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平故事】情系黑土地的农艺师郭江

情系黑土地的农艺师郭江



恩师启迪改变命运

郭江,男,蒙古族,生于1957年10月17日,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农艺师,退休前是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农科站站长。

郭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在父母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从懂事时,母亲就常常给他讲二十四孝、三国英雄等故事,尤其是关公做人要表里如一,要勤学、忠诚、老实、诚恳、敬业、创业的理念,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刚上小学时,他也不是一个方方面面都好的孩子,念三年级之前,经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一个偶然的机会,学校来了一位从沈阳的某大学政治系毕业的老师,名字叫李希本。李老师刚到农村,自己在学校住宿有点害怕,正巧在晚上遛街时,遇上了郭江。李老师想找一个学生作伴,二人通过交谈,情投意合,郭江欣然同意。就是这位老师的启迪改变了郭江一生的命运。在师生二人同窗共枕的时间里,李老师经常询问郭江的家庭、生活、学习等情况,在得知郭江存在厌学、逃学的情况下,李老师没有批评、没有责怪,而是从自己的书箱中,拿出了关于天文与气象书籍说:“我给你一本书,希望你认真读一读。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知识无穷无尽;要多学知识,掌握真本领,对自己有用,对别人有用,对国家对社会有用。”郭江按照李老师的教诲,每天在课余时间阅读这本书,对天、文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一天比一天进步。

初露锋芒

转眼之间,1975年8月,他从西关中学毕业了,在边台子大队第四小队当了两个月社员后,到大队担任农业生产技术员。1976年被调到西关公社农科站担任气象员,兼任农业科普技术员。从此,他虚心向老站长邰凤春请教,对农业气象与农业科技开始了深入的探索和钻研。当年,他每天按时收听收音机播发的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演变预报,及时作笔记,再根据当地历史气象资料和天空星象、云象,绘出天演变气象图,做出三天、七天、十天乃至每月和全年的气象预报,他所作的天气预报每天都在乡广播站播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铁岭地区行署副专员多次来到西关气象哨实地考察,对郭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把他送入铁岭气象培训班进一步学习深造。在做好气象和农技推广的同时,他还不断深造。1980年至1984年参加沈阳农业大学植保专业函授学习,获得大专学历;1985年至1987年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学习。

为了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使试验研究工作精益求精,确保大田生产万无一失,他常常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并溶入农民群众之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每个新品种、每项新技术在推广应用前,都选择不同地块进行对比试验,在确定性状稳定、确保高产的情况下进行推广应用,为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0年,西关乡罗家屯村的几户农民自发搞棚菜,但又不懂技术,找郭江进行指导。郭江亲自规划设计、帮助农户选择主栽品种。当年,每个50米长的大棚收入2500元,农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从2002年起,乡政府确定棚菜为全乡一项主导产业,以罗家、大辛为中心开始快速发展。每建设一个棚菜小区,郭江都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特别是,在秋后设计规划,工期短、任务重,他常常风里来、雪里去,不知跑坏了多少双鞋、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温室大棚建起来了,但很多农民还持有怕投入、安于现状的守旧思想。对此,郭江从转变观念入手,根据菜农对温室生产技术的要求,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康平县第一个研究棚菜生产的专业科技协会,会员一直推选他为会长。他多次召集会员举办培训班,请来沈阳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的专家,给菜农讲温室大棚生产技术、棚菜发展前景和市场营销策略。为保持菜农的学习和生产热情,郭江开设了24小时技术服务热线电话,他亲自担任接线员。几年下来,郭江每年接的咨询电话超过500人次;为菜农举办不同规模的技术培训班240次,听课人数超过1万人。他亲手培养的典型89个,其中12人已成为农民技术员。到2006年,西关屯乡蔬菜大棚发展到1200多栋,菜农700多户,蔬菜产业方兴未艾。

郭江在把全部身心投入在农业科技事业的同时,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教育孩子从小勤奋学习、诚实做人、光明磊落做事。通过言传身教,孩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子郭孟奇于2002年考入沈阳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毕业后从事通信工程专业;女儿郭阿芳于2007年考入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被招录为国家公务员,现在铁岭市腰堡镇政府工作。

郭江2006年下半年退休。2007年被张强镇政府聘请规划设计温室大棚建设,并指导棚菜生产;2008年在开发区指导棚菜生产;2009年至2012年7月年在两家子乡指导棚菜生产;2012年8月至今在二牛所口镇“为雅都市庄园”指导蔬菜无土栽培。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播撒科技种子,赢得了菜农的美好赞誉。

既科技宣传员又是实干家

每到一处,他都亲自规划设计日光温室及小区的建设,设计温室蔬菜种植方案。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解决棚户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通过试验、示范,引导农民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通过有针对性的配方施肥,防治虫害和对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促进和保证栽培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由于温室生产追求的是高效益,所以生产的小周期在逐渐缩短,许多生产的规律性、原理性的东西凸显得更加清晰。他十分注重总结这些情况,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使理论与实践既统一,又互补,对温室生态系统的认识得到了不断深化,对栽培作物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了解和掌握得更加切合实际。因此,他对农户的指导和服务更加得心应手,在棚户中的信誉度不断提升。

