举着“中国红十字会”的会旗,背着印有“红十字”标志的药械箱紧随其后。

众人行进至距罗店镇两里路处,突然遇到乔装成当地农民模样的3名日寇。日寇发现红十字救护队员后,持枪逼近,喝令停步。苏克己回答:“我们是红十字救护队!”

苏克己话音未落,日寇便举刀猛砍,苏克己躲避不及,两腿顿时被砍断,倒在血泊之中,后被肢解为六段,血肉狼藉,惨不忍睹。刘中武和工友、护士迅速撤离。此时枪声大作,刘中武、谢惠贤当场中弹身亡,陈秀芳腹部受重伤,送至医院后因抢救无效死亡。

日寇残杀在战地参加救护伤员的红十字医务人员的野蛮暴行,震惊中外。据当年《新闻报》报道,“倭寇野蛮成性,将救护人凌虐备至,用铅丝贯穿手掌,任意踢打,且欲逞兽行侮辱女护士,苏医师忿不可遏,以未缚之手,举药囊向寇掷击,寇暴怒,拔刀乱砍苏氏。”

更令人发指的是,据目击者称,苏克己牺牲前曾用娴熟的日语,自我介绍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人员的身份,却仍遭残害。战事西移后,苏克己的亲友曾前往殉难地寻找烈士尸骨,却遍寻不得。

宋美龄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的暴行(1937)

噩耗传来,上海红十字会迅速将苏克己等四位红十字人员的殉难惨况公布于世,并向国际红十字组织报告,揭露日寇无视国际公法,残害中国红十字战地救护人员的暴行。宋美龄女士通过“中央广播电台”特作英语广播,昭告世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分别报请国史馆和国际红十字组织,将这一史实永载史册。

苏克己:殉难时妻子在待产期

苏克己,出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中医家庭,1925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先后在上海大场惠济医院、江西九江市红十字医院工作,后任福建泉州平民医院外科主任、中国红十字会罗店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

苏克己(1900—1937)

苏克己不仅技术精湛,而且对病人极端负责,不分富户贫民,均用心诊治。在泉州平民医院时,群众专门送他匾额以褒扬其医德;在罗店医院时,许多危重病人,包括骨痨、肝脓疡等疑难杂症和历时十多年的老烂脚、机械轧脱头皮等工伤外科病患,都经他的治疗得到康复。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苏克己在大场参加伤兵救护工作。大场失陷后,他又转移至上海第十二伤兵医院参加救护工作,后来又到常州天宁寺伤兵医院等地投身救护工作。

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左)转运伤员(1937)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苏克己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8月23日惨遭日寇残酷杀害,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第一位在战地抢救伤兵时遇害的红十字会医师,年仅37岁。

苏克己殉难时,妻子朱宝琴正在上海市区的家中待产,因悲伤过度,于苏克己殉难后的第38天(1937年10月1日),产下一遗腹女,名苏洁(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退休)。

刘中武:留下书信毅然奔赴前线

刘中武(1910—1937),真名“刘锡康”,中共地下党员,出生在山东省郯城县十里乡刘港口村。1935年暑假,刘锡康借用同乡刘中武的高中毕业证书赴上海,考入中国医学院学习,1936年转至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学习。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两年多里,刘锡康都是以“刘中武”的名字出现的,直至牺牲在抗日前线救护伤兵的战场上。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刘中武给山东老家的父母和妻子写了一封简短家信后,毅然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第一救护队,连夜赶赴抗战前线,投身战地救护工作,牺牲时年仅27岁,留下刚满2岁的女儿刘景茹和妻子张雪荣。

1937年11月,刘中武家人曾接到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一份简短的校方通知:“刘中武同学参加红十字救护队,下落不明。”廖廖数语,扑朔迷离,由此中断了刘中武的一切信息。

历经近半个世纪,1984年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上海市宝山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建“罗店红十字纪念碑”,远在山东老家的刘中武烈士遗孀张雪荣、女儿刘景茹才获悉自己的亲人早在37年前就已经牺牲在上海淞沪抗战前线战场上。1987年3月24日,在刘中武烈士牺牲50年后,国家民政部向刘中武烈士的家属补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1988年清明节,张雪荣、刘景茹和后人专程从山东来到红十字四烈士的牺牲地扫墓。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他们与苏洁取得了联系。两位烈士后人建立的深厚感情一直延续至今。

陈秀芳、谢惠贤:牺牲时尚未成家

护士陈秀芳、谢惠贤壮烈牺牲时可能尚未成家,至今未能联系上她们的亲人。

1937年9月出版的《中国红十字会月刊》(第二十七期)《敌人残忍毒辣屠杀我救护队员》一文记录了陈秀芳的遇难情况:“敌人偷袭罗店,我军奋起围剿,上海救护队陈秀芳小姐和队员五人,前去进行救护伤兵工作,被敌人所掳,身受三枪。24日夜间,敌人被剿后稍退,我方另一救护队始发现受伤的陈小姐,这时她已经一日夜未吃任何东西,流血也没停止过,奄奄一息,于24日夜12时送至中德医院,到凌晨2时即含恨而逝。”

“据调查,陈秀芳小姐是八里桥人,家中父母俱健在,中学毕业后,曾学习看护,这次抗敌之战起,就奋身加入救护队服务,每天出入前方火线与后方病院,既勇敢又努力,为一极可敬的女斗士。这次同去的五名队员,除一人当时身死外,还有三人至今下落不明。”

文章称:“此次罗店战役,受伤及失踪颇多,惟掳救护队员称,决不因同伴受挫而自馁,将更努力工作。”

各界民众立碑纪念追悼先烈

1937年底,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分会、中国医学会、南洋同学会在上海西藏路一品香饭店礼堂联合为苏克己医师召开追悼会。

1946年2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苏克己遗孀朱宝琴发出通知,决定筹建红十字四烈士纪念碑。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上海红十字会在当年战地救护伤员的烈士殉难处建成了红十字纪念碑。1946年10月12日下午3时,上海各界隆重举行了红十字纪念碑揭幕典礼。

悼念四烈士

纪念碑(原碑)高5.65米,平台占地229.4平方米,上镌刻“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第一救护队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碑的四周刻有四烈士遇难的事实经过。东、西两面镶有烈士瓷像。碑文为当时中国红十字会会长蒋梦麟,副会长杜月笙、刘鸿生撰写。

上海红十字四烈士纪念碑揭幕典礼的情况,当年的《中央日报》《民国日报》《申报》《时事新报》《新闻报》《侨声报》《正言报》,分别作了报道并配发纪念碑图片。1946年10月13日《申报》以《表彰忠贞:红十字会殉难烈士纪念碑昨隆重揭幕》为题,记述了纪念碑揭幕的经过。

抗战殉难烈士纪念碑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红十字抗日英烈的史迹十分重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10月20日追认苏克己为革命烈士,向苏克己烈士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1981年6月,当地政府在罗店中学原址重建红十字纪念墓碑。1984年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出专款,在原碑西侧15米处,按1947年的“红十字纪念碑”原样放大,重建了纪念碑。纪念碑占地面积196平方米,碑高8.35米,整个布局外貌及碑体、瓷像、诔文以旧碑为蓝本修复。

1984年3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罗店红十字纪念碑”公布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新修缮的红十字纪念碑于198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40年纪念日正式落成。200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再次对纪念碑进行了修缮,供后人瞻仰。

END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8年前,那些惨烈殉国的医师
值得铭记!这些红十字英烈在抗日战争中为人道事业捐躯
苏州史家巷(八)多行善义是忠良
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系列讲座——包扎
东港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走进日照机场
老赤峰县红十字分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