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中国近代出了那么多武术大家, 当代的武术大师却鲜有听闻?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一者,可溯源到原始时代的生产劳作,二者,与古冷兵器时代相伴相生。古武术渺远,暂且搁置不论。我们知道,仅仅晚清至民国时期,粗略统计的武学大家逾百位。如董海川、李洛能、杨露禅、黄飞鸿、霍元甲、郭云深、杜心武、孙禄堂、韩慕侠等。如孙禄堂不仅在自己的学武生涯中未尝一败,而且曾轻松击昏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罗夫,并且一人单挑日本五大竞技高手以及板垣一雄。如郭云深,尽得形意拳真传,并且自创了绝技“半步崩拳”,后以此绝技立于不败之地。如韩慕侠,在与俄国大力士康泰尔的较量中一战成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个人的事迹都可以写一本故事。

民国武术大师杜心武(曾任孙文保镖)

时至当代,还能听闻有如此武学造诣和名望的大师吗?

比起前一个时代,能人辈出的高伟光时期,现代的传统武术可以说是比较萎靡的。究其原因,可以从横纵向略作分析。

首先,在旧时代,武师一般可以以镖师、行伍、保镖护卫等关联职业为生,因为其中的关联性,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习武。最重要的是,这些职业大体是高危职业,如果不具备专业性和实战能力,何以吃此职业饭?而现在大众都是业余练武,相关联的专业,根本轮不到普通的武师。在业余的同时,面对生存问题,一般都要以其他职业养武,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完全无法与以前匹敌。总之,从精力投入,内在实战需求度上,都不是一个水平。

再者,以前的武学的授学模式,同中国其他技艺的传授一样,多为跟师学习,这种模式为当时普遍接受,甚至可以看做当时产业链的一环。徒弟既是师傅的学徒,也是师傅的员工。这种想匹配的授业模式,足以让学员度过漫长的成长期,从而能把一门技艺学至精纯。可以说,以前的习武模式,是可以让武师足具专业性的。而现在,如果没有特别的缘分,武师师徒之间,学员更像教授师傅的客户。生存的压力,让习武者无法专职无顾虑地习武。

最后,我们着重来看一下现代武者的发展现状。都说高手在民间,很多人受武侠小说或者影视作品的影响,把希望寄于非出世或者业余的武者,其实这是脱离于现实的玄幻认知。殊不知,历史上的武学大师,基本上都是专职专精,踏踏实实打基础,投入了无限精力去钻研,到处求师去进阶提高,本身武行在社会上也是形成产业链的,至少生存不是问题。而现在像专职学武,以何为生呢?想要专职,就不得不合大流,把它当成体育运动,既是体育运动升段位,内核的追求都变了,谈何实战能力呢?要么也不管学武到了什么水平便匆匆开设武馆,总得先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再说。这样造成的结果,一定是武师水平参差不齐,人都活不下去了,谈何追求武学造诣的理想呢?

其实,这里讨论的问题,本身与传统武术优秀与否无关,而是要发展传统武术,里面有一些无法调和的现实矛盾。这些问题,是特别值得探索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之传统武术马上到了传承断绝的边缘!
咏春丁浩被74秒KO,师父余昌华:上次怨没吃饱,这回起来不让继续
100多年前练武的清朝武师,这才是武术,和电视上差别很大
鞭杆大师陈盛甫
这才是中国实战武术,不要被大师们忽悠了
武术大师蔡龙云谈武术实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