几年来,他根据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特点和生产需要,从抓生产环节入手,先后举办农技培训班36期,培训菜农2600多人次,解决棚户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380多项次,培养科技示范户100多个,先后引进了种子、土肥、植保、栽培方面的试验91项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62个。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了青椒、番茄、芸豆、黄瓜、甘兰、甜瓜等作物在康平地区温室栽培的动态模式和以上作物温室栽培的施肥模式,使当地温室生产的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当年,两家子乡田家村坑西组青年农民郑双温市春茬番茄亩收入20714元;西关乡科技示范户李宁春茬芸豆套种甘兰,单棚收入15000元。这些典型在温室蔬菜生产中积极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在当地的棚菜生产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郭江多年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认可,同时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他于2005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聘为康平县科技特派员,2009年被康平县人民政府评又先进老科技工作者。

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他深知当地农民对他有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值。这使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因此他不断加强了自身学习,尤其是向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请教,不断拓宽了服务领域。了解他的人都说:“老郭是一个科技宣传员,又是一个实干家。”

救治棚菜病虫害的好医生

15年来,有超过一万人接受过他的技术培训,全县温室大棚里有他热心服务的身影。

2008年,郭江被两家子乡政府聘请为设施农业技术指导。当时是11月上旬,棚内主栽品种番茄“欧粉1号”,已在沈阳育苗工厂播种,按合同规定,12月25日送苗,而全乡9个棚菜小区400栋大棚还没有建完,温室用的草帘子才刚刚订购。时间紧、任务重、懂技术的人又少,乡村领导心急如焚。郭江白天跑工地掌握进度,晚上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终于研究出了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的覆膜方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12月25日当天,在沈阳育苗的“欧粉1号”番茄苗,终于顺利地移栽在两家子乡的温室大棚里。

郭江惦记着大棚,常年吃住在乡里,很少回家。过春节,年三十回家,大年初二又返回两家子。菜农门充满感激地说:“老郭真行,救了我们一棚没有指望的柿子,让我们增收了1万多元。”在郭江的指导下,两家子乡的棚菜平均每亩收入9300元,最高22900元,亩效益比全县平均高15%。

2011年4月下旬的一天,两家子村小区的一个棚户,打电话告急,请他前去救援。他火速赶到现场察看,是突发性灰霉病,一碰秧子直起烟灰,问题相当严重。他当即帮助农户布点放药,用两种烟剂熏棚,并适当加大了用药剂量,小间隔连续用药3次,很快杀灭了病菌,通过紧急处置,把这栋番茄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出售完番茄,这个棚户对郭江说:“今年这棚春茬西红柿出了10000多元,要不是找你抢救,连2000元也到不了手。叫我怎么感谢你呀!”郭江说:“这用不着谢,你们丰收了,挣钱了,我就心满意足了。”

棚菜生产难题的“解题人”

作为一个老科技工作者,郭江就像一头忠实的耕牛,在康平广阔的田野上辛勤地耕耘着;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他积极为“三农”出力。他说:“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就是要给群众当好农业生产的参谋,作棚菜生产的医生,为家乡经济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西关乡大辛屯村农民王春林自建一栋100米长的温室大棚,由于连作,造成辣椒根腐病发生,出现大批死苗。郭江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很多专家,进行了多次试验,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当地产业特点的栽培和投入模式,使当地棚菜产业发展走出了困境。他研制的无土栽培小番茄技术,采用在叶面喷牛奶和白糖的新方法,提高了植株的抗寒性、抗病性,增加了果实含糖量,改善了产品品质,由于色泽鲜艳、口感好,非常畅销。此外,他试验的盆景蔬菜已掌握了定型培植的核心技术,为开拓新产品提供了技术准备。

他对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在新的领域再展才华。2012年8月,郭江被二牛所口镇“为雅都市庄园”董事长杨飞聘请去做温室蔬菜栽培技术指导。“为雅都市庄园”建在500亩重盐碱地上,依靠自然土壤,根本无法种植蔬菜。郭江去之前,已建成的7栋(1560米/栋)的温室大棚,虽然成功采用静止法无土栽培技术,但蔬菜产量、品质、效益还不够理想。为了有效地促进先进科研成果与生产紧密结合,使研究成果与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郭江经过反复试验,大胆地对7栋大棚的栽培基质进行了改造,采用基质缓注法无土栽培,蔬菜、水果的产量大幅提升。同时又为“为雅都市庄园”引进20个新品种,筛选出6个小番茄品种、10个蔬菜新品种;引进新技术18项,推广应用11项。“为雅都市庄园”的产品注册了“为雅”商标,坚持按照绿色标准生产的健康放心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十分畅销,年效益在100万元以上。

郭江虽然已到花甲之年,却仍在不断钻研新课题、不断更新知识、不断补充着自己,农业科技的大道上不畏艰难,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刘春富,男,康平县西关屯乡退休干部。曾任乡党委组织委员、乡政府副乡长、正乡级调研员、四级调研员。爱好文学、书法、美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室
滦南农民研建“阴阳复合大棚”
大棚蔬菜浇水有讲究
17亿打造的寿光蔬菜小镇 超级大棚造价400万 被誉“农业硅谷”
高原夏菜已上市,如果用它出题该怎么答?
央媒看山东|《经济日报》聚焦山东潍坊寿光市蔬菜产业:科技托稳“菜篮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