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平地名】海州乡村屯名字由来






海州窝堡乡

海洲窝堡乡位于康平县城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3千米,北纬42°59、东经123°21'。东与北三家子街道为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相连,西部和南部与小城子镇接壤。

全乡区域面积15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4372亩。辖9个行政村、42个自然屯。乡境内居住着汉、蒙、满、朝鲜、达斡尔、回等民族,其中汉族最多。全境东部地势低洼,属盐碱地。西部多沙坨地,常受风害。气候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主要农作物为花生、玉米和大豆。其中花生在1997年被国家绿色发展中心确定为“绿色基地”。建国后,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效果显著,过去寸草不生的沙包碱片之地,森林覆盖率达47.5%,万亩松林松涛滚滚,成为旅游风景区。人工林已锁住大风口,曾被评为铁岭市“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单位,并成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之一。

政区沿革

远在秦汉时,海洲窝堡这一带就有人类活动。辽代以来,成为少数民族游牧狩猎之地。清初始有关内逃荒者相继涌人,新成村落。属达尔罕王,博王、宾图王旗地。1880年康平置县后即隶属康平县治。

中华民国时期(1923年),分属二区(驻地东何家窝堡)、三区(大王家窝堡)管辖。东北沦陷后的伪满时期,分属博仁村(杨坤窝堡)、凤鸣村(纪家窝堡),新发村(何家窝堡)。抗战胜利后的民主政权时期属七区(小城子)管辖。国民党统治时期分属博仁乡和凤鸣乡。

1947年冬康平解放后,废除了敌伪建制,实行区、村制。分属三区(四家子),七区(小城子)。1953年,在三区、七区毗连处,划出8个村建立县第十一区,区驻地袁家窝堡。1956年合作化时期,改区,村制为区、乡制。当时属小城子区所辖的有海州窝堡乡、孙家店乡,属四家子区所辖的有太平街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分属于何家窝堡公社的有孙家店,海洲窝堡、何家窝堡管理区和三家子公社的太平街管理区。

1959年分属于何家窝堡公社、三家子公社和孙家店林场,1961年分属于小城子公社、三家子公社和孙家店林场管辖,1963年称孙家店公社。1965年公社机关迁至海洲窝堡,更名为海洲窝堡公社,同时归属小城子公社的何家窝堡大队、新发街大队,属三家子公社管理的太平街大队,统隶属于海洲窝堡公社。至此,全公社共辖10个大队,63个生产小队。孙家店林场归县管辖。1981年改海洲窝堡公社为海洲窝堡公社管委会。1984年机构改革,撤消海洲窝堡公社管委会,成立海洲乡,同时撤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2004年将新发村和何家窝堡村合并为何家窝堡村,乡所辖行政村减至9个行政村。

村屯名称及由来

【海洲窝堡村】建制村,乡政府所在地。东起太平街村,西至纪家窝堡村,地势西高东低、北沙南洼,辖7个自然屯。全村区域面积18.3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028亩。1923年归属第二区公所(驻地何家窝堡),1945年光复后隶属第七区,1959年成立国营机械化林场,1963年场社分家,成立孙家店人民公社,隶属孙家店人民公社,1965年隶属于海洲公社。

〔海洲窝堡〕自然屯,曾用名腰海洲窝堡、何家屯。地势北高南低,多为沙岗地。清朝初期,何氏先人从山东登州逃荒来到此地定居,何家屯就是海洲窝堡原来的村名。清朝末年,大批海城人(古称海州)移户侨置而来,这些侨置户从原藉偕亲联友成批来后,怀着对故乡海州的眷恋之情,便将居住地定名为海洲窝堡。区域面积4.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807亩。

〔后海洲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处,多为沙岗地。后海洲窝堡是清朝末年海域人迁移侨置而来后由海州窝堡村分出来的村落,因位于海洲窝堡村北,故称后海洲窝堡。区城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58亩。

