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彩病例推荐】脾错构瘤

病例分析


患者男,36岁,体检时偶然发现脾脏占位,而后行上腹部增强了解脾脏占位性质。患者并未行CT平扫检查。


动脉期:


静脉期:


术后病理:


术后病理:脾错构瘤



病例分析:



脾错构瘤

 (splenic hamartoma  )

,又被称为脾瘤、脾髓增殖性脾大、脾脏的结节样

增生,其非常罕见。同其他部位的错构瘤一样,是一种类肿瘤样病变,其本质是瘤体所在的器官正常组织异常错乱排序。‍





病理分型:

白髓型和红髓型。白髓型由异常的淋巴组织构成,红髓型含血窦和类似红髓的组织结构,大多数错构瘤由两者混合而成。

CT表现:据文献报道,其大小在0.3-20cm之间,平扫为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密度与脾实质密度相仿,钙化、囊变及脂肪密度偶然发现,虽然在其他部位脂肪成分为错构瘤的特殊征像,但脾错构瘤大多无脂肪成分,病灶强化方式多样,可以不均匀强化、均匀强化或延迟强化,瘤灶内偶可见正常脾脏血管分支,为其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1、脾血管瘤:CT 平扫病灶多为低密度,直径多较小(多小于4cm),增强早期病灶边缘出现明显结节状强化,强化范围逐渐扩展并向中央充填,延迟期扫描大多数病灶可完全充填。


2、脾炎性假瘤:非常罕见, CT 钙化及延迟期增强可能是脾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较有意义的征象。


3、血管肉瘤,是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可见分叶状,侵袭性生长,瘤体密度不均,可见高密度出血及低密度坏死区,具有恶性肿瘤的征象,如突破脾脏包膜侵犯周围结构,后者远处转移。


4、 淋巴瘤,除脾脏发现病灶外,可发现淋巴结肿大。CT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瘤体强化程度较弱,延迟期呈低密度。


5、转移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转移病灶多为多发,转移瘤的特点多与其原发肿瘤的性质一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脏肿瘤
【省人医读片】腹盆部病例专栏
【病例学习】脾血管瘤一例CT影像表现 – 影像PPT
病例分享:乏力、纳差、腹痛,CT见脾占位,常见病却诊断错了
脾脏肿瘤CT诊断
肝脏、胆囊、胰腺、脾脏常见疾病CT诊断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