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有一代文学”与王世贞“词不快北耳…”

“一代之文学”概念考“一代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的广泛流布可能与王国维先生有一定关系[1],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的序言中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2]自王国维先生之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论逐渐深入人心。从社会普通民众角度来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已经成为人们头脑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认识的先行概念;从研究者角度来看,民国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史叙事都出现了一个有趣之处:每个时代都有诸多文体,且在唐宋以后大多数文体都已出现,但文学史书写者都不约而同地以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要叙事线索重构文学史的脉络。总而言之,无论对于研究者和普通受众而言,“一代之文学”理论都能够让他们迅速抓住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感受到一个时代最芬芳的文学之美,亦能够透过这些文学作品感受那个时代最有活力的气息,因此,“一代之文学”理论能够得到学界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一代之文学”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学”才能称之为“一代之文学”?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从中发现“一代之文学”理论是否和当代电影相关。考索古代关于“一代之文学”的论述,我们没有发现具体线索,但透过雪爪鸿泥,我们还是从古文献中发现一些残迹。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诗至于唐而格备,至于绝而體穷,故宋人不得不变而之词,元人不得不变而之曲。词胜而诗亡矣,曲胜而词亦亡矣。”[3]胡氏看到了唐诗的“格备”“体穷”,这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上,唐诗在宋人看来确实已经较为成熟,无论是格律、体制、风格都非常完备,宋人想要超越唐诗的规模也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此外,相对于唐诗的“格备”,词对于宋人而言是较为新兴的文学体裁,故其可供宋人发挥的余地更多,宋人于宋词就有了更多制定规则的可能和权利,曲之于元代、小说之于明清,也同样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从胡氏材料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代之文学”是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一代之文学”都在整体上做到了超越前人,而后人亦难以追赶的高度(并非完全无法超越)。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4]从上述材料可知,由于骚、赋难入汉人之乐,故有古乐府;由于古乐府不入唐人之风俗才有绝句,由于绝句缺少宋人所欣赏的婉转才有词,词不能符合元人的审美才有北曲,北曲不能让南方人感到和谐愉悦才出现了南曲。由此可见,王世贞认为“一代之文学”的诞生还和当时受众的接受有关,在他看来,一代的审美风气造就了“一代之文学”。准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代之文学”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且能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袁宏道关于“一代之文学”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5]从袁氏此句可见,“一代之文学”没有定法,“极其变”“穷其趣”是“一代之文学”可贵之处。袁氏眼中的“一代之文学”不是沿着传统文学体裁的老路亦步亦趋,而是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这是袁氏所理解的“一代之文学”能够成立的一个前提。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初步拟定“一代之文学”的评定标准:“一代之文学”是一种相对新兴的文学体裁,它在质量上能够超越之前同体裁文学作品,它在形式上已经为后世立下范式,它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受众的欢迎,同时也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国维为何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并称为“一代文学”
宋代诗词大全集
诗词大会:诗歌与散文,两股激流在融合中相互促进发展
秋夜诗谈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谈诗、词、曲的“入乐“是成为一代文学之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