〔前海洲窝堡〕自然屯,位于乡驻地海洲窝堡东南2千米处。东起东苇塘、西至任家屯。地势北高、南部为洼地。东、西平坦。前海洲窝堡也是清朝末年海城(海州)人移户侨置到海洲窝堡后,分出来的一个村落。因位于海洲窝堡村东南,故称前海洲窝堡。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72亩。

〔燕家屯〕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南1.5千米处。地势北高,东、西、南平。燕氏家族十三世在山东寿光县时,曾受过朝廷封赏。1904年,燕氏十四世燕明昭率长子燕江城、次子燕锦城、三子燕春城和长孙燕锡玖,从老家山东寿光县泽庄来此定居,先后开过药店、染房。一时生意兴隆,远近闻名。人们将燕氏定居地称之为燕家屯。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17亩。

〔东苇塘〕自然屯,位于村东南1.5千米处。属低洼地。清光绪年间,有几户人家到此处定居,居住地附近有一百余平方米的水塘,塘里长满芦苇,形成一处苇塘。又因村落位于海洲窝堡东南,所以人们习惯称这一地方为东苇塘。区城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06亩。

〔邢家屯〕自然屯,位于村东北2.5千米处。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平坦。清朝末年,有邢氏先人邢喜风、邢喜来及三弟(途中丢失),从山东登州府尹邢庄来到此处定居,长兄居东院,弟住西院,后又有王、张等姓氏相继搬来,因邢氏兄弟最早定居,村名便称为邢家屯。现村里多为邢姓。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39亩。

〔印家屯〕自然屯,位于村西南1千米处。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平。清朝末年,印氏先人印克功闯关东来到这里,开荒种地,随后又有范氏、孙氏人家迁来,渐成村落。因印氏最早搬来定居,村名称为印家屯。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29亩。

【袁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乡驻地东北8.5千米处。东至北三家子街道边界,西到王全窝堡村。地势南部东部平,西部北部高。辖5个自然屯,1953年7月,康平县建立第十一区,区驻地就在袁家窝堡。1949年袁家窝堡隶属于太平街村,划归第三区(四家子)管辖,1965年时已隶属海洲窝堡公社。区域面积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万亩。

〔齐祥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东部高,西、北、南部平地。清光绪年间,齐祥从关里带一家老小来到此地,搭起窝棚定居生活。后来建起了一处香油作坊,当地人们将齐祥油坊称为齐香油。随着于姓和张姓的迁入,形成了村落,人们根据齐香油的名字和初始建的窝堡起村名为齐祥窝堡,后齐香油迁出了此地。区域面积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06亩。

〔袁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0.7千米处。地势北、东部高,西、南部平。清光绪年间,有袁氏一家闯关东来到此地,架起窝堡开荒种地。因袁氏来的早,家族人又有名号,村名便叫袁家窝堡。随后又有田姓、王姓人家等迁入此地。现村中居民,以燕、王、姜、张姓为主。区城面积3.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90亩。

〔邵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北1.1千米处。地势为沙岗地。清朝光绪年间,有邵氏一族从山东省逃荒落脚到此地,搭建起窝棚,遮风避雨。随着人口的增加,形成村落,取村名邵家窝堡。区域面积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97亩。

〔刘财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2.6千米处,地势北、东部高,西与南为平、洼地。清朝末年,刘财带领子孙从山东省逃荒最先到此处,搭起窝棚,开垦荒野,村名以刘财之名,称刘财窝堡。区域面积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85亩。

〔孔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北2.2千米处,地势北部较高,东西南部为平、洼地。清朝末期,有孔氏一族从河北省来到这里,在一处大坑边架起窝堡居住下来。孔家先人到这后,为人仗义处事公正,在当地很有名望,所以将村子叫做孔家窝堡。又因居住地在大坑边,也有人称这里为孔家大坑。区域面积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13亩。

【王全窝堡村】建制村,在乡驻地北6千米处。东起袁家窝堡,西至葛家炉。地势西部高,东、南部平,北部洼地。多为盐碱地。下辖4个自然屯。1946年至1965年,王全窝堡先后隶属七区(小城子)、小城子区、何家窝堡公社、孙家店公社。1965年隶属海洲窝堡公社至今。区域面积15.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222亩。

