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腰痛是常见病,其中约半数与椎间盘病变有关,其余尚可见

CASE 1 棘间韧带炎(棘上韧带炎)

椎骨各棘突之间有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使其相互连接。在胸椎或腰椎,由于慢性劳损等原因,棘上棘间韧带可以出现炎症反应病人可以有局部的固定性疼痛和压痛,这种情况称为棘上棘间韧带炎,棘上韧带炎常常发生在胸腰交界部位,棘间韧带炎常发生于下腰部。棘上棘间韧带炎是长期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劳累或者受凉后腰痛加重,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在治疗上,出现腰痛症状后应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棘上韧带炎如下图


CASE 2 椎小关节滑囊积液

上下关节突关节:相邻椎骨的关节突相互连接构成,属于微动关节,其主要功能是稳定脊柱,对脊柱的运动方向具有引导和控制作用,关节突关节周围包以薄而紧的关节囊,关节囊分内外二层,内层为滑膜层,外围纤维层,滑膜层内有丰富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对刺激和炎症极为敏感。

椎小关节滑膜在慢性理化因素刺激下,滑膜组织充血、水肿、增生、分泌失调,炎性渗出积液增多,囊内压力增大,关节囊扩大,压迫周围神经末梢感受器,引起症状。

作为真正的滑膜关节,每个小关节包含明显的关节间隙,容纳1到1.5m|关节液。小关节由滑膜、透明软骨和纤维囊组成,纤维囊厚约1mm,大部分有白色纤维组成。

腰椎关节突关节滑囊积液,多发生于青壮年,与慢性损伤、长久持重、小关节错位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病变同侧腰痛不适,有时与体位相关,活动后可加重。腰椎关节突关节滑囊积液首选磁共振检查,矢状面T2加权有助于发现积液,须注意与神经根袖囊肿等鉴别。腰椎关节突关节滑囊积液多发于脊柱活动量最大的L4-5节段,其次是L3-4和L5-S1节段。下图文献病例

CASE 3 吻合椎综合征

吻合椎综合征(腰椎吻合棘病、棘间骨关节病)是腰椎相邻两棘突相互碰撞而引起,常引起慢性下腰痛,旋转、前弯或后伸时疼痛 可加重及伴棘突压痛。

多发生于50岁以上老人,多数伴有腰椎退行性改变,尤其是那些有需要长期背部俯屈的职业史病人。脊椎棘突的接触是引起压迫神经根的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种。颈、胸或腰椎均可受累,腰椎多见。

腰椎邻近的棘突相互靠近、撞击致相对缘骨质增生、硬化,棘突呈杵状增粗(反应性肥大),并列的棘突间表面变平及反应性硬化,甚至形成假关节。单节段棘突受累者少见,更多为多节段棘突受累。棘突间滑膜囊由于棘突撞击而产生炎性反应导致滑膜囊积液,在T2WI及STIR序列显示为棘突间条带状高信号。

CT评判标准:紧密相邻的棘突之间的接触;相邻棘突的上部和下部的硬化。

CASE 4  皮下筋膜炎(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指因为腰背部肌肉、 筋膜、 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导致的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腰背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的临床综合征, 包括腰背肌筋膜炎、 肌纤维织炎、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该病好发于 30 ~ 40 岁的青壮年男性,外伤及长期劳损为该病的主要发病诱因,此外还与气候、 空气湿度有很大的关系。

腰肌劳损的特征性表现是肌筋膜炎。也就是位于肌间隙和肌骨间隙的组织液渗出, 组织粘连和积液,腰背部肌肉和筋膜的水肿信号是判断腰肌劳损的重要标志之一,且浅筋膜的病变发现率要高于深筋膜。具体表现为腰背部皮下、 腰肌及筋膜下线状、 条状或片状的长 T1长T2,FS-T2WI高信号。

