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书《兰亭序》:到底美在哪

东晋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353年(距今已经1666年),王羲之邀请有人谢安、孙绰等人,再加上自己的儿子徽之、凝之,共计41人,相聚绍兴城南的“兰亭”行“修褉”之事。所谓“修褉”,是当时的一种风俗,有点辞旧迎新,去除不祥之意。

就像文中记载的那样,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文人聚集在一起吟诗品酒,现场作了不少诗作。酒过三巡之后,现场有人请求王羲之为当天所作的《兰亭集》作序一篇。略有酒意的王羲之提笔一气呵成,这才有了这篇略有涂改修正的行书草稿,也就是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王羲之去世之后,这篇《兰亭序》真迹落到他的第七世孙智永的手里,智永圆寂之后,《兰亭序》交由智永的弟子辩才收藏。后来,唐太宗由于仰慕王羲之的书法,令时任监察御史的萧翼从辩才手中智取,自此,《兰亭序》的真迹流入皇室,最后随唐太宗而去。

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序》经典摹本,很多都是唐太宗命当时的书法家按照真迹临摹而成。在这其中,欧阳询和褚遂良等人的摹本多少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冯承素的摹本由于是双钩填墨而成,所以在形态上最为逼真,不过,也就是因为“填墨”,使得失去了一些自然流动的美感。

上面这些,算是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的一些简要介绍。具体的细节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过多阐述了,这也不是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下面,我们集中精力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篇即兴草稿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或者说后世无限推崇的《兰亭序》到底美在哪里。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王羲之之前,特别是汉代,官方使用的文字是端庄规矩的隶书,这一点从传世的隶书碑刻就能看出。最经典的隶书碑刻《礼器碑》、《曹全碑》、《乙瑛碑》等,虽然风格各有不同,但都不离工整严谨的范畴。这个时期的书法,美的过于正式,少了些许趣味。当然了,在这期间的汉简,由于是日常书写所用,用笔随意了很多,结体上也不再像官方碑刻那么考究,但这些都是民间书者所为,水平有高低,并没有形成一个广为大家介绍的自由美学。

到了王羲之这里呢,他一改之前的刻板工整,下笔之后强调的是随性和自如,并没有刻意去规划点画的形态,一切都是一气呵成,即使中途出现些许笔误也只是现场涂改,就是在这种自如放松的状态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即兴书法美学。当然了,这种即兴的美,是需要过硬的书法造诣作为支撑的,没有这点,也不会有历经千余年魅力不减的行书经典《兰亭序》。

再者,在王羲之之前,无论是楷书还是行草书,都多少带有一些隶书笔意,到了王羲之这里,他变偏平结体为修长挺拔,近一步去除了残留的隶书波磔,将书法的用笔和审美推向了另一个崭新的局面。也就是说,王羲之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创新者,他的书法,不只是由好到不好这么简单,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创新。

这一创新,奠定了后世书法的基础审美和规范,成了后世学习的至高榜样。无数书法名家,都以能得王羲之笔法神韵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这其中的魅力可想而知。遗憾的是,笔法好学,气韵难求,无数人努力多年仍徘徊在书圣门前而不能入,可见其中的深奥。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书法史上的书法名篇,很多都是书家的即兴之作,就拿行书为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苏轼的《寒食帖》,都有涂抹修正的痕迹,特别是《祭侄文稿》,更是被改的一塌糊涂。

为什么这些即兴之作的草稿如此被后世推崇呢?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个人认为,正所谓书为心画,用笔精到,结体完美,只能称得上是中规中矩的好,要想写出类似《兰亭序》的气韵,除了这些,还要有一颗简单、真诚、自由的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古为徒·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有何特点
冯承素摹本:神龙本-王羲之兰亭序-超清版,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雅韵,《兰亭序》书法欣赏
中华文化—不可不读的百篇诗作《魏晋南北朝篇》(4)
王羲之10幅传世作品,这字太美了,不愧是“一代书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