〔王全窝堡〕自然屯,建制村所在地,地势平坦。清光绪年间,王全携妻带子从山东济南府章丘县来到此地,支起窝棚开荒种地,后又有李、王、张、韩、董等姓氏人家迁入,村名以王全的名字称之为王全窝堡。村民王树门前有一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1985年6月又在该村遗址不远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区域面积6.0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632亩。

〔新发堡〕自然屯,位于村北2.5千米处。地势北高,东、西部平坦,南部为洼地。清朝末年,此地曾有蒙古族人居住,后又有孙、贾等姓氏来到此处,渐成村落。当地人为表达发家致富的愿望,将村名叫新发堡。区域面积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10亩。

〔陈昌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1千米处,地势多为沙岗地。清光绪初年,陈昌一家和同乡王姓一家人从山东老家逃荒来到蒙古王爷治辖之地。王姓一家在山东屯王平房落脚定居,陈昌一家来到此地搭窝棚居住下来。人们称此地为陈昌窝堡,后相继搬来不少户人家,现屯内以曲姓居多。区域面积3.0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50亩。

〔杨坤窝堡〕自然屯,位于村所在地东南1.5千米处。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为平地。1934年,东北沦陷时期杨坤窝堡曾为博仁村,是全县19个行政村之一。清光绪末年,杨坤一家人从山东济南府逃荒来到这里,搭建起窝棚占草开荒。后又有朱姓、崔姓等人家迁入此地。因杨坤来的最早,村名便叫杨坤窝堡。区域面积3.1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830亩。

【葛家炉村】建制村,位于乡驻地西北7千米处。辖2个自然屯。1923年时归属第二区公所(驻地何家窝堡),光复后隶属七区(小城子)。1959年归孙家店人民公社管理,1965年后隶属于海洲窝堡人民公社。区城面积9.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562亩。

〔葛家炉〕自然屯,建制村所在地。东起王全窝堡,西至孙家店村,地势南部高,北、东、西部为平、洼地。清朝末期,葛氏家族从关内(有说从山东蓬莱)来到此地,在开荒种地的同时,又开了铁器加工作坊,人称葛家炉。由于地处法库至内蒙经商要道,又与孙家店、侯家店结成生意伙伴,生意非常兴隆,葛家炉远近闻名。人们自然将葛家炉做为村名而沿用至今。区域面积7.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631亩。

〔后郝家窝堡]自然屯,位于葛家炉西南2.7千米处。地势为东部高,北部洼地,西部南部为平地。光绪四年,有郝氏三兄弟从关里逃荒到此地,老大见这里草茂地广,便决定在此安居。哥仨分散居住,随着迁入人口户数的增加,形成三个小村落,人们称郝老大的居住地为前郝家窝堡,郝老二居住地为腰郝家窝堡,老三居住地为后郝家窝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屯兼并,前郝家窝堡村民搬到陈家窑,郝家窝堡划归纪家窝堡大队管辖。区域面积1.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31亩。

〔育林村]建制村。位于乡驻地西北11千米处。辖4个自然屯,该村以植树造林而闻名,曾被命名为全国植树造林千佳村。1923年时隶属第二区公所(驻地何家窝堡),伪满时隶属凤鸣村(纪家窝堡)。光复后归七区(小城子)管辖,1959年隶属于孙家店公社,1965年后隶属于海洲窝堡公社。区域面积1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002亩,林地面积超万亩。

〔育林]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多为沙丘地,北部低。育林曾用名韩达子窝堡。旧时,有一位姓韩的蒙族人,人称韩达子(人们对蒙族人的贬称)在此盖起三架窝棚,开碱锅子制火碱,人们便把村名叫韩达子窝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战胜风沙灾害,锁住风口,海洲窝堡公社组织各行各业人员大力开展了封沙育林活动,并初见成果,为了表达广大群众植树造林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决心,并不断发展封沙育林的成果,便将韩达子窝堡改名为育林大队,自然屯由此改为育林区域面积5.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14亩。