CASE 5 腰椎椎间盘炎/终板炎

MRI检查:椎间盘炎早期的最佳检查方法。

椎间盘改变:早期椎间隙无变窄,进展期(2—4周后)多数变窄,高度可降至椎间隙一半以上,为椎间盘炎的的特异征象。如下图
邻近椎体改变:椎间盘炎相邻的椎体软骨终板及松质骨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破坏,椎体边缘呈明显“虫蚀”样骨质破坏,受累椎体病变区呈弥漫性、片状或带状异常信号,多以椎间盘为中心呈对称分布,破坏区边缘与椎间盘分界模糊。如上图

椎旁软组织改变:椎间盘炎周围伴有软组织蜂窝组织炎,表现为环绕椎间盘的长T1、长T2信号软组织肿胀,或伴有椎旁软组织脓肿。严重者,椎旁脓肿累及椎管及椎间孔,致椎管内硬脊膜外间隙变窄,硬脊膜囊腹侧受压,呈弧形移位。椎旁脓肿波及单侧或双侧腰大肌,致腰大肌肿胀、推移,须与结核等鉴别。

终板炎一般分三型,如下图

CASE 6 椎小关节退变

主要表现为,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增生硬化。影像表现一般分为IV级:O级:正常人腰椎椎小关节影像学表现关节间隙正常(2mm)。I级:关节间隙变窄(<2MM)伴有或不伴有关节突肥大和(或)轻微骨赘形成。II级:关节间隙变窄(<2MM)重度关节突肥大和(或)中度骨赘形成及少量软骨下骨侵蚀。III级:关节间隙变窄(<2MM)伴有重度关节突肥大和(或)巨大骨赘形成,严重软骨下骨侵蚀和(或)软骨下囊肿可见。其神经支配主要来自相邻节段的脊神经背支的分支支配。 小关节主要维护脊柱的稳定,其退变可能导致腰椎不稳,使腰椎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过程,而腰椎不稳定正是导致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低水平创伤不断累积可导致小关节异常,进而产生无菌性炎症,这可能借由脊神经背支的传导而产生痛感。

CASE 7 椎体滑脱

腰椎滑脱症是指相邻两椎体发生向前或向后的相对位移。先天性发育缺陷和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是两个可能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主。

椎弓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椎弓崩裂被认为是椎体滑脱的前期病变,主要发生在上下关节突间的峡部,90%累及L5,但椎弓断裂不一定都伴有滑脱。滑脱严重者对神经根造成牵拉,但症状与滑脱程度并不成正比。

退行性腰椎滑脱,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腰椎不稳(尤以L4及L5明显)、过度活动、保护性过度肌痉挛、关节突负荷增加、骨质增生、关节松弛(伴关节磨损) 前移。向前滑脱多发生于L4平面,因为L4承受了较大的前滑应力。上位腰椎位于腰椎后凸下部,有后移趋势,故在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及椎间不稳情况下,可向后滑脱,严重者可致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产生坐骨神经痛。滑脱可致椎管矢径径容量变小,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周围增厚及骨赘形成,可加重椎管狭窄,卡压硬脊膜及神经根。

分度判定:国内常用的是Meyerding分级,即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等份,根据椎体相对下位椎体向前滑移的程度分为I-IV度。

Ⅰ度:椎体向前滑动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1/4。
Ⅱ度 :椎体向前滑动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1/4,但不超过2/4。
Ⅲ 度:椎体向前滑动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2/4,但不超过3/4。

Ⅳ 度:椎体向前滑动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的3/4。

腰椎滑脱的CT表现,矢状面直观明了,轴位较难判断。如上图,在滑脱平面上方(图左上)可见两侧关节突关节,下方(图左下)亦可见两侧光滑完整的关节突关节面;滑脱水平面(图右上)椎管前后径明显增宽,椎小关节面不整,间隙增宽。

CASE 8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此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压迫或侵犯神经亦可产生明显的症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骨科精读 | 荐读:门诊遇到腰痛患者,鉴别要点整理好了!
腰椎管狭窄治疗方法和知识大全
腰椎诊断辨别之经验分享
诊断脊柱不稳?可不仅仅是滑脱这么简单!
腰痛捉妖记(二十二)------得了腰椎椎管狭窄症,我们应该怎么办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