〔育林西北街〕自然屯,位于村所在地西北1.3千米处,西部和内蒙古科左后旗毗连,属沙丘地带。育林西北街早称后韩达子窝堡。1964年,随着韩达子窝堡更名育林大队,因位于育林村西北,故改名育林西北街。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20亩。

〔侯家店]自然屯,位于建制村所在地东北2千米处,地势南、西部高,东部洼,北部平。清道光年间,侯氏的先人侯天骄从山东临沂县逃荒来到关东。初在法库县境内定居,经常往内蒙通辽等地办事,后迁居到此地。盖起土平房,由侯氏第二代侯太,候永哥俩携手开了一家车马店,取名候家店。因建店于通商之要道,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后相继有王、刘、傅、宋、张、冯等姓迁居而来,村名以侯家店称之。建店早于康平置县时间,故有“先有侯家店,后有康平县”一说。区域面积2.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12亩。

〔沈阳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南3.5千米处。与小城子接壤。地势四周高,村民居住地低。沙质土。最早到这里落户安居的,全是因清末沈阳发大水,逃荒而来的沈阳人。他们由原籍沈阳携亲带誊迁入后,不忘故土情,便将原籍地名移植到新居之地,取名沈阳窝堡。区域面积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56亩。

【孙家店村】建制村,位于乡驻地北10千米处,辖3个自然屯。1923年隶属第二区公所(何家窝堡),伪满时归凤鸣村,光复后隶属第七区,1959年归孙家店公社管辖,1965年至今隶属于海洲窝堡公社(乡)。区域面积8.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380亩。

〔孙家店〕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南、西、北部属沙丘地,东部为平洼地。清光绪初年,孙成富先人为了拓展家业从山东济南府来此定居。孙氏先人精于经商之道,在这里开了一家车马店,名叫孙家店,因生意兴隆,于是店名便成了村名。孙家店1956年曾是孙家店乡所在地,1959年为孙家店国营机械化林场驻地。康平县孙家店林场就在此地,1963年为孙家店人民公社驻地。区城面积3.5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198亩。

〔兴隆地〕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北1.5千米处,地势南部平,北部洼,西、东部为沙坨地。兴隆地曾用名黄花甸子,因建村前这里是大甸子,甸子里开满黄花所以人称黄花甸子。后来,在孙家店村居住的张姓人家到此定居,随后又搬来几户。人们为了表达对生活兴旺、事业发达的良好意愿,便起村名为兴隆地。区域面积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092亩人。

〔十二家子〕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北2.2千米处,地势多为低洼地。

清光绪末年,相继从关内搬迁到此居住的有周、任、李、庞、王、秦、冯、张、郑姓等12户,形成了一个小村落,因有12户人家,故称十二家子。后又有房姓、杨姓迁人,村落逐渐增大。区域面积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090亩。

【太平街村】建制村,位于乡驻地东北6千米处,辖3个自然屯。1946年至1956年隶属于县三区(四家子)和四家子区,1956年为四家子区太平街乡,后划入海洲窝堡人民公社。区域面积1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841亩。

〔太平街〕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北部高,东、南、西部为低洼地。1956年曾为四家子区太平街乡驻地。早在清光绪二十年,有位叫冯太平的人闯关东来到此地,随着一批又批的关内逃荒人的迁入,形成了一条东西走向稀稀拉拉近6.5千米的村落。村名以冯太平的名字称为太平街。该自然屯划为5个村民组,原自然屯东太平街已和整个太平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村民组,东太平街自然屯已不存在。区域面积8.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5738亩,。

〔小坨子〕自然屯,曾用名前刘家,位于村部西南3.6千米处,地势北部高,南部洼,西、东平坦。小坨子在后刘家南侧。清光绪末年,有刘氏兄弟2人携家带口从河北省来到此地安居,两兄弟各居一地,长兄住处在前,其弟住处居后,人们习惯地将长兄住地称为前刘家,其弟的住处叫做后刘家。后因前刘家后面形成一个方圆三百平方米,足有两米高的沙坨子,前刘家就被叫成小坨子了。区域面积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994亩。

〔后刘家〕自然屯,位于村部西南3.8千米处。地势北高南洼,东西部平坦。清朝末年,刘氏兄弟二人从老家河北省逃荒落户到此,长兄住在坨子前,其弟住在沙坨子后,人们便把其弟住的地方叫做后刘家。村名由此得名。区域面积1.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09亩。

【纪家窝堡村】建制村,位于乡驻地西5千米处。辖8个自然屯。纪家窝堡村曾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区域面积22.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834亩。

〔纪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北部高,南部洼、东部、西部沙坨子。清光绪年间,纪氏先人从老家河北逃荒到此,搭起一架窝棚,开始农耕生活,后又有陆姓、郝姓等户迁入,渐成村落,人们根据纪家来的最早,称村子为纪家窝堡。1937年日伪时期,纪家窝堡称为凤鸣村,辖7个屯。光复后隶属于七区(小城子),1959年隶属于孙家店公社,1965年隶属海洲窝堡公社。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01亩。

〔陈家窑〕自然屯,位于村部西北2.5千米处。地势东部平坦,其余为沙岗地。清朝末年,陈氏先人从河北迁到这里,先是开荒种地,日子富裕些后,建起一座瓦盆窑,村名便以陈家窑称之。区域面积4.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744亩。

〔腰郝家窝堡〕自然屯,曾用名小腰街。位于村部北2.2千米处,处于沙丘之地。清光绪四年,郝氏三兄弟闯关东到此安家落户,哥仨分散而居,各搭起窝堡落脚营生。郝老大居住地叫前郝家窝堡,郝老三居住地为后郝家窝堡,郝老二居住地在中间,被人称为小腰街,后称腰郝家窝堡。区域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66亩。

〔杨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北3.2千米处。曾用名杨瘸子窝堡。地处沙坨之中,清朝光绪年间,有位外号叫杨瘸子的人从关里来到此地,搭起窝堡垦荒种地,人们便将杨瘸子住的地方叫杨瘸子窝堡。后来,迁入了吕姓、张姓、朱姓人家,吕姓张姓居多。村民认为原村名不雅,后改称为杨家窝堡。

区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24亩。

[尹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北2.1千米处,地势为西部,北部、东部高,南部为平地。清光绪末年,尹氏先人从山东逃荒落脚到此,因腿有残疾,再往前行有一定难度,便在这搭起窝堡住了下来,人们把尹氏先人居住地叫做尹家堡。后又有施姓、任姓和张姓迁而来。区城面积2.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23亩

[金山堡]自然屯,位于村部西南1.5千米处,地势北部高,东西部平坦,北部洼。金山堡原名叫刘金山堡。清光绪年间。刘金山带着家眷,从山东到此开荒种地,因居地北侧是沙坨子,人们称之为小金山,传说坨子下埋有金沙,根据人名和沙坨子的传说,将此地称为金山堡。靠近金山堡原有一小自然屯,叫张家店,1964年,为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张家店并入金山堡。张家店由此消失。区域面积4.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60亩。

〔周家坨子]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南0.7千米处,地处沙坨之中。清光绪年间,周氏一族从河北逃荒到此落户,盖起简易住房,因居住地在沙坨之中,人们便将这里叫周家坨子。区域面积2.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360亩。

〔大房身]自然屯,位于村部东2.2千米处,地处沙坨子之中。主要农作物有花生、玉米。清光绪年间,有孙姓,王姓两家结伴从山东寿光县来到此地,在坨子里盖上了土平房,因建的房子占地面积大,随着居住人口不断增加,人们将此地叫做大房身,后根据谐音叫“大翻身”,但至今人们习惯称村名为大房身。区城面积2.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74面。

〔何家窝堡〕建制村,位于乡驻地西南5千米处。东临北三家子监狱,西连小城子镇。6个自然屯,区域面积18.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503面。

[东何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地势为北部高,西、南、东部为平洼地。清光绪年间,何氏先人从关内来到此地,何氏族人在两处各建起窝堡,开始了农耕生活。盖在东边的窝棚便被人称为东何家窝堡。1923年,东何家意堡曾为康平第二区区公所驻地,辖14个村屯。1937年时称为新发村,光复后隶属于七区(小城子),1958年是康平县人民公社第三分社所在地,1959年是何家窝堡人民公社驻地。后何家窝堡公社改称小城子公社,1965年何家窝堡大队隶属于海洲窝堡公社。区域面积3.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60亩。

[西何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1.8千米处。地势为北部高,东、西、南部为洼地。清光绪年间,有何氏先人率领家人从关里老家到此落户,分两地搭起窝堡开荒种地,因该屯位于西面被称之为西何家窝堡。区城面积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928亩。

〔王平房]自然屯,位于村部东南1.7千米处。地势为平洼地,王氏弟兄从山东平州来此定居,盖起两间土平房,当时建平房的不多,人们便将此地叫做王平房。区城面积1.8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475亩。

〔新发街](原名穷棒子街)自然屯,原建制村。现划归何家窝堡村,原所辖的太平堡、新发街、三益号随同隶属何家窝堡村。位于村部北2.5千米处。地势西部高,东、南洼,北部平坦。清光绪年间,从山东、河北等地来此的逃荒者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当地人为摆脱困境讨个吉利,便将居住地叫做新发堡,又为区别于王全窝堡附近的新发堡,村名遂称新发街。区城面积4.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506亩。

〔太平堡]自然屯,位于村部西北2.7千米处,地势为东部高,西、南、北部地势平坦。

太平堡原名叫李春窝堡,清朝末年,李春携一家老小来此,搭建起窝棚定居下来,后又搬入几户人家,形成村落,村名叫李春窝堡。日伪时期,李春不愿意让人用他名称呼村名,便请来阴阳先生查看地势重起村名,为了表达人们不堪战乱,企盼平安的心愿,于是便将李春窝堡改为太平堡。区域面积2.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49亩。

〔三益号]自然屯,位于村部东1千米处。地势为低洼地。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清光绪年间,有唐财、徐坦和一姓鲁的三人分别从山东、河北、山西迁到此地。三个人合伙做买卖,商号名叫“三益号”,意为三个人共同发财同时受益。后来,商号“三益号”便成了村名。区域面积2.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279亩。

【孙家店国营林场】林场建于1959年,东起袁家窝堡村,西至小城子镇。原为辽宁省康平国营机械化林场。1963年场社分家,改为国营康平县孙家店机械化林场。位于康平县东北部平坦沙荒地区,经营总面积为1749公顷。建场初期,采用机械造林,栽植小叶杨1320公顷。由于土壤瘠薄,初植密度过大,树种选择不当,幼树生长低劣,形成“小老树”。1963年开始对“小老树”进行改造。到1985年,改植杨树低产林974公顷。其中樟子松720公顷,油松167公顷,东宁赤松87公顷,组成了针阔叶混交林。1972年前,改植467公顷樟子松林,1985年调查,平均树高6米、胸高直径12厘米以上,长势良好。1992年,全场有成材林1285公顷,蓄积量为25194立方米,经济价值为250万元,每年可采伐木材为300立方米。1993年之后,主要栽植品种有杨树、苹果、梨、樟子松及各种花卉。分别是,杨树500亩、苹果梨1200亩、樟子松500亩、花卉300亩。

2000年末,有成材林5000亩,蓄积量15万立方米,价值300万元,年可采伐800立方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珍藏】兴国各乡镇的老照片(全了)
上梅乡介绍
溧阳市街道乡镇详细(含旧的共42个)
今日地名: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
今日地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石坡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